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上中科大,最有望拿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為何最終「泯然眾人」

2021-01-10 歷史回憶室

眾所周知,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科學家來說,如果他們的研究成果能得到諾貝爾獎,那就是對他們的辛勤心血最大的肯定了。不少科學家指出的,諾貝爾獎是對人類的智力和體力最高成就的一種評價和獎賞,其精神意義遠遠大於奧運會的金牌。它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準的象徵,反映了對這個社會制度文明的評價。

而我們中國,最近一次獲得諾貝爾獎是在2015年,獲得者是中國首位醫學獎獲得主屠呦呦女士,她創製了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而曾經有那麼一個人,他有望獲得諾貝爾獎,可是結局卻是不盡人意。

他就是謝彥波,是1978年高考恢復之後,中國科技大學成立的「天才少年班」裡歲數最小的天才兒童。《傷仲永》應該大家都聽過,而這位天才兒童就是《傷仲永》的典範。

他曾經是最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人,那又是因為什麼讓他與之失之交臂呢?

一、 天才兒童,年少成名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為無數莘莘學子帶來福音。國家為了發掘更多的人才,中國科技大學設立了第一屆「天才少年班」,這個震驚了教育界的「少年班」讓無數家長趨之若鶩,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天生聰慧的,為了讓自己孩子進入「少年班」費盡心思。

而謝彥波是被女媧偏愛的人,他天生擁有天才的頭腦,有著被其他孩子羨慕的卻永遠得不到的東西,於是在他11歲的時候,他進入少年班,成為了少年班裡最小的孩子。

古人曾說「自古英雄出少年」,與謝彥波同屆的還有被眾人熟知的寧鉑、幹政等人。

望子成龍是所有家長的期望,而「天才少年班」裡的孩子就必然會被拿出來做對比,世人皆羨慕他們的天才本領,卻從沒有想過,這些孩子享受著天才的光環,卻喪失了童真的權利。他們在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裡學著各種深奧的知識。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11歲的謝彥波沒有普通孩子這些快樂的童年。他沒有上小學、初中、高中,直接開始讀普通孩子需要耗時12年才能讀的大學。「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世人總是嫉妒別人得到的,卻不從不過問別人失去的。

所有人都認為「少年班」裡的人一定會年少有為,他們迫切的想知道天才們的童年生活是什麼樣的,而這樣的重任就交到了記者身上,記者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

二、過度曝光,人格教育缺陷

謝彥波和其他同學的生活被記者大規模的報導給世人,他們光鮮亮麗的天才的一面被展示給了世人,卻留下了陰暗的,不被世人所知的時期。特別是年紀最小的謝彥波,世人對他寄予厚望,更想探究他的生活。

直到1978年7月26日,謝彥波的父母給學校的一封名為《謝彥波家長給科大的一封信》的信揭露了天才背後的真相。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月亮尚且有時有缺陷,又何況人呢?正是由於謝彥波是天才兒童,世人僅僅注意到他天才的頭腦,卻沒有想過一個11歲的兒童沒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記者們重點宣傳他的學習成績,卻不去報導學校的老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來照顧「天才少年」的起居生活。

過度的曝光和誇讚使尚且年少天才少年們的虛榮心日益膨脹,並且由於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校缺少對他們其他方面的教育,這也導致了他們人際交往方面的欠缺。

進入大學的他們學識在一點點的增長,為人處世卻沒有得到提升。

謝彥波身為年紀最小的天才更是被著重關注,他不僅沒有被其他的天才掩蓋他的光輝,他的聰慧甚至使他在一眾孩子中成為佼佼者。他天真的微笑、算術板書的背影,也出現在了媒體刊登的照片上。《呂氏春秋 博志》中說:「全則必缺,極則必反。」世俗對他的過度關注這也就更加促使他對自身的認知越來越偏執,越發缺少和他人的交往,交際能力產生了嚴重的問題。

在15歲時,謝彥波不負眾望考取了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後來也直接進入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跟從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利普·安德森,學習固體物理理論。

在當時的世界物理界,菲利普·安德森地位很高。那麼作為他的學生的謝彥波的天才光環也越發耀眼。世人的誇讚更如潮水般湧來,幾乎將謝彥波淹沒。可是事情沒有像想像中發展,謝彥波沒有拿到諾貝爾獎,他甚至被急忙遣送回國。

三、物極必反,被遣送回國

「好景不長雲遮月」,被當作天才培養的,和他人與眾不同的童年終究是暴露出了弊端。國外不熟悉的環境和他缺陷的人際交往使他頻頻與他的導師發生爭執。

列夫·託爾斯泰有一句名言「與人交談一次,往往比多年閉門勞作更能啟發心智。思想必定是在與人交往中產生,而在孤獨中進行加工和表達」。人的一生不可以缺少交流,薩姆沃爾頓說「溝通是管理濃縮。」

謝彥波的論文沒有得到老師的認可,沒有具備正常語言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的謝彥波幾次去找老師理論都沒有結果,反而使得他與他的導師安德森矛盾更加激化。

