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能接受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為什麼不能接受車臣獨立

2020-12-16 鴻鵠高飛翔九天

沙皇時代的俄羅斯從東歐平原的莫斯科同時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張:向東徵服了整個西伯利亞,向西取得了波羅的海與黑海的出海口。在沙皇俄國的擴張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民族被迫臣服於沙皇政權,由於沙皇政府對這些民族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因此沙皇俄國被稱為」各民族的監獄「。沙皇俄國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一樣尖銳:直到1861年沙皇俄國才廢除農奴制,沙俄因此成為了歐洲最後廢除農奴制的國家。

長期以來沙皇俄國一直被視為是歐洲專制主義的大本營。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俄羅斯經歷了數百年的沙皇專制統治,但與此同時往往忽略了俄羅斯也有著數百年向西方學習的歷史:1697年荷蘭的贊丹港迎來了一支俄國使團。在這支使團中有一個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蘭人頗為不解的是整支使團上上下下無不對這位下士禮敬有加,多年後人們才知道這位下士其實就是當時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回國後在俄國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風潮。彼得一世考察過西歐國家的議會制度,不過他的改革著眼點在於增強俄國的實力,至於生活在底層的人民群眾的命運則並不是彼得大帝所關心的,他的改革也並沒直接觸及到俄羅斯的專制傳統。然而當俄國按西方模式改革自己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同時西方的思想文明仍不可避免對俄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如果我們今天去讀原版的《戰爭與和平》仍能發現其中有不少法語詞彙,事實上當俄國人開始效西歐國家的生活方式時也不可避免會接觸到西方的啟蒙思想。1825年11月19日戰勝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發疾病身亡。由於這位沙皇沒留下子嗣,所以皇位該按順序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繼承。當時君士坦丁被任命為俄國駐波蘭總督,亞歷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當時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

以我們傳統的思維觀念而言:在專制統治下權力的誘惑足以戰勝親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對外封鎖消息,然後宣稱兄長生前已確定自己為繼承人。然而尼古拉並沒這麼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蘭的二哥君士坦丁通報了身為沙皇的大哥病故一事。同時尼古拉還邀請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繼位。更為戲劇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確拒絕回京繼位,原來他愛上了一名波蘭的平民女子。

君士坦丁願意為了這位波蘭平民女子放棄皇位和自己的貴族頭銜留在波蘭生活,於是他回復三弟尼古拉:自己將放棄皇位並請尼古拉繼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覆後並沒順勢繼位,而是率領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與此同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也率領自己的部屬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視為歐洲專制堡壘的沙皇俄國竟然出現了推讓皇位的現象。

君士坦丁和尼古拉這番兄弟情深互讓皇位的大戲直接導致了十二月黨人起義:一批遠徵西歐的俄軍官兵在親眼見證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後懷著對俄國農奴制和專制制度的不滿於俄歷12月14日發動起義。由於當時身在波蘭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蘭憲法,因此被起義者視為是一個主張憲法治國的人,於是他們打出了「我們要君士坦丁,我們要憲法」的口號。

十二月黨人起義結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間互讓皇位的舉動——尼古拉隨即宣布繼承皇位並著手鎮壓起義,儘管起義被平息了下去,但這次起義給予俄國的專制統治最早的打擊,此後俄國就進入了一段革命歲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種子其實就是十二月黨人起義種下的。19世紀後半期的俄國幾乎成為了歐洲各種思潮的交匯地:專制主義、民族主義、憲政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

幾乎當時世界上所存在的任何思潮都能在俄國找到。這種形勢決定了俄國革命必然需要持有共產主義、民族主義、憲政主義等各種思潮的革命者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沙皇專制政權。這就正如中國革命需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等中間派人士共同推翻壓在人民群眾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一樣。民族主義在當時的俄國是一股實力強勁的風潮,也是俄國革命所必須爭取的對象。

一方面俄國複雜的民族結構和沙皇政府的民族迫害政策使國內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另一方面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蓬勃發展起來。1917年俄國相繼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後沙皇政權實際上已終結,俄國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格局。從1917年3月到11月之間這段時期是兩個政權的鬥爭時期。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布爾什維克黨發動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由沙皇政權和臨時政府的殘部組成的白軍勢力隨後與新生的蘇俄政權展開了長達近五年的內戰。內戰爆發之初的形勢對蘇維埃政權和紅軍是極為不利的:各種各樣的叛亂白軍勢力遍及全國。白軍勢力數量多、範圍廣,佔據了全俄大部分領土。

