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記載,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稱「晉」,又稱「三晉」,古稱河東。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傳說「女媧補天」的神話就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主要活動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建立在晉南。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東魏、北齊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唐高祖李淵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認為是「龍興」之地,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宋朝時期,山西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
從這段資料我們可以看出,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簡稱為「晉」就理所當然了。但「晉」字何意?與地理上的晉國有何關係?這倒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晉」(jìn)字是個無聲會意字,甲骨文寫作 ,上邊是兩個倒寫的「交」,表示兩個人正在走來;下邊「曰」表示言說。兩形會意,「晉」字本義為有人嘴巴裡說著好聽的話從遠處走來。這幅畫面有什麼含義呢?原來這是幾位前來找人辦事的人,登門向求助對象說著好聽的話,也就是進見。如果進見的人是當官的,就叫做晉見、晉謁;晉見、晉謁成功就可能晉級、晉升、晉階、晉封了。後來「晉」字被借代為地名、水名、姓氏,這才有了晉國。
「晉」篆文寫作 ,從曰從臸,「曰」表示言說;「臸」(jìn)表聲兼表意,金文寫作 ,從二至,「至」就是前往、到達的意思。兩個「至」說明兩人或多人前往或到達。所以許慎《說文解字》解釋「臸」字為「到也。從二至。」曰與臸兩形會意,「晉」字本義為有人從遠處走來進見求助對象,並且嘴巴裡說著好聽的話。引申義同上。
許慎《說文解字》「晉,進也。日出萬物進。從日從臸。」這裡許慎解釋「日出萬物進」是不確切的,解釋為「從日從臸」也是不妥的。「晉」字下邊是個「曰」而不是「日」。《易·晉卦》「晉者,進也。」《尚書大傳》「見梓晉然實而俯。」這裡「晉」字表示低頭,晉見當官的當然是要低頭俯身施禮的。《周禮·夏官·田僕》「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這裡以晉為禁,表示禁止。《詩·唐風譜》「成王封母弟叔虞於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改為晉侯。」
由上述分析可知,山西簡稱為「晉」,不僅是晉國的所在地,很有可能堯、舜、禹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時,四面八方的部落頭領等紛紛前往,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的夏朝之都來晉見,並不斷有人被晉封。「晉國」這一名稱可能要晚得多。(第223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播音:張宸赫
感謝您的關注和閱讀,
歡迎其他友情組織或個人轉載分享
尊重作者,尊重原創
轉載敬請註明出處「二馬看天下(EMKTXWTT)」
謝謝!
以文會友,以文載道
貫通正能量,打造新思維
如果您喜歡,請點讚,您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