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從太原唱響

2021-02-13 太原道

這是距今1970多年前的一個冬日,在一群鮮卑和敕勒族漢子的擊節聲中,「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帶血吟唱,在晉陽古城最巍峨的宮殿裡迴蕩。這歌,開始是一個漢子的獨唱,後來就變成一群漢子的齊唱,一旁侍奉的俏麗宮娥和守護殿門的帶刀甲士,看見熊熊爐火映亮了歌唱者臉上的淚水。

唐人李延壽著《北史》、唐人李百藥著《北齊書》和宋人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都用感情的筆觸,記載了這闋題為《敕勒歌》的歌曲在晉陽城的首唱。

█ 北齊晉陽古城城址示意圖,轉載自老童《龍城記》

█ 太原市古城營村晉陽遺址

《敕勒歌》隨朔風一起聲振晉陽城林木時,歷史之輪已輾入群雄割據、亂世紛爭的南北朝時代的北朝時期。這個時候,鮮卑人創建的強大北魏已分裂為東、西「兩魏」。東魏建都在鄴(今河南安陽北),晉陽是其別都,但實際執掌東魏權柄的大丞相高歡卻常駐晉陽,遙控鄴都朝政,並以晉陽為指揮中心,部署實施他吞併西魏、謀霸中原的南徵西戰。但以為依託晉陽超強的戰爭資源、可輕鬆踏定中原的高大丞相過於輕敵,先後在潼關之戰、沙苑之戰中慘遭敗績,被迫把剿滅西魏的主戰場由河西移到河東、河南。


█ 人物肖像愛好者繪製的高歡頭像

但是6年後河南的邙山(今洛陽北)之戰、再過3年後河東的玉璧(今稷山西南)之戰,卻讓高歡吞咽下更大的戰敗苦果。邙山之戰,他先勝後敗,帶數騎護衛遁走;玉璧之戰,他指揮士兵在城外壘起土山,居高臨下向城內發矢;又開掘地道,欲暗中直搗玉璧城中。在東魏兵兩個月「晝夜不息」的進攻中,玉璧城在西魏大將韋孝寬固守下竟然巋然不動,此時寒冬已至,高歡只得收兵。屢戰屢敗、霸業難成的高歡回到晉陽憂憤成疾,特別想到玉璧一戰,又讓7萬將士命喪荒野、「聚為一冢」,愈加傷心欲絕。高歡至此病臥床榻不起。

█ 玉壁城遺址

雪上加霜的是,大丞相高歡中箭身亡的謠言開始在晉陽城中蔓延,東魏命運似乎岌岌可危。為營造穩定的政治社會局面,高歡抱病「勉坐見諸貴」,並在一次會見高官顯貴時命大將斛律金吟唱助興。出生在朔州敕勒部的斛律金追隨高歡徵戰20年,眼見高歡事業未竟身先病,不由百感交集,歌隨心出,唱出深埋於心的《敕勒歌》。這支帶有濃烈草原氣息的歌曲一從斛律金口中飛出,就引起從祖父輩起就已鮮卑化的高歡的跟唱,並激活在場文武眾臣馬背民族的集體記憶,一個人的傾情詠嘆最終變為眾人的燃情合唱。一個多月後,52歲的高歡在晉陽抱恨長辭。

█ 斛律金

█ 敕勒將軍斛律金

 

後世對收入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的《敕勒歌》的作者、語種爭論不休,但無可爭議的是,依據正史《北齊書》特別是《資治通鑑》記載,《敕勒歌》是在晉陽古城首唱出世並流傳後世的。

█ 騰格爾《敕勒歌》MV

其實後世的眼光,應更多聚焦在太原為何能成為漢胡民族、也即中原農耕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城,弄明白這個層次更高也更深的問題,才能懂得一首本該在氈房高車旁吟唱的歌曲,為何會在黃土高原之城晉陽響起。


█ 太原徐顯秀墓出土的北齊擊鼓騎馬俑


█ 太原婁睿墓出土的北齊右手扛旗羽葆俑

回看悠長歷史,處在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銜接過渡區的太原,一直是「耕牛鐮鋤線」和「鐵馬鞍韉線」最重要的交匯點。春秋時期,在太原地區頻繁活動的土方、鬼方、狐氏、燕京之戎、無終、廧咎如等諸戎群狄,即開始了民族交融的前奏;趙據晉陽創國後,以「胡服騎射」為標誌的革新易俗,推動太原成為漢胡文化相互包容、共生發展的典範;秦漢時,中原與匈奴關係晴雨不定,并州既是攻打匈奴的前沿,又是漢匈通商交流的重鎮;到魏晉,曹魏政權在太原郡周邊劃定5個匈奴居住片,加速了太原區域漢匈民族的一體化進程;至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伴隨「五胡內遷」大潮,870萬遊牧民族湧入中原,區域位置又決定太原成為重要的中轉站和接納地,使太原地區呈現出多民族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特別到北朝時期,鮮卑族拓跋珪把北魏國都由盛樂(今呼和浩特市林格爾縣)遷往平城(今大同),促進了執政的鮮卑人普遍漢化和參政的漢人部分鮮卑化。而晉陽古城成為北魏陪都,使太原成為鮮卑族和參與進軍中原的敕勒族等草原民族長期留居的地方。


