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著名法學家,北京大學燕園書法協會(北大書畫協會前身)首任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中國書協藝委會副主任,北京書法家協會第一副主席兼評審委員會主任。早年求學武昌藝專,後常年授業北京大學。他工詩文,擅繪畫,篆隸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同時,其書法理論研究貢獻頗巨,著有三春堂《書論》和《草論》,是我國當代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與沈尹默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
一、李志敏的早年歲月及藝術人生
1925年4月,李志敏生於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陽界中鎮李莊。他從小讀書習字,聰穎仁義且具藝術天分,深得鄰裡嘉贊。由於時局不靖,他少年時代曾輾轉於河南南陽、河北邢臺和湖北襄陽求學。
1946年,李志敏考入武昌藝術專科學校(中國最早的三所藝術專科學校之一),專攻書法和水墨山水。據同學湯文選回憶,李先生的書法功底好,入藝專不久,即成為班上畫得最好的學生。許多人都向他學寫字,他練過的字,就被同學拿去,當字貼來臨寫。此外,他還會刻圖章,布局蒼勁老道,也常有同學請他治印。他的書法、山水、治印都帶有北派風格。另有同學回憶:他除了畫畫,還是畫畫,一天到晚關在畫室裡畫畫、寫字及刻章,很少出去走走。他平常只穿藍布長衫,吃得也很簡單,生活很艱苦。
1949年,李志敏考入中國政法大學(由民國時著名的法科大學朝陽大學改建)。次年,該校併入中國人民大學,他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學習。1954年,他到北京大學法律系任教,直到1994年初退休。他曾任中國婚姻法學會副總幹事,北京大學民法教研室主任。他1956年參加民法起草工作,1979年參加婚姻法修改調查研究工作,1984年參加公司法起草工作,1983年起在北京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招收碩士研究生。他曾講授蘇聯和東歐國家民法、婚姻法、外國民商法、中國古代民法史、中國婚姻制度史、比較民法等課程和專題。出版法學著作主要有《民法教程》《繼承法概論》《中國古代民法》(中國大陸地區最早出現的民法史著作)、《外國民商法》等,主編《比較家庭法》等書,翻譯《施蒂納和許來特的比較》等論文,校閱《國際合同》、英國《合同法概論》等著作。此外,他在多年法學教學研究過程中,還留有許多珍貴法學著作和講義手稿,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尚未及整理或出版。他教過的學生有現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華東政法大學原校長何勤華、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吳志攀、著名行政法學家姜明安等。值得一提的是,來到北京後,他開始痴於京戲,並擅長京胡。
李志敏的生活是不幸的。1957年,他在《工人日報》工作的妻子孟昭蓉老師因心直口快而在反右運動中被打成了右派。李志敏受到了牽連,雖仍在北大工作,但孟老師被發配回河北唐山。他屢經坎坷,生活拮据,長期住在北大為單身教師安排的筒子樓裡。最為不幸的是,1976年他的兩個心愛的女兒,竟葬身唐山大地震。由此可以理解李先生的書風為什麼那麼蒼茫恣肆、枯澀勁正,要知道書法是情感因素與形式美的直接結合,只有把自己的性情及感受表現在創作裡的人,才稱得上真正的書法家、藝術家。李先生無疑是拔乎其類的書法大家。
李志敏窮其一生致力於書論研究和書法探索,系統梳理書法史論及歷代書論專著,遍臨諸體碑帖,大字取法《石門頌》《泰山經石峪》《石門銘》《瘞鶴銘》《鄭文公碑》《龍門造像》等;小字以墓誌碑版和皇象、索靖、陸機章草為根基,兼修金文、簡牘等;今草主攻張芝《冠軍帖》、張旭《斷碑千字文》《肚痛貼》《古詩四帖》、懷素《大草千字文》《自敘帖》、顏真卿《裴將軍詩》及二王閣帖等。他在臨習古帖上用力極深,臨習方法也獨特多樣。從留存的臨習遺蹟研判,如他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時,採用的是「對臨法」,力求做到與原作形神兼似;而當他臨懷素另一名帖《自敘帖》時,則將張旭《斷碑千字文》的筆法與《自敘帖》的結體融為一體,「用顛張之筆法寫狂素之結體」,汲取兩位狂草宗師之精髓,這樣的臨習方法前無古人,匠心獨具。
在植根堅實書法功底之上,李志敏最終開創了引碑入草獨特書風。他將碑之雄強方筆和開闊圓筆,自然嵌入狂草創作之中,使之互通互融、亦方亦圓、方圓兼備;將碑之用墨的生澀老辣及飽墨法引入草書,形成線條點畫更具張力、濃枯對比更為強烈的墨風特色;他強調「曲、藏、和、圓」的筆墨技法和「情、氣、神、境」的精神氣韻,注重「以勢帶形」、化線為點、疏密互補、結構天成,通過「橫向取勢」與「縱向取勢」交替相映的字勢變化,輔以「左高右低」與「左低右高」的字體姿態,實現空間的隨性擺布和筆斷意連,豐富了當代草書的形式和風貌。
