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薦一部紀錄片《含淚活著》

2020-12-14 姐的網文世界

你是不是很多時候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很難,自己的命很苦?寒窗十年苦讀,奮鬥一年考研,最終卻名落孫山;每天被無情的客戶狂虐,常常加班到深夜;中年攜家帶口,拼命工作,卻還因為經濟不景氣,而被迫失業...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易和不得已

但有人經歷了比以上所有,都要艱難許多倍的人生。不誇張的說,他的人生簡直是被命運按在地上摩擦。在最該無憂無慮的童年,他趕上了3年自然災害,吃了上頓沒下頓。在最該讀書的年紀,他又趕上了上山下鄉,離開上海去了安徽的一個山溝溝裡,每天幹超過10小時的農活。

好不容易回到上海,他白天要工作,幾乎每晚都在單位的夜校度過,文化課從初中補習到高中。他只想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但卻因為年齡過大,沒有一所大學可以接納他。於是,他所有改變命運的努力,都只能付諸東流。他卑微地在食堂做一名炊事員,靠每月不足100元的工資,支撐一家三口的生活。

丁尚彪一家三口直到1989年,這年他35歲,黑暗的人生似乎終於開始被幸運女神眷顧——他花5毛錢買到了一份日本高校的招生資料。他緊緊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渴望藉此改變自己的人生,妻子也全力支持他。於是,他們花了2個月的時間,借遍了每一個親戚朋友,終於湊齊了42萬日元,這相當於他和妻子不吃不喝15年的工資。他像一個狂熱的賭徒一樣,把整個家庭的命運,押注在了那個「街上到處撿彩色電視機、冰箱、微波爐」的發達國家日本。他相信,到那裡留學鍍金,畢業回國後會有更好的發展;他相信,他將來可以賺到很多錢,給家庭闖出一條路。

像他這樣努力奮鬥的人,到了這裡,本該是一個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故事。只是,命運卻和他開了一個更大的玩笑。最終,他沒能衣錦還鄉,而是當了15年的黑工。然後,他用15年打黑工的錢,把女兒送去讀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本碩博8年,如今一家3口定居美國。

他們一家三口,用15年,兩代人的奮鬥改變了命運。這個故事被拍成紀錄片,並震撼了整個日本。在群眾的呼聲中,紀錄片在整個日本院線上映。深夜11點座無虛席,播放結束皆是滿場掌聲,熱度甚至超過了同期上映的《阿凡達》。

在高自殺率的日本,很多人看完影片後,嘲笑想要自殺的自己真的好矯情。這個片子裡沒有驚心動魄,沒有特效藝術,只是一個三口之家最質樸和真實的故事。但是如果你對生活充滿迷茫,充滿抱怨;如果你對愛情的真諦充滿疑惑;如果你對父母有種種不解...我想,如果只去一個地方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那一定是這部90分鐘的紀錄片——《含淚活著》。1989年6月12日,上海虹橋機場,一對夫婦在依依惜別。男的叫丁尚彪,女的叫陳忻星,他們還有一個剛讀五年級的女兒。幾小時後,丁尚彪將登上前往日本的飛機。這一趟,他幾乎沒有任何退路。幾個月前,他因為要辦去日本的護照,和單位領導起了爭執。在極不愉快的情況下,他拿了3個月的工資,補上了在原單位的夜校培訓費,徹底丟了工作。而兩個月前,為了湊足前往日本留學的費用,他和妻子借遍了每一個親戚朋友。兩個月,終於湊夠了42萬日元,折合3萬多人民幣。1989年的上海,這相當於他和妻子15年不吃不喝的工資總額。他將從連黑白電視機都要憑票購買的上海,降落在那個遍地是「彩色電視機、冰箱、微波爐」的日本。

