斛律金唱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歡哀感流淚

2021-01-14 歷史先生
北朝
玉璧之戰

公元546年,東西魏第五次大戰——玉壁之戰爆發。

當年十月,年過五旬的高歡又率大軍十萬圍攻西魏位於汾河下遊的重要據點玉壁(今山西稷縣)。西魏守將韋孝寬守城。

玉壁城中,兵士不過數千。高歡十萬大軍,晝夜攻城,一刻不停。韋孝寬目不交睫,指揮拒戰。西魏守軍從汾河汲水供城內人馬飲用,高歡派人改掘河道,一夕而成。他又在城南堆起土山,想憑高衝下入城。

韋孝寬在原先城樓上的兩個高亭之間綁縛木柱,一直使木橋高於土山,投石擲火,使東魏兵不能近城。

高歡派人對韋孝寬叫喊:「即使你韋孝寬搭樓上與天齊,我也會穿地入城取你人頭!」高歡軍士果然從地下挖掘地道,想從城根上挖穿湧入城中。

韋孝寬在城周挖出一條大溝,高歡兵只要從地道盡頭跌入長溝,馬上派人就地擒殺。他還在長溝內堆滿木柴,只要有地道通口暴露,就派人往洞口填塞柴草,放入火把之後,以氣排往地道內鼓氣,洞中東魏兵頓時燒焦成為爛骨。

高歡又用前面安有巨木尖鐵的攻車撞城,由於攻車極重極尖,撞上什麼馬上隨聲摧垮。韋孝寬縫製無數大布為巨幔,士兵搭吊兩端,隨攻車方向而轉移,由於大幔懸空,攻車以硬碰柔,撞物之前力量已經被消解一空。

高歡

此計不行,東魏兵又把松薪麻骨綁在長竿上,浸滿油燒著,想燒掉大幔同時焚著城門。韋孝寬又作利刃縛在長竿上,砍斷對方的長竿。

無計可施之下,高歡派人在城四周穿地道二十條,中間施以梁柱,再以猛火燃燒,地道內梁柱崩塌,好多段城牆也隨之塌毀。韋孝寬在城崩處又樹以大木柵,後面施以尖槊弓弩,東魏兵還是不能攻入。不久,韋孝寬又派人奪取了土山的制高點。

高歡派參軍祖珽說降韋孝寬:「您孤城據守,四方無救,最終只怕堅持不住,不如早早投降算了。」韋孝寬答道:「我城池嚴固,兵食有餘。攻者自勞,守者常逸。我怕的是你們軍隊回不去呀。我韋孝寬關西男兒,絕不會做投降將軍。」

韋孝寬

祖珽於是對城中大喊:「城中有能斬韋孝寬的人,拜太尉,封開國公,賞帛萬匹!」並向城內射賞格(懸賞令)。韋孝寬在賞格背面親筆書寫「能斬高歡者也按此賞」。射還城外。

東魏苦攻玉壁五十多天,戰死病死七萬多人,都埋在一個大坑內。

久攻不下,又死了這麼多軍人,高歡憂憤發病,一臥不起。一天夜裡有大星墜於營中(古人認為隕石是將星墜落),高歡驚懼,解圍而走。

歸途中,軍中訛傳韋孝寬大弩射殺高丞相,西魏聞知此消息,又派大軍四處高喊:「勁弩一發,兇身自殞。」

斛律金

為使軍心不致搖蕩,高歡不顧病重之身,在露天大營召集諸將宴飲以示自己還活著,並令斛律金唱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高歡親自和唱,哀感流淚。

