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為一方地情史料載體,列在史類,但記述方法與史有別。述而不論是其主要特徵。因需要了解一點史事,常常會瀏覽一些志書。
《太原市志》1999年開始出版第一冊,至2009年全部八冊出齊,這是自民國年間修志以後的70多年來,太原市第一部新編的地方志。感覺是近年來纂寫的較好的一部地方志書,其結構體例較完備、記事述物也詳實、內容信息夠宏富,昭示了太原悠久的歷史,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對今後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文獻。
常常有人問:「太原、并州、晉陽」這三者是什麼關係?作為一個老太原人,自以為略知一二,但總又表述不準。在瀏覽《太原市志》時,在第一冊的卷一第三章「地名釋略」篇中,對此有專門描述,感覺是既概括簡潔,有權威準確,現抄錄如下。
太原——原本為高、平、廣、大之意,作為地理稱謂,本系泛指,《詩經》、《尚書》、《左傳》等書籍中的「薄伐獫狁,至於大原」、「既修大原,至於嶽陽」、「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古「大」與「太」通用。「太原」作為地名稱謂,出現於春秋以後。戰國時,太原為趙地,都晉陽。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秦將「蒙驁攻趙,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晉陽,為太原置郡之始。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晉陽反,嬴政遣軍平定,復置太原郡。從此,「太原」就變成特定的地名稱謂。漢代,為并州太原郡,治晉陽。唐初廢郡,開元中置太原府,為太原置府之始。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滅北漢,毀晉陽城,降太原府為并州。七年,移并州治於陽曲縣唐明鎮。其後,歷金、元、明、清、民國至今,「太原」廣義上指太原府或太原市轄境,狹義則專指在唐明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太原城(市)。
并州——舊籍所載,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地廣,分置并州。《元和郡縣誌》引《太康地記》:「并州不以衛水為號,不以恆山為稱,而雲並者,蓋以在兩谷之間乎?」《釋名》:「並者兼併也,言或並或設。」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加強中央對郡、國的管理,設十三個州刺史,并州刺史轄監太原等九郡。東漢時并州刺史部署設在太原郡治晉陽域,此為後世稱太原為并州,亦稱晉陽的淵源。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為太原府,故并州也被後世作為太原的別稱,簡稱並。
█ 并州路
█ 并州飯店
█ 說起并州之名,這檔本土電視節目不得不提
晉陽——以地處晉水之北,古人以水北為陽,故取名為晉陽,春秋末期,屬晉國。據光緒《山西通志》考證,盂、梗陽祁氏私田時,晉陽即為趙氏封邑。後晉公室大權旁落,智、韓、魏、趙、範、中行六卿專權,趙簡子為發展勢力,命家臣董安於在依山傍水的龍山腳下,汾水之濱修築晉陽城。從戰國後期開始,晉陽長期為太原地區乃至山西的政治中心,故後世又以晉陽代指今太原。
█ 夜幕中的晉陽街
█ 晉陽街小學
█ 晉陽湖
當然,無論哪一種稱謂,太原都無愧是一座有著古老文明、歷史悠久的都會城市。作為生於斯或長於斯的太原人,除了順乎自然地引以自豪,理應更多的學習了解她的歷史,珍視傳承其輝煌燦爛的文明,更當為之美好的未來,做一點切實可行的事情,豈不是「不亦樂乎」!
作者註:晉水——源自太原晉祠以西的懸甕山,曾經是向東流向汾河的一條支流,昔有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
直接點擊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晉陽、并州、龍城、迎澤……太原這些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你都知道嗎?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東軍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夢遊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重回太原隋唐盛世
太原西山有九峪,風峪傳奇故事多
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