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唐詩的發展也達到了頂峰,題材廣泛,流派眾多,如今我們學到的詩,幾乎都是唐詩,中小學、初高中的學生都能信手拈來一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的詩詞頻頻被選入教材當中,他們的詩我們學得多,背得也多,不過隨著電視劇、古風曲的興起,古代詩詞多數都被改編,人們也容易曲解詩詞本意。
像是前不久,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結果上了熱搜,理由是「抄襲」現代人,不得不感嘆一句,網絡的影響力非常大。
唐代山水田園詩派詩人韋應物,在時隔千年之後,也是「火」了一把,因為他的一首詩登上了詩詞大會,並憑藉一句「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連續擊敗了82選手,因為他們都挑不出其中的錯別字。
咋一看,「我有一壺酒,可以慰風塵」好像沒錯啊!不過看看原作者寫的詩,你就發現真的錯了,那到底那個字錯了呢?
韋應物就是那個寫「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那位,談起這首詞,想必很多人都比較熟悉了,韋應物早年當過唐玄宗的侍衛,他完全是在錦衣玉食長大的高幹子弟,年輕的時候,那是無法無天,連地方官員都不敢招惹他,
《舊唐書》中談起韋應物家族說:議者雲自唐以來,氏族之盛,無逾於韋氏。其孝友詞學,承慶、嗣立力量;明於音律,則萬裡為最;達於禮儀,則叔夏為最;史才博識,以述為最。
不過韋應物突然有一天開明了,發奮苦讀,當過縣令和刺史,安史之亂結束第第三年,社會依舊不安,周智光反叛,蜀亂尤起,韋應物憂心忡忡,寫下了《簡盧陟》: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咔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從詩詞中科院看出,韋應物有著無限的憂愁,第一句韋應物是在感慨人生沒有遇到一個知音,在這悲傷的旅途當中,只能一個人失意在淮海之濱,前面三句有寫景,也是在抒發苦悶的情緒。
最後一句「風塵」其實在暗指戰亂,他願意用手中的一瓢酒,來平息這亂世,當然只是不可能的,作者也是大感無力而自愧,因此也曾下了「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樣的名句,他也為自己在文學史上爭得了無可爭辯的地位。
「瓢」跟「壺」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已經曲解了本意,《論語·雍也》中說到:賢哉, 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一瓢是指的生活簡單清苦。一路上韋應物也只有這一瓢酒。
「一壺」意思就變了,它泛指一盛食之器,道家傳說壺中別有天地,因此常以「一壺」來暗喻宇宙,王維在《贈焦道士》有云:坐知千裡外,跳向一壺中。一壺酒也可以理解為多,上好的美酒。
元好問在《後飲酒》中寫:當其得意時,萬物寄一壺。「一瓢」跟「一壺」差別很大,完完全全就是兩種不同的意境,你讀錯了嗎?詩詞大會82人就因為這一瓢落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