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是企業壓力測試的非典型樣本

2020-12-16 虎嗅APP

作者 | 黃青春

題圖 | Pexels

中小微企業猶如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支撐起機體運轉同時解決著數億人的就業。然而自1月21日疫情開始擴散爆發至今,很多企業被迫按下「暫停鍵」已有近一個月時間。隨著疫情持續以及節後復工,企業主們開始積極自救,有人奔走疾呼,有人開啟遠程辦公,有人鼓勵復工。

市值風雲這家公司在三年半的時間內,對A股近1500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深度研究和解析。發現它們各種各樣的死法,踩各種各樣的坑,尤其對企業財務報表、現金流、經營模式有獨到的見解。

在與虎嗅的對談中,市值風雲創始人楊峰把這次疫情當做一次觀察企業面對黑天鵝事件的非典型樣本。他表示,突發性事件一定意義上會倒逼創業者對企業管理、現金流、盈利模式做復盤思考,很多早該推倒重來的現象及行為因為僥倖心理存在,但終究會被擠破泡沫。

在聊及此前西貝賈國龍疾呼「貸款發工資只能撐3個月」現象時楊峰表達了不同看法:

「整個社會都在去槓桿,你繼續加槓桿,繼續沒有節制的做不產生現金流的擴張,這就會造成盲目樂觀。以為可以撐過去,但是歷史就跟你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經濟突然停轉一個月,你才開始哭。那我想問一下,一個正常的企業,現金流儲備只有兩三個月嗎?這是不對的吧?

整個經濟對現金流的關注,不是說春節之後發生了疫情才出現的,基本上從17、18、19這三四年社會都在去槓桿,所有的企業都在回歸現金流,都在有意識做財務管理、現金管理。如果在這種背景下還是大肆加槓桿去擴張,你即便這次僥倖逃過去,也會倒在下一個突發性事件上,到時候把你原來所抱有的僥倖心理全部打破掉,會摔的更慘。」

以下為2月19日虎嗅與市值風雲CEO楊峰對談內容:

虎嗅:這一次疫情對諸多中小微企業是一次大考,在這種逆境中創業者一定會有所思考,甚至會成為以後觀察企業面對黑天鵝事件的非典型樣本,這個層面展開,您有什麼觀察?

楊峰:你這個洞察非常正確,實際上我們觀察了近二十年內數百家上市公司,企業看得多了,你就會看到歷史進程中企業起起落落,比如說你十年前看福布斯排行榜,可能前十個有七個都是房地產,現在再看福布斯排行榜,那七個都變網際網路老闆了。歷史進程推動下,這種機遇挑戰並存的突發事件,餐飲、旅遊包括一些人口密集的交通、酒店會受很大的影響。但是遊戲,包括一些應用、社交類APP在過年之後都迎來30%到40%的增長。

虎嗅:其實這場疫情中,包括釘釘、企業微信等辦公軟體、王者榮耀等遊戲產業,線上新零售、O2O產品確實有爆發增長,但對這些企業而言最有感觸的應該是面對意料之外的爆發增量,他們有沒有準備好。比如以上應用在這次大考中都曾出現宕機、崩潰的狀態,你怎麼看?

楊峰:這種偶然性因素的教訓是不能預期的,所以很考驗企業、團隊的韌性,它會給抗過這段危機企業帶來很多新的想法。我們當然不能對這個疫情抱有一種怨天尤人或者兩手一攤的姿態,它更像非正常規律下的市場新陳代謝。

其實現金流管理比較好的企業,基本問題不大,甚至迎來了一個很大的機會。能在這一波「戰役」裡面存活下來,未來的管理理念、對市場的適應程度,包括對企業的規劃、現金流管理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當然也對很多企業造成致命打擊,比如就有餐飲企業出來哭,我的現金流只能撐三個月,國家再不救我,我就要倒閉了。那我就想問一下,你一個正常的企業,你的現金流儲備只有兩三個月嗎?這是不對的吧?

整個經濟對現金流的關注,不是說春節後發生了疫情才出現的,基本上從2016年、2017年開始整個社會都在去槓桿,所有的企業都在回歸現金流的意識,有意識做財務管理、現金管理。如果你在這種背景之下還是大肆加槓桿去擴張,即便這次僥倖逃過去,你也會倒在下一個突發性事件上,到時候把原來所抱有的僥倖心理全部打破掉,會摔的更慘。

虎嗅:其實這次疫情成了推倒多米諾骨牌的外力,變相成為市場叢林法則的試金石?

