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張玉江,河北遵化人,黑條隆膈飛蝨發現人與定名人之一。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從事病蟲草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編著出版有《河北稻區飛蝨圖志》、《北方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中國稻水象甲》和《水稻旱育稀植超高產栽培新技術》等著作9部。
張玉江老師專治農業,寫起文章來,沒有學文的人那麼多講究起承轉合,而幾乎是句句落實,求穩,求準,敘述極為嚴謹。他不會去誇大和添加個人想像,以及就虛的文學修飾。此外,文字中又多有趣味。我以為的寫作的最高境界是這樣:言之有物又能深入淺出,並且還很有趣。非常期待張老師百忙之餘能創作出更多的好文章。
曹妃甸區瀕臨渤海,有多種鹽生植物,白刺與二色補血草是其中的兩種。之所以把這兩種差別較大的野生植物一起介紹,是緣自當地一個有調侃幽默意味的小故事。
六十年前國家在這裡建設省屬國營柏各莊農場,起初這裡是斥滷荒灘。據說,有一農工外出聽幾個外地人都能說出出自家響噹噹的幾件寶,他也不甘示弱地說,我們那裡也有兩件寶:遍地長生果,處處不老花。外地的人聽後很好奇,之後來農場一看,是他們都沒見過但當地隨處都是的兩種鹽生植物。
其中的「長生果」說的是白刺,在植物分類上屬牻牛兒苗目蒺藜科白刺屬植物。在這一區域我所知道的450多種植物中,白刺就是為數不多的17種木本植物之一;且其為低矮多枝的灌木,一般平臥於地表,因其莖杆尤其是嫩枝為灰白色,在生長期間較為顯眼,故稱「白」刺;其名稱帶「刺」字,並非莖杆上有像月季那樣的皮刺或刺槐那樣的託葉刺,而僅是上年殘存的較尖銳的不育短枝。其葉片倒披針形,簇集於莖杆,小花五瓣白色,排成頂生蠍尾狀花序,其核果為卵形,起初青綠色後轉為紅紫色,當地俗稱其為海葚兒、地豆兒或地棗兒。白刺結果量較大,自5月始的夏秋兩季都可見到,由於果期長也就將其說成是「長生果」。
白刺(花期)
白刺(果期)
其中的「不老花」說的是二色補血草,在植物分類上屬白花丹目白花丹科(有的資料稱藍雪科)補血草屬植物。這一植物長相較為奇特,在基生的蓮座狀葉中間抽出直立的叢生圓錐狀花序,花萼和花冠漏鬥狀,花萼初為粉紅色後很快轉為白色,花冠為鮮黃色,二色補血草中的「二色」是指花萼和花冠的這白黃兩種顏色,「補血」是指其藥用功效,當地人都叫它哈拉巴根兒。它的花期也很長,5月份後的夏秋兩季也都能見到,還不只是生長期花期長,即使其植株死亡,花枝依然挺立,花朵既不凋謝也不變色,因此是名副其實的「不老花」,有的地方也稱其為「幹枝梅」。
二色補血草(全株)
二色補血草(花序)
由於建場60年來的持續引灤河水灌溉改良,這一區域的土質鹽鹼程度大大降低,大片的荒地開發為稻田和水產養殖水面後,兩者生長空間已大大縮小,「長生果」和「不老花」 不再是遍地或處處可見了。與其它野生植物一樣,儘管它們的生存空間一再被壓縮,但它們在這片鹽鹼地上都有各自頑強的生存本能。2015年5~6月我在一排閘北的排河東岸,見到了一片片的白刺;還記得2014年10月在第十一農場第三生產隊稻田之間的農渠上,看到了一叢叢的二色補血草。就我見到的其種群分布情況,雖都為鹽鹼地指示植物,這兩者卻往往並不伴生,白刺多生於較重的鹽鹼地,可獨自形成群落,而二色補血草常生於相對較輕的鹽鹼地,多與毛蘆、地膚或豬毛蒿等植物伴生。
白刺的果和二色補血草的根都曾是建場初期農場人的佐糧食物,食用後雖不能真的長生不老,但很多資料介紹二者都有藥用和保健功效。此外,這些野生植物在鹽鹼地園林綠化和觀光農業等方面都有開發利用價值。2015年我到過位於本區域的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第十一農場基地參觀,欣喜地見到這兩種野生的鹽鹼地指示植物被作為園林綠化花木種植,他們還去天津送驗過白刺果實,據說維生素C含量很高;2014年我還去過保定市很有名氣的電谷酒店參加一個會議,酒店餐廳的每個餐桌上都擺放著一株秀美的瓶插花,把餐廳襯託得雅致而溫馨。花名也很有情調,叫勿忘我。實際就是二色補血草。
註:文中所附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 End -
返回首頁回復作者姓名可查詢全部作品,歡迎您轉發分享給更多朋友欣賞。同時歡迎,1、打賞支持我們。2、留言與我們交流。祝您愉快。
眉力村 | 桃花落,清水流;有佳人,伴左右。
編輯微信:tuobaguo | 投稿:meilicu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