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洲的新冠肺炎疫情緩和,歐盟繼宣布恢復讓區內國家旅客通關後,再容許部份境外旅客入境,包括澳洲、加拿大、日本和韓國等。過去三年,長期逗留在歐洲的筆者亦很想再次出走,如今卻只能翻看照片「止渴」,但也勾起筆者對一個小小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摩爾多瓦(Moldova)的回憶。
提到摩爾多瓦,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恐怕是「沒聽過」,原來,這個地處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之間的貧窮小國,不但是葡萄酒生產大國,教育也非常普及,但由於地緣關係和歷史淵源,慘成俄羅斯和歐盟的磨心。這個東歐小國在世界上的存在感確實很低。談人口,摩爾多瓦才約300萬,而領土面積比它小的比利時卻有逾1,100萬人。
曾經作為蘇聯的一部分,今日摩爾多瓦夾在羅馬尼亞和烏克蘭兩個東歐大國之間。自從蘇聯解體之後,摩爾多瓦於1991年宣布獨立,其前身是蘇聯的「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俄語簡稱摩爾達維亞(Moldavia)。4月的摩爾多瓦氣溫適中,日照時間一直到晚上八時左右。筆者漫無目的地走著,直至黃昏,回去青年旅舍之前,才到了當地的超級市場一趟—逛超級市場是快速了解當地物價指數的最佳方法,必定是旅途的重點行程之一。
成人識字率近百分之百
超市內的貨品都非常便宜,唯一障礙是所有標籤都是以羅馬尼亞文標示(羅馬尼亞文為當地的官方語言)。筆者駐足凝視著熟食檔口良久,在想著今晚要吃什麼,突然有位帶著小孩的媽媽用英語問:「你需要幫忙嗎?」筆者大驚失色,非常失禮地回應了一句:「你為什麼會說英文?本地人都會說英文嗎?」她笑著回應:「我有讀過英文,所以我會說一點。」跟她說了想買什麼後,她便幫忙向櫃檯職員解釋,更表示有什麼需要幫忙翻譯都可以找她。
青年旅舍的老闆是一位義大利人,來到摩爾多瓦旅遊後便愛上這裡,決定要開一間旅舍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使命是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小國。筆者在舍內遇到幾位美國人,言談間,才發現他們在摩爾多瓦上班,只是暫住這間旅舍。細問之下發現,原來他們在當地學校教英語,其中一位男生表示,在當地尋找教英語的工作並不困難,因為摩爾多瓦非常重視教育,全民免費教育,注重推行三語的教育環境:羅馬尼亞語、英語和俄語,成人的識字率高達99%。
世上最大葡萄酒收藏地
摩爾多瓦可能毫不起眼,但絕對不包括葡萄酒。「來自摩爾多瓦最好的葡萄酒,獻給你和你摯愛的人。」這是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筆下盛讚過的摩爾多瓦葡萄酒。要說出歐洲偉大的葡萄酒製造地,十居其九都會大聲說「法國」,哪有人會想到摩爾多瓦?位處於羅馬尼亞和烏克蘭之間的國家,是歐洲遊客量最少的目的地。人家雖然只是一個地域小國,卻也是名副其實的葡萄酒生產大國。
摩國是國際葡萄酒組織的五個始創國家之一,其他四國是義大利、法國、德國和西班牙。考古學家在摩國發現了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葡萄藤化石,反映早自公元前三世紀末起已發展葡萄酒,經歷種種障礙如遭受奧斯曼帝國禁止釀酒二百多年、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葡萄園支離破碎、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蘇聯禁酒令,被形容為一場民族慘劇。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為了保護收藏百年的珍貴葡萄酒,聰明的酒窖主人在地下建立了暗室,隔著偽裝成牆壁的石門,避過一劫。而此室便位於摩國最大的酒窖米勒斯提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