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金剛經中提到的三種境界,您悟到了哪一種

2020-12-12 紅塵若鏡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世間萬事萬物的感悟都有一個次第,比如我們上學要從小學開始,基礎打好之後才能上初中,然後是高中,其中能力比較強的一部分再篩選出來上大學,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一直往下走,可謂學無止境。

比如我們從事其它的行業或者學其它的才藝也都分成了若干個等級,像是工程師有初級中級高級,英語有四六八級,運動員有一級二級三級等等,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水準。

而學佛也是如此,只不過修行的衡量標準一般被稱之為「境界」——這個詞比較難形容,它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技能,或者有了多少著作,或者跑得多快跳的多高,它很難量化,如果非要勉強定義的話那就是心胸寬窄和智慧多少

而且這個境界高低外人也很難看出來,正如唐玄奘法師所說的那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心裡才最清楚。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大乘佛法最經典的幾部經文之一,這裡面釋迦佛就提及到了三種境界,也分別對應了三種善業,也有著不同的三種福報。

這三種善由低到高分別是世善,戒善和行善,咱們今天就一一來聊聊,順便您也不妨自我檢查一下,看自己悟到了哪一種。

第一重,世善,布施心為源,天人福為報

我們先看相關的經文: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第一種境界叫做「世善」,也就是俗世間的善業,它的動力之源為事業心,而福報則是天人級別。

各位師兄都知道佛法是世間最圓滿的法則,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是冰冷孤寂的強調出世,一定要離開家庭和社會,在世間一樣可以修行,一樣可以種善根,這種就是世善。

這種善業並不一定非要信佛或者修行才能種,可以說我們一切世間人都可以,而且都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上。

比如說您是一個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這就是在行善,就是在利益他人,自然就是種下「世善」的種子。

比如說您是警察,能夠震懾甚至抓捕懲戒一小部分的壞人,這樣就會為大部分的好人帶來一個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在行「世善」。

在比如說您是農民,可以種植莊稼,蔬菜和水果,可能還會飼養豬羊雞鴨,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這也是在行「世善」。

還有工人,工程師,老師,戰士,護士,服務員,快遞小哥等等一切職業,只要能夠為他人的生活帶來便利,這都是在行「世善」。

哪怕您暫時沒有正式的工作,像是職業婦女其實是在為家庭的其餘成員在服務,讓他們能夠更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間接的便利到更多人,這同樣也是在行「世善」。

所以這種境界的行善不分男女老少,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能力強弱,只要您心中有為他人服務的意願並且付諸於行動,都是在種善根,無非大小而已。

那麼什麼才是最高級別的「世善」呢,自然就是財布施,這道理很簡單,世俗中人生活中最看重的就是金錢,上面所說的那些工作,一方面確實是在為他人服務,但另一方面也是在賺取報酬,否則連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了。

而能夠把自己辛辛苦苦賺到的錢布施給別人,這個善業自然就太大了,而師尊上面所說的以三千大千世界遍布的金銀琉璃硨磲瓔珞七寶,毫不吝嗇的布施給一切眾生,這也代表了「世善」的極限。

像是我們現實社會中的許多大慈善家,比如把幾十甚至幾百上千億身家都「裸捐」的比爾蓋茨,周潤發等人就屬於這個範疇,他們很努力很認真的賺錢,但卻不會死死抱著財富不放,而是拿去布施給大眾,這個行為可能不少人覺得傻,但種下的善根是極大的。

當然了,「世善」畢竟只是第一重境界,這個福報最多限於天人之福,而無功德,就像是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自己齋僧布道大興寺廟有多少功德的時候,卻被達摩一言懟了回來——陛下並無絲毫功德。

當時梁武帝很不高興,雙方不歡而散,但其實武帝如果多問一句自己有沒有福德的話,達摩一定會告訴他,您的福德非常大,只不過要想種更大的善根,光靠財布施是不夠的,必須要自己修行開智才行啊。

這一點世尊在金剛經中自然也提到了,我們繼續往下看下一層的境界。

第二重,戒善,出離心為源,個人解脫為報

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二重境界相關的經文: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如果說第一重「世善」是一切世人都能修的話,那麼第二重就沒那麼容易了,只限於修行者。

因為這一重的善業要求已經不僅僅只是在世俗中為他人服務那麼簡單了,哪怕是像梁武帝那樣在供養三寶和弘揚佛法上做出了莫大貢獻的人都不行,因為他自己並沒有持戒修行。

而這一種境界叫做「戒善」,顧名思義,必須要靠持戒修福,並且以「出離心」為動力,以「離欲離愛」為準則,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指導,以個人解脫為終極目標

這個其實說的更直接一些,就是小乘的阿羅漢們,這個在金剛經中第九品曾經專門描述,分別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羅漢,以離欲的程度深淺而區分。

像是經文中問話的須菩提尊者,他就是標準的四果阿羅漢,所以才被師尊稱讚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已經不再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換句話說,世俗間的功名財富,生活享受,家庭美滿,父母妻子,甚至掌控天下的權力,他們都不會放在眼裡,恰恰相反,這些世人追求的目標在他們眼中都是障礙,都在阻止他們離開三界六道,乃是羈絆和阻力。

也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功德,也被稱為「戒善」,才有可能不入輪迴,解脫生死大關,步入聖人行列

那麼這個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嗎?

