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荷蘭攝影博物館:除了拓展藏品,我們有文化保護使命感

2020-12-11 澎湃新聞
本文由瑪麗克·維克爾(Marieke Wiegel),荷蘭攝影博物館展覽總監撰寫:

瑪麗克·維克爾 圖片提供:荷蘭攝影博物館

荷蘭攝影博物館(Nederlands Fotomuseum)於2003年開館,位於荷蘭鹿特丹,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級攝影博物館,其內有3個分館,收藏有550萬件藏品,涉及攝影底片、版畫、人體模型、書籍等。

博物館建立的167位荷蘭攝影家檔案,覆蓋了荷蘭視覺遺產的重要部分。它展示了攝影的方方面面,從紀實到實驗,從歷史到當代。除了全國和國際的攝影展覽之外,博物館還會定期展示館藏作品。

荷蘭攝影博物館外景 ©studiohanswilschut

年輕的國家級攝影博物館

我們的博物館位於鹿特丹市,這是荷蘭國家文化部高度支持的一個城市,也是我們的文化中心。在2003年,荷蘭攝影學院、荷蘭攝影檔案館和荷蘭攝影修復工作室在鹿特丹市中心運轉近十年後,他們以一個全新的名字合併在了一起,即荷蘭攝影博物館,並聚焦於更廣泛意義上的攝影。

自2007年4月19日起,荷蘭攝影博物館遷址至現在的建築中,該建築原為荷蘭美國公司的廠房,在它周圍都是一些非常漂亮的現代化建築,而整個建築群周圍都圍繞著河流。如今,這座建築被稱為鹿特丹南部的拉斯帕爾馬斯,叫做「Kop van Zuid」。荷蘭攝影博物館是由文化部、鹿特丹市、韋特海默基金會和私人基金資助的,其中60%是公共資金,40%是私人資金。

博物館每年大約舉辦10次展覽,展覽涉及歷史演變至今的攝影藝術發展、荷蘭本土乃至國際的藝術作品和以攝影或電影為線索的藝術裝置。我們的展覽邀請到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南·戈爾丁(Nan Goldin)、劉易斯·海恩(Lewis Hine)、阿爾弗雷多·雅爾(Alfredo Jaar)、約瑟夫·庫德爾卡(Josef Koudelka)和維維安·薩森(Viviane Sassen)等世界聞名的攝影師之作。同時,博物館也展出年輕的、新興的攝影師作品,對此我們每年都有斯滕貝亨獎金和荷蘭快速掃描系列展覽。

博物館會定期製作自己的產品,此時博物館的收藏既是研究的對象又是靈感的源泉。

每三年,我們都會根據收到的捐贈作品進行策展。這些捐贈者很多時候也會去購買展覽上的作品,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合作。一些主要的捐贈者會提供資金支持我們做展覽,展覽上的很多作品都會由出資者和其他的一些私人收藏者購買。此外,荷蘭攝影博物館與一些國際合作夥伴有著密切的合作,如BOZAR(布魯塞爾)、Le Bal(巴黎)、Photosgallery(倫敦)、Magnum Photos(巴黎)和MAPFRE(馬德裡)。

在展館中,策展人本身也有著藝術經驗,會通過不同的藝術視角來進行策展。例如我們舉辦過一個聚焦歐洲的展覽「歐洲。還有什麼?——亨利·卡蒂爾-布雷松、尼科·比克、奧託·斯諾克」,展覽將歐洲過去的攝影師和兩位當代的攝影師的作品集合在了一起,讓大家能夠了解歐洲過去的景象,以及當代的攝影師眼裡的歐洲又是什麼樣的景象。通過這樣的陳列,讓觀眾從時間歷史這個角度來觀察歐洲的變化。我覺得這種以時間為視角來切入歐洲的策展是非常棒的想法。在展覽裡可以發現較傳統的一些作品都是拍攝年代相對較早的。它的拍攝技術、藝術創作方式代表了較早的時代風格。隨後我們又會將它與當代作品進行對比,你會看到作

品的風格是有比較明顯的時代印記和特點

的。所以,通過不同時代的攝影師所使用的不同處理方式,展覽能讓大家通過時間長廊去縱觀歐洲的變革與演進,既回顧過去,又立足現在,也許還能牽引人們去思考和展望未來。

「歐洲。還有什麼?」展覽現場 圖片提供:荷蘭攝影博物館

我們也會與其他博物館進行合作,比如說展覽「臉——1990年以來歐洲人像攝影」,就是我們與希臘的博物館共同策劃的展覽,主要是展示了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歐洲肖像攝影作品。

