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一個電影《含淚活著》,這是一個真實的紀錄片。講述著一位普普通通的底層勞動人民,為了女兒和家庭的幸福,隻身一人去日本打工的艱難歷程。
許多人跟我一樣,在流著淚看完後心中百感交集,除了充滿堅強活下去的勇氣,還對正經歷著的每一個坎坷,放平心態。故事主人公「老丁」經歷了十年動亂,在與妻子返回上海後,老丁為了自己的「求學夢」背井離鄉,在八十年代末靠著東拼西湊存下來的錢去日本留學。儘管此時的他已經錯過了讀書最好的年齡,以他的學歷也不可能上的了大學,但老丁還是懷揣著夢想,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堅持去了日本北海道的阿寒町求學。
初到北海道阿寒町,老丁看到的竟是山坳坳裡貧寒的一所學校,老丁在這裡學習了一段時間最後因為迫於生計離開這裡,輾轉去東京打工,並把求學夢寄托在遠在國內的女兒身上。
他拼盡全力打工,曾在滿是油煙的餐館工作,又去做過技術工,他勤勞肯幹,相信靠著自己的雙手,能夠改變整個家庭的命運。最終用十五年的「黑戶」生活,換來一家人的苦盡甘來。
最令人欣慰的是老丁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女兒成績優異,在美國紐約州大學讀書並成為一位醫生。女兒能學業有成,老丁的「人生目標」也終於完成,他返回上海與為家庭同樣做出巨大犧牲的妻子最終團聚。
在電影裡老丁曾與女兒、妻子短暫的相見又分別。女兒飛往美國讀書轉機的途中,到日本與爸爸相見,看到爸爸過早脫落的牙,粗糙的雙手,心裡滿是心疼和難過。這種積攢了多年的千思萬緒,在這一瞬間化為滴滴淚水。
流淌著的是思念,抹去的是漫長的等待和心酸。
老丁送女兒返回美國的路上,短短的24小時中轉,讓又一次面對分別的父女兩人不敢多說,害怕眼淚又一次止不住地流。好在女兒懂事孝順,學業有成,父親再多苦累也覺得值得。
而與自己的妻子相見,則是女兒已經在美國成為一位醫生。妻子在去美國探親的途中可以在日本停留72小時,這對共苦卻沒來得及「同甘」的夫妻分別太久,老丁早就提前做好詳盡的準備迎接妻子的到來。儘管只有72小時,但夫妻二人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幸福與知足。
一個家庭最幸福的莫過於所有人都朝著一個方向在努力。如果彼此能理解和珍惜相互的付出,那麼再多苦楚心酸都能被希望和毅力化解。
父母的努力是為了讓子女不再受苦,子女的努力是為了讓父母不再受苦。世世代代都是如此循環反覆,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如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壓力。成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但我們的平凡生活中,不缺像老丁一樣為孩子拼命奮鬥,努力創造良好條件的父母,但他們的子女未必能像電影中的女兒那樣乖巧懂事,學業有成。孩子的世界,成長環境、家庭校園教育和原生家庭非常重要。
老丁在女兒很小時就離開了她和妻子遠在日本打拼,但他不忘告訴女兒,爸爸在為了你能有一個好的學習條件付出了多少艱辛。有時候家長也需要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付出,讓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許多父母雖然也為孩子拼命付出,但從未讓孩子為父母做些什麼。孩子不明白甚至根本對父母的付出視而不見,自然也不會珍惜父母給他的一切。
令人感動的不止是老丁對孩子對家庭竭盡全力的付出,更是一家人為了彼此能夠更好而堅韌地活著。堅強地活著,於自己,是實現理想的基礎,於家庭是全家人的希望,於社會,是無數小小的家庭對社會穩定富強的貢獻。
即使,你含著淚。也一定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