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專為吞併鄰國而建立,僅存在16年便被取消

2020-12-14 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蘇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它們在1991年時全都宣布獨立,從而導致聯盟的最終解體。但鮮為人知的是,蘇聯曾在二戰前夕建立過第16個加盟共和國,即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但僅過了16年時間便將它撤銷。那麼,蘇聯為何要組建這個「短命」的加盟共和國?

卡累利阿地理位置圖

卡累利阿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的西北部,北鄰摩爾曼斯克州,東北與阿爾漢格爾斯克州接壤,東部瀕臨白海,南接列寧格勒州、沃洛格達州,西部毗連芬蘭的拉普蘭,面積約17.4萬平方公裡。卡累利阿總人口約62萬,其中俄羅斯族佔73.6%,卡累利阿族佔10%。卡累利阿本是芬蘭的領土,它之所以併入俄羅斯,完全是蘇芬戰爭的結果。

原來,在沙俄帝國崩潰後,曾遭受其殖民統治長達百餘年的芬蘭(1808-1917年),在德國的幫助下獲得獨立。芬蘭重獲獨立後,採取聯德抗蘇的政策,並積極整頓軍隊,時刻防止蘇聯的入侵。鑑於芬蘭對蘇聯採取敵視態度,加之它的南部邊境靠近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由此對後者的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二戰爆發前北歐及波羅的海形勢圖

為了防止德國經由芬蘭進攻列寧格勒,進而佔領莫斯科,從上世紀30年代起,蘇聯多次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期望一勞永逸地解決邊界危機,必要時還計劃通過武力消滅芬蘭,使其重回屬國的地位。對於蘇聯的企圖,芬蘭持續以外交手段來與其周旋,儘量避免戰爭,但同時卻在國內加緊備戰。

1939年9月,納粹德國以「閃電戰」的形式擊潰波蘭,蘇聯擔心德國不久便會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經由芬蘭進攻蘇聯,遂在當年10月邀請芬蘭代表在莫斯科舉行會談。在這次會談中,蘇聯除了建議雙方籤訂互助條約、共同保護芬蘭灣外,還提出一項互換部分領土的要求。

蘇聯提出的領土互換建議圖

按照這項要求,蘇聯建議芬蘭將卡累利阿地峽的俄芬兩國邊境北移40公裡,並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芬蘭領土割讓給蘇聯。與此同時,蘇聯還要求租借芬蘭的漢科半島30年,每年租金800萬芬蘭馬克。作為對芬蘭的「補償」,蘇聯表示願意將奧涅加湖西北部的領土割讓給它,面積是芬蘭割讓領土面積的2倍。

從表面上看,這項領土互換要求對芬蘭有利,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因為,漢科半島是芬蘭防禦蘇聯的天然屏障,一旦丟失後果難以想像。正因如此,芬蘭一口回絕了蘇聯的要求,堅決不肯割讓一寸土地。芬蘭的強硬態度惹惱了史達林,就在會談破裂後14天(1939年11月26日),蘇聯便一手炮製「曼尼拉炮擊事件」,然後以此為藉口全面進攻芬蘭,「蘇芬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蘇芬戰爭」形勢圖

在近4個月的戰事中,蘇聯總共投入120萬兵力進攻芬蘭,而後者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只能傾盡全國兵力20萬進行抵抗。雖然兵力對極為懸殊,但在國防委員會主席曼納海姆元帥的指揮下,芬蘭軍隊化整為零,利用天氣和地形優勢跟蘇軍大打遊擊戰,竟然讓後者付出37.5萬人陣亡、傷者無算的慘重代價,而本方傷亡人數僅有2.6萬人,堪稱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

然而芬蘭雖然擁有頑強的抵抗意志,但終因國小民寡,最終在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情況下,還是輸掉了這場戰事。1940年3月,芬蘭在瑞典的斡旋下,跟蘇聯籤訂和平協定,被迫將整個卡累利阿地區割讓給蘇聯。除此之外,芬蘭還割讓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及部分薩拉地區,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30年。

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國旗

早在蘇芬戰爭結束前,蘇聯便組織起以芬共領導人庫西寧為首的偽政權-「芬蘭民主共和國」,準備在吞併芬蘭後將其扶立為傀儡政府,然後讓它按照波羅的海三國的模式併入蘇聯。雖然併吞整個芬蘭的計劃沒有實現,但在戰爭結束後,蘇聯還是以芬蘭割讓的領土為基礎,組建起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

作為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卡累利阿存在的目的,無非是蘇聯最終吞併芬蘭的跳板。然而,不久後發生的蘇德戰爭打亂蘇聯的計劃,而芬蘭則在德國的幫助下,於1941年收復甦芬戰爭中丟失的土地。雖然蘇聯在1944年重新奪回上述地區,但由於它正集中精力解放東歐、進攻德國,再加上新成立的芬蘭政府採取對蘇友好態度,最終使得蘇聯放棄併吞整個芬蘭的計劃。