「臉——1990年以來歐洲人像攝影」展覽現場 圖片提供:荷蘭攝影博物館

文化遺產的保存、修復與呈現

對於一個博物館來說,除了策展以外,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我們認為博物館要有一定的文化保護使命感,所以我們儘可能地去拓展藏品,通過館藏來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這些記錄歷史、反映歷史、展現時代演進的優秀作品。

荷蘭攝影博物館的收藏裡包含了167名荷蘭攝影師的檔案,他們都是荷蘭視覺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理察·特佩(Richard Tepe)、卡塔琳娜·貝爾德(Katharina Behrend)、卡斯·奧圖裡斯(Cas Oorthuys)、阿爾特·克萊因(Aart Klein)的檔案,以及當代攝影師如貝特尼·范·梅南(Bertien van Manen)、漢斯·范德米爾(Hans van der Meer)、文森特·門採爾(Vincent Mentzel)、維維安·薩森(Viviane Sassen)和傑奎琳·哈森克(Jacqueline Hassink)的作品,我們都有收藏。每年收藏品數量都隨著捐贈和購買等方式不斷擴大。

此外,我們也是荷蘭唯一一家擁有攝影保護工作室的博物館。該工作室不僅保存有博物館自己的藏品,還收藏了其他博物館、個人、檔案館和公司的攝影收藏。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博物館還擁有對作品的再儲藏技術。我們與其他的一些博物館共同合作,對一些作品的儲存技術進行了創新。

同樣一張照片衝印和列印會有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一直在努力對同一件作品在其儲藏、呈現方式和技術上進行大膽的嘗試,通過不同的存儲方式和呈現方式來保存作品。

這個其實也是一種記錄,以我們的方式對出色的攝影作品進行記錄,或者說對它嘗試不同的記錄方式。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將藏品更好地開放,通過創新的存儲和呈現方式在不損壞原作的基礎上,讓越來越多的寶貴作品開放給大眾,讓觀眾更有機會去接觸它、親近它。基於此,

我們把作品進行收藏和展現,而作品本身又激勵了很多藝術家進行再創作。

攝影保護工作室工作現場 ©Job Janssen & Jan Adriaans

照片保存過程 圖片提供:荷蘭攝影博物館

除了策劃展覽和擴充藏品外,我們將更多的心力投入在展覽的陳列和保護。例如展覽「愛德·范德·埃爾斯肯展(Ed van der Elsken)」,該展覽展出有45000個彩色幻燈片,我們把愛德·范德·埃爾斯肯的作品數位化後,把它變成彩色的幻燈片進行展覽。通過這種展覽方式,可以讓它觸及到更多的受眾群體。可能你會覺得把作品變成PPT裡的幻燈片會特別的無趣,其實不然,把它變成幻燈片同樣也非常吸引人。

對於保存照片的過程,如果不及時做處理,圖像就會永久消失。

我們可以看到在處理前和處理後,這個圖片的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並非所有的幻燈片圖像都很有意思,我們要對作品進行前期篩選,挑出哪一些應該保存,哪一些選擇清理,或者倒不如全部都做了。所以對我們來說這也是個很有意思的試點項目。我們總共處理有45000幅圖片,其中還有一些是知名圖片,例如《馬賽之吻》,這是攝影師圍繞戀人的熱吻實現作品,我個人非常喜歡這件作品。可以說這個項目很成功,觀眾通過處理和重新保存,了解到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也能更多地了解到我們博物館所做的保存工作。保存工作不僅有趣,也很有價值。

處理前的圖像 圖片提供:荷蘭攝影博物館

修復前與修復後的照片對比 圖片提供:荷蘭攝影博物館

我們不僅在自己的博物館做藝術項目,也會選擇策劃公眾活動。如「眼睛愛上你——旅行博物館」的活動,是我們博物館在荷蘭做的一個推廣活動,每個人都可以進到館內坐下來聽著音樂,看投影出的各種各樣的圖像。觀眾由此知道我們是如何對攝影作品進行管理,這樣也會產生更多的捐獻可能。這樣的活動有利於我們博物館的宣傳,而且能讓大家都參與到我們的工作之中,所以我們很喜歡做這樣的項目。