改革開放以後,李志敏經常出國講學訪問,時而以法學家身份出現,時而以書法家身份出現。有位美國人不理解,怎麼可能把嚴謹的法學研究與浪漫的狂草創作集於一身呢?李志敏卻做得非常完美,在他身上學術研究所特有的嚴謹,或許更堅定了他對書法藝術的執著探求。他作狂草,滿懷激情,提筆之前,佇立審視案上的幅紙,連連吸菸。一旦意象在胸,便將全部心神傾注於毫端,迅速揮掃,一氣呵成,之後,把筆一投,欣然微笑,暢遊於藝術大化之境。但同時,他對待自己的作品又十分挑剔和認真。據他的學生,現為中國書協隸書委員會委員、書法培訓中心特邀教授的周持回憶,一次他向李先生求字,但半年過去了還沒有寫完。他去先生家裡拜訪,恰好發現先生家中的柜子上掛了一幅字,一看內容便知是給自己寫的。他走到跟前仔細看,卻發現這幅字下面還有一幅同樣的內容,再下面還有第三幅。他以為這次終於可以「滿載而歸」了,沒想到先生最後並沒給他。因為雖寫了三遍,但先生對作品並不滿意,所以,絕不會輕易拿出去。
李志敏的書齋名曰「三春堂」,取之其自作詩詞三句耳。一為「愛花自能筆生春」。花者,炎黃文化、百花事業、先哲先賢、同道師友及其道德文章、碑刻墨寶是也。二為「數花期,夢花期,笑迎春花莫遲遲,花開自有時」 ,以此自礪與同道互勉也。三為「桃李爭發不負春」,喻其與同遊於書藝者皆天地之桃李,華夏之桃李,時代之桃李,先達之桃李也。愛春,迎春,不負春,亦為先生一生之夙願。走進書齋,水泥地上堆滿大半屋各類藏書典籍,牆上掛著他創作的山水畫作,畫中高山流水讓陋室頓覺通透。書架前鏡框裡是泰山經石峪的「佛」字拓片,架上還種滿黃土盆栽仙人掌。李志敏一生崇老子性致柔嬰兒之境,孝友溫恭,道風仙骨,求書者、求學者甚多。
近現代書壇,風雲際會,名家薈萃。康有為不僅是社會活動家、學者,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法籍華裔書法理論家熊秉明先生旅居法國50年,無論對人生哲學的體悟還是對藝術創作的實踐,都貫穿東西,融合了中國的人文精神。他對張旭草書有精深研究,也對當代書法發展給予關注,提出「當代書法要從碑帖結合上找出路,狂草就應該像李志敏先生這樣寫,引碑入草價值不容低估」,受到藝術理論界重視。
二、李志敏與北大書法振興
北京大學是中國思想文化之重鎮,也是現當代書畫藝術之高地。北大諸多學術泰鬥、資深教授的書法,大都寫得非常精到,不是書法家而勝過書法家,但他們多是以學術貢獻和專業造詣名世。縱觀北大百廿歷史,真正以書法聞名於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是沈尹默,改革開放新時代是李志敏。
1979年春,李志敏與趙寶煦、張振國(翁圖)兩位教授,在校方特別是張學書副校長首表贊同及大力扶持下,發起成立「北大燕園書畫會」。陳玉龍、楊辛、葛路、羅榮渠諸教授以及全國首屆大學生書法競賽獲獎者曹寶麟、華人德、白謙慎和張辛四位學生熱誠襄贊其事。協會成立伊始,欣逢建國30周年大慶,舉辦了空前未有的大型書畫展,展出作品近兩百幅。美學泰鬥朱光潛先生以82歲高齡興致勃勃地前來觀展,並親筆題詩:「琳琅滿目詩書畫,慶祝新華三十周,行看大鳥垂天翼,扇起東風拂九州。」在李志敏會長帶領下,燕園書畫會同仁踵武前賢,整合書法人才,研究書論,切磋書藝,舉辦書法展覽和講座,開展校內外、國內外書法藝術交流,指導學生書法實踐,北大書壇呈現一片生機。
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李志敏攜趙寶煦、金開誠、楊辛和陳玉龍四位教授加入,北大成為全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最多的高校。不久,張辛和葛路、羅榮渠教授也相繼加入中國書協。李先生還走遍全國,到多處講授書法理論或參加筆會,德藝雙馨,聲名漸起。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他長期擔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書展評委,並當選第三屆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影響日盛。
上世紀80年代初,一次北大美術社請校外顧問廖靜文、錢紹武、範曾等出席「紅樓畫展」評獎。活動結束後已是晚飯時間,只好來到北大當時唯一對外的燕春園餐廳。那是寒冷的12月,涮羊肉的鍋子已經擺好,一桌人飢腸轆轤,可多數人都客氣著,特別是學生輩雖早已不斷地咽著難以自禁的口水可還是裝作不餓地硬撐著。因為幾位學生誰也掏不出這頓飯錢,最後是李志敏先生自掏腰包解圍的,其實李先生那時也不寬裕,至今還記得範曾用饅頭沾著羊肉湯玩笑地說:「涮羊肉改成涮饅頭了。」
還有一次,北大美術社請華君武來北大作講座,李志敏作為美術社顧問老師迎接。美術社的李曉峰、劉小剛等同學看到,李先生剛剛從廁所出來,一邊繫著褲扣,一邊就趕上前去與華老握手,李先生不拘小節得讓人想到莊子的「解衣盤礴」。正是在那次講座中,學生問華君武敢不敢畫鄧小平的漫畫,他機智地回答:「漫畫只重題材,人物是誰不是重點。」這成了一段佳話。
