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簡稱與太原、晉陽、并州等稱謂是如何來的?

2021-02-07 晉行記少年童行

來源:頭條 大雁歷史

山西簡稱為晉,省會太原。市區建設規模空前宏偉,其遠景更是喜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正向人們招手。這是太原的現實。不管是首次來旅遊觀光,還是長駐之客。首先的印象是一條縱貫東西延伸並橫跨汾河的迎澤大街及其大橋,把市中心同河西工礦區連在一起。

汾河公園晚景圖

古代太原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由車龍人流所代替。假如是晩間光臨,猶若墜入銀河尋找天宮。此時,可能就會有人向你打招呼:同志,如果要住宿,就近有并州飯店招待所和晉陽飯店、都在并州路北口的西邊。你可能就又會產生種印象,怎麼不是并州就是晉陽,連路也不例外。誠然如此。假若再看看戲劇、電影,逛逛市場,翻翻書報,帶「晉」字和「並」字的名稱就更多了。這是為什麼呢?對於史學家和地理學者來說,沒有必要再介紹。但從一般讀者來看,很有必要做點解說。

一、太原名稱的來歷

先從太原說起,《夏書·禹貢》中寫著:「既修,太原至於嶽陽」,告知了人們,那時的太原就已是通往堯都的一個交通要地而出名了。


《冀州箴》雲:「嶽陽堯都是也。」就是指堯都而言的。有帝都就會有相應的所屬城鎮。這是城市誕生的最初規律,多在奴隸社會時代。因為要抵抗原始部落的侵擾和防止奴隸的逃跑,原始部落已不適應了。一些大的聚落就要起牆築城而以便自衛。可見太原的存在是很久的了。《尚書·大傳》曰:「東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郡取稱焉。」告訴了人們,太原這個名稱的由來系由其地理特徵而取的。

《春秋說題辭》雲:「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既是對太原地形的古老描寫,亦是對其地名淵源的解釋。還因其土壤鹽鹼度大,太原還曾稱大滷。《廣雅》雲:「大滷,太原也。」就是這種意思。

二、晉水名跡

太原的來歷稱謂可算較為清楚了。再就晉水而論,《山海經》雲:「懸甕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其鳥多白鶴,晉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汾水。」這晉水就是指現在的晉祠水來說的,亦是其見書最早的寫照。因《山海經》的問世,約在四千餘年前、傳說夏禹徵有苗,鑄鼎時期。那時先是以象形會意圖畫翻鑄於九個大鼎上的,其成書是後人摹制其圖畫以文字說明而問世的。

可見晉祠水的聞名不下於祖國的巨澤大川,以此而引來的文明不次於西湖。《水經注》雲:「昔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其川上㴑,後人踵其跡,蓄以為沼。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左右雜樹交蔭,希見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羈遊宦子,莫不尋契集,用相娛慰。晉川之中,最為勝處。」不但精闢地描畫出晉祠水的秀麗景色與景物建築所構成的清雅環境,還使人們知道了早在古代,晉祠就是個遊人雲集,引人入勝的佳境之地。

晉祠古建美景

如今更是聞名於中外而散芳於世界的遊覽勝地。國際間的友人與海外僑胞,只要來山西,如果不到晉祠,看看晉水的三泉噴張,難老最佳;魚沼飛梁,世上稀有,聖母大殿年歲近千;水鏡臺居建築奇觀;千年鐵人雨露不鏽;周柏唐槐也猶似壽星;還有唐王李世民親手寫的碑文等古蹟文物,就如同到了北京沒有看看顧和園,去了抗州未能遊西湖一樣的惋惜。

假如有時間在晉祠賓館住上一宿,若逢暑夏,會感到鳥語花香,林蔭氣爽;阡陌縱橫,稻田盈盈。一片江南景色在包圍著你。如遇冬寒,又會覺得晉水騰霧,碧波綿延。成群的魚兒仍在遊泳,綠絨絨的水草,好像還在過春天。不言而喻,晉水是此佳境麗景的淵源,亦是山西稱「晉」的啟明星。

晉祠公園景色圖

三、山西稱晉的來歷

據《呂氏春秋》記載:

「叔虞與成王居,王援桐葉為珪以援之,曰,吾以此封汝,虞以告周公。周公請曰:天子封汝乎?王曰:餘戲耳。公曰:天子無戲言。時唐滅、乃封之於唐,有晉水,後改名為晉。」

這段文字清楚地說明,西周時代的諸侯之國唐,改稱於晉國的根由是晉水。

晉祠晉水圖

《詩經·唐風》釋:「周成王以封弟叔虞為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乃改國號曰晉。」不難看出,姬姓之歷代晉王之祖就是叔虞;至子燮改國號可謂山西稱晉的先導。繼而這個侯國,乘其南北交通之便利,用其帝王胄裔之權威,不斷吞滅周圍的小國達三十餘個。以擴張其領地。到晉文公統治時期,國力富強成為霸主。晉國的威名震於四海。晉景公時,其疆域最大,包括今山西大部地區和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及陝西一角。直到韓、趙、魏三家分晉時因其國土又縮小到山西境域,故山西的別稱還叫三晉。可見山西省之所以稱晉,系因春秋時為晉國導致的。