過去沙皇俄國在向烏克蘭、高加索、西伯利亞、中亞等地擴張的過程中發展成為了一個多民族國家。十月革命後俄國境內各民族紛紛建立自己的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在與白軍和外國幹涉軍的戰爭中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與烏克蘭、白俄羅斯、高加索等地的蘇維埃政權並肩作戰。內戰勝利後蘇俄政權就需要協調與這些少數民族地區蘇維埃政權的關係。

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巴不得俄國像奧斯曼帝國那樣分割成一個個民族國家。作為革命導師列寧針對於此寫了《我們綱領中的民族問題》、《關於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論民族自決權》、《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等文章。列寧在這些文章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民族理念:原沙俄帝國境內的各民族可以實行自治,但應當聯合形成統一的蘇維埃大家庭。

列寧希望用這種方式改變沙俄時代民族關係緊張的狀態。國內戰爭結束之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開始,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為統一進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就提出了聯合問題。1922年8月聯共(布)中央成立了由史達林主持的專門委員會,提出各蘇維埃共和國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了喬治亞領導人的反對,最終列寧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按平等自願原則一起加入蘇維埃共和國聯盟。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後來南高加索加盟共和國被拆分為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摩爾多瓦等加盟共和國相繼加入蘇聯。蘇聯前前後後一共存在過16個加盟共和國。

1956年7月16日卡累利阿的加盟共和國地位被取消,成為了俄羅斯聯邦之下的一個自治共和國,此後直到蘇聯解體加盟共和國數量始終保持為15個。蘇聯的行政區劃制度中有一點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極為罕見獨特:加盟共和國之下有自治共和國,邊疆區或州之下有民族自治區。這是蘇聯根據本國領土廣袤、民族眾多的國情所制定的。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行政區劃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蘇聯時代的經驗。

如今的俄羅斯是由85個聯邦主體組成的聯邦制國家:這85個聯邦主體分別是3個聯邦直轄市、4個自治區、22個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和1個自治州。2000年5月13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聯邦主體之上設立聯邦管區。從此俄羅斯的85個聯邦主體分別隸屬於中央聯邦管區、西北聯邦管區、南部聯邦管區、伏爾加聯邦管區、烏拉爾聯邦管區、西伯利亞聯邦管區、遠東聯邦管區、北高加索聯邦管區這8個聯邦管區。

車臣無論是在蘇聯還是當今的俄羅斯雖被叫做「自治共和國」,但並非正式的主權國家,事實上不過是和我國的民族自治區差不多的民族自治地區,不過俄羅斯聯邦制國家賦予了自治共和國比我國的民族自治區更大的自主權。事實上車臣這類「自治共和國」只相當於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地方行政區:要遵守俄聯邦憲法,總統由俄聯邦總統「任免」,更沒有獨立的外交權限。

車臣共和國作為俄羅斯聯邦北高加索聯邦管區下轄的一個共和國具有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完全不同的性質:我們今天往往混淆的一個概念就是俄羅斯之於蘇聯其實是有兩重身份的。蘇聯解體後蘇聯在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種國際組織中的地位的確是由俄羅斯繼承的,就此而言說俄羅斯是蘇聯的繼承者並沒錯;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俄羅斯的另一重身份就是在蘇聯時代俄羅斯實際上只是蘇聯的組成部分之一。

蘇聯時代俄羅斯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加盟共和國平等的主體。在蘇聯的憲法框架下各加盟共和國均為平等主體,因此當蘇聯解體時各加盟共和國要獨立其實是俄羅斯所管不了的,況且當時的俄羅斯本身也不想管——1991年12月8日身為俄羅斯領導人的葉爾欽還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兩個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籤署了《獨立國家國協協議》,正是這一協議使蘇聯解體進入倒計時時期。