楊峰:本身這種偶發性的重大事件對企業就是一種考驗,你可以認為它就像自然界的一場大淘汰,只不過是發生在經濟領域裡面。當然,活下來的人可能會馬上就拿增量,爆發式的增長。沒活下來的,你就得回頭想一下,到底是因為純粹的歷史偶然事件導致你沒活下來,還是因為你的本身的一些管理方式、對財務的重視態度、對現金的重視程度發生了偏差,或者是對這個經濟的預期的預判發生了偏差。

虎嗅:您覺得部分企業之所以出現被動局面,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現流金管理,盲目擴張有問題?

楊峰:整個社會都在去槓桿,你繼續在加槓桿,你繼續在擴張,你繼續在這種沒有節制的,不產生現金流的擴張,這就會造成盲目樂觀以為可以撐過去,但是歷史就跟你開了一個很大的一個玩笑,經濟突然停轉一個月,你才開始哭了。要知道就算疫情恢復後,可能還有一兩個月恢復期。而且企業能不能真正的恢復到此前現金流規模,跟疫情影響不見得是有必然的關係。因為你不知道疫情之後整個經濟體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虎嗅:所以您怎麼看接下來經濟恢復期?大家會爆發消費還是不消費?

楊峰:它有可能會出現爆發性的消費,也有可能不消費。有人覺得應該存錢去買房、去買車,因為這期間房東不租房、出行不便新聞多少會刺激到年輕人,沒安全感。也有人不消費,現金流為王。

其實每個人都要拉到一個很長的時間軸裡面去看,不應該把這個偶發疫情放到你整個計劃裡看。也就是說你的現金流管理、企業管理本身就存在問題,即使不發生疫情你也是錯的,頂多多活一段時間,對吧?

疫情是對你的管理模式、對企業經營模式做了一次壓力測試,企業抗不過去,這個壓力測試就看起來非常慘烈。企業要能抗過去,說明你之前的理念是健康的,說明企業對抗風險能力強。任何一次自然界帶給人類的危機,最終留下來的都是進化。

虎嗅:非常贊同,您是一直有這樣的思維慣性,還是說這次疫情推動您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楊峰:我們研究經濟體多一點,你會發現上市公司它有各種各樣的死法,各種各樣的踩坑,所以我會經常做價值思考。當然也基於我們管理團隊的風格,很多人做財務研究,從上市公司過來,他們對企業的報表、經營的現金流有很強的關注,危機意識很強。但做創意、純粹的內容創業者在企業管理層面,尤其是微觀的現金流管理層面,可能就不會有這麼深的理解。

舉個例子,很多人在風投很火的2015、2016、2017三年裡快速拿錢,拿完錢之後不斷做各種各樣的PR、去擴張,這個決策本身就可能讓企業發展出現問題。我們埋頭做主業,人員擴張是根據業務需求來配備。從不會因為競對招了五十個人,我也趕緊招,不需要的事情我不會去做。一直在這種理念下做公司規劃,現金意識就比較健康,整個公司的經營理念,風格就會偏穩健。

你要知道人一旦選擇鋌而走險,一定是正路走不下去了。比如快速擴張可能是為了拿下一筆錢,但快速擴張拿不到現金流,拿不到現金流肯定就不是to經營,而是to風投、to PE,商業模式最終設定的贏利來源於PE跟VC的風投,不是來源於經營現金流,那你想一想,如果PE跟VC沒有錢了怎麼辦?

我們的經營方向從來不是風投決定,做好主業,努力經營,量入為出。只有公司能靠自己賺錢,自己造血,才能良性經營下去。

虎嗅:您具體怎麼平衡這個事情?有什麼措施可以分享嗎?

楊峰:我們會假設一個壓力線,假設今年不融一分錢能不能活下去?今年一分錢不賺帳上的錢能支撐多長時間?我們每年都會問這兩個問題。如果答案是活不過一年,公司就會埋頭先把現金流做上來,把利潤做上來,保證我這一年一分錢不賺我能活一年,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

虎嗅:這個企業內部的壓力測試,是您的管理風格已經形成了一套公司文化?

楊峰:還是我剛才說的,公司的人員結構有合伙人、研究員,他們大多財務經驗豐富,從很多上市公司過來,所以我個人的風格在裡面,他們也是這種做事方法。

虎嗅:作為公司掌舵人必須在認知和戰略上有長遠規劃,但公司內部,比如說合伙人、高管或核心管理層,彼此在管理風格和理念上是否出現過大的分歧,怎麼解決?