晉陽古城復原圖

四、關於晉陽及「龍城」之談

至於「晉陽」二字,那是古晉陽城的遺名,亦是源出於晉水的。《水經注》雲「城在晉水之陽,故日晉陽矣。」所謂晉水之陽就是位於晉水的北岸方面。《魏土地記》曰:「城東有汾水南流。水東有晉使持節都督并州諸軍事鎮北將軍太原成王之碑。」說明該城在汾水的西岸方面:隔河相望有成王之碑。此城的方位可基本確定,其遺址約在今太原市南郊區古城營村所處的地方。此城興起的較早,古代的太原就是這裡。到殷商時已發展成一方國的都城。

《詩經·唐風》釋:「唐叔所都,在今太原府。」說明叔虞亦曾在此建都。之後又有不少帝王郡首在此起家霸業。杜預曰:「春秋定公十三年,趙鞅以晉陽叛,後乃為趙。」就是一例。後來尚有北齊之高歡,唐代之李淵,後唐之李存勖,後晉之石敬瑭,後漢之劉知遠等都是在晉陽起手爭霸稱帝奪取天下的。所以晉陽城還稱「龍城」,有常出「真龍天子」的意思。


從而遭到了趙宋王朝對這座古城的毀滅。即在太平興國四年五月十八日放火燒毀了此城,於第二年四月又引晉水灌了其廢墟。滿以為毀滅此城就再無「真龍天子」可出,無人爭趙宋王朝的天下了。可想而知封建王朝統治者們昏庸到了何等地步。毀滅了多少古蹟文化。假如其不被毀滅,晉水帶來的文明還要豐富的多。道理很清楚,離大城市較遠了,尤其是在封建社會,交通運輸古老,人的來往不便,其景物維護建築自然會大減弱。後人往往思念富有歷史文明的古城就常常取晉陽二字命名一些東西。如今已成了山西省城的代名詞。

五、關於并州之談

關於并州,據《虞書·堯典》載

「肇十有二州」注釋:「十二州:冀、兗、青、徐、荊、楊、豫、梁、雍、幽、並、營也;中古之地但為九州,曰冀、兗、青、徐、荊、楊、豫、梁、雍。禹治水作貢,亦因其舊。及舜即位,以冀、青之地廣,始分冀東恆山之地為并州;其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又分青州之東北遼東等地為營州,而翼州止有河內之地。」



這段文字很清楚地說明了并州的產生根由及其時代背景。同時還可看出其用意是為了便於治理及收納貢賦。

據《禹頁·注釋》:「冀獨不言貢筐者,翼天子封內之地,無所事於貢筐也」。「也就是王畿之地,天子所自治。冀州東北之地,運輸極為不便,自治自然就比較困難,不如劃出一州利於其貢賦的收納,看來是合於當時的歷史社會特點的。至於為何叫并州」,依應邵論:「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亦系按其地理位置與地形特徵取名的。其州境域,以《周禮·職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鎮曰恆山,藪昭餘祁、川曰嘑沱、嘔夷,浸曰淶、易。」進行與《周職方製圖》對照,其南起於昭餘祁南的霍山以北的山西部分到內蒙北羊河上遊流域,東界為太行山東麓及淶水與易水上遊以西地區。但在以後的歷史中變化懸殊,或有或無,或大或小。


東漢時始治於晉陽,建安十八併入冀州。三國魏黃初元年復置,領大原、上黨、西河、雁門、樂平、新興諸郡、仍治晉陽。晉沿用,建興後淪沒。隋唐以後又有并州,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并州移治唐明鎮。即今太原西羊市和大關帝廟一帶。經潘美築城擴展,於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為太原府,已奠定了今太原之城區。并州從此被廢,但其名九百餘年來常被借用。如今成了太原的雅稱。往往富有詩意地見於報張雜誌。可稱之為古為今用了。

誠知解說的粗淺,實為拋磚引玉,漏誤之處,望師友教正。

主要參考資料:

《監本書經》

《詩經集注》第三卷唐風

《水經注》卷六汾水和晉水

《東周列國志》中有關晉的部分


相關焦點

  • 太原、并州、晉陽之關係——讀《太原市志》記
    太原——原本為高、平、廣、大之意,作為地理稱謂,本系泛指,《詩經》、《尚書》、《左傳》等書籍中的「薄伐獫狁,至於大原」、「既修大原,至於嶽陽」、「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古「大」與「太」通用。「太原」作為地名稱謂,出現於春秋以後。戰國時,太原為趙地,都晉陽。
  • 山西的省會,為什麼會是太原
    山西是一個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地方,且山西的省會太原在歷史上曾多次被作為都城,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是人傑地靈。但是其實不止太原一個城市曾被作為都城,那為什麼省會會是太原呢?太原與其他十一個地級市相比有什麼過人之處?接下來我帶大家了解一下。
  •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這麼多王朝的國都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歷代詠並詩中,成就最高的無疑是宋代詞人沈唐的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貺書》,大詞人除了描繪太原的風光形勝、懷念昔日的儒將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從大歷史的高度,準確地提出了太原的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
  • 太原榆次古今談(中) ——突然消失的晉陽與延續發展的榆次
    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太原郡成為管轄整個山西高原中部的行政區劃單位,轄晉陽、界休(今介休)、鄔(今介休東北)、茲氏(今汾陽)、離石、榆次、霍人(今繁峙東)等7縣,郡治設在晉陽城。除太原郡治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晉陽還曾作為并州州治、晉陽縣治、河東節治、太原府治等,但「晉陽」二字卻始終停留在「城」與「縣」,從未超過縣級,所轄範圍也大致只有今晉源區大小。
  • 這裡最山西-太原
    前面聊了很多山西其他地方,今天說一說它的省會-太原,太原,簡稱並(bīng),這個簡稱就要從古時候說起了。晉國以前,太原是無終及赤狄別族廧咎(音皋)如的地盤,晉平公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徵,將太原地區併入晉國,稱晉陽韓趙魏三家分晉,這裡是趙國,秦並天下,這裡是太原郡,不過這並不是太原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將蒙驁攻打趙國,佔據了晉陽等三十七城,第二年在晉陽置太原郡,這是太原設郡的開始。
  • 湮沒於歷史600年,山西晉陽蒙山大佛,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山西晉陽蒙山大佛,高達66米,是世界級高大佛像。它建於北齊時期,一度為百姓視為佛家之最。而且,在唐朝時期更是高光異常,因為有它的存在,開化寺甚至被人們視為"國廟"。可是,這樣聲名赫赫的佛像,為何會在榮耀800年之後突然消失匿跡,又於600年後突然被發現的呢?
  • 晉陽暇想
    屬於晉陽早期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史傳晉陽最早的開拓者為臺駘,他是大禹時代派來治理汾河,開拓太原盆地的一位官員。被後人尊為治汾之神。公元前2070年禹接舜位,曾經封帝堯的後人於唐國,也稱之為唐氏國。即現在太原市晉源區一帶。公元前1898年,唐國劉累觸犯了夏帝孔甲,唐國封地被其收回。唐國民眾四處逃散。其中一支祁姓族群趁夏末之亂逃回今太原市晉源區附近建立了北唐國。
  • 太原!太原!
    會上通報,晉中市榆次區新增2例無症狀感染者,均為河北來晉人員,系在對中高風險地區及河北省來(返)晉人員排查過程中發現。「并州」原是古代中國或漢族地區的代稱「九州」之一,漢代的并州是一個監察政區,不具備完全的軍政權力,并州刺史在漢代只能對并州轄下的郡縣長官進行監察。漢末以後,并州逐漸成為管轄郡縣的高級行政區,管轄了山西高原超出太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并州統領下的太原郡含21個縣 ,晉陽、榆次位列其中,并州刺吏部設治晉陽。
  • 太原、晉陽、并州:這座城的地底,還有另一個斑斕世界(附視頻)
    太原,晉陽,并州,錦繡一座城,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美稱。地上花團錦簇,而這座城的地下,同樣有一個斑斕的世界。北齊婁睿墓、徐顯秀墓、唐代赫連山墓、郭行墓……這些壁畫墓的發現都曾轟動一時。它們跟太原、晉陽、并州有什麼聯繫?
  • 太原!太原!