車臣的性質則與此完全不同:車臣並非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而是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的俄羅斯下轄的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也就是說在蘇聯時代車臣本身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打個不太嚴格的比喻:俄羅斯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就像是同屬蘇聯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而在蘇聯解體的過程中各自分家單過;而車臣本身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猶如人體的手足四肢。

車臣獨立對俄羅斯而言:不是分家而是自殘。要知道俄羅斯是由194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俄羅斯境內存在22個自治共和國,如果任由車臣獨立而不聞不問,萬一其他自治共和國都有樣學樣,那麼作為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國家的俄羅斯恐怕就會面臨國土嚴重縮水的危機了。車臣儘管只有1.73萬平方公裡的面積、100多萬人口,但這裡對俄羅斯的戰略意義卻是極其重大的。

車臣不但能將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等地連接起來,而且還是俄羅斯向西方輸送能源的必經之所。車臣地處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交通樞紐地帶,掌控這裡的俄羅斯可以將自己的戰略影響力輻射到喬治亞、亞美尼亞、土耳其等地,俄羅斯甚至可以利用車臣地區作為南下中東波斯灣、西出地中海的保障基地,而俄羅斯一旦失去這裡就會陷入到被別國封鎖圍堵的狀態。

早在蘇聯時代車臣共和國就是聯結外高加索的生命線,這是因為裏海地區有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車臣所在的高加索地區則成為了重要的油氣運輸通道,俄羅斯運往中亞和歐洲的油氣管道網和交通要道都要經過車臣。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一個油氣資源出口大國,甚至可以說俄羅斯經濟命脈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對外油氣出口,而一旦失去車臣將大大增加俄羅斯油氣資源對外出口的難度,從而使俄羅斯經濟遭遇嚴重危機。

