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并州、晉陽之關係——讀《太原市志》記

2021-02-23 太原道


地方志,為一方地情史料載體,列在史類,但記述方法與史有別。述而不論是其主要特徵。因需要了解一點史事,常常會瀏覽一些志書。

《太原市志》1999年開始出版第一冊,至2009年全部八冊出齊,這是自民國年間修志以後的70多年來,太原市第一部新編的地方志。感覺是近年來纂寫的較好的一部地方志書,其結構體例較完備、記事述物也詳實、內容信息夠宏富,昭示了太原悠久的歷史,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對今後發展提供了可借鑑的文獻。

常常有人問:「太原、并州、晉陽」這三者是什麼關係?作為一個老太原人,自以為略知一二,但總又表述不準。在瀏覽《太原市志》時,在第一冊的卷一第三章「地名釋略」篇中,對此有專門描述,感覺是既概括簡潔,有權威準確,現抄錄如下。

太原——原本為高、平、廣、大之意,作為地理稱謂,本系泛指,《詩經》、《尚書》、《左傳》等書籍中的「薄伐獫狁,至於大原」、「既修大原,至於嶽陽」、「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古「大」與「太」通用。「太原」作為地名稱謂,出現於春秋以後。戰國時,太原為趙地,都晉陽。秦莊襄王二年(前248年),秦將「蒙驁攻趙,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晉陽,為太原置郡之始。秦王嬴政元年(前246年),晉陽反,嬴政遣軍平定,復置太原郡。從此,「太原」就變成特定的地名稱謂。漢代,為并州太原郡,治晉陽。唐初廢郡,開元中置太原府,為太原置府之始。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滅北漢,毀晉陽城,降太原府為并州。七年,移并州治於陽曲縣唐明鎮。其後,歷金、元、明、清、民國至今,「太原」廣義上指太原府或太原市轄境,狹義則專指在唐明鎮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太原城(市)。

并州——舊籍所載,古屬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地廣,分置并州。《元和郡縣誌》引《太康地記》:「并州不以衛水為號,不以恆山為稱,而雲並者,蓋以在兩谷之間乎?」《釋名》:「並者兼併也,言或並或設。」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加強中央對郡、國的管理,設十三個州刺史,并州刺史轄監太原等九郡。東漢時并州刺史部署設在太原郡治晉陽域,此為後世稱太原為并州,亦稱晉陽的淵源。唐開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為太原府,故并州也被後世作為太原的別稱,簡稱並。

█ 并州路

█ 并州飯店

█ 說起并州之名,這檔本土電視節目不得不提

晉陽——以地處晉水之北,古人以水北為陽,故取名為晉陽,春秋末期,屬晉國。據光緒《山西通志》考證,盂、梗陽祁氏私田時,晉陽即為趙氏封邑。後晉公室大權旁落,智、韓、魏、趙、範、中行六卿專權,趙簡子為發展勢力,命家臣董安於在依山傍水的龍山腳下,汾水之濱修築晉陽城。從戰國後期開始,晉陽長期為太原地區乃至山西的政治中心,故後世又以晉陽代指今太原。

█ 夜幕中的晉陽街

█ 晉陽街小學

█ 晉陽湖

當然,無論哪一種稱謂,太原都無愧是一座有著古老文明、歷史悠久的都會城市。作為生於斯或長於斯的太原人,除了順乎自然地引以自豪,理應更多的學習了解她的歷史,珍視傳承其輝煌燦爛的文明,更當為之美好的未來,做一點切實可行的事情,豈不是「不亦樂乎」!

作者註:晉水——源自太原晉祠以西的懸甕山,曾經是向東流向汾河的一條支流,昔有智伯遏晉水以灌晉陽。

直接點擊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晉陽、并州、龍城、迎澤……太原這些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你都知道嗎?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東軍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夢遊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重回太原隋唐盛世