北海道飛鳥學院阿寒校,這是他夢想中的熱土,可以學習改變命運,還可以打工還清債務。他心裡想著:「終於要去北海道念書了,就要成功了。」妻子陳忻星也相信,流著淚送他離開,依依不捨卻滿懷希望。幾個小時後,丁尚彪降落了。他夢想中的熱土——北海道阿寒町,卻滿目荒涼。當年的留學生合影這裡就像中國的農村。沒錯,去之前他們並不知道,在學校地址一欄的「番外地」,意味偏遠地區。年輕人大量流失,這裡人口凋零。世界上本沒有城市,生活的人多了,也便有了城市。抱著這樣的想法,日本政府決定開辦外國語學校,吸引外國留學生的到來,給阿寒町帶來新的生機,這也是為什麼他們那麼輕易就可以來這裡留學。可是,在這個貧寒的地方,連本地人都沒有工作,留學生更是禁止外出工作。這對和丁尚彪一樣負債來日的留學生來說,無異晴天霹靂。還債不成,還要支付高昂的生活費和留學費。有那麼一刻,丁尚彪仿佛聽到了夢碎的聲音。回國?他可是透支了夫妻二人未來15年的工資。

沒有任何退路。被「騙」的丁尚彪決定,逃離阿寒町,轉到東京一邊打工一邊上學。但逃離並不容易,沒有路,沒有交通工具。第一次跑,被抓了回來;第二次,被抓了回來;第三次......前後跑了好幾次都被學校抓了回來,還被嚴加「看管」,人心惶惶。1994年丁尚彪回到「逃亡」的起點站釧路火車站不過在生存面前,所有的苦難都不足以稱為苦難。1989年6月的一個深夜,丁尚彪和他的幾個留學生朋友一起,終於成功逃脫。他們輾轉幾小時,趕上了去往東京的列車。丁尚彪,終於逃出生天了。理想是一位豐滿的女神,但東京的現實,比阿寒町還要骨感。在阿寒町,雖然荒涼,可丁尚彪還是個合法的留學生。逃到東京的丁尚彪,轉校申請沒有得到批准,他失去了在日合法滯留的籤證,也失去了自由回國的機會。《奇葩說》裡馬薇薇說:「人生最痛苦的選擇,是兩個都是錯的,那個時候我們要選擇的是,我們更能背負哪種錯帶給我們的代價。」此刻的丁尚彪正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兩個選擇:向左被遣送回國,用一輩子打工還債,被親戚笑話;向右留在日本,成為「黑戶」。

在那一刻,他做了一個決定他未來15年人生的決定——留在日本。他決定,把他功成名就和改變家族命運的夢想,交給她的女兒。而他來當這架梯子——還債,掙女兒去美國留學的錢。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經濟發達,朋友信裡介紹的可以撿到彩電是真的,能賺錢也是真的——當時在日本刷碗一天的工資,相當於丁尚彪在上海一個月的工資。在這裡是黑戶,回家也是底層,不如先賺錢,哪天被抓了再說。2丁尚彪租了一個靠近鐵路的最便宜的一居室,老式的木製閣樓,沒有衛生間。窄窄的屋裡,唯一的裝飾,是女兒10歲時的照片。女兒名叫丁晽,寓意像太陽一樣充滿光明,老丁把上學改變家庭命運形容為一場「接力賽」。

現在棒交接到他手裡,他想盡力跑得遠一些,「讓女兒可以輕鬆跑下去」——意味著,他要靠打黑工賺錢,支付女兒的留學夢。丁尚彪在日本語言不通,但他打了三份工。只能白天在工廠做基礎的工作,晚上到餐館裡刷碗,周末就去做清潔工作。

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忙碌,等到工作結束,已是深夜12點。連末班車都錯過了,他只沿著鐵軌,步行回到住處。回到家裡,他還要做飯。他每天吃的飯是前一天買的最便宜的菜,晚上做好之後,吃一半,剩下的留著做第二天的午餐。