李志敏還多次親身指導和支持學生華人德、白謙慎等人發起的「北大書法社」的系列活動,影響了不少青年才俊後來成為書法中堅力量。實際上,李先生與諸多晚輩都結下深厚友誼,亦師亦友者遍布燕園內外、大江南北,有張辛、王嶽川、劉小剛、曹寶麟、華人德、白謙慎、劉恆、高譯、李曉峰、楊傑、唐雲來、周持、王少墨、邵佩英、白崇然等;也有不少弟子以「三春堂門生」居之,有梁致章、劉明星、葉清、湯耀明、劉玉嶺、容若、劉藝嶺、劉珍清、段中峻、孫晉彥、張國輝、陶榮祥、韋國棟、許介川、王炳光、魏中典、莊輝、陳吉安、段生龍、劉朝璽、黃聯成、姜廣業、張肇思、嚴文賦、邱群、古木、王寶林、段黎蓬、賈大一、孟昭麗、李振昌、宋鳳周、張法亭、王家璋、湯耀平等。
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的李志敏先生,非常重視書法國際交流。1981年,日本書道學校代表團訪問北大,李志敏率燕園書畫會同仁與日本同道在北大臨湖軒及勺園舉行筆會等活動,校外沈鵬、柳倩及學生冷溶、張辛、曹寶麟、華人德、白謙慎等也參加了交流。他1985年應邀訪問日本,交流書藝;1988年應邀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講學,作書法專題講演。1989年和1990年,池田大作先生推薦,日本創價大學書法部兩次訪問北大,作為書法大家、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進行了熱情接待。他獨樹一幟的書法,不少被作為「國禮」或北大珍品贈予外國政要、國際友人,流傳到海外。
1990年秋,北京大學藝術教研室發起開辦了北大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這是北大建校以來面向全國招生的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有來自全國各地100餘名學員來北大深造。這屆研究班由李志敏任總指導,陳玉龍、楊辛、季羨林、袁行霈、張辛、沈鵬、歐陽中石、錢紹武、吳小如、張振國等為主要師資力量,啟功對研究班開辦也給予了支持。研究班共舉辦了兩屆,學員中有不少人成為當今書壇的中堅力量。
李志敏偏愛草書,猶重書之精神內涵,故所書唯求任情恣性,不備六體。有人曾對他的書法提出批評,認為難以認讀,不「大眾化」,甚至連署名落款都各不相同,有時猛然一看,不知何許人也。實際上,持此論者往往缺乏深厚的書法審美能力,特別是對草法的認識較淺,甚或只停留在「標準草書」和不多的幾家名帖層面。而李志敏對歷代草法都有精深研究,他的書風是雄渾、樸拙之美,是需有一定書法藝術修養、精通草書語言符號和逐漸體味才能發現的一種大美。作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的張辛就說過:「雖然有些人對李先生書法不以為然,或有非議,但除去見仁見智原因外,多少還是因為有些人對書法之『理』缺乏應有認識。什麼是書法的『定理』?還是孫過庭說的『人書俱老』,即內實,老到,點畫質量高;結字高古,字字有出處;章法行氣貫通,血脈相連。李志敏做到了。」
趙樸初是佛教界的領袖,也積極參與推動書法的繁榮。鑑於當時趙老年事已高,李志敏和楊辛、張辛、張振國、劉小剛等燕園書畫會同仁,多次上門與趙老切磋書法問題,留下不少難忘的瞬間。剛開始,趙老也並不認同李志敏的書法,後來逐步改變看法。他曾感慨地說:「我是先見李志敏其書,後見其人。最初看到他的草書時,覺得實在難以認讀,並略顯生澀。可放在一邊,偶然再來觀時卻感佩其點畫老辣蒼勁,不乏神來之筆。故仔細端賞,甚感神品也!」
李志敏的書法創作甚豐,散落於大江南北各處當以萬計。在北大校內,除校名由毛澤東題寫,圖書館名由鄧小平題寫,校史館名由江澤民題寫外,其它如各院系所和研究生院等單位的老匾牌,原寫在大飯廳前的校訓「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北大校方始終未明確過校訓,不少北大人心目中卻將此八字視為校訓),鐫刻在原法學院逸夫樓前的「建樓銘」等,均由李志敏所書。在北大這樣的圈子裡,沒有眾望所歸的影響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李志敏所書、鐫刻在北大大飯廳前的校訓,成為不少北大人的難忘印記。多年後,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金開誠曾深情回憶:「改革開放以後,記不得從哪一年開始,才在大飯廳的東門看到了『勤奮、嚴謹、求實、創新』八個大字。我想,這一定就是校訓了。這校訓當然很好。因為其中所提出的四種行為指針都對人很有教益(特別在治學方面),值得廣大師生銘記力行。過去,我每次路過大飯廳,都要對這八個字凝眸一觀。這倒不是為了加固對校訓的記憶;而是因為這八個字乃已故的北大書法家李志敏教授所書,李先生的書法雄健奔放,恰如傳統書評中常常說到的『怒猊抉石,渴驥奔泉』,一直得到我的很高評價。北大校訓尤為李先生的精心之作,故而很耐人觀玩。」遺憾的是,北大百年校慶前後,隨著在大飯廳原址興建「百周年紀念講堂」,大飯廳及門前鐫刻有校訓的石碑不得已被拆除。
三、李志敏與中國書法發展