從小的天才光環促使謝彥波害怕失敗,也拒絕失敗。他不願意接受世人對他的嘲諷,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他一次又一次固執的想讓他的導師接受他的論文,卻不想改變自己的想法。謝彥波極其希望導師安德森可以通過他的論文,但安德森好似有他自己的想法,謝彥波數次在黑板上推演他的論文給導師看,而導師安德森卻每次都藉故離開。

亞里斯多德就說過:「凡是偉大的天才都是帶有瘋狂的特徵。」

古人說得好「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謝彥波沒有經歷過挫折,固執又自負,為了這個論文甚至深夜跑到了導師家裡和師母起了爭執,師母被他把手插進口袋的動作錯認為掏槍而嚇到魂飛魄散。

謝彥波不肯更換課題,更改論文,他固執瘋魔的程度讓安德森苦惱不已,兩人僵持不下。最後安德森建議謝彥波他投到其他導師名下學習,而這卻是自傲的謝彥波不能接受的。

在這段期間,恰好發生了中國留學生殺害美國教授的案件。這也讓思想固執,和導師頻頻發生衝突的謝彥波被列為了危險對象。於是這也導致了曾經驚豔絕絕的,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天才被匆匆遣送回國,甚至連行李也來不及拿。

被遣送回國的謝彥波從天才神壇中跌落,從未經歷過這也挫折的謝彥波不知該如何應對這種身份落差。世人曾經的追捧和誇讚變成了如今的諷刺和嘲笑,這些議論仿佛變成一根帶刺的鞭子,一條一條抽在他的身上,讓他屈辱難堪,疼痛難忍。

謝彥波最後在中科大找了一份工作,是課程《物理學中的群論》的老師,沒有了天才光環,也沒有了世人對他那種無孔不入的窺探和亞歷山大的期盼,他走上了生活的正軌,他娶妻生子,同時也很敬業,,認真對待工作。有學生喜歡他上課,認為他的性格直率,但仍有學生表示對他性格的不認同。

2005年,他接受採訪,談到被遣送回國的事,他說:「因為'他們(安德森等)'都是神仙,本來就是想要那個結果、有另外的目的在……如果有個人本事特別大,硬是算出來很多東西都不對,那麼神仙們就不能為所欲為了,所以就不高興了。

小結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著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真正的天才不僅僅能在孜孜不倦的學習中憑藉著過人的天資贏得眾人的青睞,他們需要經歷挫折,需要磨刀石,他們同樣需要擁有正常的人際交往關係來維持天才光環之外的生活。

人生是需要挫折的,梁啓超說「患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而 一個嘗試錯誤的人生,不但比無所事事的人生更榮耀,並且更有意義,謝彥波嘗試過了錯誤,沒有了禁錮他靈魂的天才光環,或許必一輩子背著光環枷鎖更加值得。人只有去經歷了,才知道什麼是真正可貴的。