上廁所,是樓下的公共衛生間。深更半夜,澡堂子早就關門了。再說了,丁尚彪也捨不得花錢洗澡。他就在廚房裡,拿個塑膠袋圍起來洗,這樣不會漏水到樓下。住在鐵軌邊,火車時不時就轟隆隆的響,輕度睡眠的人根本睡不好。但是,起床-吃飯-上班-睡覺,這樣的日子,丁尚彪一過就是8年。家裡都勸他回去,但是丁尚彪是黑戶,離開了就再別想回去。面對固執的丁尚彪,妻子也懷疑他在日本「有人」了。丁尚彪解釋說,「錢都寄回家裡了,你有什麼不放心的。」

的確,丁尚彪8年沒請過一次假,唯一的休息日,都是「匯款日」,8年的積蓄,除卻簡單的日常開銷,悉數寄回了上海。

丁尚彪如此,但是遠在上海的家人,過得也並不容易。他寄回上海的錢,妻子陳忻星除了還債,剩下的都存了起來。

8年來,陳忻星和女兒丁晽,靠著她在針織廠微薄的工資艱難過活。母女倆共同住著一間小屋,一張床。妻子陳忻星和女兒丁晽8年來,她從來沒買過新衣服,基本沒下過館子。做飯要到樓下的公共廚房,女兒在家吃飯的時候,她家做點好的;女兒不在,她就白麵條裡放點鹽和醬油湊合。每天除了工作,操持家務,照顧女兒,大事小情她都要操心。修下水道,換燈泡,原本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做的事情,她都能幹了。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會讓她忍不住會胡思亂想,這麼久都不回來,老丁不會「外邊有人」了吧。但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與外人道,更不能和女兒說,她只能自己咽下去。就這樣,和女兒相依為命地過了8年。老丁想家了,只能看看牆上掛著的女兒的照片;家人想老丁了,就放一遍他從日本給女兒點的生日歌:

因為愛著你的愛

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

幸福著你的幸福……

所以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沒有歲月可回頭

因為愛著你的愛

因為夢著你的夢

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幸福著你的幸福……

所以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

所以有了伴的路沒有歲月可回頭

無法陪伴妻子和女兒,老丁對家庭充滿了愧疚。老式收音機裡流淌出的溫柔聲線,是這個沉默的丈夫和父親,能想到的最浪漫的彌補。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1997年,女兒丁晽不負眾望,考取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大學。也許,這一家的命運,從這天起,開始有了什麼不同。上海虹橋機場,8年前,陳忻星曾在這裡送別丈夫,現在又要送別女兒,一家三口,分居三個國家,各自飄零。

喜的是老丁,女兒去美國上學,飛往紐約的飛機要在東京轉機,命運慷慨地給了他24小時的時間,彌補8年的父愛。離開時還是黃毛丫頭的女兒,如今長成了18歲的少女。缺席的歲月滾滾而來,親情敵不過時間的磋磨,父女倆的見面,宛如熟悉的陌生人。

老丁先打開話匣子:「你長高了,比我還要高」——「我鞋子高呀」「怎麼有白頭髮了」——「就是說嘛」「你到外邊要好好減肥了呀」——「用不著減肥」「雙眼皮嘛,開過了呀」——「不要說給別人聽嘛,這段要剪掉」「還記得小時候隔著玻璃窗哭嗎?」——「記得一點」在人來人往的車站,他們是一唱一和的父與女。

別人聽來稀鬆平常的對話,裡面是深情的翻江倒海。老丁帶女兒去了他第一家上班的飯店,熱心地給認識的員工朋友介紹,「這是我女兒,要去美國上學了」,言語之間滿是驕傲。又指給女兒看當年他刷碗的地方,在這小小的方寸之間,壘起來的髒盤子,直不起來的腰,一起刷出了女兒的大學費用。24小時被切割成瑣碎的叮嚀,一眨眼就過去了。因為沒有合法身份,老丁不能送女兒到機場,只能在機場的前一站「日暮裡」下車。送別的列車上,一路默默無言。臨近終點,丁琳問父親,「你哭了嗎?」——沒有回答,日暮裡站到了。