█ 婁睿墓儀仗圖局部


█ 婁睿墓出行圖局部之一


█ 婁睿墓出行圖局部之二


█ 婁睿墓長鳴吹奏圖

這就是已經漢化的敕勒人斛律金唱起《敕勒歌》時,已經鮮卑化的漢人高歡流淚唱和的原因,何況高歡還娶了鮮卑族女子婁氏為妻。

█ 電視連續劇《陸貞傳奇》中的婁太后,劉雪華飾演

鮮卑人從大興安嶺深處的林草間策馬駛向中原,敕勒人催動高車從陰山兩麓的輾轉東下。當鮮卑人和敕勒人遭遇到悠久燦爛的中原文明,就與其他少數民族一樣,一方面不可遏制地深度融進了自己,另一方面也給這種文明注入許多奔放酣暢的元素。從文學史的角度,南北朝時代的200多年,戰亂衝突仍頻,朝代更迭頻繁,這一段歷史,除了留給後人幾本神怪小說,缺少彪炳史冊的鴻制篇章。歷史要慶幸沉雄遼闊的《敕勒歌》在太原城上空蒼涼地響起,給那個時期晦暗的前額點上一豆耀眼的朱紅。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推薦內容:

晉陽、并州、龍城、迎澤……太原這些名稱的由來和含義你都知道嗎?

晉源: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浴火重生鳳凰城

晉源古城營,阿育王、九龍聖母、耶穌基督的共存與共榮

夢遊晉陽古城國家遺址公園,重回太原隋唐盛世

與晉陽同時被毀的隆州古城何處尋?

從大漠到忻州:秀容在山西的留痕

山西曾經的岢嵐山,緣何成為南匈奴的神山和精神圖騰?

晉陽文化自南來——從古今兩個太原說起

太原丁字街,無關龍脈與防禦——解讀風水學在城市規劃上的應用

太原老城的前身:唐河東軍城•宋并州城•明清太原府城

西山狼虎寺——鮮為人知的晉陽文化遺珍

太原西山有九峪,風峪傳奇故事多

靖康之難中金軍曾在晉陽古城廢墟上築城

天府太原,北齊別都,28載剎那芳華

從故輦到固碾的名稱變遷,看中原北門太原之鎖匙

名都自古并州,太原竟然是這麼多王朝的國都

太原道三晉文化微論壇開通,直接發帖,深度討論,永久留存,全網互動,點擊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