相關焦點

  • 現代「傷仲永」,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留學10年卻無法畢業
    雖然這是個電影,但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有少年班的存在,當時有一位叫做謝彥波的學生,被看作最有可能成為最年輕的博士生和「諾貝爾獎得主」,11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士,留學10年卻無法畢業被比喻為現代「傷仲永」。這其中又是存在怎樣的原因呢,我們一起先從他的個人經歷開始去發掘。
  • 11歲上科大,15讀研,科大讀博失敗,赴美10年卻成危險對象
    讀博卻在科大和美國均失敗他是實打實的天才,出生書香世家,11歲便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5歲的時候,別人還在中學,他已經是研究生。然而到了讀博的時候,情商低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導師意見聽不進去,一味的堅持己見,在國內讀博待不下去,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卻成為潛在威脅對象,再次被接回了科大。他叫謝彥波。
  • 1966年出生的中國神童,11歲進中科大18歲讀博士,後來過得怎樣?
    從古至今,中國誕生過很多神童,比如上個世紀的謝彥波,他是1966年出生的中國神童,11歲進入中科大,18歲讀博士,後來他過得怎樣?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謝彥波的個人家庭。其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的一個物理教師,大概一歲的時候,謝彥波被父母送去鄉下,跟奶奶一起生活,快上學的時候才被接回城裡。
  • 被「毀掉」的中國三大天才神童:智商超群,為何難逃悲劇?
    11歲的寧鉑成為21名首批入讀中科大少年班的一員。雖然他的成績未必是最出眾的,但在公眾眼中,他就是名副其實的神童。1978年,全國的報紙、電視和雜誌都在鋪天蓋地報導寧鉑的傳奇故事。 報紙上有一段關於寧鉑的描述:2歲半熟背30多首毛著詩詞,3歲能數100個數,4歲能識400多個漢字,5歲上學,6歲自學《中醫學概論》,8歲能下圍棋,熟讀《水滸傳》。 後來,他與方毅對弈時兩盤全勝的結果,更讓他家喻戶曉。
  • 寧鉑、謝彥波、幹政,40年前3大「神童」如今都怎麼樣了?
    這21位被選中的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在這些孩子裡,有三人進入學校不久,已然成為家喻戶曉的三大「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幹政。
  • 逝去的才華|曾比中田英壽更耀眼的日本新星 為何泯然眾人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逝去的才華|曾比中田英壽更耀眼的日本新星 為何泯然眾人 逝去的才華|曾比中田英壽更耀眼的日本新星 為何泯然眾人 懂球號作者: 足壇時光機 08-11 16:17
  • 他曾是中國足壇最年輕的隊長,最終「濤」聲依舊泯然眾人
    在中國的85國青一代中,隊長陳濤顯然是特殊的一個。他在18歲就進入了國家隊進行集訓,還一度成為中國足壇最年輕的隊長,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從小就在隊友間「鶴立雞群」的球員最終沒能持續的「濤聲依舊」,他最終成為了中國足壇眾多泯然眾人的球員,甚至沒有達到昔日國青隊友的高度。
  • 11歲滾動鐵環去中科大報到,頂撞老師博士未畢業
    謝彥波,11歲進入中科大,15歲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成為了我國年齡最小的研究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活著的神話,是當時無數人心中當之無愧的神童。如今,距其進入中科大已經過去了40年,當初那個滾動著一隻鐵環去報到的少年現在如何了呢?
  • 球天下:曾經被稱為「新梅西」的足球少年博揚,最終泯然眾人
    像古文傷仲永裡,年少成名,但最後卻泯然眾人,當人們談起這些夭折的天才,總是帶著無限惋惜。下面給大家講講有著「新梅西」標籤的博揚·科爾基奇。他的父親曾為貝爾格勒紅星隊效力,後在巴薩擔任球探,在南美和北非尋找少年天才。
  • 魏格爾遠走本菲卡,德國天才們為何紛紛泯然眾人?
    魏格爾遠走本菲卡,德國天才們為何紛紛泯然眾人?24歲正值當打之年卻被五大聯賽所淘汰,魏格爾的隕落不禁令人唏噓。畢竟,他曾被視為德國足壇的天才後腰,不該在最好的年華碌碌無為。
  • 從「天資聰穎」到「泯然眾人矣」,《傷仲永》說明了什麼?
    王安石在《傷仲永》中的文字,警告了從遠古至今的無數父母和孩子。即使他們擁有最出色的才能,但如果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指導,最終都會淪為常人。但是今天,沉重的社會壓力常常使父母不知所措。結果,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孩子的職業教育,忽略了孩子的家庭教育,並且有信心地將他們交給學校和老師。
  • 當年,高考659分拒絕上清華要上中科大的13歲湖北神童,後來怎樣
    ,都希望有一天能夠像她那樣在別人還上初中的時候,她就上了大學,然而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也是一個和田曉菲一樣,13歲就考上大學的人,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當年,高考659分拒絕上清華要上中科大的13歲湖北神童,後來怎樣?
  • 9歲寫書、被清華降分破格錄取的蔣方舟,如今年過30,卻泯然眾人
    因此而成名的蔣方舟自然也就成為了眾人口中的「天才少女」,至於這樣一個年幼即文採斐然的「天才少女」後續怎樣發展,所有人都對她寄予了厚望。而為何一個9歲少女能夠寫出一本散文集來,開篇那句話就是她的回應。雖然這也是一個「傷仲永」的故事,但是蔣方舟天才少女之路一開始走得很順利。寫書、營銷,這些在她發展的前期都沒有耽誤。
  • 離開華為後,榮耀是否會「泯然眾人矣」?
    離開華為後,榮耀是否會「泯然眾人矣」?2013年華為子品牌榮耀正式創建,榮耀一開始的定位是年輕人,同時榮耀手機極具性價比,成為了小米潛在的對手。7年之後,2020年11月17日,華為正式剝離榮耀,從此之後榮耀不再屬於華為旗下的品牌,同時榮耀的獨立意味著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排行的再次變化,華為將不再是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廠商。而對於筆者來說,最為擔心的問題是,脫離華為之後的榮耀,是否會「泯然眾人矣」。從誕生之初,榮耀就是在華為的羽翼下成長的,大家提到榮耀手機,第一時間會把榮耀歸結於華為的品牌。
  • 13歲進中科大,17歲讀博,31歲當正教授。尹希:我不是神童
    12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17歲哈佛碩博連讀 31歲當上哈佛正教授 33歲獲物理學新視野獎 1983年,尹希出生於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
  • 她14歲上中科大,18歲讀博,20歲便獲得優秀博士稱號,現在如何?
    古往今來天才也被蓋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他們有的年少有為,有的卻像方仲永一般泯然眾人矣,其根本原因還是在後天的勤奮與否。在中國有這麼一位天才,靠著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年紀輕輕就大有作為。05二十歲,許多國內的孩子才上大學不久,此時的蔡天西已經成為了哈佛大學的優秀博士生,並且兩年後拿下來國際大獎。
  • 曇花一現後,泯然眾人已
    有的則很快狀態全無,泯然眾人。 2018/19賽季,法蘭克福前鋒約維奇成為全歐炙手可熱的球星。聯賽17球加歐聯杯10球,年僅21歲的塞爾維亞前鋒成為了眾多豪門的目標。最終皇馬以6000萬的轉會費成功將其帶到伯納烏球場,但來到白衣軍團後,塞爾維亞前鋒卻徹底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