人世間的悲歡從不相通。電車上的乘客在看書,在聽歌,在聊天,他們只看到一個拼命忍住還是掉下眼淚的女孩。隔著一道玻璃,有一個男人在站臺紅了雙眼。女兒去美國上學後,丁尚彪本來可以回國了,但他覺得,我還年輕,還能打工賺錢,支持女兒的醫學夢。

不過,日本經濟開始下滑,工作不景氣,老丁賺錢更難了。但老丁比以前更拼了。為了不失業,老丁一口氣考了五個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從一個日本字都不認識,到現在成為一個多領域的技術工。

老丁究竟付出了什麼,沒有人知道。

他也開始同時打3份工,白天跑建築工地,下午做商場保潔,晚上在飯店做飯刷碗,從不停歇。

女兒去美國上學後,母親陳忻星一直在申請赴美籤證看望女兒,她申請一次被駁回一次。每年可以申請兩次,她申請了5年,被拒籤11次。終於在第6年,第12次的時候過籤。除了看望女兒,陳忻星的另一個願望是,像5年前的女兒一樣,利用在東京轉機的機會與13年沒見的丈夫見面,這一次,他們有72小時的時間。

老丁開始為妻子的到來做準備:他換上新洗的床單被罩,還特意拿出了結婚時妻子親手縫的枕套。

當年的枕套已經舊到脫線,在插隊時就結婚的兩個人,共同走過了艱難的歲月,也經歷了分別13年的思念的煎熬。為了這一次見面,13年沒買過新衣服陳忻星特意定了一套衣服,還去做了個漂亮的髮型。

但她不知道,老丁早已經不是13年前的那個年輕小夥了。這一年,還不到50歲的老丁,因為常年過度勞累營養不良,頭髮花白,人更瘦了。他的牙齒脫落了好幾顆,看東西還要帶老花鏡,連上樓梯都搖搖晃晃。13年未見,只有72小時,老丁一遍一遍地考慮,想帶妻子去的地方,想說的話,想做的事。真的見到了面,卻只有默默地笑。

然後是長久地凝視。從見面的那一刻起,老丁的視線,幾乎就沒離開過妻子。這是相識了幾十年的愛人,13年前意氣風發的丁尚彪,如今變成了形容枯槁的老丁,13年前年輕的妻子,如今也有了白頭髮。夜幕下的東京城,燈火輝煌,熱鬧都是別人的。老丁生活了13年的小屋,還是那麼破敗,屋裡唯一的裝飾,還是女兒的照片,當然,還多了一個紅枕套。沉默內斂的愛人,對過去的苦難絕口不提。但看到老丁生活的地方,聽他說「十幾年啊,確實辛苦一點」,委屈和心酸湧上來,咬緊牙關,還是轉過頭去,拼命擦眼淚。

第二天,老丁拿出提前做好的攻略,帶著妻子去逛他也從未好好逛過的東京城。在淺草,他們一起虔誠地拜佛祈禱,一起吃景點的小吃,去上野逛公園,看櫻花,和年輕人一起,合影留念。明媚的春日,久別重逢的喜悅,人們臉上洋溢的笑容,他們是再普通不過的戀人。漫長的13年,短暫的72小時,妻子也該走了。依然是乘電車送別,依然是前一站下車,依然一路無言,依然沒有擁抱,依然各自悲傷,依然不知道,這一別,還要多少年。日暮裡站到了,妻子接過老丁幫忙拿的行李,按下湧動的情緒,自始至終沒敢看丈夫一眼。

列車啟動了,她倉促回頭,抬手權做告別,電車開出好久,她才繃不住低下頭擦眼淚。站臺上的老丁,默默地紅了眼眶。妻子乘坐的電車離開好久了,他還呆呆地靠在柱子上。空空蕩蕩的車站,往前是分別的愛人,往後是未知的世界,他在想,這大概就是「人的生死離別了啊」。說完嘆一口氣,抿緊嘴巴,再點個頭,告訴自己還要繼續。這是最沉默、最含蓄、也最堅強恩愛的父輩愛情。

