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自古簡稱晉,為何只有晉城留其名?】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山西簡稱晉,唯有晉城叫晉城。古往今來,晉城有太多的人文歷史,從大舜躬耕於歷山,到趙魏韓三家分晉,遷晉末帝於沁水,兩萬年前便留下高都遺址等人類遺址。青蓮寺、陽阿古城、程顥書院、炎帝陵、柳氏民居及湘峪古堡、皇城相府、長平之戰遺址群、羊頭山石窟、王莽嶺等眾多名勝古蹟可謂數不勝數。2019文旅看晉城,帶你了解晉城的神奇土地。
晉城市,古稱建興、澤州、澤州府,是山西省下轄地級市之一,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交界處,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
晉城市是華夏文化發祥地之一,兩萬年前便留下高都遺址、塔水河、下川等人類遺址。是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禹鑿石門、商湯籌雨等神話發源地,高僧慧遠、天文學家劉羲叟、孔三傳、王國光、陳廷敬等名人故裡。全市現有文物總量6767處,屬國家重點文保單位66處,包括冶底岱廟、青蓮寺、崇壽寺、海會寺、柳氏民居以及湘峪古堡等眾多名勝古蹟。
晉城市古為冶煉之都,有「九頭十八匠」之稱。是戰國「陽阿古劍」產地,境內澤州鐵器、蘭花炭曾名揚海內 。蟒河、歷山等保護區,生長有獼猴、大鯢等惜有動物,素有"生物資源寶庫"之稱。
在晉城市區範圍內,晉城老城最能體現晉城文化特色的是晉城老城。不論是程顥書院,還是景德橋、景忠橋、張院民居、玉皇廟,這些都是晉城老城的組成部分。晉城老城始建於唐武德初年(公元618年),有著上千年的建城史。歷史上有無數名人踏上了這片土地:唐代大詩人陳子昂登上澤州城北樓,寫下了《登澤州城北樓宴》。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隰川王和宣寧王遷於此,建有隰川王府和宣寧王府。于謙在這裡寫下了《到澤州》。近代,朱德、馮玉祥、趙樹理等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可以說,晉城老城是晉城文化的集中體現,是重要的承載晉城文脈的歷史遺存。[17]
自古以來,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相傳女媧氏、神農氏、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及堯、舜、禹等都曾在這裡活動過。四大名勝"珏山吐月"、"白馬拖韁"、"松林積雪"、"孔子回車"等歷史古蹟和古老傳說在這裡輝煌。女媧補天(傳說中華人文始祖女媧氏鍊石補天遺址和棲息地——媧皇窟,在晉城市郊水東鄉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農播種(中華第一大帝神農氏採五穀嘗百草的羊頭山和古墓冢在高平市境內)、禹鑿石門(晉城市陽城境內有石門)、愚公移山等歷史傳說都有實地可指。古書《墨子》中曾有「舜耕於歷山」(今晉城市沁水境內有歷山舜王坪),「漁於獲澤」(今陽城東有獲澤河)的記載。
還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瑤泉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高都、沁水八裡坪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就發生在晉城高平市一帶。後周世宗顯德元年(954年) 後周世宗大勝北漢軍於巴公原(今晉城市郊北),更是留下著名的巴公原遺蹟。
晉城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鐵之鄉"之美稱。始於商周、盛於春秋的冶煉業,在長達數千年的發展中日精月進。春秋戰國的「陽阿古劍」就產自晉城。北宋,晉城境內的「大廣冶」為冶鐵官爐,所鑄「大觀通寶」被譽為史上最美鐵母(錢)。明清時期,境內熟鐵爐數有百餘座,晉城被譽為「九州針都」,「大德」牌鋼針暢銷海內外,「泰山義」剪刀名揚天下,日用鐵貨、「九頭十八匠」更是名揚全國。時至今日,在當地以「頭」字作地名的仍有50多個,以「匠」字作地名近30個。[18]
仰歷史文明之光,這裡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經註疏家高僧慧遠,宋代文學家劉羲叟,首創諸宮調的藝術家孔三傳,明代經濟學家王國光,詩書大家張慎言,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康熙字典》總編纂陳廷敬,數學家張敦仁,當代著名作家趙樹理等,他們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晉城點讚!
必看:2019版新編山西概況
山河故人何處尋?
當年大槐樹下到底發生了什麼,朱元璋下令強制移民?
揭秘蘆芽山
60萬米高空看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