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頭條 大雁歷史
山西簡稱為晉,省會太原。市區建設規模空前宏偉,其遠景更是喜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向人們招手。這是太原的現實。不管是首次來旅遊觀光,還是長駐之客。首先的印象是一條縱貫東西延伸並橫跨汾河的迎澤大街及其大橋,把市中心同河西工礦區連在一起。
汾河公園晚景圖
古代太原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由車龍人流所代替。假如是晩間光臨,猶若墜入銀河尋找天宮。此時,可能就會有人向你打招呼:同志,如果要住宿,就近有并州飯店招待所和晉陽飯店、都在并州路北口的西邊。你可能就又會產生種印象,怎麼不是并州就是晉陽,連路也不例外。誠然如此。假若再看看戲劇、電影,逛逛市場,翻翻書報,帶「晉」字和「並」字的名稱就更多了。這是為什麼呢?對於史學家和地理學者來說,沒有必要再介紹。但從一般讀者來看,很有必要做點解說。
一、太原名稱的來歷先從太原說起,《夏書·禹貢》中寫著:「既修,太原至於嶽陽」,告知了人們,那時的太原就已是通往堯都的一個交通要地而出名了。
《冀州箴》雲:「嶽陽堯都是也。」就是指堯都而言的。有帝都就會有相應的所屬城鎮。這是城市誕生的最初規律,多在奴隸社會時代。因為要抵抗原始部落的侵擾和防止奴隸的逃跑,原始部落已不適應了。一些大的聚落就要起牆築城而以便自衛。可見太原的存在是很久的了。《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告訴了人們,太原這個名稱的由來系由其地理特徵而取的。
《春秋說題辭》雲:「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既是對太原地形的古老描寫,亦是對其地名淵源的解釋。還因其土壤鹽鹼度大,太原還曾稱大滷。《廣雅》雲:「大滷,太原也。」就是這種意思。
二、晉水名跡
太原的來歷稱謂可算較為清楚了。再就晉水而論,《山海經》雲:「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其鳥多白鶴,晉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汾水。」這晉水就是指現在的晉祠水來說的,亦是其見書最早的寫照。因《山海經》的問世,約在四千餘年前、傳說夏禹徵有苗,鑄鼎時期。那時先是以象形會意圖畫翻鑄於九個大鼎上的,其成書是後人摹制其圖畫以文字說明而問世的。
可見晉祠水的聞名不下於祖國的巨澤大川,以此而引來的文明不次於西湖。《水經注》雲:「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㴑,後人踵其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契集,用相娛慰。晉川之中,最為勝處。」不但精闢地描畫出晉祠水的秀麗景色與景物建築所構成的清雅環境,還使人們知道了早在古代,晉祠就是個遊人雲集,引人入勝的佳境之地。
晉祠古建美景
如今更是聞名於中外而散芳於世界的遊覽勝地。國際間的友人與海外僑胞,只要來山西,如果不到晉祠,看看晉水的三泉噴張,難老最佳;魚沼飛梁,世上稀有,聖母大殿年歲近千;水鏡臺居建築奇觀;千年鐵人雨露不鏽;周柏唐槐也猶似壽星;還有唐王李世民親手寫的碑文等古蹟文物,就如同到了北京沒有看看顧和園,去了抗州未能遊西湖一樣的惋惜。
假如有時間在晉祠賓館住上一宿,若逢暑夏,會感到鳥語花香,林蔭氣爽;阡陌縱橫,稻田盈盈。一片江南景色在包圍著你。如遇冬寒,又會覺得晉水騰霧,碧波綿延。成群的魚兒仍在遊泳,綠絨絨的水草,好像還在過春天。不言而喻,晉水是此佳境麗景的淵源,亦是山西稱「晉」的啟明星。
晉祠公園景色圖
三、山西稱晉的來歷據《呂氏春秋》記載:
「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珪以援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汝乎?王曰:餘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於唐,有晉水,後改名為晉。」
這段文字清楚地說明,西周時代的諸侯之國唐,改稱於晉國的根由是晉水。
晉祠晉水圖
