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2020-12-23 天奇成語故事

《敕勒歌》是敕勒人的民歌,誕生於我南北朝時的北朝,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後來由鮮卑語譯成漢語。《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草原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具有濃鬱遊牧民族的色彩和草原氣息。

《敕勒歌》

南北朝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陰山腳下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敕勒歌》的賞析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將草原的背景襯託得十分雄偉。「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形容了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

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全詩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相關焦點

  • 《敕勒歌》從太原唱響
    唐人李延壽著《北史》、唐人李百藥著《北齊書》和宋人司馬光著《資治通鑑》都用感情的筆觸,記載了這闋題為《敕勒歌》的歌曲在晉陽城的首唱。出生在朔州敕勒部的斛律金追隨高歡徵戰20年,眼見高歡事業未竟身先病,不由百感交集,歌隨心出,唱出深埋於心的《敕勒歌》。這支帶有濃烈草原氣息的歌曲一從斛律金口中飛出,就引起從祖父輩起就已鮮卑化的高歡的跟唱,並激活在場文武眾臣馬背民族的集體記憶,一個人的傾情詠嘆最終變為眾人的燃情合唱。一個多月後,52歲的高歡在晉陽抱恨長辭。
  • 詩詞欣賞 |《敕勒歌》
    敕勒歌南北朝 佚名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傑特之處。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徵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其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
  • 走進《敕勒歌》,了解一個民族、一塊地方
    那天打開電視,正在播放蒙古族歌手騰格爾演唱《敕勒歌》。騰格爾的演唱遼遠豪放、聲情並茂、盪氣迴腸,自然贏得了經久不息的歡呼和掌聲。對《敕勒歌》的喜愛與生俱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歌唱家鄉的歌,歌中唱到的敕勒川便是我的故鄉。可慚愧的是,已到古稀之年,對《敕勒歌》的留戀依然停留在耳熟能詳、隨口吟詠,以慰鄉愁的層面。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朝代:南北朝作者:樂府詩集原文:
  • 敕勒歌|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文18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下。 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無際。 風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牛羊。
  • 千古絕唱《敕勒歌》竟然與北齊皇帝高歡有關
    斛律金,這個敕勒老兵,用蒼勁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族的歌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渾樸蒼莽,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英雄高歡一邊隨著斛律金蒼涼的歌聲低聲和唱,一邊留下了痛楚的淚水。
  • 從《北齊書》「高歡使斛律金歌敕勒」,感受正史微言大義的魅力
    ····························包括《史記》在內,我們國家古代被稱為「正史」的史書往往總是以「微言大義」的寫作方式展開其敘述,很多初次接觸「傳統史書」的讀者朋友往往會因二十四史過於簡略的記錄性文字而味同嚼蠟,即便像《史記》這樣文辭優美、感情充沛的作品,其實也很難讓剛剛上手的小白讀透讀明白。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傳唱了千餘年的《敕勒歌》,最早竟被用來……
    提起《敕勒歌》,可能有許多朋友並不熟悉,但是提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相信大家都會對這句詩歌記憶猶新。《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現在的流行版本是由鮮卑語譯成的,且較好地還原了原作本色。
  • 風雨玉璧城——《敕勒歌》往事越千年
    透過歷史的塵埃,撫摸曾經的過往,發現這首歌的背景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歡聞之,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作《敕勒歌》,歡自和之,哀感流涕。」——《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九梁紀十五》「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兩則史料都反映了一個重要信息,即《敕勒歌》為斛律金所作。
  • 新歌發布|魏君華演唱的《敕勒歌》驚豔無比好聽到沒邊了~
    魏君華-敕勒歌魏君華翻唱的這首《敕勒歌》改編自南北朝時期民歌《敕勒歌》,這首經典之作曾被很多歌手演唱過。《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全詩寥寥二十餘字,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你不知道的詩詞故事:壯麗十足的《敕勒歌》其實是悲涼的戰歌
    儘管原詩《敕勒歌》並沒有蘊含男女之情,但是譚維維在《經典詠流傳》中加了兒女情長的部分,使這首北朝樂府變得更加飽滿,意境也愈加深遠。初讀這首樂府民歌時,只是單純地以為它只是描寫敕勒川大草原的美景,就像漢族人民歌頌家鄉一樣,它是遊牧兒女對故鄉深深的眷戀。但當我深入了解這首傳入中原的樂府民歌后,才發現它背後深藏一抹心酸。
  • 敕勒人與高車國
    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貝加爾湖附近。屬於以歐羅巴人種白種人為主的民族。匈奴人稱其為丁零,鮮卑人因其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漢朝擊潰北匈奴之後,敕勒的地域開始南移,與中原的漢人交往。南遷入中原的敕勒被晉朝、南朝稱為丁零。鮮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車輪高大的車子,稱之為高車。東漢竇憲聯合北方各部族,在91年擊敗北匈奴。
  • 胡玉春 | 再論丁零與敕勒、高車之族源關係
    如馮承鈞先生認為高車與敕勒存在區別,敕勒僅為高車中的某些部族,而非高車本族;周連寬的觀點則是敕勒與高車並非同族;岑仲勉則以為敕勒正是高車別號;鍾興麟更另闢蹊徑提出敕勒是柔然與高車降民的共名,敕勒為高車說也難以成立。
  • 胡玉春:再論丁零與敕勒、高車之族源關係
    如馮承鈞先生認為高車與敕勒存在區別,敕勒僅為高車中的某些部族,而非高車本族;周連寬的觀點則是敕勒與高車並非同族;岑仲勉則以為敕勒正是高車別號;鍾興麟更另闢蹊徑提出敕勒是柔然與高車降民的共名,敕勒為高車說也難以成立。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詩描寫的是重陽節時的情景,全詩只有二十八個字,卻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寫了出來。那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 敕勒新歌 新時代 新氣象
    今天,20多年前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現如今工作學習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幾位蒙古族學子,懷著樸素的思鄉情,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以感恩師長、感恩母校、感恩家鄉之情創作演繹了這首《敕勒新歌》,獻禮祖國70周年華誕。
  • 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叄《敕勒歌·樂府詩集》
    詞句注釋《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 斛律金唱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歡哀感流淚
    斛律金為使軍心不致搖蕩,高歡不顧病重之身,在露天大營召集諸將宴飲以示自己還活著,並令斛律金唱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高歡親自和唱,哀感流淚。
  • 第18課《古詩二首》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夜宿山寺》和《敕勒歌》
    小學必背詩詞丨李白詩詞集錦《敕勒歌北朝人喜歡遊牧、唱歌,往往把喜怒哀樂融進歌裡,久而久之很多民歌就流傳下來了,這就是「北朝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