2004年,開往阿寒町的巴士上,搖搖晃晃地坐著僅有的一個乘客——丁尚彪。這一年,女兒即將博士畢業,成為一名婦產科醫生,已經完成使命的丁尚彪,終於決定結束15年的異國生涯,離開日本。離開之前,他想去看看導致他人生巨變的邊陲小鎮阿寒町。日語學校關閉了,曾經的教室、宿舍都還在,但周邊長滿了雜草,一切歷歷在目,從這裡開始,他過了轟轟烈烈又平平淡淡的15年。

在丁尚彪為《留學生新聞》撰寫的《北海道大逃亡》一文裡提到過,阿寒校首批56名學生,半年後只剩下了7人。「阿寒町町民的殷切期望,中國學生的美好願望,就這樣在文化、經濟落差的強烈衝擊下,在相互不能理解的思維意識中化為泡影。」因為人口持續減少,阿寒町最終併入了隔壁釧路市,從行政版圖上徹底消失。當年的阿寒校校長一身正裝的老丁面向鏡頭三鞠躬:對不起,阿寒町,當年因為無奈而離開。再見,日本,現在因為夢想照進現實而離開。15年前,老丁覺得「人生是很悲哀的,人是很脆弱的」。15年後,老丁覺得「人生是值得珍惜的」,也是「很高興的人生」。所謂生活的難,常常是無解的。妻子曾說,一個人,「習慣了」,「也沒有辦法」;老丁說,「把家庭建設好,把小孩培養出來,這是我的責任,必須要這樣,沒有辦法」。

2004年,丁尚彪來到成田機場,眼含熱淚,坐飛機回上海。日本海關人員看到他的護照,先是大驚失色,然後很快平靜下來,之後迅速作出決定,蓋章放行,還以舉手禮向他表示敬意。這個黑戶,在日15年,按時繳納稅款,沒有任何犯罪記錄,拼命靠著雙手,清清白白地活著,並為他的女兒和家庭,拼出了一個未來。

這是丁尚彪的故事,紀錄片導演張麗玲帶著兩個自願的免費勞動力,跟拍了整整10年。終於有了這部紀錄片《含淚活著》。

2000年,《含淚活著》作為一部翻譯紀錄片,破天荒在日本富士電視臺黃金時段播出,引起巨大反響。

因為過於火爆,2009年,《含淚活著》被搬上日本大銀幕,在影院上映。在未做任何宣傳的情況下,聲勢竟然蓋過了同期上映的《阿凡達》,高居當年院線票房排行榜首。在電影院海報周圍,貼滿了觀眾留言。樸素的父愛和堅強讓人感動。「他能夠如此無怨無悔地為家庭、為女兒,讓我太感動了。」

「中國的父親真偉大。」「咬緊牙關的堅強父親,是真正的男人。」丁尚彪的故事,甚至改變了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偏見。「許多年沒這樣哭了!腦子裡對中國人的反感偏見被淚水洗刷得一乾二淨,取而代之的是對中國人的崇敬。」甚至,讓想自殺的人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我非常慚愧,不久前剛被公司辭退,並曾產生自殺念頭。看到丁尚彪能為家庭和女兒作出如此偉大奉獻,相比之下,我無地自容,真是太膽怯、太不負責任了。」

不過,這一切都跟丁尚彪沒有關係了。5女兒博士畢業後,在美國休斯頓醫院,當了一名婦產科醫生。2008年,丁晽結婚,丁尚彪夫婦隨後也來到美國,分居多地15年的家人,終於團聚。

他們用15年的時間,書寫了一個平凡人改變命運的傳奇。到這裡,奮鬥了一輩子的老丁,本該安享天倫之樂。但忙碌了一輩子的老丁,再也閒不下來了。語言不通的他,去建築工地背垃圾,去中國超市跟車送貨扛箱子,去韓國飯店洗碗打雜,去日本飯店當廚師。

