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2021-02-13 古文詩歌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樂府詩集

原文: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譯文:
陰山腳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
藍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滾著綠色的波瀾,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隱時現。

譯文二: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千裡陰山下,天空仿佛圓頂帳篷,廣闊無邊,籠罩著四面的原野。
天空藍藍的,原野遼闊無邊。風兒吹過,牧草低伏,顯露出原來隱沒於草叢中的眾多牛羊。

注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④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顯露。


賞析: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敕勒川,陰山下」,詩歌一開頭就以高亢的音調,吟詠出北方的自然特點,無遮無攔,高遠遼闊。這簡潔的六個字,格調雄闊宏放,透顯出敕勒民族雄強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兩句承上面的背景而來,極言畫面之壯闊,天野之恢宏。同時,抓住了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徵,歌者以如椽之筆勾畫了一幅北國風貌圖。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最後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描繪出一幅殷實富足、其樂融融的景象。

  這首歌具有鮮明的遊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濃鬱的草原氣息。從語言到意境可謂渾然天成,它質直樸素、意韻真淳。語言無晦澀難懂之句,淺近明快、酣暢淋漓地抒寫了遊牧民族驍勇善戰、彪悍豪邁的情懷。


鑑賞: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託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裡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創作背景:

  《敕勒歌》的誕生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的北朝時期。此時,今黃河流域以北基本在我國少數遊牧民族鮮卑族的統治之下。 敕勒,在漢代時稱為丁零,魏晉南北朝時稱狄歷、敕勒,到隋朝時稱作鐵勒。因所用車輪高大,亦稱高車。 《隋書》記載鐵勒各部分布於東至獨洛河(今圖拉河)以北、西至裏海(今裏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東、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著。唐貞觀末,於東部鐵勒分設都督府、州,隸燕然都護府。」

  在秦漢時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它的南邊是匈奴,西南是烏孫。匈奴在冒頓單于統治時期,先後徵服了很多部族,當時丁零也和其它周邊的部落 一樣,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擄去作了匈奴的奴隸。在公元前三世紀末至公元後一世紀間,丁零不斷和匈奴進行武裝鬥爭。據《漢書.匈奴傳》中記載,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領兵攻打遊牧與伊犁河上遊流域的烏孫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時被匈奴奴役的烏桓、烏孫和丁零乘機對匈奴進行襲擊,結果殺死了數萬匈奴騎兵。從此匈奴國勢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公元一世紀中葉以後,匈奴由於統治階級內部鬥爭,分裂為南、北兩部。公元87年,丁零聯合南匈奴、鮮卑及西域各族共同夾擊北匈奴,北匈奴大敗,被迫西遷。東漢時,除大部分丁零人仍遊牧於貝加爾湖一帶外(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北丁零),一部分向西遷徙遊牧於伊犁河流域和阿爾泰山一帶(這部分丁零人被稱作西丁零),還有一部分丁零人南移,在今山西和河北境內有定州丁零、中山丁零、北地丁零等。「五胡十六國」時期,丁零人在中原一帶先後參加了各族統治者的混戰。後來,這部分丁零人後漸與其他民族融合。

  漢末魏晉時,又有很多的丁零族人南遷,這樣,富饒的漠南地區成為敕勒人遊牧的地區。當然大部分敕勒人還留在原來的牧地。當時敕勒人的遊牧地域東到貝加爾湖,西到土拉河、阿爾泰山一帶。當時,由於敕勒人造車業很出名,他們造的車車輪直徑最長者達1.4左右,超過了當地牛身的高度,與馬的身高相差無幾。這種高輪大車,可以在草茂而高,積雪深厚,且多沼澤的地區順利通行。所以當時南方人稱他們為高車。據記載,當時的鐵勒部落分布廣在大漠南北的9個地區,共有四十個不同名稱的部落。比較著名的部落有副伏羅部、斛律部、吐突鄰部、袁紇部、敕力犍部、幡豆建部等。 由於遊牧在北方的敕勒各部落日益強大起來,對當時的柔然和北魏統治階級構成了威脅。北魏統治階級曾多次攻打敕勒各部,這樣很多敕勒部落相繼歸附北魏。五世紀初,北魏王朝曾把貝加爾湖東部敕勒人數十萬落都遷徙到漠南一帶。使漠南一帶畜牧業發展很快。由於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逐漸懂得了農耕。據記載,北魏文成帝時期,「五部高車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遊繞歌聲忻忻,其俗稱自前世以來無盛於此。」這樣空前的盛會,敕勒人乘著高車,唱著優美的牧歌,行進在草原,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很壯觀之事。由於漠南地區當時主要是敕勒人聚居的地方,他們把漠南一帶成為「敕勒川」。著名的《敕勒歌》,是北齊時敕勒人的鮮卑語的牧歌,後被翻譯成漢語。