太原西山有九峪,風峪傳奇故事多

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

相關焦點

  • 山西的簡稱與太原、晉陽、并州等稱謂是如何來的?
    不管是首次來旅遊觀光,還是長駐之客。首先的印象是一條縱貫東西延伸並橫跨汾河的迎澤大街及其大橋,把市中心同河西工礦區連在一起。汾河公園晚景圖古代太原八景之一的汾河晚渡,由車龍人流所代替。假如是晩間光臨,猶若墜入銀河尋找天宮。此時,可能就會有人向你打招呼:同志,如果要住宿,就近有并州飯店招待所和晉陽飯店、都在并州路北口的西邊。
  • 太原!太原!
    「并州」原是古代中國或漢族地區的代稱「九州」之一,漢代的并州是一個監察政區,不具備完全的軍政權力,并州刺史在漢代只能對并州轄下的郡縣長官進行監察。漢末以後,并州逐漸成為管轄郡縣的高級行政區,管轄了山西高原超出太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并州統領下的太原郡含21個縣 ,晉陽、榆次位列其中,并州刺吏部設治晉陽。
  • 太原!太原!
    「并州」原是古代中國或漢族地區的代稱「九州」之一,漢代的并州是一個監察政區,不具備完全的軍政權力,并州刺史在漢代只能對并州轄下的郡縣長官進行監察。漢末以後,并州逐漸成為管轄郡縣的高級行政區,管轄了山西高原超出太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并州統領下的太原郡含21個縣 ,晉陽、榆次位列其中,并州刺吏部設治晉陽。
  •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這麼多王朝的國都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并州。《道地•五帝都》記:「堯始都於唐,後徙晉陽,即位於平陽」。《元和郡縣誌》述:「故唐城,在今晉陽縣北二裡,堯所築」。《通典》講:「今之并州,古唐國也,昔帝堯為唐侯所封之國」。《國都城記》還說:「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郭沫若主編之《中國史稿地圖集》,將太原標為唐堯第二代都城。
  • 太原榆次古今談(中) ——突然消失的晉陽與延續發展的榆次
    「并州」原是古代中國或漢族地區的代稱「九州」之一,漢代的并州是一個監察政區,不具備完全的軍政權力,并州刺史在漢代只能對并州轄下的郡縣長官進行監察。漢末以後,并州逐漸成為管轄郡縣的高級行政區,管轄了山西高原超出太原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并州統領下的太原郡含21個縣 ,晉陽、榆次位列其中,并州刺吏部設治晉陽。
  • 山西的省會,為什麼會是太原
    山西是一個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地方,且山西的省會太原在歷史上曾多次被作為都城,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背後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可謂是人傑地靈。但是其實不止太原一個城市曾被作為都城,那為什麼省會會是太原呢?太原與其他十一個地級市相比有什麼過人之處?接下來我帶大家了解一下。
  • 太原這座城之13:明清重鎮與太原府城
    因為這座新城既是陽曲縣的縣城,又是太原府的府城,所以,民間有「宋前太原、晉陽一座城;宋後太原、陽曲一座城」的說法,陽曲縣也借地利之便號稱「三晉首邑」,也就是山西第一縣的意思。█ 太原城址演變圖,轉自老童著《龍城記》
  •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
    其後魯宗之子魯軌入魏,謂王慧龍為私生子,本人亦無從辯白。至太和年間,郭祚與王慧龍之孫王瓊爭并州中正,仍謂「瓊真偽今自未辯」[3]。北齊魏收著《魏書》,屬王慧龍郡望為「自雲太原晉陽人也」,述其北奔事為「其自言也如此」,引起王氏家族的不滿,從而引發了一場「穢史」風波[4]。唐李延壽作《北史》,力矯魏收之失,卻又不得不在王慧龍北奔事後重重加上一筆「自言如此也」。
  • 忻州古城走筆之四——新興郡、九原縣建置與并州刺史梁習
    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又「遷北河榆中三萬家」以充實34縣,蒙恬從此威震匈奴。東漢時四郡共32縣。 新興郡乃析并州太原郡所置,即劃出太原郡北部原陽曲縣地(漢陽曲縣包括今忻府區、定襄)置新興郡。唐杜佑《元和郡縣圖志》:「忻州,定襄。……古并州之域。
  • 太原、晉陽、并州:這座城的地底,還有另一個斑斕世界(附視頻)
    太原,晉陽,并州,錦繡一座城,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美稱。地上花團錦簇,而這座城的地下,同樣有一個斑斕的世界。北齊婁睿墓、徐顯秀墓、唐代赫連山墓、郭行墓……這些壁畫墓的發現都曾轟動一時。它們跟太原、晉陽、并州有什麼聯繫?
  • 《敕勒歌》從太原唱響
