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湖南的簡稱是「湘」,湖南人傑地靈,無論是美味的湘菜還是一代賢臣曾國藩創立的湘軍,都聞名遐邇。但湘的本義並不是湖南,而是湘水、湘江。
湘水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湘水的文化內涵廣為人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屈原的文學創作。《楚辭》當中與湘水有關的題目就有兩個,分別是《湘君》《湘夫人》,兩篇相互對應,記敘了湘君帝舜和湘夫人娥皇女英的故事。
這個故事來自神話傳說,據說舜帝南行,因為不測逝於蒼梧,娥皇女英沒有隨行,聽說消息後悲痛欲絕,相攜至洞庭湖抱頭痛哭,並且為了亡夫,義無反顧地跳下湘水,成為了湘水中的神靈。這個神話慢慢演變,就成了舜帝化為湘君,而娥皇女英成為湘夫人。
此神話在許多資料都有記載,如《禮記·檀弓上》中:「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山海經·中山經》中:「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
湘水主要流經湖南,屈原是楚國人,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湖北一帶,湘水距此很近,因此舜帝在楚國的威望也很高。並且舜帝死於蒼梧,葬於九嶷,這是湘水的起源地,二妃的故事以洞庭、湘水為背景,也就難怪屈原花費大量筆墨去寫湘君和湘夫人的悽美愛情了。
除了神話傳說,湘水在正史中也有很多記載。《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帝出遊到湘山祠,遇到大風,不能通過。於是秦始皇問隨行的學官,湘山祠是供奉哪位神靈的,學官說供奉的是堯帝的女兒,舜帝的妻子。秦始皇聽後勃然大怒,命令三千刑徒把湘山的樹砍了個精光,原本蓊鬱的湘山變得光禿禿的。
秦始皇為何這麼生氣,正史當中沒有記載,但我們不難理解,秦始皇到湘山已經是因為另一條路不同,繞道而行,反而遭遇大風浪。
此地湘山祠,他也許懷疑湘君故意興起風浪和自己過不去,又聽說湘君和堯舜二帝有關,這位千古一帝肯定更氣不過,發怒也就是理所當然了。不過他的怒氣也更能印證湘水的文化價值。
湘水本身就風景秀美,有美麗的傳說,在屈原、始皇帝之後,其文學價值更高,後世文人墨客也喜歡引它入詩詞。例如李白膾炙人口的《行路難三首(其三)》中就有一句「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伍子胥是吳國大臣,吳王聽說伍子胥怨恨自己,下令殺了他,並且將他投到吳江水裡面。屈原看到國破家亡,悲痛欲絕,自投汨羅江。
兩個人的人生都充滿悲劇色彩,屈原本身又是浪漫主義文學的鼻祖人物,因此很受後世文人推崇,湘水的文化內涵也就隨著他更加廣為流傳。
歷朝歷代的文人來到湖南,來到洞庭湖,大都要吟詠一番湘水的大好風光,例如元朝文人唐珙那句膾炙人口的「醉後不知天在水,滿床清夢壓星河」就描寫了自己醺醺然之中,醉臥於洞庭之上的景象。
同時他湘君一夜白髮來表現洞庭秋景的蕭瑟,也表現了自己內心的觸動,構思和下筆都是絕妙,可見湘波的秀美為我國文化做出的卓絕貢獻。
「湘」由本義湘水、湘江演化為湖南的簡稱,也是頗有淵源的。湘水是洞庭湖九流之一,同時是湖南最重要的河流。
以湘江河源在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境內的瀟水為準,湘江流經湖南省內的永州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嶽陽市六個市,可以說湘江是從南到北貫穿了湖南省,而且湘江流域是湖南省人口密度最高,經濟水平最高、文化發展最繁榮的地區。久而久之,「湘」自然就演變成了湖南的簡稱,成為湖南的代表。
所以,說湘江哺育了湖南人民,是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名副其實。雖然「湘」字從本義湘水、湘江演變為湖南的簡稱經歷了一些時間,但它和湖南其實一直渾然一體,從未分割開。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