相關焦點

  •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都獨立了,為何俄羅斯對車臣的獨立卻堅決反對?
    對於蘇聯的解體,像俄羅斯這樣的大加盟國根本沒有阻擋一二,而到了車臣共和國謀求獨立的時候,俄羅斯三番兩次開戰教訓,最後在普京的鐵腕處理下,車臣被完全控制。為什麼蘇聯沒有強力阻擋各加盟共和國獨立,而俄羅斯卻在車臣問題上寸步不讓?(一)蘇聯加盟國和俄羅斯的共和國情況完全不同。蘇聯的成立,其實就是一個鬆散的大聯盟,甚至,聯盟的緊密程度不如美國。
  • 為什麼俄羅斯允許其他加盟共和國獨立,卻不允許車臣獨立呢?
    在當年車臣鬧獨立的時候,很多人都說,蘇聯解體的時候不獨立,蘇聯解體完了你鬧獨立,俄羅斯肯定不幹啊!其實這是大家普遍的誤區,很多人都覺得車臣也是一個共和國,為啥俄羅斯就是不讓他獨立呢?今天我們就科普一下車臣共和國的知識:蘇聯沒有它蘇聯包括總共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它們分別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喬治亞、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亞美尼亞、摩爾多瓦、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而這十五共和國中沒有車臣,而至於車臣共和國屬於誰,那就要說一說車臣的歷史。
  • 車臣是個共和國,俄羅斯為何不允許它獨立?
    俄羅斯面積約1709.82萬平方公裡,世界第一,俄羅斯民族194個,其中包括車臣族。圖-車臣在俄羅斯的位置俄羅斯原本有85個一級行政區,包括共和國、直轄市、州、自治州、自治區、邊疆區等。注意了,共和國在俄羅斯,也只是一級行政區,是一個名稱而已,並不代表就是一個國家。車臣共和國,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靠近裏海,但距裏海還隔著一個達吉斯坦共和國,是一個內陸省。面積1.73萬平方公裡,人口約140萬。面積不到重慶的五分之一,人口也就是我們一個小城市的規模,雖然名稱是共和國,其實只是俄羅斯的一個行政區。
  • 蘇聯解體,15個加盟國紛紛獨立,但俄羅斯卻永遠不可能讓車臣獨立
    20世紀90年代,蘇聯因為種種問題公開宣布解體,分裂成了15個國家。在這些國家中,俄羅斯的地盤最大,實力最強,但是它的內部環境,並不是特別穩定,經常有一些地區想要分裂出去,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車臣想要獨立的態度非常堅定,但是俄羅斯永遠都不可能讓車臣獨立建國,這是為什麼呢?網友對此評論稱,俄國給出的理由,我很服氣。從律層面來講,當年獨立出去的十幾個國家,都有權利獨立建國,因為他們本身只是蘇聯的一個加盟國。
  • 俄羅斯允許其它同盟國獨立,為什麼對車臣國態度不同?
    自兩次車臣戰爭以來,「黑寡婦」現象已經成為了依附俄羅斯社會存在的一個頑疾,而二十世紀末蘇聯大廈之將傾,其他加盟國紛紛離開俄羅斯卻只是讓俄羅斯無動於衷。這是為什麼呢?加盟國和車臣國與俄羅斯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舉個例子方便理解。加盟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就好比俄羅斯是一家大公司,建立了一個品牌叫做蘇聯。其他兄弟國紛紛加盟一起經營,力往一處使共同經營一個叫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大公司,總部設在莫斯科,而俄羅斯是最大的股東。
  • 同為聯邦制,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和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有啥區別?
    俄羅斯沒有加盟共和國,只有自治共和國 加盟共和國是蘇聯時期的第一級行政單位,該制度起源於蘇聯建國之初,當時本著民族自決的原則,蘇聯宣布廢除帝制,建立聯邦制國家,凡是加入蘇聯的主權國家都叫加盟共和國。
  • 車臣兄弟國印古什,車臣鬧獨立,為何印古什親近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12個加盟共和國相繼獨立(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解體前就已經獨立)。俄羅斯作為蘇聯繼承者,繼承了大部分遺產。但俄羅斯獨立之初並沒有想像的那樣美好,國家不穩定,經濟險些崩潰,寡頭盛行。更讓俄羅斯頭疼的是車臣居然鬧獨立,想趁著蘇聯解體獨立建國。
  • 探析:俄羅斯韃靼共和國曾與車臣站在一起,為何現在不鬧獨立了?
    蘇聯建立後雖然進行民族確認,建立了一些以民族為聚居地的自治區,但蘇聯民族確認有時並不科學,有的民族是被蘇聯是「硬捏」在一起,有的則是混淆沒弄清。這也是蘇聯末期不穩定。即使蘇聯解體後,一些俄羅斯聯邦內的加盟國也鬧獨立,其中鬧的最兇的是車臣共和國。還有一個同時期鬧獨立的國家,那就是韃靼共和國。但後來韃靼共和國並沒有像車臣那樣,走上分裂俄羅斯的道路,而是繼續留在俄羅斯體制內。
  • 俄羅斯:「車臣共和國」為什麼一直想脫離俄羅斯獨立?
    俄羅斯是聯邦制國家,有89個聯邦主體。在聯邦裡,有一類一級行政叫「共和國」。目前,在俄羅斯境內有著22個共和國,但這裡的共和國與傳統意義上主權國家不同,儘管擁有自己的總統,憲法,國徽以及官方語言等,卻不是獨立的國家。