相關焦點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在布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傑特之處。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也是中華境內各族從徵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是一元主體、多元格局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典型個案。其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價值絕不低於文學創作。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傳唱了千餘年的《敕勒歌》,最早竟被用來……
    提起《敕勒歌》,可能有許多朋友並不熟悉,但是提起「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相信大家都會對這句詩歌記憶猶新。《敕勒歌》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現在的流行版本是由鮮卑語譯成的,且較好地還原了原作本色。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他對身旁的敕勒酋長斛律金說:「好久沒有見到美麗的草原了,好久沒有聽過動聽的《敕勒歌》了,你再給我這個老頭子唱一唱吧。」斛律金清了清嗓子,目光望向遠方,用鮮卑語深情地唱起了動聽的《敕勒歌》,歌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南北朝:樂府詩集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遼闊的敕勒平原,就在陰山腳下。
  • 斛律金唱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高歡哀感流淚
    斛律金為使軍心不致搖蕩,高歡不顧病重之身,在露天大營召集諸將宴飲以示自己還活著,並令斛律金唱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高歡親自和唱,哀感流淚。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幼讀古詩文之六
    《敕勒歌》 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存在於北方的五個朝代的總稱。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混亂的時期,時間從公元386年直到公元581年隋朝統一中國。
  • 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據唐代李延壽《北史•齊本紀》記載,北齊皇帝高歡在一次戰鬥中宴會群臣,他命敕勒族大將斛律金演唱這首《敕勒歌》,慷慨激昂的歌聲,撩撥起將士們的鄉土情思,軍心大振。《敕勒歌》的作者是誰,學術界迄無定論。有人說作者就是斛律金,有人說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我則持「北朝流行的鮮卑民歌」這一說法。《敕勒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敕勒歌》表達了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是敕勒人的民歌,誕生於我南北朝時的北朝,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遊牧民族的生活,後來由鮮卑語譯成漢語。《敕勒歌》勾勒出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發了草原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具有濃鬱遊牧民族的色彩和草原氣息。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些「牧歌」一聽就醉了!
    點擊上方「民歌中國」可以訂閱哦「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你知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作者是誰嗎?
    《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每每讀到最後兩句的時候,腦海中總是不由自主地浮現出茫茫草原,牧草茂盛,牛羊成群的壯麗景色。說到這個《敕勒歌》的作者,史學界是眾說紛紜,一般都認為是敕勒族人創作的民歌。《敕勒歌》最早在史書中出現是唐朝的李延壽撰的《北史》卷六《齊本紀》。
  • 詩詞欣賞 |《敕勒歌》
    敕勒歌南北朝 佚名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敕勒川:川:平川、平原。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見(xiàn):同「現」,顯露。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內蒙古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讓我們一同走進內蒙古,一起領略草原的風採!騰格里蒙古語為天,意為茫茫流沙如渺無邊際的天空,故而得名。騰格里沙漠中還分布著數百個存留數千萬年的原生態湖泊。(來源:網絡)
  • 敕勒歌|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文18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天蒼蒼:蒼蒼:青色。天蒼蒼,天藍藍的。 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見(xiàn):同「現」,顯露。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天」、「野」兩句承上,且描繪筆法上略有疊沓,蘊涵著詠嘆抒情的情調。 作者運用疊詞的形式,極力突出天空之蒼闊、遼遠,原野之碧綠、無垠。 這兩句顯現出遊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
  • 新歌發布|魏君華演唱的《敕勒歌》驚豔無比好聽到沒邊了~
    魏君華-敕勒歌魏君華翻唱的這首《敕勒歌》改編自南北朝時期民歌《敕勒歌》,這首經典之作曾被很多歌手演唱過。《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全詩寥寥二十餘字,歌辭大氣磅礴,粗獷雄放,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民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
  •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此情此景現韶關
  • 天蒼蒼,野茫茫,想把風景寫得吸引人,就要長久地、動態地觀察它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敕勒歌》的文字很好理解,但有兩個字的讀音需要注意。詩題叫《敕勒歌》,上來就說「敕勒川」,那麼「敕勒」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個民族的名字。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敕勒族居住在朔州一帶,大概在今天的山西省北部。那麼,「敕勒川」具體在哪呢?我也不太清楚,只能認為就是「敕勒」這個民族聚居的地方。接著往下看,「敕勒川,陰山下」,又出來一個地名。陰山在哪裡呢?
  • 小學生必背75首古詩—叄《敕勒歌·樂府詩集》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詞句注釋《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見(xiàn):同「現」,顯露。 [5] 白話譯文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著整個原野。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
  • 敕勒新歌 新時代 新氣象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古老的民歌想必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也有很多人是通過它開始對北國風光有了一個懵懂的了解和久久的嚮往。今天,20多年前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現如今工作學習生活在首都北京的幾位蒙古族學子,懷著樸素的思鄉情,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以感恩師長、感恩母校、感恩家鄉之情創作演繹了這首《敕勒新歌》,獻禮祖國70周年華誕。
  • 千古絕唱《敕勒歌》竟然與北齊皇帝高歡有關
    斛律金,這個敕勒老兵,用蒼勁而深沉的歌喉唱出了敕勒族的歌謠: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渾樸蒼莽,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鄉之情。英雄高歡一邊隨著斛律金蒼涼的歌聲低聲和唱,一邊留下了痛楚的淚水。
  • 天蒼蒼,野茫茫,下一句是什麼?
    ❖ NO.101 |  暢遊天下出品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