《詩經·唐風》釋:「周成王以封弟叔虞為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乃改國號曰晉。」不難看出,姬姓之歷代晉王之祖就是叔虞;至子燮改國號可謂山西稱晉的先導。繼而這個侯國,乘其南北交通之便利,用其帝王胄裔之權威,不斷吞滅周圍的小國達三十餘個。以擴張其領地。到晉文公統治時期,國力富強成為霸主。晉國的威名震於四海。晉景公時,其疆域最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地區和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及陝西一角。直到韓、趙、魏三家分晉時因其國土又縮小到山西境域,故山西的別稱還叫三晉。可見山西省之所以稱晉,系因春秋時為晉國導致的。
晉陽古城復原圖
四、關於晉陽及「龍城」之談至於「晉陽」二字,那是古晉陽城的遺名,亦是源出於晉水的。《水經注》雲「城在晉水之陽,故日晉陽矣。」所謂晉水之陽就是位於晉水的北岸方面。《魏土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說明該城在汾水的西岸方面:隔河相望有成王之碑。此城的方位可基本確定,其遺址約在今太原市南郊區古城營村所處的地方。此城興起的較早,古代的太原就是這裡。到殷商時已發展成一方國的都城。
《詩經·唐風》釋:「唐叔所都,在今太原府。」說明叔虞亦曾在此建都。之後又有不少帝王郡首在此起家霸業。杜預曰:「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就是一例。後來尚有北齊之高歡,唐代之李淵,後唐之李存勖,後晉之石敬瑭,後漢之劉知遠等都是在晉陽起手爭霸稱帝奪取天下的。所以晉陽城還稱「龍城」,有常出「真龍天子」的意思。
從而遭到了趙宋王朝對這座古城的毀滅。即在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十八日放火燒毀了此城,於第二年四月又引晉水灌了其廢墟。滿以為毀滅此城就再無「真龍天子」可出,無人爭趙宋王朝的天下了。可想而知封建王朝統治者們昏庸到了何等地步。毀滅了多少古蹟文化。假如其不被毀滅,晉水帶來的文明還要豐富的多。道理很清楚,離大城市較遠了,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交通運輸古老,人的來往不便,其景物維護建築自然會大減弱。後人往往思念富有歷史文明的古城就常常取晉陽二字命名一些東西。如今已成了山西省城的代名詞。
五、關於并州之談關於并州,據《虞書·堯典》載
「肇十有二州」注釋:「十二州:冀、兗、青、徐、荊、楊、豫、梁、雍、幽、並、營也;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兗、青、徐、荊、楊、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之地廣,始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州之東北遼東等地為營州,而翼州止有河內之地。」
這段文字很清楚地說明了并州的產生根由及其時代背景。同時還可看出其用意是為了便於治理及收納貢賦。
據《禹頁·注釋》:「冀獨不言貢筐者,翼天子封內之地,無所事於貢筐也」。「也就是王畿之地,天子所自治。冀州東北之地,運輸極為不便,自治自然就比較困難,不如劃出一州利於其貢賦的收納,看來是合於當時的歷史社會特點的。至於為何叫并州」,依應邵論:「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亦系按其地理位置與地形特徵取名的。其州境域,以《周禮·職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昭餘祁、川曰嘑沱、嘔夷,浸曰淶、易。」進行與《周職方製圖》對照,其南起於昭餘祁南的霍山以北的山西部分到內蒙北羊河上遊流域,東界為太行山東麓及淶水與易水上遊以西地區。但在以後的歷史中變化懸殊,或有或無,或大或小。
東漢時始治於晉陽,建安十八併入冀州。三國魏黃初元年復置,領大原、上黨、西河、雁門、樂平、新興諸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又有并州,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并州移治唐明鎮。即今太原西羊市和大關帝廟一帶。經潘美築城擴展,於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為太原府,已奠定了今太原之城區。并州從此被廢,但其名九百餘年來常被借用。如今成了太原的雅稱。往往富有詩意地見於報張雜誌。可稱之為古為今用了。
誠知解說的粗淺,實為拋磚引玉,漏誤之處,望師友教正。
主要參考資料:《監本書經》
《詩經集注》第三卷唐風
《水經注》卷六汾水和晉水
《東周列國志》中有關晉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