    █ 騰格爾《敕勒歌》MV其實後世的眼光,應更多聚焦在太原為何能成為漢胡民族、也即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城,弄明白這個層次更高也更深的問題,才能懂得一首本該在氈房高車旁吟唱的歌曲,為何會在黃土高原之城晉陽響起。
  • 新興郡、九原縣建置與并州刺史梁習
    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又「遷北河榆中三萬家」以充實34縣,蒙恬從此威震匈奴。東漢時四郡共32縣。新興郡乃析并州太原郡所置,即劃出太原郡北部原陽曲縣地(漢陽曲縣包括今忻府區、定襄)置新興郡。唐杜佑《元和郡縣圖志》:「忻州,定襄。……古并州之域。
  •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王氏文化
    其中如在唐宋人眼裡,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是同源關係,關係十分密切。對此,唐朝人王顏在所撰《王卓神道碑》中曾說:「又見近代太原房譜,稱顯姓之祖,始自周靈王太子晉,琅琊房譜亦云太子晉後。」王顏是唐代中葉人,該碑撰於唐朝貞元年間(785—805年),其中既然認為「近代」以來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家譜都自稱是太子晉之後,可見至少在當時就有二者本為一家的說法。
  • 太原弘揚工匠精神向「晉陽工匠」看齊
    會議宣讀了《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表彰模範單位(集體)和勞動模範的決定》《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關於命名太原市第三屆「晉陽工匠」的決定》。市領導為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代表頒獎,3名獲獎代表作表態發言,「晉陽工匠」代表向全市各行各業勞動者發出倡議書。
  • 太原王氏在北朝的沉浮丨陳爽
    其後魯宗之子魯軌入魏,謂王慧龍為私生子,本人亦無從辯白。至太和年間,郭祚與王慧龍之孫王瓊爭并州中正,仍謂「瓊真偽今自未辯」[3]。北齊魏收著《魏書》,屬王慧龍郡望為「自雲太原晉陽人也」,述其北奔事為「其自言也如此」,引起王氏家族的不滿,從而引發了一場「穢史」風波[4]。唐李延壽作《北史》,力矯魏收之失,卻又不得不在王慧龍北奔事後重重加上一筆「自言如此也」。
  • 太原文史之——揭秘蒙山大佛的歷史
    《北齊書》記載在《後主恆紀》中:「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所以稱為「晉陽西山大佛」。晉陽西山哪裡?《北齊書》沒有載明。晉陽西山即太原西山,這裡的天龍山天龍寺,龍山童子寺,蒙山開化寺三處都有大佛,哪處是「西山大佛」呢!史學家說法不一,有說「即天龍山造像」,有說「在蒙山,但已不存在了」。《北齊書》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
  • 龍困淺灘的太原如何破局
    一、地理位置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bīng)」,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
  • 曹操佔領并州以後……
    梁習仍將治所設在晉陽,他首先禮待境內豪強,任以為官,然後將其部屬編入軍隊;又將他們的家屬徙遷至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不無監管「人質」之意。對那些罪惡昭著又不聽命的黑惡勢力,則採取嚴厲的鎮壓手段,使并州的社會秩序有所恢復。對并州境城內的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因武力尚弱而採取懷柔政策,與之進行商貿並設立「互市」,使民族間的矛盾降到最低程度。
  • 太原蒙養院、山西大學堂、太原五中、國民師範、川至醫學院、山西省立法學院、鐵路機械學校歷史沿革
    接收令德堂及晉陽書院師生,以省城鄉試貢院為堂舍。它是我國創辦最早的大學之一,也是我國省立大學的先聲。同年4月,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清廷的允許下,以「庚子賠款」山西部分來太原擬辦中西大學堂。後與山西大學堂合併,並達成擬立中西大學堂改為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合同。光緒三十年(1904年)秋,山西大學堂侯家巷新校園落成,全體師生遷入新址(今太原師專所在地)。
  • 逛山西太原 打卡古晉陽八景
    汾河晚渡、雙塔凌霄、天門積雪、崛圍紅葉、土堂怪柏、蒙山曉月、烈石寒泉、巽水煙波——「古晉陽八景」是到山西太原不能不逛的勝景。圖說:永祚寺的雙塔 來源:網絡雙塔凌霄永祚寺的雙塔被譽為「晉陽奇觀」,凌霄雙塔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建築,雙塔別稱「文筆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