但他並不以為苦,而是覺得這是了解融入美國社會的機遇。後來聽說賓館工資高,待遇好,他又想去賓館打工。

他想交幾千塊,去賓館培訓學校。但老丁一句英語都不會,人家不收。他讓女兒幫忙寫去賓館的英語簡歷,女兒讓他好好歇著。於是,他拿著谷歌翻譯自己寫了簡歷,大雪天第一個去排隊面試,連廚師長都被感動了。面試電話聽不懂,他就讓路邊華人幫忙翻譯;錄用通知看不懂,他就拿到培訓學校去請教。結果一句英語都不懂,一分錢沒有花,老丁進入了五星級賓館工作。

他也曾受過同事凌霸,但他做了很多份外的工作。還靠著自己在日本的工程經歷,幫忙修好了飯店的很多器材,為賓館省了很多筆錢。慢慢地,他贏得了很多同事的尊重,成為了賓館裡的「三朝元老」,再沒有人敢欺負他。

如今,他在美國高級酒店當洗碗工已近7年,還獲得了紐約賓館業協會頒發的優秀工作獎。拿著這個獎,到任何賓館都會優先錄取。業餘時間,他向紐約的中文雜誌投稿,去聽免費講座,看書,寫自己的故事。不為別的,可以自己留個紀念,給後代留著看一看。今年,老丁65歲了。