改革開放伊始,書法開始復興。北京大學燕園書畫協會首任會長李志敏與北京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啟功多次交流書藝,共同探討中國書法的振興問題。啟功與李志敏年齡雖相差13歲,卻是忘年交。兩人均自幼習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啟功曾在輔仁大學美術系任助教,李志敏也是武昌藝專科班出身,後同為北京高校資深教授、著名學者,又都在上世紀80年代於書法界聲名鵲起,有諸多相同之處。啟功更是對李志敏的書法大為讚賞,他說:「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籬。而李志敏先生對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國書法的方向。」
致力探求書法藝術境界的同時,他還精研書論,提出很多重要觀點。作為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張旭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中悟得奇怪之態,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低昂迴翔之狀。他正是以造化為師,墨池功深,才成為狂草大師。張旭草書如龍蚪騰宵,雄強而不失於清雅。古詩四帖無一筆不爭,無一筆不讓,有呼有應,渾然天成」「懷素的草書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顏真卿的《裴將軍詩》以漢分為魂,融合諸體,牢籠百態,裴旻劍舞活現於魯公筆端。欲醫草之輕浮,可於此貼中求之」「米芾謂『草書不入晉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黃庭堅論書、鑑畫、評詩均以韻字為先,他引鶴銘入草,雄強逸蕩,境界一新」「董其昌主張學古變古,但在書法神韻問題上的迷信觀念,卻比古人尤有過之」「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於旭、素,但在宋人影響下,又自成一格」「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傅山的草書圈眼多,繁而不亂,於鬱勃渾脫之中,又有逸巖之態」「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涉及碑帖甚多,精剖細析,大大有助於對書法神韻的理解。不過其尊碑卑唐的主張,又有狹隘片面性」。他還提出:「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晉人書法的簡淡失去了漢代書法的古樸深厚,晉人書法的衝和不具有唐代書法的雄偉奔逸。」這些觀點新穎獨到,鞭辟入裡,處處閃爍真知灼見。
1984年,北京書協舉辦成立以來第一次書法系列講座活動,第一場即請李志敏主講「論書法的神韻」。該內容同名論文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刊載。1985年,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創立,李志敏先生與啟功、張仃、何海霞、黃胄等諸多書畫名家一起被聘為該校教授,他為該校學員講授「論魏碑的臨習及草書創作」,並被製作成電視教學片。同年,中國科學院舉辦書法培訓班,邀請李志敏和陳玉龍、楊辛、周持授課,為時四個月結業,後人們習慣稱這個班是「北大校外班」,李志敏還擔任中國科學院書協顧問。參加培訓班的劉朝璽在李志敏去後還專門撰寫紀念文章,高度評價李先生書藝,回憶與之交往的點點滴滴,並在《中國書畫報》上發表。該年前後,《現代書法藝術作品》第二輯收錄了李志敏的書法作品,時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後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任主席的沈鵬看到後,致信李先生評價道:「足下此格為全書第一流作品。」 他的前任、擔任過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任主席的邵宇,也不時與李志敏聯絡交流。
1986年,河南書協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墨海弄潮——河南中青年書法家十五人作品展」,請李志敏先生撰評。後該文以《墨海新潮——評河南中青年書法家十五人作品展覽》為題,載於《中國書法》雜誌1987年第1期。當時還是河南書法中堅力量、後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五任主席的張海多次致信李志敏先生,交流書法問題,並就河南書法發展等事宜進行溝通。1987年10月,北京書協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北京部分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展出42位首都中青年書法新秀的書法篆刻作品115件,請李志敏先生撰評。後該文以《墨海新潮續論——評北京部分中青年書法家作品展》為題,載於《中國書法》雜誌1998年第2期。