楊峰:目前沒有。邏輯上當你把財務狀況很真誠地展示給合伙人看,大家就沒什麼壓力,對你也足夠的信任。我相信方向正確,對內足夠真誠,你展示出來的安全感大家能看到,除非你隱瞞了財務狀況。比如有的創始人跟下面人吹得挺好,突然說要裁員,活不下去了,那對你才會有意見。

虎嗅:還有個問題,實體企業在疫情中每天加速失血,您在金融行業是否因為行業不同造成心態不同?這種衝擊會不會是產業差異化造成的,還是這次疫情後實體老闆們確實需要去轉變心態,轉變打法?

楊峰:首先,遇到的危機是無差別的,對吧?這一場經濟上的風波對所有的企業是無差別的集體打擊,所有企業形態遭遇到的困難基本一致:不能開工,客戶也不能開工,員工工資照發。但是永遠都是這樣,同一事件所有人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反應快的就活下來,反應慢的活不下來。活下來的那部分人會更適應未來的困難,這樣的企業對歷史的貢獻,對經濟的貢獻也會更大。

每一年大量的公司註銷,大量的公司成立,十年前的福布斯排行榜,前十個七個搞房地產,現在的福布斯排行榜,前十裡面七個搞網際網路,整個世界都是從傳統進入到數字時代。你把目光放在什麼角度上看決定了你的世界觀,你非要把目光盯在困難上,那麼你就看不到春天是什麼樣,也看不到未來是什麼樣。從來都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樂觀一點,即使發生經濟動蕩,發生疫情,只要它的破壞力沒有把所有人都拖下水,站在岸上的人一定能大量獲得資源。

虎嗅:您覺得與其做一個大敗局復盤,不如研究成功案例所存活的共性?

楊峰:適當給予一些人文主義關懷是必要的,有人確實因為偶發性因素死掉,我們不能把這個責任完全歸咎於經營不善。當一場危機來的時候,我第一反應是怎麼應對這個危機,或者怎麼戰勝它活過去。而不是第一反應去抱怨這個危機,它是無差別打擊,抱怨毫無意義。

虎嗅:創業者確實應該做好隨時奮力一搏的準備,但我們回過頭冷靜去看,比如西貝、海底撈這樣的企業,他們的員工,運營成本和網際網路公司還是有區別的,我們復工可以遠程辦公,甚至可以隨時在線互動,不限地域不限時間,所以這些實體企業面對疫情比網際網路企業更痛。

楊峰:這個說法是對的,各行各業承受疫情打擊的著力點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要那麼想,這是你選擇的行業,網際網路行業遭遇危機時,實體也不會搭理對不對?網際網路行業需要風投來燒錢,風投沒有錢了,也不能去和餐飲行業哭窮吧,畢竟餐飲行業一天流水幾個億呢,他也不借你,一樣的。

第二,你會發現即使在餐飲行業這個細分領域裡,每個人的求生方法也不一樣。西貝賈國龍第一時間出來哭訴,我沒錢了,然後他拿到貸款活過來了。最近潮汕八合裡火鍋也跳出來說,我們帳上現金流只能活兩個月了,得到的幫助卻有限。從這兩個個體上來看,賈國龍就是對的。他第一時間反應出來這個事情不對就呼救,不管用什麼辦法,活過來了。