卡累利阿族美女

由於芬蘭成功地保住獨立地位,因此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的存在意義已經不大。考慮到這種情況,1956年7月1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宣布撤銷卡累利阿-芬蘭加盟共和國,將其併入俄羅斯聯邦,並改名為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國。由此,蘇聯第16個加盟共和國消失。

資料來源:《列國志:芬蘭》、《蘇聯歷史檔案選編》、《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相關焦點

  • 蘇聯國土面積達到2240萬平方公裡,15個加盟共和國都是怎麼來的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字母縮寫為「CCCP」。是由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建立的國家,存在於1922年至1991年,前後共69年,首都莫斯科,國土面積最大時達到2240餘萬平方公裡,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 蘇聯究竟有多少個加盟共和國
    1922年3月12日喬治亞人、亞美尼亞人、亞塞拜然人的蘇維埃國家為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白軍敵人而合併為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加入蘇聯。1924年蘇聯在中亞地區按民族進行劃界,1925年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加入蘇聯,至此蘇聯一共有六個加盟共和國、十五個自治共和國和十六個自治州。
  • 同為聯邦制,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和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有啥區別?
    俄羅斯沒有加盟共和國,只有自治共和國 加盟共和國是蘇聯時期的第一級行政單位,該制度起源於蘇聯建國之初,當時本著民族自決的原則,蘇聯宣布廢除帝制,建立聯邦制國家,凡是加入蘇聯的主權國家都叫加盟共和國。
  •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這裡有必要解釋清楚的是:當初蘇聯究竟是把自己分成了15個加盟共和國呢?還是說這15個加盟共和國共同組成了蘇聯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回顧從沙俄時代到蘇聯時代的演變歷程。俄羅斯的歷史通常被劃分為沙俄時代、蘇聯時代以及如今俄羅斯聯邦時代三段歷史時期,不過在沙俄時代與蘇聯時代之間實際上還有一段過渡時期。可能在相當一部分人的印象中蘇聯誕生於1917年的十月革命,然而這與真實的歷史是有所差異的。
  • 欺人太甚的卡累利阿-芬蘭,蘇聯16成員之一,為何16年後退群了?
    到了二戰時期的1940年,蘇聯一口氣「吸收」了5名成員,在這一年構建東方戰線過程中,卡累利阿-芬蘭、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達維亞相繼被「劃」進來。就這樣,蘇聯加盟共和國總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6個。然而,我們經常提到蘇聯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最後退群時紛紛獨立的也是15個國家。
  • 俄羅斯能接受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獨立,為什麼不能接受車臣獨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後來南高加索加盟共和國被拆分為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三個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摩爾多瓦等加盟共和國相繼加入蘇聯。蘇聯前前後後一共存在過16個加盟共和國。
  • 蒙古國被稱為蘇聯「第16個加盟國」,在蘇聯解體後,有什麼變化?
    引言在20世紀,俄國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隨後俄羅斯又與東歐等15個國家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蘇聯。在人們的記憶中,蘇聯一直都是由15個國家組成的,但其實還有一個國家——蒙古。原本蒙古在清朝還是屬於我國領土的,但是在1921年蘇俄的支持下脫離中華民國獨立,並在1924年成立了蒙古國。它被稱為第16個加入蘇聯的國家。但是為什麼很多歷史上的記載蘇聯是15個國家組成的,卻不是16個呢?那是因為在當時的蒙古國,已經被視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 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總統曾任蘇聯外長,剛被趕下臺國家就丟了地
    公元八至九世紀初,喬治亞境內逐漸建立公國和王國。公元十三世紀後,喬治亞屢遭異族侵犯,國內局勢動蕩。十七世紀後,喬治亞境內獨立王國、公國逐漸增多,彼此攻伐不斷,再加上奧斯曼和薩非王朝兩個鄰國騷擾,喬治亞不得不依附俄國。十九世紀,喬治亞全境併入沙俄。
  • 曾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摩爾多瓦成強權「磨心」
    過去三年,長期逗留在歐洲的筆者亦很想再次出走,如今卻只能翻看照片「止渴」,但也勾起筆者對一個小小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摩爾多瓦(Moldova)的回憶。提到摩爾多瓦,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恐怕是「沒聽過」,原來,這個地處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之間的貧窮小國,不但是葡萄酒生產大國,教育也非常普及,但由於地緣關係和歷史淵源,慘成俄羅斯和歐盟的磨心。