1988年,啟功當選為北京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在他的鄭重提議下,張旭當選北京書法家協會主席,李志敏當選第一副主席兼任評審委員會主任,柳倩、藍玉崧、谷溪為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卜希陽、尹瘦石、吳未淳、歐陽中石、秦公、袁其微、徐煥榮、康殷為評審委員。李志敏與其他書道好友一起將書法協會發展壯大,助推中國書法的發展繁榮。
1989年9月,北京書協開展首都女書家書法活動,請李志敏講授書法藝術理論。10月,北京書協在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89行草書賞析會」,李志敏對參評書法家的作品進行了評析,受到與會者歡迎。同年,在李志敏的直接指導和關心下,「明星杯」國際書畫篆刻大獎賽舉行,李爾重、周韶華等任活動顧問,評委主任為李志敏和湯文選。劉明星主編的大賽優秀作品彙編《墨彩大觀》,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於1991年出版。該書由李志敏題名,湯文選作序,王學仲、李志敏、湯文選、劉江、魏傳義、楊之光為顧問,獲1991年全國出版物一等獎。此外,劉明星還主編《名印大觀》一書,請李志敏題寫書名,西冷印社執行社長劉江作序,由海風出版社於1994年出版。
1990年2月,北京書協舉辦「北京女書法家書法創作提高集訓班」,李志敏親臨現場講評指導。3月,「北京中青年書法家90年代第一次書法藝術研討會」舉行,李志敏擔任總評委。1991年10-12月,在李志敏的直接指導下,北京書協連續組織三次「北京參加全國五屆書展作品評選及創作研討會」,選定送評作品。12月,中國書協第三屆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李志敏當選中國書協理事。同年,李傳周教授編輯的《標準草書指南》一書,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請李志敏先生作序。
1992年,李志敏先生專著《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猶如孫過庭《書譜》,是草書手稿與理論璧合的藝術精品,獲北京大學第二屆505中國文化獎「特別獎」,書法界給予高度關注和評價。該書部分文字內容在《中國書法》雜誌1994年第4期轉載。李志敏生前說過,《書論》再版時,要加英文和日文釋文。知名美術史論家、八大山人研究專家汪子豆曾評價:「《書論》為史論中上品,書法人必讀。」他認為,李志敏的隸書和草書「功力深厚,壯氣高韻,特別是用筆,攝人心魄」 。
1992年,北京書協召開二屆五次理事會,在李志敏的提議下,會議提出要加強書法理論研究和隊伍建設,書協工作要重點向理論傾斜的設想。同年,探索現代書法的林信成在北京大學作「書法藝術新闡釋」講座,特請李志敏和陳玉龍兩位書法前輩現場坐鎮。李志敏是道地的傳統派,但決不是「老書究」。他主張深研和汲取傳統書法精髓的同時,一定要有時代新貌,在他的思維裡充斥著強烈的探索精神和變革意識,這是他之所以能夠開創引碑入草書風的一個思想前提。他的書法主張雖與現代書風截然不同,卻對其初露的書法求變意識持尊重和包容態度,也對王鏞、林信成、魏寶榮等現代書法實踐者給予鼓勵和支持。
1993年,為紀念北京書協成立十周年,啟功題名、李志敏撰寫前言的《北京書法家論文集》,由榮寶齋出版社出版。該書匯集了啟功、李志敏、徐邦達、陳玉龍、楊辛、朱家溍、金開誠、卜希陽、秦公、袁其微、劉九庵、藍玉崧、谷溪、馮亦吾、單國強、葉喆民、王玉池、肖燕翼、王鏞、李松、楊臣彬、熊伯齊、張同印、劉文華、王之麟、梁致章等50位享譽中外的老一輩書家、書法理論家、資深鑑定家和部分展露頭腳的中青年書法新秀的重量級論文61篇,該書學術品味高,理論性專業性強,在書法界引發強烈反響。
1994年4月8日,《人民日報》發表李志敏的《詩情到碧霄》一文。四天後的4月12日,李志敏先生仙逝。他臨危在病榻曾輕輕自語:「走,走,戴上眼鏡,穿上風雨衣,走到很遠的地方去!」資深書法家陳玉龍撰文《 書魂匆匆歸道山——讀李志敏<詩情到碧宵>兼悼斯人》,在《文史雜誌》同年第6期刊載。陳玉龍還撰文《燕園春意濃,斯人獨憔悴》,回憶起兩度聯袂遠行經歷,一次是1985年與李志敏等東渡扶桑,為期雙旬;一次是1993年秋與李志敏、劉炳森等西遊新疆,為期半月,兩次歸期均為8月31日。歸途中,陳玉龍和李志敏相約:「但願有生之年,勉作第三次壯遊,或北上,或南下。」李志敏生前曾到北戴河海濱度假,撿得一石,攜歸贈予陳玉龍並附一便條:「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這塊石頭是一幅風景畫,有月,有水,請勿刻寫。」陳先生甚喜,初置此石於客廳畫框中,後割愛移贈世界著名奇石收藏家、泰國奇石館館長周鎮榮先生,作永久陳列。此外,陳玉龍還在發表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的《北大書畫活動的歷史回顧與前瞻》和《光明日報》1998年5月3日的《百年星辰,百年墨彩》等文中,以較重筆墨高度評價李志敏書法藝術。