當然不是,否則師尊也就不用專門說金剛經,勸弟子們回小向大了,接下來咱們就來談談最高的境界。

第三重,行善,菩提心為源,終極圓滿

咱們先來看相關的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相關焦點

  • 佛教:《金剛經》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之一。
  • 為什麼說《金剛經》超越了宗教?般若包含幾種?境界可以靠修持?
    在中國文化中,《金剛經》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經。《金剛經》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經典之一,也是般若類佛經的綱要書。它全稱「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主要版本由東晉十六國時期的鳩摩羅什於公元404年譯出。《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它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徹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與佛教另一部大經——《華嚴經》的宗旨一樣,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什麼叫般若?
  • 佛教:《金剛經》中最經典的3句話,悟透功德無量!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為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多以姚琴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最為流行。《金剛經》和《心經》類同,在佛經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是大乘般若智慧的重要思想。
  • 誦讀《金剛經》數十年,夢參長老從中悟得了什麼?
    人們都擠破頭皮的去祭拜、進香,不遠萬裡去到佛教聖地求佛,求得又是什麼?佛教高僧曰:真正信佛之人,並非求佛,而是求自己。十六歲出家,一生經歷頗多,晚年輾轉多地卻仍然堅持弘法天下的夢參長老,用十年時間反覆誦讀《金剛經》,才悟得其中一二。夢結佛緣夢參長老——釋夢參,十三歲在東北講武堂軍校學習,十六歲在方山縣的兜率寺出家,法名「覺醒」。
  • 《金剛經》的精髓就這4句,越早悟透,越早受益
    最近一直在研讀《金剛經》,發現它真是人間大智慧。其中所包含的道理可能窮盡一生也沒有辦法完全領悟,畢竟《金剛經》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思想合集,是佛教的至高無上的智慧。回首佛陀的一生,他四處傳教,留下的語錄最後由後人整理,編成了《金剛經》,這裡面的智慧無窮無盡。總結起來,《金剛經》的精髓就是四句話,這也是這本經書的精華所在,越早悟透,越早受益。
  • 佛教:「如來」是什麼佛?《金剛經》裡的名句,悟透明心見性!
    在許多小說、影視中出現的出家人,開口也是說「阿彌陀佛」,電視劇《濟公傳》裡編的那首「鞋兒破、帽兒破」的主題曲,也以「南無阿彌陀佛」結尾,唱遍了大江南北。許多寺院的外牆上都寫著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天下叢林,晨鐘暮鼓,四眾齊唱「南無阿彌陀佛」,清淨佛聲,響徹山谷。事實上,除了阿彌陀佛,還有一尊佛的知名度也很高,這尊佛就是「如來佛祖」,很多人看見佛像,不知道怎麼稱呼,只會說:「這是如來佛祖。」
  • 「空」是什麼空,《金剛經》「空」的境界
    《金剛經》的全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中「般若」意為「智慧」。但般若又不等同於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在佛教看來,世俗凡夫的智慧不過是小聰明或者是愚妄,因為這種智慧屬於經驗的世界。這個經驗世界並非實有,故而在此世界中呈現的和認知的一切現象也非實有,而是幻象。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住」(執著),它畢竟不是對世界的全面把握,是虛妄的見識。而般若是超越了經驗世界的認識境界,它是對空的體認。「空」是沒有煩惱阻礙的清淨狀態,保持一顆空靈之心才能包容萬物,獲得圓滿自在。
  • 《金剛經》四大名句,悟透一句,也很不錯!
    《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自後秦大譯經師鳩摩羅什將此經翻譯成漢文後,在漢地廣為流傳,成為諸多學佛者的必學經典。《金剛經》之所以如此深受廣大學佛者的喜愛,除了此經文字翻譯較為精美之外,其中的學佛內涵,也相當不錯。特別是在不斷發展的歷史中,從《金剛經》中開悟的人,越來越多。由此人們深知,這部佛經真的是一部學佛寶典。
  • 《西遊記》中佛性禪心的名字,領悟佛的一種境界
    感受這些簡單直白,通俗易懂名字,但難得的是在這些名字,卻道盡了禪者的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從而從佛性禪意的名字中領悟佛的一種境界。《西遊記》中唐僧又名「金蟬子」,由佛祖坐下弟子金蟬子真靈轉世為東土大唐高僧,喻有「金蟬脫殼」之意,所以人們將脫殼變身的蟬作為長生、再生的象徵,因此在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金蟬子」的蟬和禪有何關聯?