相關焦點

  • 風雨玉璧城——《敕勒歌》往事越千年
    透過歷史的塵埃,撫摸曾經的過往,發現這首歌的背景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歡聞之,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紀十五》「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兩則史料都反映了一個重要信息,即《敕勒歌》為斛律金所作。
  • 詩詞欣賞 |《敕勒歌》
    敕勒歌南北朝 佚名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 《敕勒歌》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是敕勒人的民歌,誕生於我南北朝時的北朝,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後來由鮮卑語譯成漢語。《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草原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具有濃鬱遊牧民族的色彩和草原氣息。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傑特之處。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徵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其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朝代:南北朝作者:樂府詩集原文:
  • 走進《敕勒歌》,了解一個民族、一塊地方
    那天打開電視,正在播放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敕勒歌》。騰格爾的演唱遼遠豪放、聲情並茂、盪氣迴腸,自然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歡呼和掌聲。對《敕勒歌》的喜愛與生俱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歌唱家鄉的歌,歌中唱到的敕勒川便是我的故鄉。可慚愧的是,已到古稀之年,對《敕勒歌》的留戀依然停留在耳熟能詳、隨口吟詠,以慰鄉愁的層面。
  • 敕勒歌|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文18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下。 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無際。 風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牛羊。
  • 千古絕唱《敕勒歌》竟然與北齊皇帝高歡有關
    斛律金,這個敕勒老兵,用蒼勁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族的歌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渾樸蒼莽,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英雄高歡一邊隨著斛律金蒼涼的歌聲低聲和唱,一邊留下了痛楚的淚水。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傳唱了千餘年的《敕勒歌》,最早竟被用來……
    提起《敕勒歌》,可能有許多朋友並不熟悉,但是提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相信大家都會對這句詩歌記憶猶新。《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現在的流行版本是由鮮卑語譯成的,且較好地還原了原作本色。
  • 新歌發布|魏君華演唱的《敕勒歌》驚豔無比好聽到沒邊了~
    魏君華-敕勒歌魏君華翻唱的這首《敕勒歌》改編自南北朝時期民歌《敕勒歌》,這首經典之作曾被很多歌手演唱過。《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全詩寥寥二十餘字,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你不知道的詩詞故事:壯麗十足的《敕勒歌》其實是悲涼的戰歌
    儘管原詩《敕勒歌》並沒有蘊含男女之情,但是譚維維在《經典詠流傳》中加了兒女情長的部分,使這首北朝樂府變得更加飽滿,意境也愈加深遠。初讀這首樂府民歌時,只是單純地以為它只是描寫敕勒川大草原的美景,就像漢族人民歌頌家鄉一樣,它是遊牧兒女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但當我深入了解這首傳入中原的樂府民歌后,才發現它背後深藏一抹心酸。
  • 敕勒人與高車國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屬於以歐羅巴人種白種人為主的民族。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晉朝、南朝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東漢竇憲聯合北方各部族,在91年擊敗北匈奴。
  • 從《北齊書》「高歡使斛律金歌敕勒」,感受正史微言大義的魅力
    然而,真正令人動容的絕不僅僅是傳主高歡的生平事跡與性格描繪,而是作者在兩卷即將結尾的地方留下的小細節,也就是本文所要重點「吹捧」的那處妙筆:是時,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聞之,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這是高歡一生唯一見諸史料的「哀感流涕」,與本紀兩卷內容形成鮮明對比。那麼又是什麼樣的情形使得高歡如此「悲情外露」,以至於打破高歡一輩子「深沉而有大度」的總體風格呢?
  • 唱響新時代戰友之歌
    原標題:唱響新時代戰友之歌 隨著士官制度改革的持續深入,基層部隊的士官特別是中高級士官比例不斷攀升,基層幹部與戰士年齡、軍齡、黨齡、崗齡倒掛的現象十分普遍,成為部隊建設管理面臨的一個新情況,基層帶兵人必須認真研究其特點規律。
  • 高一作文:唱響自己心中的歌
    沒有人有權力去拒絕苦難,但我們卻有權去用我們詩意般的心靈去唱響自己心中的歌,選擇詩意般的活著。——題記很多次我被自己的決定或所處的逆境擊倒,但我沒有放棄自己。是梅花的傲雪、松柏的蒼勁,種子的破土發芽給我希望和不懈奮鬥的信心與努力,我要詩意地活著,唱響自己心中的歌,用心做我自己。詩意地活著,告訴我我要學會唱出鼓勵自己的調子。
  • 胡玉春 | 再論丁零與敕勒、高車之族源關係
    如馮承鈞先生認為高車與敕勒存在區別,敕勒僅為高車中的某些部族,而非高車本族;周連寬的觀點則是敕勒與高車並非同族;岑仲勉則以為敕勒正是高車別號;鍾興麟更另闢蹊徑提出敕勒是柔然與高車降民的共名,敕勒為高車說也難以成立。
  • 胡玉春:再論丁零與敕勒、高車之族源關係
    如馮承鈞先生認為高車與敕勒存在區別,敕勒僅為高車中的某些部族,而非高車本族;周連寬的觀點則是敕勒與高車並非同族;岑仲勉則以為敕勒正是高車別號;鍾興麟更另闢蹊徑提出敕勒是柔然與高車降民的共名,敕勒為高車說也難以成立。
  • 敕勒新歌 新時代 新氣象
    今天,20多年前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現如今工作學習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幾位蒙古族學子,懷著樸素的思鄉情,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以感恩師長、感恩母校、感恩家鄉之情創作演繹了這首《敕勒新歌》,獻禮祖國70周年華誕。
  • 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叄《敕勒歌·樂府詩集》
    詞句注釋《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 【地評線】唱響愛國歌 跳起文明舞 共享雙節美好
    我們唱響愛國歌,跳起文明舞,共享雙節美好。  唱響愛國歌,歌唱我們偉大的祖國。唱響愛國歌,唱響《我愛你中國》,唱響《我的祖國》,唱響《歌唱祖國》,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等等。我們應該讓愛國歌響徹中華天空,我們應該讓愛國歌在大街小巷嘹亮。雙節唱響愛國歌,應該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為雙節增添美麗的聲音,為雙節增加喜慶的氛圍,抒發我們的愛國情懷,凝聚我們的愛國力量。  跳起文明舞,舞出我們時代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