「眼睛愛你——旅行博物館」展覽現場  圖片提供:荷蘭攝影博物館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 藝術博物館雜誌》編譯,全文選自《藝術博物館》雜誌國際刊總第2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荷蘭藝線」第二彈|鹿特丹小交響樂團、荷蘭國立博物館……這裡...
    01視覺藝術Visual Arts解鎖荷蘭國立博物館:攝影的魔力#荷蘭國立博物館 #藝術 #荷蘭 #博物館#解鎖荷蘭國立博物館#在家看展荷蘭國立博物館中的藏品講述著荷蘭過去八百年的歷史。除永久展品外,博物館每年還會定期舉辦臨時特展,展出本館以及從其他博物館借來的藏品。館藏涉及眾多領域,其中包括大量來自歐洲與亞洲的各類重要藏品。這期「解鎖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展示了博物館目前正在進行的兩個攝影展:埃德·范德·埃爾斯肯(Ed van der Elsken)和威廉·迪普拉姆(Willem Diepraam)的作品。
  • 荷蘭有很多偉大的藝術家,了解藝術,去首都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巡禮
    荷蘭也是世界博物館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全國上下有上千座博物館。就是這樣一座安靜且略帶些文藝氣息的城市,同樣擁有了很多文藝的博物館。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目前也成了每個來到這裡的遊客必打卡的地方之一。下面就給大家盤點阿姆斯特丹的幾家必打卡的博物館。
  • 電影藏品「活」起來 上海電影博物館探索新模式
    從此,上海電影博物館開啟電影遺產的國際性保護、收藏和研究。  如果僅僅「吃老本」搞常規的陳設展覽,對這個「家底」還算豐厚的博物館來說輕而易舉。但上海電影博物館有更現實的考慮,希望讓塵封在庫房的藏品真正「活」起來。這個想法,源自一次藏品借展。「當時,海派文化中心借了謝晉導演的幾件藏品辦了一個展覽。
  • 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廣電局 開展國有博物館藏品管理情況專項檢查
    12月16至21日,為規範國有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阿拉善盟文化旅遊廣電局與盟文物局組成專項檢查組,對三旗國有博物館開展藏品管理專項檢查。檢查中,盟文旅廣電局文化遺產科科長巴戈那聽取了三旗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的匯報,對各博物館的規章制度、藏品帳目、藏品保管和藏品徵集工作進行核查。針對重點文保單位、博物館展廳的消防、安防措施進行了巡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責令整改,進一步壓實各重點文保單位安全責任,擰緊文物安全這根弦,並就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
  • 熱心市民向松江博物館捐贈藏品
    「這些東西家裡藏著保存不善容易壞,捐給博物館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它的故事。博物館才是藏品最好的歸宿。」日前,上海市民張平來到松江博物館,捐贈了一批具有松江歷史文化和考究意義的藏品,其中包括《松江文獻》第一期、錢同壽贈沈思期詩稿、《張琢成山水畫立軸》、松江生產救濟協會公告等。
  • 荷蘭是如何用文化創意產業打造世界級IP的?
    荷蘭的文創產業發展的相當成熟,其各行各業從上到下都在積極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的連結,包括城市發展、博物館經營、古蹟改造、農業升級轉型、鄉村振興等,多方位構建全面、完整的文化體驗。今天我們就具體看看荷蘭是如何用文化創意產業打造世界級IP的! 說起「荷蘭創意」,你最先會想到什麼?
  • 館長變主播 藏品會「說話」雲遊博物館正流行
    中國絲綢博物館在微信公眾號上,推出了國絲「五個一」線上知識,即一物、一技、一文、一例和一問。「棉花廣泛種植之前中原人的被子是蠶絲為主嗎?」前不久推出的「一問」,由館長趙豐親自作答。他表示,國絲『五個一』線上知識,旨在通過一個個知識點,全方位展示國絲館在藏品研究、社會教育、科技保護、非遺時尚等領域的成果。「這也是我們讓文物活起來的一個小舉措。」
  • 細數荷蘭博物館的建築之美
    世界上的博物館千奇百怪,各有不同。從固定的藏品到定期的展覽,它們總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然而博物館建築卻是這萬變中的不變,始終是一個空間載體。
  • 疫情下全球博物館開啟線上battle,藏品一個比一個驚悚?
    疫情期間,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處於閉館的狀態,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卻沒有閒著:從各家博物館在網上互相比拼最毛骨悚然的藏品,到邀請網友在家複製藝術經典,再到回歸自己本行——收集跟疫情相關的物品和記憶,博物館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當下、連接彼此。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271期):良渚博物院將開展「『鉞』下良語...