相關焦點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傑特之處。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徵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其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
  • 《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傳唱了千餘年的《敕勒歌》,最早竟被用來……
    提起《敕勒歌》,可能有許多朋友並不熟悉,但是提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相信大家都會對這句詩歌記憶猶新。《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現在的流行版本是由鮮卑語譯成的,且較好地還原了原作本色。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他對身旁的敕勒酋長斛律金說:「好久沒有見到美麗的草原了,好久沒有聽過動聽的《敕勒歌》了,你再給我這個老頭子唱一唱吧。」斛律金清了清嗓子,目光望向遠方,用鮮卑語深情地唱起了動聽的《敕勒歌》,歌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唐代李延壽《北史•齊本紀》記載,北齊皇帝高歡在一次戰鬥中宴會群臣,他命敕勒族大將斛律金演唱這首《敕勒歌》,慷慨激昂的歌聲,撩撥起將士們的鄉土情思,軍心大振。《敕勒歌》的作者是誰,學術界迄無定論。有人說作者就是斛律金,有人說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我則持「北朝流行的鮮卑民歌」這一說法。《敕勒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幼讀古詩文之六
    《敕勒歌》 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存在於北方的五個朝代的總稱。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時間從公元386年直到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
  • 敕勒歌|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文18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蒼蒼:青色。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顯露。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 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 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 你知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作者是誰嗎?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每每讀到最後兩句的時候,腦海中總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茫茫草原,牧草茂盛,牛羊成群的壯麗景色。說到這個《敕勒歌》的作者,史學界是眾說紛紜,一般都認為是敕勒族人創作的民歌。《敕勒歌》最早在史書中出現是唐朝的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
  • 《敕勒歌》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是敕勒人的民歌,誕生於我南北朝時的北朝,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後來由鮮卑語譯成漢語。《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草原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具有濃鬱遊牧民族的色彩和草原氣息。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些「牧歌」一聽就醉了!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新歌發布|魏君華演唱的《敕勒歌》驚豔無比好聽到沒邊了~
    魏君華-敕勒歌魏君華翻唱的這首《敕勒歌》改編自南北朝時期民歌《敕勒歌》,這首經典之作曾被很多歌手演唱過。《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全詩寥寥二十餘字,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詩詞欣賞 |《敕勒歌》
    敕勒歌南北朝 佚名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見(xiàn):同「現」,顯露。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讓我們一同走進內蒙古,一起領略草原的風採!騰格里蒙古語為天,意為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故而得名。騰格里沙漠中還分布著數百個存留數千萬年的原生態湖泊。(來源:網絡)
  • 千古絕唱《敕勒歌》竟然與北齊皇帝高歡有關
    他讓追隨多年的老將軍斛律金唱歌。斛律金,這個敕勒老兵,用蒼勁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族的歌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渾樸蒼莽,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英雄高歡一邊隨著斛律金蒼涼的歌聲低聲和唱,一邊留下了痛楚的淚水。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此情此景現韶關
  • 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叄《敕勒歌·樂府詩集》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詞句注釋《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見(xiàn):同「現」,顯露。 [5] 白話譯文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
  • 天蒼蒼,野茫茫,想把風景寫得吸引人,就要長久地、動態地觀察它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敕勒歌》的文字很好理解,但有兩個字的讀音需要注意。詩題叫《敕勒歌》,上來就說「敕勒川」,那麼「敕勒」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個民族的名字。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敕勒族居住在朔州一帶,大概在今天的山西省北部。那麼,「敕勒川」具體在哪呢?我也不太清楚,只能認為就是「敕勒」這個民族聚居的地方。接著往下看,「敕勒川,陰山下」,又出來一個地名。陰山在哪裡呢?
  • 從《北齊書》「高歡使斛律金歌敕勒」,感受正史微言大義的魅力
    然而,真正令人動容的絕不僅僅是傳主高歡的生平事跡與性格描繪,而是作者在兩卷即將結尾的地方留下的小細節,也就是本文所要重點「吹捧」的那處妙筆:是時,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聞之,乃勉坐見諸貴,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這是高歡一生唯一見諸史料的「哀感流涕」,與本紀兩卷內容形成鮮明對比。那麼又是什麼樣的情形使得高歡如此「悲情外露」,以至於打破高歡一輩子「深沉而有大度」的總體風格呢?
  • 《敕勒歌》從太原唱響
    這是距今1970多年前的一個冬日,在一群鮮卑和敕勒族漢子的擊節聲中,「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帶血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