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
世間萬事萬物的感悟都有一個次第,比如我們上學要從小學開始,基礎打好之後才能上初中,然後是高中,其中能力比較強的一部分再篩選出來上大學,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一直往下走,可謂學無止境。
比如我們從事其它的行業或者學其它的才藝也都分成了若干個等級,像是工程師有初級中級高級,英語有四六八級,運動員有一級二級三級等等,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水準。
而學佛也是如此,只不過修行的衡量標準一般被稱之為「境界」——這個詞比較難形容,它不是說你掌握了多少技能,或者有了多少著作,或者跑得多快跳的多高,它很難量化,如果非要勉強定義的話那就是心胸寬窄和智慧多少。
而且這個境界高低外人也很難看出來,正如唐玄奘法師所說的那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心裡才最清楚。
大家都知道《金剛經》是大乘佛法最經典的幾部經文之一,這裡面釋迦佛就提及到了三種境界,也分別對應了三種善業,也有著不同的三種福報。
這三種善由低到高分別是世善,戒善和行善,咱們今天就一一來聊聊,順便您也不妨自我檢查一下,看自己悟到了哪一種。
第一重,世善,布施心為源,天人福為報
我們先看相關的經文: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這第一種境界叫做「世善」,也就是俗世間的善業,它的動力之源為事業心,而福報則是天人級別。
各位師兄都知道佛法是世間最圓滿的法則,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是冰冷孤寂的強調出世,一定要離開家庭和社會,在世間一樣可以修行,一樣可以種善根,這種就是世善。
這種善業並不一定非要信佛或者修行才能種,可以說我們一切世間人都可以,而且都體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上。
比如說您是一個醫生,為病人解除病痛,這就是在行善,就是在利益他人,自然就是種下「世善」的種子。
比如說您是警察,能夠震懾甚至抓捕懲戒一小部分的壞人,這樣就會為大部分的好人帶來一個和平穩定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在行「世善」。
在比如說您是農民,可以種植莊稼,蔬菜和水果,可能還會飼養豬羊雞鴨,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這也是在行「世善」。
還有工人,工程師,老師,戰士,護士,服務員,快遞小哥等等一切職業,只要能夠為他人的生活帶來便利,這都是在行「世善」。
哪怕您暫時沒有正式的工作,像是職業婦女其實是在為家庭的其餘成員在服務,讓他們能夠更加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間接的便利到更多人,這同樣也是在行「世善」。
所以這種境界的行善不分男女老少,年齡大小,職位高低,能力強弱,只要您心中有為他人服務的意願並且付諸於行動,都是在種善根,無非大小而已。
那麼什麼才是最高級別的「世善」呢,自然就是財布施,這道理很簡單,世俗中人生活中最看重的就是金錢,上面所說的那些工作,一方面確實是在為他人服務,但另一方面也是在賺取報酬,否則連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了。
而能夠把自己辛辛苦苦賺到的錢布施給別人,這個善業自然就太大了,而師尊上面所說的以三千大千世界遍布的金銀琉璃硨磲瓔珞七寶,毫不吝嗇的布施給一切眾生,這也代表了「世善」的極限。
像是我們現實社會中的許多大慈善家,比如把幾十甚至幾百上千億身家都「裸捐」的比爾蓋茨,周潤發等人就屬於這個範疇,他們很努力很認真的賺錢,但卻不會死死抱著財富不放,而是拿去布施給大眾,這個行為可能不少人覺得傻,但種下的善根是極大的。
當然了,「世善」畢竟只是第一重境界,這個福報最多限於天人之福,而無功德,就像是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自己齋僧布道大興寺廟有多少功德的時候,卻被達摩一言懟了回來——陛下並無絲毫功德。
當時梁武帝很不高興,雙方不歡而散,但其實武帝如果多問一句自己有沒有福德的話,達摩一定會告訴他,您的福德非常大,只不過要想種更大的善根,光靠財布施是不夠的,必須要自己修行開智才行啊。
這一點世尊在金剛經中自然也提到了,我們繼續往下看下一層的境界。
第二重,戒善,出離心為源,個人解脫為報
我們再來看一下第二重境界相關的經文: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如果說第一重「世善」是一切世人都能修的話,那麼第二重就沒那麼容易了,只限於修行者。
因為這一重的善業要求已經不僅僅只是在世俗中為他人服務那麼簡單了,哪怕是像梁武帝那樣在供養三寶和弘揚佛法上做出了莫大貢獻的人都不行,因為他自己並沒有持戒修行。
而這一種境界叫做「戒善」,顧名思義,必須要靠持戒修福,並且以「出離心」為動力,以「離欲離愛」為準則,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指導,以個人解脫為終極目標。
這個其實說的更直接一些,就是小乘的阿羅漢們,這個在金剛經中第九品曾經專門描述,分別是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和四果阿羅漢,以離欲的程度深淺而區分。
像是經文中問話的須菩提尊者,他就是標準的四果阿羅漢,所以才被師尊稱讚為「第一離欲阿羅漢」,已經不再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換句話說,世俗間的功名財富,生活享受,家庭美滿,父母妻子,甚至掌控天下的權力,他們都不會放在眼裡,恰恰相反,這些世人追求的目標在他們眼中都是障礙,都在阻止他們離開三界六道,乃是羈絆和阻力。
也只有達到了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功德,也被稱為「戒善」,才有可能不入輪迴,解脫生死大關,步入聖人行列。
那麼這個就是最高的境界了嗎?
當然不是,否則師尊也就不用專門說金剛經,勸弟子們回小向大了,接下來咱們就來談談最高的境界。
第三重,行善,菩提心為源,終極圓滿
咱們先來看相關的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