  • 塞爾維亞為什麼允許黑山獨立,卻不承認科索沃獨立呢?
    這個問題,其實與蘇聯解體時,蘇聯為什麼允許15個加盟共和國獨立,俄羅斯聯邦卻堅決不同意車臣獨立一樣。因為,科索沃之於塞爾維亞的關係,正是如車臣之於俄羅斯聯邦的關係。
  • 蘇聯究竟有多少個加盟共和國
    蘇聯解體後這15個加盟共和國全部成為獨立成為主權國家。從沙皇時代到蘇聯時代各民族之間經歷了漫長複雜的遷徙過程,由此形成各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區彼此之間犬牙交錯的狀態,這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間的劃界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 車臣的兄弟國,為何堅決不跟隨車臣鬧獨立?
    而且從世界歷史來看,即使鬧獨立,都是一起。但是有時候,也會有例外,最典型的車臣的兄弟國,為何當年就堅決不跟隨車臣鬧獨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是三點。這個國家就是印古什共和國,位於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車臣共和國和北奧塞梯共和國之間,國土面積4000平方公裡,人口50萬。說到印古什的歷史,那是比車臣人還要悠久,其在高加索地區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
  • 俄羅斯安全部隊在車臣戰爭中,憑什麼能先後擊斃了車臣四位總統?
    車臣問題一直是俄羅斯內政最不安全的因素,車臣問題的由於歷史已久。從19世紀,俄羅斯對高加索地區進行徵服戰爭中,車臣就組成軍隊全面抗戰俄羅斯的入侵,雙方開展相互的屠殺,使用的手段是殘忍血腥的。蘇聯成立後,車臣留在俄羅斯聯邦共和國裡,1936年史達林把車臣—印古什地區從俄羅斯分離出來單獨建立起一個車臣自治共和國。
  • 若普京不在位了,車臣人會脫離俄羅斯獨立嗎?隨時都有可能
    車臣獨立問題一直是俄羅斯讓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如果俄羅斯沒有強權人物的壓制車臣共和國,它就會立即就獨立。車臣人要求脫離俄羅斯獨立由來已久,從19世紀60年代沙俄吞併車臣以後,車臣人就一直沒有放棄反抗俄羅斯的統治,當然也被俄羅斯當局進行強烈鎮壓多次。
  • 俄羅斯有80多個聯邦主體,為何蘇聯解體後,沒有再進一步解體?
    以前我們就講過,上個世紀90年代初蘇聯分崩離析了,變成15個加盟共和國,當時實際上就有人提出,蘇聯的分崩離析會傳染下去,會傳染到俄羅斯。因為雖然俄羅斯成了前蘇聯的1/15,但是實際上它的領土人口還是個龐然大物,1000多萬平方公裡太大了!那個時候就有人說,俄羅斯也有可能會像蘇聯一樣再分裂成七八塊的。
  • 蘇聯解體時東歐、中亞紛紛獨立,為什麼西伯利亞和遠東沒有獨立?
    蘇聯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然而也是曇花一現的超級強權,在1991年12月25日轟然崩潰,所謂「牆倒眾人推」,蘇聯解體之後化為大大小小15個國家,除了蘇聯的「本體」俄羅斯之外,原本處在東歐、南高加索、中亞等邊緣地帶的前蘇聯加盟國紛紛獨立,但是,距離俄羅斯核心地帶萬裡之遙的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卻沒有獨立
  • 揭秘:蘇聯解體時,有哪些加盟共和國最想獨立,徹底脫離蘇聯?
    1922年8月,聯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達林為首的專門委員會,提出各蘇維埃共和國要以自治共和國身份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這一方案遭到很多共和國反對,不過這些反對遭遇了粗暴的對待。列寧得知這件事,立即寫信,嚴厲批評「自治化」方案和一些人的大國沙文主義,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按平等自願原則加入蘇維埃共和國聯盟。這就是蘇聯的由來。
  • 昔日車臣獨立無人敢支持,該國挑釁俄羅斯被打分裂,何來的勇氣?
    車臣作為曾經俄羅斯聯邦的一個下屬自治共和國,在1994年與俄羅斯爆發了衝突,於1996年獲得非正式獨立地位。隨後在1999年爆發了第二次戰爭,直至2000年俄羅斯憑藉強大的實力,控制車臣大部分領土。值得關注的是,當時車臣明確表示要獨立,但是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支持其獨立。
  • 車臣人少地小,為何卻總想著要獨立?他們與俄國歷史上有太多怨憤
    而車臣人鬧獨立的背景跟庫德人有些相似,車臣人歷史上總是受俄羅斯欺負,跟戰鬥民族有血海深仇。這種受氣是有「光榮」傳統的。1859年沙俄消滅了高加索伊瑪目國,車臣被併入俄羅斯帝國的版圖。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巴米亞京斯基元帥就對車臣人開始不客氣,不服就打,不服就殺。
  • 立陶宛為什麼第一個,帶頭從蘇聯獨立出去?
    【歷史】二戰之後,蘇聯成為匹敵美國的超級大國,可以和美國在全球範圍內競爭,甚至軍事方面還一度超過美國的勢頭。但是1991年,蘇聯徹底解體,而這一切是小國立陶宛最先開始的。在1990年,蘇聯解體前1年多的時間,立陶宛率先獨立,打開了蘇聯解體的多米諾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