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十四五」(1)
本報記者 周子勳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演化,百年不遇之大疫情深刻影響。面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巨變,如何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路線圖」已成為當前從中央到地方的重頭戲。
未謀局,先謀勢。日前,黨中央作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
儘管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在發生深刻而複雜的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發展仍是當今時代主題。只是,如今的發展思路要轉變了。接受中國經濟時報採訪的智庫專家、基層官員一致認為,與「十二五」時期強調「平穩較快發展」、「十三五」時期強調「中高速增長」相比,「十四五」時期應更加突出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關鍵是要實現發展的全面轉型
在當前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十四五」規劃將確定哪些核心發展指標是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此前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十四五」時期,關鍵是要實現發展的全面轉型,要以外需為導向轉向以內需為導向、以外循環為主轉向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的發展戰略。
劉尚希指出,現在我國以外需為主的雙循環,在某種意義上是通過外循環來彌補國內的不平衡。國內不平衡的典型表現就是內需不足,內需不足靠外需去補。從雙循環的角度來看,這種外循環為主的雙循環促進了經濟增長,使中國經濟體量迅速做大。但是這種雙循環在當前高度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下,已經越來越不確定和不穩定,變得越來越脆弱了。因此,發展的全面轉型應該成為「十四五」期間的頭號目標、首要任務,而其他指標、改革、政策都要圍繞這個來做文章。
劉尚希認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就是發展的全面轉型的重要信號。
只有實現了轉型,發展質量才能提升,發展脆弱性才能降低,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國發展的韌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韓保江對本報記者說,「十四五」的核心發展指標將主要圍繞高質量發展去設計,增長速度指標將不像以前的「五年規劃」那樣突出,而會更關注創新驅動、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單位能耗、環境保護,尤其是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經濟安全等民生領域的指標。
郴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志仁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十四五」規劃應重點圍繞創新驅動、市場競爭、城鄉發展、收入分配、環境汙染等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科學設定人均GDP、全要素生產率、畝均稅收、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單位GDP能耗、水耗及排放等直觀體現發展質效、直接回應群眾關切的關鍵指標,充分發揮規劃指標「指揮棒」「風向標」的作用,引領「十四五」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更加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近期的課題報告認為,此次疫情將加速經濟進入中速增長平臺的進程,並帶動增長中樞進一步下調,預計「十四五」時期年均增速將下降至5.5%左右。但是我國經濟結構將進一步優化,創新引領特徵強化,消費需求仍將是帶動經濟的主要力量。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儘管今年疫情嚴重衝擊經濟,但是「十四五」期間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否則會帶來一系列民生問題,尤其是會影響到就業。
「在新發展階段,要在保持一定增長速度基礎上更加突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韓保江如是說。
劉尚希則認為,在外部環境日益複雜嚴峻、國內發展環境深刻變化的情況下,「十四五」時期,我國不應糾結於經濟增速的高低,而應該更加突出可持續發展能力。
「過去,我國強調高速發展、平穩發展,現在則要強調可持續發展,只要可持續發展,哪怕慢一點,也能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怎樣避免出現大的發展波折,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十四五』時期的關鍵所在。」劉尚希說。
劉尚希表示,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從戰略上看,就是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此外,就是要提升我國防範全球公共風險的能力。同時,過去經常提到的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說法也應該要改變了,因為中國利益已經是全球化了,國內市場是全球市場的一部分,國內資源也是全球資源的一部分。
以社會化改革推動市場化的深化
環境、社會領域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直接影響發展的質量。
劉志仁稱,在生態環境領域,「十四五」期間仍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對汙染物指標、水質指標要重點關注。在社會領域,要加快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健康中國建設。另外,還應圍繞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務服務基層「一門式」辦理等相關指標。
劉尚希認為,「十四五」時期,要以社會化改革來推動市場化的深化。因為現在很多的經濟問題實際上來自於社會問題。要降低發展成本,提高可預期性,必須通過社會力量去增強社會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而不能光靠政府去管。從這個角度來講,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市場的進一步發育,需要社會化的改革來匹配。同時,要加快推進人力資本開發和積累,促進社會公平。
換句話說,我國要有更高的國民素質,有更多具有技能的勞動力,這樣才能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一個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要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平等化,避免群體能力的鴻溝進一步拉大。
劉尚希表示,我國消費率長期提高不上來與之有直接關係。我國現在擴大消費的一些政策都是短期政策,擴大消費最根本的途徑是要在社會層面發力,而社會層面發力的核心就需要讓國民平等地接受教育,讓大家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讓群體之間的能力差距縮小,這樣,收入分配差距自然而然就縮小了,社會總需求也就擴大了,實現內循環為主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