李志敏的書法,被收錄《中國古今書法選》《中國當代書法家百人》《中國書畫》《中國現代書法選》《中國當代著名書家》《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世界華人美術名家年鑑》《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書法家名鑑》《書法藝術》和日本《書道》《中國書畫作品集》《中國書畫家作品選》、韓國《書法交流》等書刊,並作專題介紹。他的作品為「王鐸紀念館」「金粟書巖」「武侯祠」「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等處,及多地碑林、博物館、書畫院、領導人紀念館等收藏或刻石。他發表的書法理論論文,主要有《論書法的神韻》《簡論書法神韻》《論魏碑的臨習》《論書法的氣格》《書法與詩》《泰山碑刻贊》等。他還為《北京大學校報》(1990年左右報頭校訓)、中國書法協會河南分會會刊《書論》《書法理論與實踐》《墨彩大觀》《名印大觀》《中外法學》雜誌、《中國古代民法》《中國現代生活法律百科知識》《魏寶榮書法選》(李志敏題名、劉炳森作序)等各類出版物及「老河口機場」「中國衛生法學會」等書丹題名。
「德不可偽立,名不可虛成,藝不可詐取」,這是李志敏為人從藝的信條。他的人格和書品,使他擁有了一個幾乎足以囊括上世紀後半葉活躍於藝壇的「名家朋友圈」,主要有舒同、江豐、啟功、趙樸初、沈尹默、沙孟海、廖靜文、華君武、錢君陶、陳叔亮、謝冰巖、湯文選、尹瘦石、周韶華、田世光、黃永玉、範曾、黃苗子、陳玉龍、楊辛、馮其庸、史樹青、邵宇、沈鵬、歐陽中石、劉炳森、婁師白、劉大為、張海、劉江、林凡、張旭、康殷、蘇適、徐冰、吳為山、張振國、王鏞、楊再春、谷向陽、張旭光、劉倩、薛夫彬、劉藝、熊伯齊、張書範及青山杉雨(日本)、權昌倫(韓國)、蘇立文(英國)、熊秉明(法籍華裔)等。還有各界賢達名士,如馮友蘭、張岱年、梁漱溟、朱光潛、宗白華、鄧以蟄、鄧廣銘、田餘慶、魏建功、王力、許德珩、周培源、丁石孫、費孝通、羅豪才、王忍之、張全景、沙健孫、季羨林、宿白、黃楠森、湯一介、王朝聞、厲以寧、王選、徐光憲、龔祥瑞、袁行霈、鞏獻田、謝冕、張傳璽、葛路、李澤厚、陳怡焮、金開誠、葉朗、李仁堂、高明、程道德、沈天佑、盧永璘、王禹功及池田大作等。
四、關於李志敏書法藝術的研究和評論
李志敏生前在談到自己的書法之路時說過:「我不在乎現在,在乎三百年後。」李志敏的書法探索之路,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60歲以前,遍臨諸體百家,探求時代書風,以碑入手志圖引碑入草,作品雄強樸拙、大墨淋漓,但碑之用筆過露,草之意韻不足,碑草融合未及渾然一體。第二階段是60到65歲,偏於今草探索,尤重唐草筆意,輔參北碑氣象,用筆縱橫恣睢,點畫生澀老辣,章法貫通意連,頗顯癲素風神。第三階段是65到69歲,致力將碑之筆法和神韻徹底引入狂草之中,兼融「流放姿縱」與「蒼茫雄渾」於一體,力求化碑魂於狂草自由之境,開創引碑入草獨特書風。縱觀現當代書壇,書法境界每五年時間既能風貌大變、上大臺階者寥若晨星,而李志敏先生以書論和書藝兼修、篆隸楷行草五體皆能的堅實根基做到了。
中華美學學會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楊辛教授說:「李志敏先生創造了當代中國草書的一個高峰。」北京大學書畫研究會會長張振國(翁圖)教授認為:「李志敏道長是沈尹默之後北京大學歷史上又一位書法大家,其書藝書論雙臻,尤其是引碑入草的書風使其獨步書壇。他對自己的書作充滿自信,曾言『生不留名,死留名』。實際上,其生前已名播中外,去後人們益發發現其書法價值,愚識其必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據一席之地。」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早年致信評價:「李老書法之蒼茫,氣勢之狂放,結體之奇異,章法之險峻,完全突破了世俗的審美觀,是與古人通息又展示現代精神的神品!率真!熱烈!氣勢浩然!」
2004年,葉人(葉青)主編《未名湖畔的回憶》一書,匯集部分學生對李志敏的紀念評論文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書中刊有哲學泰鬥、國學大師張岱年於1997年評價李志敏書法的手跡:「李志敏同志是書法名家,兼擅書論。他的書法在當代獨樹一幟,他的書論亦多獨到見解,自成一家之言。」2006年,華齡出版社出版梁致章主編的老年書法教材《草書寫法》,將兩位近現代書家于右任和李志敏的草書與歷代草書名作一同,列入碑帖欣賞內容。2009年9月2日,《法制日報》發表河山的文章《李志敏老師的山水畫》。2012年,華東政法大學校長何勤華著《隨筆集》,收入《書法家李志敏老師》一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2013年,中國美術家協會首批「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葛路撰文《當代書壇一傑李志敏》,收入葛路、克地著《藝海捉象——中國藝術叢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他認為:「像李志敏這樣有才華、造詣高的狂草書家,在當代中國書壇寥寥無幾。他偏愛草書,傳世作品草書居多。他的行書功力深厚,風神特殊,並不亞於草書。所作所書,雄勁倔犟,老辣生澀,小至點畫,大到整體,給人若引弓待發、若屈鐵鑿銅的印象。書品活託出書家的個性。他的行書,初看並不驚人,久看則意趣不盡。」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王嶽川的《北大百年書法簡史回顧》一文,及之前由金開誠、王嶽川兩位教授主編的《中國書法文化大觀》一書,也都對李志敏書法藝術作出介紹和評論。