    會上通報,晉中市榆次區新增2例無症狀感染者,均為河北來晉人員,系在對中高風險地區及河北省來(返)晉人員排查過程中發現。「并州」原是古代中國或漢族地區的代稱「九州」之一,漢代的并州是一個監察政區,不具備完全的軍政權力,并州刺史在漢代只能對并州轄下的郡縣長官進行監察。漢末以後,并州逐漸成為管轄郡縣的高級行政區,管轄了山西高原超出太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并州統領下的太原郡含21個縣 ,晉陽、榆次位列其中,并州刺吏部設治晉陽。
  • 網紅歌曲《并州遊俠兒》邀你譜曲
    也曾兒女情長 登高遠望 茱萸插遍舊夢徜徉晉水源流汾水曲 陌陌荷花稻飄香遠望水上西山掛綠屏 婉若遊龍落晉陽太原又名晉陽,古稱并州,有龍城的稱謂,曾為邊關重鎮,造就了并州男兒尚武、保家、衛國的精神。正值打造「錦繡太原城」的好時機,歌詞《并州遊俠兒》融合了曹植、王維、王之渙、元好問等太原詩人的詩詞,塑造了太原男兒的良好形象。同時,詞中也有對太原美景的描述,希望通過歌曲的傳唱,助力錦繡太原城的打造和塑造太原好男兒保家衛國的精神。
  • 太原蒙養院、山西大學堂、太原五中、國民師範、川至醫學院、山西省立法學院、鐵路機械學校歷史沿革
    同年4月,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清廷的允許下,以「庚子賠款」山西部分來太原擬辦中西大學堂。後與山西大學堂合併,並達成擬立中西大學堂改為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合同。光緒三十年(1904年)秋,山西大學堂侯家巷新校園落成,全體師生遷入新址(今太原師專所在地)。
  • 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聞喜、獲嘉、擒昌、武威等偶發事件(平定一方):平涼、南寧、西寧、西安、等吉祥話:長安、大同、長治、重慶等合併:甘肅、福建、江蘇、安徽省名【山西】及其簡稱【晉】,分別屬於【自然方位】型、【先秦古國】型兩種,那麼二者又是如何最終落腳到今日的【山西省】這片區域上的呢?
  • 從龍興晉陽到保衛晉陽,一個皇族,見證中國由大一統走向大分裂
    前196年,劉邦在親徵平定代地諸侯陳豨的叛亂後,冊立八歲的劉恆為代王 ,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劉恆就藩代國的期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
  • 龍困淺灘的太原如何破局
    一、地理位置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bīng)」,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
  • 山西為什麼叫「山西」,又為何簡稱為「晉」?
    不過山西一詞最初指的並不是現在的山西省,而指的是河南崤山以西的廣大地區,現在的山西省是它的一部分。與之相對,崤山以東則被稱為山東,山東省便得名於此。明代以前的山西省被稱為并州或者「河東」。相傳大禹治水時曾劃天下為九州,以大同、太原、河北保定一帶為并州。兩漢時期,并州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地,統轄今山西、陝西、內蒙、寧夏等地。
  • 舌尖上的美食,山西太原這六種不可錯過的美食,你知道哪幾種?
    #太原,簡稱「並」,古稱晉陽,別稱并州。太原的麵食最為有名,品種多,歷史久,製作方法各異,澆頭菜碼考究。山西麵食,刀削麵、拉麵、刀撥面、擀麵、剔尖、貓耳朵、河撈等各種麵食,「山西麵食館」 具有山西特色而吸引著中外遊人。景區景點:晉祠園林、凌霄雙塔、祭孔文廟、晉陽古城遺址等。當地美食:炒莜麵、拉麵、貓耳朵、搓魚兒、莜麵烤佬、紅麵糊糊、肉絲炒剔尖、刀削麵等。
  • 新興郡、九原縣建置與并州刺史梁習
    新興郡乃析并州太原郡所置,即劃出太原郡北部原陽曲縣地(漢陽曲縣包括今忻府區、定襄)置新興郡。唐杜佑《元和郡縣圖志》:「忻州,定襄。……古并州之域。春秋時為晉地,戰國為趙地,秦為太原郡也,今州即漢太原郡之陽曲縣也。按漢陽曲縣在今州東四十五裡定襄縣是也,後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已西盡雲中、雁門之間遂空,曹公立新興郡以安集之,理九原,即今州是也。」
  • 控帶山河 肩背天下——山西晉陽古城遺址的核心價值與考古工作(特輯)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源區晉源鎮附近,西城牆緊挨大運高速公路,南城牆南接龍山大街,北城牆瀕臨蒙山大街,東城牆靠近汾河西岸
  • 山西太原的特色美食小吃
    太原(簡稱「並(bīng)」),別稱:并州,山西省省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是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這裡不僅風景秀麗,而且美食也是多不勝數。過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傳統特色菜餚,現在更是平遙的著名小吃,歷經代代廚師精心烹製流傳至今。1957年2月經市飲食公司組織專家評審,將名廚吳萬庫技師製作的過油肉評為了太原十大名吃。後經名師張殿華、方明鎖等幾位名廚參加全市、全省及全國的烹飪大賽,曾獲得金獎,為太原人民爭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