他的人生計劃是退休之後,用自己賺到的錢和家人一起週遊世界。尾聲一個童年時趕上3年自然災害的人;一個讀書時不得不上山下鄉的人;一個自學完了初高中所有課程,卻因為年齡過大而不能參加高考的人;一個透支了家庭未來15年的收入,卻被現實狠狠「欺騙」的人;一個想要用雙手改變命運,卻不得不在異國打了15年黑工的人...沒有人比他更平凡,也沒有人比他的人生更悲慘。但好在他夠堅強,夠勤奮,夠拼命,好在他有一個和他一樣堅強和拼命的妻子,還有一個和他一樣努力拼搏的女兒。於是,這一家3口,用他們的努力和堅守,奮鬥出了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這是一個兩代人接力改變命運的階層躍遷故事;這是一段「苦心人,天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的振奮傳奇;這是一首「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的感人情歌...這是送給千萬平凡卻奮鬥著的生命,一份最真誠的禮物。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從「含淚活著」到「含笑活著」
    前言:《含淚活著》是一部在日本引起極大反響的紀錄片。導演張麗華用平鋪直敘的鏡頭,將在日華人的生活細緻生動地展現在日本和中國觀眾的面前。這部紀錄片播出後,鼓舞了許多當時對生活感到迷茫的人。其中,一位叫做丁尚彪的中國父親的故事最催人淚下。1 含淚活著:留學變黑民,在日打工15年
  • 《含淚活著》記錄華人日本打黑工15年,感動了無數人
    《含淚活著》是華人導演張麗玲執導,丁尚彪、陳忻星等參與演出的紀錄片。 影片講述了主人公丁尚彪,在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滿懷憧憬,從上海到日本留學後,一家三口的命運發生的一波三折的故事。
  • 《含淚活著》在日本奮鬥十五年,只為女兒去美國留學
    《含淚活著》結束了,就在畫面淡出燈亮的剎那間,我聽到了好多同學的哭泣聲。我們都被他的生活感動了。一個八年、一個五年、一個兩年,整整十五年,我們的一生中有多少個十五年讓我們去守候、去等待。一開始,我只是認為這是命運的安排讓丁尚彪在異國他鄉生活十五年,當我看到最後的時候,看著丁尚彪騎著自行車週遊日本的時候,看著他的女兒在美國幸福的生活,愉快的工作。
  • 《含淚活著》2020年我們應該看一看這部劇,苦盡甘來!
    無意間看到這部《含淚活著》紀錄片,含著淚看完。最大感慨,生活真的好難啊!但苦盡甘來一切值得!2020年尤其值得看一看。丁尚彪去日本打黑工的時代背景時值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大地上,尤其是東南沿海一帶掀起了一股風潮:去國外打工。
  • 有種父母叫「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
    然而在《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中,讓我們看到了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父母,他們「含淚而活」,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勞,來幫後代跨越階層限制。父母「含淚活著」,用十幾年的奮鬥,幫女兒跨越階層,值嗎?紀錄片中的這位父親名叫丁尚彪,當年老丁因為上山下鄉所以錯過了高考,回到老家後的他,沒有學歷,沒有技術,成為了底層人群的一員。但人到中年的老丁,卻不甘心過這樣的生活。他想過上好一點的生活,而且女兒也在逐漸長大,也不希望孩子跟著自己受苦,於是他和妻子四處借錢,攢足了去日本留學的錢,當時日本的工資會高很多。
  • 再苦,再難,也要含淚活著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含淚活著》,這是一個真實的紀錄片。講述著一位普普通通的底層勞動人民,為了女兒和家庭的幸福,隻身一人去日本打工的艱難歷程。令人感動的不止是老丁對孩子對家庭竭盡全力的付出,更是一家人為了彼此能夠更好而堅韌地活著。堅強地活著,於自己,是實現理想的基礎,於家庭是全家人的希望,於社會,是無數小小的家庭對社會穩定富強的貢獻。即使,你含著淚。也一定要走下去。
  • 《含淚活著》:他想改變命運,卻被命運改變
    如果說含淚,如果因為只能在社會最底層做苦力,如果像丁尚彪好幾次說到自己「因為沒有文化」,那就必須從更早的命運開始算起了。1977年恢復高考的應屆生大約為1959年、1960年生人,當時三屆高中生同時都參加了高考,但丁尚彪是1954年生人,正常的話他高中畢業也已經5-6年了。
  • 《零零後》:一部拍了十年的紀錄片
    當我們還在討論80後,90後的時候,央視爸爸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拍攝了一部5集的系列紀錄片《零零後》。攝製組從北京芭學院選取了幾個小朋友,從2006年開始跟拍,一直持續到2016年,用十年的時間來記錄不同個性的孩子在十年中的成長。
  • 含淚活著:一位中國父親在日本的15年「黑戶」人生
    當然,這個故事不是我發現的,是一位叫張麗玲的華人導演,耗時10年跟蹤拍攝而成的一部紀錄片。這部叫《含淚活著》的紀錄片,曾經在日本引起轟動,感動無數日本人。而這其實是一部講述一個中國人在日本打工的故事。今天這個故事,正是來源於這部紀錄片,以及他的一些採訪報導。11970年那一年,丁尚彪16歲。丁尚彪1954年出生於上海,16歲時正好初中畢業。