同年,青年書法評價家李金河在《上海書協通訊》《書法導報》撰文評論李志敏書法藝術,後以《引碑入草、筆走龍蛇——草書大家李志敏》為題,被多個媒體轉載。他認為:「李志敏的草書個性十分強烈。草書,歷來是連綿線的藝術,而他的草書卻是『點』的散步——每個線段都有『縮線變點』的趨勢,整體看一幅作品就像是點的舞蹈,故此,李志敏的草書可稱『散點派』,這在中國草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具有開創性。同時,為了避免點的增多阻礙筆勢流動的快感,他在使用很少的『字連』基礎上更多地依靠字的欹側(體連)與筆和筆方向上的(勢連)遙相承接,來達到個性化的效果。而且許多單字結構有意做到不完整,對比、呼應、補救等在一個字中應該完成的東西常常依靠多個字來集體促成,在這裡單字往往是一個傳統完整『字』的部件,兩字或多字的『字組』才是一個圓滿的『字』概念,多字成一字是也。其筆與筆不管連綿還是不連綿都有一股強勁的、集中的力勢衝在前面拉引著身後的一串串字,其書大散而具大聚之態。」
2014年,李志敏遺著《草論——三春堂狂草》,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為書藝和書論合集,分草源、草體、草說、草規、草訣、草戒和草評等部分,是《書論——三春堂學書筆記》的姊妹篇。同年4月,李志敏書法藝術研討會暨《草論》首發式在北京大學舉行。楊辛、張辛、王嶽川、張振國、鞏獻田、程道德、吳志攀、王浩雷等都高度讚揚了李志敏先生高深的書法造詣和人格魅力。《北京大學校報》特別推出「紀念李志敏先生專版」。張辛教授撰文《大墨淋漓、氣象剛正——懷念書法家李志敏先生》,全面分析和評論了李志敏的書法造詣,他認為:「李先生的草書不滯澀,很流暢。點畫有力度,沉而不浮;結字或出奇而不怪;布白非如『算子』,而是『星光閃爍』。總之大墨淋漓,氣象剛嚴。」該文被多個媒體轉載,引發書壇廣泛關注。同時,時任北大常務副校長吳志攀撰文《神清骨竦意真率》,著名法學家鞏獻田撰文《高書不入俗人眼》,北京大學書畫研究會會長張振國賦詩《紀念李志敏會長》,均在校內外產生良好反響。此外,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在看完《草論》後感慨地說:「李志敏先生是中國20世紀著名的書法大家,他的草書被認為是繼毛澤東之後中國最優秀的草書作品。」
2014年5月,北京大學李志敏書法藝術研究會成立,該會以研究李志敏書法藝術、推動中國書法傳承發展為己任,聘請中共中央宣傳部原部長王忍之、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張全景及楊辛、張振國、張辛、王嶽川、周其鳳、吳志攀、王子凱、王浩雷、劉小剛為北京大學李志敏書法藝術研究會顧問,北京大學教授鞏獻田為會長,郭志全、葉元生為副會長兼秘書長。
2015年2月14日,《中國教育報》刊發王浩雷、郭志全的文章《引碑入草——於筆墨中見大美》,闡明了書法發展趨向和引碑入草的價值,特別是李志敏先生的開創性貢獻,約200家網站轉載。同時,鞏獻田、郭志全撰文《 『引碑入草』的書法史意義及李志敏的開創性探索》,從書法史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引碑入草和李志敏先生書法探索的價值,由《書法賞評》雜誌於2015年第2期刊發。鞏獻田會長還曾撰文回憶:「從1990年代開始,我多次赴香港授課。在樹仁大學胡鴻烈校長辦公室南側牆壁上,有李志敏先生用狂草寫的曹操《龜雖壽》,西側有啟功用行書寫的一副對聯和畫家的一幅國畫,東側有香港著名書法家鄭家鎮的行草書法和吳方先生畫的瓦當及篆字書法掛軸,三面牆壁的書畫作品,各有洞天,均有意趣,交相映輝。最奇絕奪目的,在我看來,卻是李先生的狂草。」
2015年3月,北京大學李志敏書法藝術研究會頒發校外顧問聘書暨籤訂《李志敏書法精品集》出版協議活動在北京大學舉行。鞏獻田介紹了李志敏先生的有關情況及研究會的工作安排,並向研究會聘請的校外顧問王忍之等同志頒發了聘書,與會同志還就《李志敏書法精品集》出版事宜進行了討論。北京市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王子凱、中國書法出版社業務發展部主任何威濤,中國書法傳媒藝術總監李學民,研究會顧問王浩雷,副會長兼秘書長郭志全、葉元生等出席會議。2016年,北京大學教授王曙光撰寫《書與道契,藝合天人——李志敏先生<書論>札記》一文,在《中國藝術時空》2016年第2期刊發。後該文收入王曙光著《燕園論藝——藝術與人生的對話》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