  • 揭秘:蘇聯解體時,有哪些加盟共和國最想獨立,徹底脫離蘇聯?
    1922年12月30日,偉大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隕落。 從建立到解體,持續了69年。十月革命後,原沙俄勢力範圍內的各民族紛紛建立獨立國家或自治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由以下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這些國家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 、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摩爾多瓦 。蘇聯憲法規定,任何社會主義共和國都有權按規定退出該聯盟。
  • 「前蘇聯」是由哪些國家組成的呢?
    蘇聯是由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存在國16個加盟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組成的聯盟國家,由蘇聯共產黨執政,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但最開始並沒有十五個國家,也是慢慢聯盟到15個國家的。了解點歷史的朋友也知道古代是封建專制、農耕社會,而現今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形式的國家形式。
  • 俄羅斯領土變動史,蘇聯解體讓俄羅斯失去了什麼?
    蘇聯龐大的「家業」是沙皇俄國打下的16世紀中葉,莫斯科公國開始崛起,不斷吞併周圍公國,成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其傑出領袖伊凡四世的領導下,莫斯科公國擺脫了蒙古人的統治,使莫斯科公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 俄羅斯與蘇聯是什麼關係?
    俄羅斯起源於莫斯科大公國,在被金帳汗國統治了近三百年後,推翻了沒落中的主子金帳汗國,實施武力擴張,吞併金帳汗國的所有領地,短短的時間裡就長成了一個龐然大物,躋身於世界列強之列。有了實力,沙俄稱霸世界的野心就是燒不盡的野火,四處徵戰,佔領了無比遼闊的土地,成為僅次於大英帝國、蒙古帝國的世界有史以來領土第三大的國家。
  • 這6個微小國家、國中之國為什麼沒有被鄰國吞併?
    國土完全被其他國家包圍,稱之為國中之國。世界上的國中之國有聖馬利諾、梵蒂岡、賴索托三個。但也有人認為馬爾他騎士團也屬於國中之國。個人認為還有個摩納哥也屬於這種。這些國中之國都處於大國的國境內,那麼他們是為什麼沒有被吞併呢?我們一個個看。梵蒂岡梵蒂岡大家應該都很了解。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
  • 蘇聯在1991年解體,解體後分解為幾個國家?
    眾所周知,蘇聯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簡稱,是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制國家。1991年12月25日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立國69年的蘇聯從此正式解體,原本15個組成國也恢復了主權地位。
  • 蘇聯解體後,加盟共和國大多窮困,只有這三個國家成了發達國家
    最典型蘇聯解體後,加盟共和國大多窮困,只有這三個國家成了發達國家。 蘇聯是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國家,國土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3億。
  • 蘇聯解體後加盟共和國大多窮困潦倒,只有這三個國家成了發達國家
    最典型蘇聯解體後,加盟共和國大多窮困,只有這三個國家成了發達國家。蘇聯是一個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國家,國土面積超過2200萬平方公裡,人口近3億。在蘇聯體系內,加盟共和國的發展基本上差不多,體制也基本一樣,尤其是很多國家,發展程度也差不了多少。相對而言,蘇聯內部15個加盟共和國,那是一個同一起跑線的整體,所以其實發展的潛力,也是差不多的。
  • 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都獨立了,為何俄羅斯對車臣的獨立卻堅決反對?
    (普京和車臣現任總統小卡德羅夫)1991年,各加盟共和國紛紛脫離蘇聯尋求自立,就此,曾經不可一世的世界強國轟然倒地,世界格局發生變化。對於蘇聯的解體,像俄羅斯這樣的大加盟國根本沒有阻擋一二,而到了車臣共和國謀求獨立的時候,俄羅斯三番兩次開戰教訓,最後在普京的鐵腕處理下,車臣被完全控制。為什麼蘇聯沒有強力阻擋各加盟共和國獨立,而俄羅斯卻在車臣問題上寸步不讓?(一)蘇聯加盟國和俄羅斯的共和國情況完全不同。蘇聯的成立,其實就是一個鬆散的大聯盟,甚至,聯盟的緊密程度不如美國。
  • 加盟共和國精英權力迷思與趨利選擇
    對加盟共產黨共產黨來說,當決定了要擺脫蘇聯共產黨的中央控制以謀求政治獨立的時候,其實早已有了組織實體的準備。甚至可以說,只要換個名稱就可以開始工作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既是國家制度建構上的法理要求,也是蘇聯共產黨治理國家的原則體現。一方面,這是蘇聯的國家結構決定的。蘇聯憲法規定國家結構是聯盟性質。
  • 「四史」關鍵詞|1936年蘇聯憲法是如何制定的
    1935年的蘇聯,資本主義私有制基本消滅,國家、集體農莊和合作社掌握了96%的生產資料,個體經濟無足輕重,沒什麼地位。這些成果要有新的憲法來確認。在當時國際上,如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家所預想的世界性革命並沒有發生,即使是匈牙利1919年創立了蘇維埃共和國,也只存在了幾個月就被推翻了。到1930年代,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說明世界革命不可能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