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從東歐平原的莫斯科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向東徵服了整個西伯利亞,向西取得了波羅的海與黑海的出海口。在沙皇俄國的擴張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民族被迫臣服於沙皇政權,由於沙皇政府對這些民族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因此沙皇俄國被稱為」各民族的監獄「。沙皇俄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樣尖銳:直到1861年沙皇俄國才廢除農奴制,沙俄因此成為了歐洲最後廢除農奴制的國家。
長期以來沙皇俄國一直被視為是歐洲專制主義的大本營。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俄羅斯經歷了數百年的沙皇專制統治,但與此同時往往忽略了俄羅斯也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回國後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彼得一世考察過西歐國家的議會制度,不過他的改革著眼點在於增強俄國的實力,至於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群眾的命運則並不是彼得大帝所關心的,他的改革也並沒直接觸及到俄羅斯的專制傳統。然而當俄國按西方模式改革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同時西方的思想文明仍不可避免對俄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我們今天去讀原版的《戰爭與和平》仍能發現其中有不少法語詞彙,事實上當俄國人開始效西歐國家的生活方式時也不可避免會接觸到西方的啟蒙思想。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這位沙皇沒留下子嗣,所以皇位該按順序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
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大哥病故一事。同時尼古拉還邀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
君士坦丁願意為了這位波蘭平民女子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復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屬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
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徵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
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布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幾乎成為了歐洲各種思潮的交匯地:專制主義、民族主義、憲政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
幾乎當時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思潮都能在俄國找到。這種形勢決定了俄國革命必然需要持有共產主義、民族主義、憲政主義等各種思潮的革命者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沙皇專制政權。這就正如中國革命需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等中間派人士共同推翻壓在人民群眾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一樣。民族主義在當時的俄國是一股實力強勁的風潮,也是俄國革命所必須爭取的對象。
一方面俄國複雜的民族結構和沙皇政府的民族迫害政策使國內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另一方面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蓬勃發展起來。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後沙皇政權實際上已終結,俄國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格局。從1917年3月到11月之間這段時期是兩個政權的鬥爭時期。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布爾什維克黨發動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由沙皇政權和臨時政府的殘部組成的白軍勢力隨後與新生的蘇俄政權展開了長達近五年的內戰。內戰爆發之初的形勢對蘇維埃政權和紅軍是極為不利的:各種各樣的叛亂白軍勢力遍及全國。白軍勢力數量多、範圍廣,佔據了全俄大部分領土。
過去沙皇俄國在向烏克蘭、高加索、西伯利亞、中亞等地擴張的過程中發展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國家。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在與白軍和外國幹涉軍的戰爭中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烏克蘭、白俄羅斯、高加索等地的蘇維埃政權並肩作戰。內戰勝利後蘇俄政權就需要協調與這些少數民族地區蘇維埃政權的關係。
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巴不得俄國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分割成一個個民族國家。作為革命導師列寧針對於此寫了《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論民族自決權》、《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等文章。列寧在這些文章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民族理念:原沙俄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可以實行自治,但應當聯合形成統一的蘇維埃大家庭。
列寧希望用這種方式改變沙俄時代民族關係緊張的狀態。國內戰爭結束之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為統一進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就提出了聯合問題。1922年8月聯共(布)中央成立了由史達林主持的專門委員會,提出各蘇維埃共和國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了喬治亞領導人的反對,最終列寧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按平等自願原則一起加入蘇維埃共和國聯盟。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後來南高加索加盟共和國被拆分為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摩爾多瓦等加盟共和國相繼加入蘇聯。蘇聯前前後後一共存在過16個加盟共和國。
1956年7月16日卡累利阿的加盟共和國地位被取消,成為了俄羅斯聯邦之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此後直到蘇聯解體加盟共和國數量始終保持為15個。蘇聯的行政區劃制度中有一點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罕見獨特:加盟共和國之下有自治共和國,邊疆區或州之下有民族自治區。這是蘇聯根據本國領土廣袤、民族眾多的國情所制定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行政區劃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蘇聯時代的經驗。
如今的俄羅斯是由85個聯邦主體組成的聯邦制國家:這85個聯邦主體分別是3個聯邦直轄市、4個自治區、22個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和1個自治州。2000年5月13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聯邦主體之上設立聯邦管區。從此俄羅斯的85個聯邦主體分別隸屬於中央聯邦管區、西北聯邦管區、南部聯邦管區、伏爾加聯邦管區、烏拉爾聯邦管區、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遠東聯邦管區、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這8個聯邦管區。
車臣無論是在蘇聯還是當今的俄羅斯雖被叫做「自治共和國」,但並非正式的主權國家,事實上不過是和我國的民族自治區差不多的民族自治地區,不過俄羅斯聯邦制國家賦予了自治共和國比我國的民族自治區更大的自主權。事實上車臣這類「自治共和國」只相當於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地方行政區:要遵守俄聯邦憲法,總統由俄聯邦總統「任免」,更沒有獨立的外交權限。
車臣共和國作為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下轄的一個共和國具有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完全不同的性質:我們今天往往混淆的一個概念就是俄羅斯之於蘇聯其實是有兩重身份的。蘇聯解體後蘇聯在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中的地位的確是由俄羅斯繼承的,就此而言說俄羅斯是蘇聯的繼承者並沒錯;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俄羅斯的另一重身份就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實際上只是蘇聯的組成部分之一。
蘇聯時代俄羅斯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加盟共和國平等的主體。在蘇聯的憲法框架下各加盟共和國均為平等主體,因此當蘇聯解體時各加盟共和國要獨立其實是俄羅斯所管不了的,況且當時的俄羅斯本身也不想管——1991年12月8日身為俄羅斯領導人的葉爾欽還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兩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籤署了《獨立國家國協協議》,正是這一協議使蘇聯解體進入倒計時時期。
車臣的性質則與此完全不同:車臣並非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是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俄羅斯下轄的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也就是說在蘇聯時代車臣本身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打個不太嚴格的比喻:俄羅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就像是同屬蘇聯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而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各自分家單過;而車臣本身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猶如人體的手足四肢。
車臣獨立對俄羅斯而言:不是分家而是自殘。要知道俄羅斯是由194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俄羅斯境內存在22個自治共和國,如果任由車臣獨立而不聞不問,萬一其他自治共和國都有樣學樣,那麼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國家的俄羅斯恐怕就會面臨國土嚴重縮水的危機了。車臣儘管只有1.73萬平方公裡的面積、100多萬人口,但這裡對俄羅斯的戰略意義卻是極其重大的。
車臣不但能將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地連接起來,而且還是俄羅斯向西方輸送能源的必經之所。車臣地處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交通樞紐地帶,掌控這裡的俄羅斯可以將自己的戰略影響力輻射到喬治亞、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俄羅斯甚至可以利用車臣地區作為南下中東波斯灣、西出地中海的保障基地,而俄羅斯一旦失去這裡就會陷入到被別國封鎖圍堵的狀態。
早在蘇聯時代車臣共和國就是聯結外高加索的生命線,這是因為裏海地區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車臣所在的高加索地區則成為了重要的油氣運輸通道,俄羅斯運往中亞和歐洲的油氣管道網和交通要道都要經過車臣。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油氣資源出口大國,甚至可以說俄羅斯經濟命脈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對外油氣出口,而一旦失去車臣將大大增加俄羅斯油氣資源對外出口的難度,從而使俄羅斯經濟遭遇嚴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