  • 2020年口碑最好的國產片,竟然是一部紀錄片
    少年》全國公映,儘管這部影片在上映前便被影迷評價為「年度紀錄片黑馬」,但也逃不脫排片少的窘境。 從片名看,它是一部體育題材的紀錄片,講述的還是棒球這種在國內較為小眾的運動。從海報看,人們也很容易將它簡單地歸為勵志片。
  • 2021年第一部高分紀錄片出爐,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吃飯、睡覺、繁育、成長……這些平淡無奇的場景,對很多動物而言,都十分艱難,光是活著,就需要耗盡全力。製圖:張曦坦尚尼亞倫蓋伊火山下的小紅鸛,羽翼未滿就開始極限挑戰;雌性加拉帕戈斯陸鬣蜥,面臨著死亡和當母親的終極選擇題;阿爾達布拉象龜每天都膽戰心驚,要麼活下去,要麼被烤熟……BBC《完美星球》的第一集,通過火山,記錄下了這些努力活著的動物們。海報1坦尚尼亞倫蓋伊火山的北側,是納特龍湖。
  • 紀錄片《最後之舞》完結麥可·喬丹含淚談往事
    聚焦「飛人喬丹」長達10集的新紀錄片《最後之舞》近日播完,褪去光環後更真實的、不完美的喬丹形象引起熱議。麥可·喬丹曾帶領芝加哥公牛隊六奪NBA總冠軍,自己當選六次NBA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能力超群、競爭意識極強,但也對隊友毫不留情。片中不少鏡頭拍到喬丹在訓練過程中不停地咒罵和批評隊友,未進行消音處理,一些言辭極為刺耳。
  • 《含淚活著》丁尚彪成日本黑戶,為妻女豁命,他選擇做拼命打工人
    偶然間刷到一部紀錄片:《含淚活著》。這部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了丁尚彪一家人艱難的十五年:經歷了十年動亂,知青丁尚彪和妻子返城回到上海,學業中斷,身無一技之長,令他在這個充滿變革的社會裡舉步維艱。在朋友的鼓勵下,丁尚彪於1989年6月飛往彼岸的日本,開始了求學創業之路。
  • 《含淚活著》:上海丁尚彪日本打黑工15年,感動島國一億人
    其他黑工怕惹麻煩沒有寫,只有丁尚彪積極投稿,他把北海道逃亡和在日經歷都寫了出來,這篇文章在日本引起巨大的反響,也讓導演張麗玲找上了他,希望把他的故事拍成紀錄片。誰都沒想到這一拍,竟然拍了十年。丁尚彪積極的心態是他能夠在異國他鄉長期堅持的主要原因。
  • 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在國內外都引發關注和熱議,秘訣何在?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自8月31日起,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推出了八集大型系列紀錄片《亞太戰爭審判》,上線二周,相關話題閱讀量超3050萬,紀錄片相關短視頻片段成為微博熱議話題。據悉,《亞太戰爭審判》還計劃在英國戰爭博物館、英國國家檔案館舉行線下展映活動。一部歷史題材紀錄片,能在國內外引發關注並引起熱議,秘訣何在?
  • 《含淚活著》——無論貧富都要始終走在勤奮的路上
    前兩天看國際頻道紀錄片《含淚活著》,導演張麗玲用了10年時間用鏡頭記錄了主人公丁尚彪用15年在日本打黑工的錢,把女兒送去就讀名校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而且是本碩博連讀。如今一家3口定居美國。可努力奮鬥了一輩子的老丁本該安享天倫孫兒繞膝的天倫之樂。可還是四處學習工作。
  • 2021年第一部高分紀錄片出爐: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
    吃飯、睡覺、繁育、成長……這些平淡無奇的場景,對很多動物而言,都十分艱難,光是活著,就需要耗盡全力。坦尚尼亞倫蓋伊火山的北側,是納特龍湖。這裡是世界上腐蝕性最強的湖泊之一,也是上百萬隻紅鸛的繁衍之地。來自東非的200萬隻紅鸛會在距離湖水5公裡的地方繁育後代,四周都是腐蝕性很強的天然鹼水。
  • 如何「烹飪」一部美食紀錄片
    不少喜歡BBC紀錄片的觀眾或許會覺得親切,因為片中使用了自然歷史類紀錄片的手法。其實,我們正是借鑑了自然類紀錄片的專業拍攝手段和故事講述方法,才讓我們的故事更加起伏跌宕。借用他山之石,為美食紀錄片增色,也是我們專業主義的一種探索方向。」這樣的嘗試是小心而謹慎的,「更多分集還保持著第一季的敘事方式。我們希望通過觀眾的反饋,逐步摸索前進的道路。」
  • 紀錄片《中國》,一部可以當電視劇看的紀錄片,爆火的背後是什麼
    《中國》提到紀錄片你會想到什麼?是毫無色彩的灰白畫面,還是不停晃動的真實鏡頭,又或是乾巴巴的照本宣科,其實都可以不是,這部紀錄片《中國》將完全顛覆你對傳統紀錄片的認知,帶你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紀錄片《中國》紀錄片《中國》是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伯璟文化攝製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
  • 摧薦一部小說《掌事》
    人物塑造較為成功,後半部小說漸入佳境,看的時候心情特別暢快,值得一提的是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氣勢磅礴,是一部高質量的傳奇小說,怪不得有書友評價說是她看過的最優秀的穿越小說。這本書也可以看做一部女強文,喜歡這一類型的讀者可以關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