  • 從《金剛經》中「一時」談佛教的時間觀
    讀佛教經典的時候常常會看到很多「一時」的說法,例如《金剛經》中講到: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有的學者說是因為古印度人的時間觀念不強,經常是在記錄一些事情的時候,沒有寫清楚具體時間,所以常常用「一時」來表示時間,翻譯過來大概就是那時候的意思。
  • 金剛經中的「金剛」又有哪三種殊勝?
    02金剛首先是金剛,這個金剛其實指的並不是四大金剛(也稱為四大天王,傳說居住在須彌山腹,為佛教護法),而是佛教的一種這大家還說對了,這兩個字還確實不是純粹中文,而是從梵文(Prajna)中直接「音譯」過來的,其實翻譯有兩種方式,比如「佛陀」就是「Buddha 」的意譯,同時也有覺者,世尊,佛陀等多種譯法,而還有一種就是完全依照梵文的發音直接搬過來的,比如六字大明咒或者文殊心咒等咒法,是根本無法意譯的。
  • 佛教:如何誦經才能開悟,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
    學佛修行的佛子,大多都有一個心願,深入經藏學習佛陀的智慧開悟,得見諸法實相,證悟自性空的真諦。開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因人而異,一般有解悟和證悟,禪宗有頓悟和漸悟。這種頓悟的方法,是常人難以達到的,一般都是通過讀誦經文,漸漸的去解悟,最終證悟。誦經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如法隨意誦讀,就是完成誦經的一種形式,很難開悟。如果,懂得十二法,誦經就能開悟,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
  • 《金剛經》:理解了這1句話,就掌握了金剛經的精髓
    《金剛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佛教之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經中有雲「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即是說《金剛經》對於上根利器者,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因為《金剛經》舍其繁絮,直指人心,故上根利器者一眼即明。
  • 《金剛經》中有兩句處世名言,悟透了,受益終生
    佛教有繁多經典,但是有這麼一本經被稱之為「經中之經」,那就是《金剛經》。《金剛經》不是講述四大金剛的經文,《金剛經》的全稱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謂的金剛,不是四大金剛,而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金剛石,這種石頭異常的堅硬,被印度人視為世間至堅之物,般若則是一種大的智慧,是成佛之人具有的一種智識,可以看透世間的無上道理,波羅蜜是一種修行的道,是從此岸到彼岸的結果。《金剛經》就是一本讓人能夠斬斷煩惱,去掉妄執的佛教經典。
  • 《金剛經》中的「般若」指的是什麼?
    何為佛教?何為佛經?這些關於佛的問題你應該知道的。首先我們先來理解「佛」這個字,「佛」是梵語的音譯,其意是「智慧、覺悟的人」。但是佛又是一種境界,只用智慧和覺悟來解釋佛的話,那很狹隘也很膚淺。南懷瑾的《金剛經》說什麼,這本書裡提到「般若」實際上指的就是智慧。而這種智慧非彼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本源的智慧,不是我們平常所想的書本上的智慧。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我本人很喜歡經典,《道德經》《金剛經》兩本書讀得最多,感受最深。古人推崇智慧,認為智慧才是超越一切的力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記載著般若的重要思想,說"無相"而不說"空"。和《道德經》中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 金剛經:佛提起燃燈佛給他授記一事,其意義何在?
    佛像 但在大乘佛教當中,除了釋伽牟尼佛,在他方世界,還是其他的佛存在,甚至在悉達多覺悟成佛之前,他們早就成佛了,這些佛就是佛教當中常提到的古佛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意思是,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
  • 佛教殊勝經典,三種妙用,看你知道哪一種?
    佛教文化中,經典有許多,每一部經典都有不同的妙用之處。都有解脫開悟的可能,每個修行的人,根性不同,慧性不同,能悟出的道理深淺也不同。佛教經典中,其中一部大乘經典《楞嚴經》就是一部佛教不可多得的佛法殊勝經典,其中就有五種妙用,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楞嚴經》的五種妙用,看你知道哪一種?
  • 《金剛經》中,「壽者相」指的是什麼?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佛在經中多次提到「四相」,即我相、人相、眾生、壽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