    保護傳統村落要在研究當地地理環境、歷史成因、文化脈絡、空間布局和遺存特徵的基礎上,因村制宜地編制規劃設計方案,確定保護範圍和各類保護對象,一村一策。未來,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牽頭對傳統建築相對集中、形成建築組群的區域予以整體保護,將具有鮮明地域鄉土文化特徵的民俗活動、傳統技藝,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如今我們還需要人類學博物館麼?常被形容為「殖民掠奪倉庫」的民族學博物館,會遭遇哪些博物館倫理和藏品歸屬議題的爭議?最近30年,國際人類學博物館有哪些新動向?近日,上海大學特聘教授、圖書館館長潘守永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專訪時表示,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一個策源地。 中國應該有更發達的人類學學科。
  • 除了《夜巡》,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還有這些鎮館之寶
    國立博物館是如今阿姆斯特丹為數不多帶有塔樓的建築,遠看宛如童話故事裡的城堡。塔樓和博物館主體鑲嵌有彩色玻璃,搭配展廳的長廊的彩繪和裝飾設計,給人一種置身於中世紀教堂的肅穆感。那時候他的繪畫技藝還未成熟,但年輕的他卻勇於嘗試。在這幅畫中,光線掃過他的右臉頰,而他臉上的其他部分則籠罩在陰影中。欣賞者往往要過一會兒才會意識到他在偷看你。
  • 收藏東方: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藏品的建立
    莫爾斯的藏品後來出售或捐贈給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迪美博物館(Peabody-Essex Museum)。波士頓美術博物館1892年整體購入他的藏品,被稱為「莫爾斯收藏」(Morse Collection),約有六千件,絕大多數是17世紀至19世紀日本陶瓷。
  • 疫情致美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新華社北京10月30日電《參考消息》29日刊登西班牙《世界報》網站記者安東尼奧·盧卡斯的文章《當博物館割捨藏品以求生存》。文章摘要如下:  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 古建美 中華魂公益行動進駐西安碑林博物館,保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12月10日上午,古建美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陝西站暨西安碑林博物館公共衛生間改造公益捐贈項目籤約儀式在碑林博物館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羅哲文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西安碑林博物館主辦,中國民協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提供學術支持,古建美中華魂—中國古建築文化匠心傳承公益行動、九牧廚衛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公益支持。
  •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博物館公共藝術倉庫建築完工,藏品即將入庫
    明年,博伊曼斯· 範· 伯寧恩博物館1935年來的全部收藏將重現天日。我們相信,將館藏公開化,能夠充分展示博物館對藝術品的重視和保護,這將是讓所有鹿特丹人引以為傲並能親眼所見的盛舉,因為他們也是這些珍貴收藏的擁有者。」 博伊曼斯· 範· 伯寧恩博物館公共藝術倉庫是博物館、鹿特丹市政府和鹿特丹社會投資基金共同協作的結果。
  • 韻文博鑑與恭王府博物館籤訂IP授權協議,全面開啟文化創新創意合作
    2020年11月,恭王府博物館和韻文博鑑正式籤署IP授權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的獨特優勢,通過資源的深度整合與共享,開創恭王府文化與現代數字科技融合創新的前瞻性探索,進一步加強歷史文物資源的保護與傳播。
  • ...我省有3家博物館晉升為一級博物館:大同市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
    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副處長尚再秀在接受山西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一級博物館的評判標準是從博物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評比,不僅要有硬體的評選,也要有綜合軟實力,比如科研成果,對公眾提供的展陳服務和社會宣教服務等,然後根據分數將博物館從高到低,依次劃分等級。
  • 「雲觀展」撬動文化共享
    虛擬博物館還可以怎樣拓展人們關於文化藝術的體驗?僅從國內眾多虛擬博物館中,就能發現好些新玩法——  博物館線上課程流行起來。  湖南省博物館官網有個「動漫學園」,文物題材動畫片《時空博物館卡》、手繪抖音微視頻《漢代穿越指南》、文物保護與修復題材手繪科普微視頻《文物重生秘籍》等都在這裡。
  • 外媒:疫情致美國多家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的報導稱,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全文摘編如下:   10月15日,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在佳士得拍賣行拍賣了12件藏品,其中包括老盧卡斯·克拉納赫、卡米耶·柯羅和居斯塔夫·庫爾貝的畫作。   布魯克林博物館這次的拍賣不是為了購買新藏品,而是為了熬過疫情正在造成的衝擊。來自遊客的收入下降,藝術贊助人的資助降至最低限度,而建築和藏品的維護費用更是讓債務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