2017年1月22日,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楊傑在接受《書法報》專訪時回憶:「1981年,有一個機緣,鄭州大學請北京大學的法律專家李志敏先生到學校講法律,因為他同時也是一位草書大家,就舉辦了一個書法講座。我當時去聽了,還向他請教了很多問題。此後我就經常通過書信向他請教書法,他也總是不厭其煩地回復、解答,在書法上給予我許多指導。當年李先生給我寫的書信都還保存著,教我怎麼選帖、臨帖,讀哪些書,甚至給我開書單。鼓勵我無論多艱難都要堅持,不要放棄。李志敏老師在專業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實際上,他的草書業界評價很高,非常具有創造力。後來我看了很多關於他的評價,包括一些大家都評論他,『引碑入草』,獨樹一幟。有人把他和林散之先生並稱為草書大家。」同年12月14日,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說:「有兩個人對她影響最深,一個是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另一個則是明末書法大家王鐸。」之前,他在接受其它媒體專訪時還不無感慨地說:「書法界挺講究拜師的,我自始至終也沒有拜過師,李志敏老師就是實際上我真正的老師。」
2018年元旦前夜,王浩雷、郭志全與北大中國語言文學系古典文獻專業博士畢業校友寇克讓聚談書法史問題,品評歷代書家。作為著名書法理論家和實力派書法家的寇克讓說:「草書創作就如下棋,不能緊盯几子之得失,要謀全盤之大局。李志敏先生深諳此道,是當代草書一流高手,是真正靠功力取勝的書家。」
五、詩讚李志敏書法
歷史上沒有任何學問淺薄者可以成為書法大家,狂草者尤重學養、修為和性情。李志敏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不僅是學者、書家,還是詩人。他與友人遊京西大覺寺時賦詩:「春色不同豔桃去,幽香又隨玉蘭來,鉛華洗盡成大覺,韻碧神清悄悄開。」一次,他在與王乃壯、黃聯成等人品茗雅集時,興致勃發,展紙揮毫,立成佳章:「白虎奔秋澗,青蛇掛古松。錦鳳臨水畔,字字恐成龍。」據美學大家楊辛教授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他和李志敏一次登完泰山,在返京火車上,李先生詩興大發接連賦詩兩首,至今楊辛還保留著當時李用原子筆寫詩的小紙條。的確,李志敏是性情中人,情到深處即為詩書丹,留有不少佳作,遺憾的是不少詩作都散落各處,後人尚需搜集彙編。他一生愛詩、賦詩、研究詩,有不少人也採用詩詞形式,來讚賞和評價他的書法藝術。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張辛教授賦詩兩首,評價李志敏先生書法。一為《跋李志敏先生臨懷素千字文卷》:「碑入草書自絕奇,藤懸蚓走墨淋漓。獲觀數紙臨懷素,始信名山有本師。」二為《跋李志敏先生遺墨卷》:「書道通天則,動人由本真。剛嚴存學養,跌宕見艱辛。明志有章法,舍舟證果因。但求忘我境,犖犖領頭人。」
中國當代書壇百絕詠《李志敏草書贊》:「何人踢倒老君爐,龍捲雲旋遁虎符。射電空冥刀裂帛,飛煙萬象半歸於。」
今草史頌(四百韻)曰:「燕園李志敏,狂草幾通神。魏碑融入草,散點氣象新。結字頗高古,章法底蘊深。草論傳後世,虔禮後繼人。」
王忍之書聯《李志敏贊》:「熔諸家狂草於一體,極具自己面貌,當能無慚前人。著書論草論為標誌,彰顯獨特見解,可以啟發後學。」
北京大學書畫研究會會長張振國教授賦詩《追念李志敏會長》:「坎坷人生路,嘯響藝超群。寄心於楮墨,高懷論古今。融碑入狂草,點畫皆傳神。心花怒噴放,滿紙飄煙雲。世名得來易,史名終須尋。憶昔重暉日,黌官氣象新。同創書畫會,共寫燕園春。長會十四載,書壇傳佳音。藝高不自傲,誼結同道人。待友以肝膽,遊藝依於仁。悠然乘鶴去,燕園留書魂。墨跡常觀瞻,永念德藝馨。」
北京大學教授王曙光賦詩兩首,評價李志敏先生書法。一為「山川蒼莽解入詩,墨宕筆飛神不知。雲煙滿紙縱橫處,天地忘懷作書痴。」二為「擲筆一嘯空千古,無邊塊壘向天舒。元氣淋漓隨點染,海雨天風鬼神哭。君本狂者意縱橫,膽敢獨造無羈束。一派率真棄雕飾,老來手段任情塗。龍蟠鳳翥無人識,驚卻顛張與狂素。書論讀罷拍案起,當年恨不拜高廬。摩挲遺蹟嘆丰神,依稀宛在雲深處。」
任何一種書體和書風從開始萌芽到發展成熟,均須歷經歲月的多重砥礪和洗禮。引碑入草作為新的書法形式和風貌,也要一代代書家接續完善和豐富。而李志敏先生作為初創者所做的可貴探索,或尚有優化改進餘地,但不管時間如何流逝,也不管書風怎麼變換,他的價值都是永恆的,終將濃墨重彩地銘刻在當代書法史上,值得書法界認真研究和借鑑。回首往昔,仰望未來,他的人格力量,如山在野,高山仰止;其留存筆墨,必將流傳後世,啟迪後人。(北京大學李志敏書法藝術研究會王浩雷、郭志全根據歷史資料和當事人口述撰文)
編輯: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