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記載,遠在舊石器時代湖南就已有古人類活動。距今1.2萬多年前人類即在此種植稻穀,距今5000年前湖南先民開始在此過定居生活。湖南在原始社會時為三苗、百濮與揚越(百越一支)之地,夏商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屬楚國蒼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西漢初屬長沙國,漢武帝之後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荊州,置昭陵郡,為荊南五郡。西晉時分屬荊州和廣州;東晉時分屬荊州、湘州、江州。
湖南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淡水面積達1.35萬平方千米。湘北有洞庭湖,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江、資水、沅水和澧水等4大水系,分別從西南向東北流入洞庭湖,經城陵磯注入長江。5千米以上河流5341條,河流可通航裡程1.5萬千米,內河航線貫通95%的縣市和30%以上的鄉鎮。
湖南之所以簡稱為「湘」,與湘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湘」(xiāng)字是個有聲會意字,金文寫作 ,從水從相,「水」表示水域、水流;「相」(xiāng)表聲兼表意,甲骨文寫作 ,從木從目,「木」表示樹木,「目」表示眼睛觀看,「相」字形義為一人攀爬樹木睜眼觀看。由你看我、我看你引申出觀望、交織、交換、輔助、外表、容貌等義,故有相互、相信、相等、相貌、面相、宰相、丞相、輔相、首相等說法。許慎《說文解字》「相,省視也。從木從目。」《爾雅》「相,視也。」「相」在「湘」字中表義為人和樹木。水與相兩形會意,「湘」字本義為草木茂盛並有人活動的水域,特指湘江。後來取湘江之「湘」代表湖南的簡稱,故有湘山、湘繡、湘語、湘竹、湘劇、湘勇、湘淵、湘管、湘水、沅湘、湘筠、湘弦、湘山祠、湘江竹、湘女廟等說法。
許慎《說文解字》「湘,水也。出零陵陽海山,北入江。從水相聲。」《唐韻》《正韻》《集韻》《韻會》「湘,水名。」 《楚辭·漁父》「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詩·召南·採蘋》「以湘之,維錡及釜。」這裡以湘帶享,表示蒸煮食物。(第219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歡迎其他友情組織或個人轉載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創
轉載敬請註明出處「二馬看天下(EMKTXWTT)」
謝謝!
微信號:EMKTXWTT以文會友,以文載道
貫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維
如果您喜歡,請點讚,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