第三,你看老乾媽就不出來哭,反正帳上現金有得是,老鄉雞也是,帳上有現金不搞資本運作,不放槓桿,所以他們沒有問題。

虎嗅:總結下來,突發事件落到個體身上,個體怎麼應對很重要,而這取決於對危機的認知程度、資源整合能力、反應速度、求助方式等。

楊峰:一定是這樣的,應對疫情每個企業反應速度、求助方式這些還是要看創始人認知,畢竟他是公司的舵手。

相關焦點

  • 一場疫情測試了網貸企業金融科技承壓力
    來源標題:一場疫情測試了網貸企業金融科技承壓力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這些技術名詞從2016年就活躍在網貸企業裡。一些實力較強的頭部企業也提出了科技才是核心競爭力,賦能於自家風控。一時之間,網貸企業都開始大力宣傳自家風控的強大能力,甚至還出現過長期逾期率為0的多家企業。
  • ...壓力測試中良好表現。這輪測試評估了銀行業在疫情中的抗壓能力...
    文 / 蘇懷瑾2020-12-19 06:08:42來源:FX168 【美聯儲發布第二次壓力測試結果為銀行業回購股票開綠燈】美聯儲為華爾街銀行重啟股票回購開綠燈,稱該行業在新冠疫情期間非常堅挺。
  • 【環球財經】美聯儲壓力測試顯示大型銀行可抵禦疫情衝擊
    新華財經華盛頓12月18日電(記者高攀 許緣)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8日公布的今年第二輪銀行壓力測試結果顯示,美國大型銀行擁有較強的資本金水平,可抵禦新冠疫情和經濟衰退造成的不利衝擊。測試結果顯示,在兩種假設的全球經濟嚴重衰退的情景下,美國33家大型銀行將總共損失6000多億美元資本金,高於今年6月第一輪壓力測試中遭受的損失;大型銀行整體一級普通資本充足率將從12.2%降至9.6%,但高於美聯儲4.5%的最低標準要求。美聯儲指出,由於今年上半年補充了大量準備金,所有大型銀行在壓力測試中遭受損失後的資本充足率都高於美聯儲最低標準要求。
  • 西媒對比疫情對中美兩國「壓力測試」結果
    參考消息網4月30日報導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4月28日刊文稱,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國家來說是一場壓力測試,在這場測試中,中美的成績有天壤之別。現將文章內容摘編如下:新冠肺炎大流行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嚴重的衛生危機。應對這場危機的方式反映出一個國家的衛生系統、組織能力、優先事項和政策的有效性。
  • 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壓力測試?怎麼使用壓力測試?
    想必很多人在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時都會發出如同題目中的疑惑,壓力測試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壓力測試?我第一次接觸壓力測試是在電腦突然死機的情況下,裝機師傅給我重裝系統後進行了壓力測試後才有所了解;這時候才知道壓力測試的必要性。
  • 廣州基金與投中企業並肩對抗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廣州基金以投資推動抗疫,與投中企業並肩對抗疫情。廣州基金投中的萬孚生物、永諾生物、和實生物等多家生物醫藥公司迅速行動,發揮技術優勢,通過研發和捐贈檢測試劑,為打贏新冠疫情阻擊戰、人民戰提供技術支持。
  • 疫情壓力下的測試 什麼樣的消費金融公司有望基業長青?
    受疫情衝擊,消費金融行業走向分化。  有些消費金融公司場景受限業績下滑,有些消費金融公司資產惡化壞帳上升,有些消費金融公司進一步縮減成本,也有的公司抓住了新的機遇,在挑戰中實現突圍…..  疫情對於消費金融公司獲客、風控乃至生存無異於一場壓力測試。什麼樣的消費金融公司才能穿越經濟周期的起伏和抵禦突發的疫情衝擊?
  • 美聯儲發布第二次壓力測試結果 為銀行業回購股票開綠燈
    來源:金融界網站美聯儲為華爾街銀行重啟股票回購開綠燈,稱該行業在新冠疫情期間非常堅挺。美聯儲周五披露了更寬鬆的限制,並表示銀行業在2020年第二輪壓力測試中良好表現。這輪測試評估了銀行業在疫情中的抗壓能力。「銀行體系過去一年一直是力量的來源,今天的壓力測試結果證實,即使未來經濟急轉直下,大型銀行依然可以繼續向家庭和企業放貸,」美聯儲負責監管的副主席Randal Quarles在一份聲明中說。
  • 百萬量級企業樣本給出答案是房地產!
    以營業額為核心指標,包含百萬量級企業樣本、7.84億條交易記錄、14.53萬億元交易記錄總額……近日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推出的疫情下中小微經濟恢復狀況報告,通過大數據揭秘經濟復甦進程。▲全國中小微企業月度營業額與經濟恢復指數情況(億元;%)2月,疫情「斬掉」中小微企業三分之二營收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百萬量級企業樣本中,中小微企業佔比高達97.2%。什麼是中小微企業?2019年營業收入在5000萬以下;什麼是微型企業?
  • 大咖錄丨邱達根:疫情是壓力測試 抓住未來十年的科技變局
    我可能為幾個企業,這個行業裡面幾個大頭企業提供服務,我就能有不錯的一些盈利效果。更多的模式,可能從針對B2C的轉去更多的B2B的一些行業發展,這種的創新,我們預見未來10年可能在整個創新環境裡面,跟過去10年會有更大的基礎上的改變。
  • 2020年中國產業「壓力測試」 從疫情「風暴眼」到經濟「風向標...
    編者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經濟的黑天鵝,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這次衝擊,是對中國產業鏈韌性的一次壓力測試,不僅考驗企業的應急機制和自救能力,也成為機會窗口,倒逼企業加快創新和轉型升級,提升產業能力和生態協同。那麼,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各行各業是如何應對的,又將帶來哪些長遠的影響?
  • 疫情加劇公交企業資金壓力 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貼或有新策
    劉振國說,在疫情期間城市公交普遍性停運或減少班次的情況下,一些新能源公交車原本使用強度不高的城市存在年運營裡程不達標而無法獲得新能源運營補貼的風險,這將使公交企業承受更大的經營壓力。交通運輸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擁有公共汽電車69.33萬輛,比上年增長2.9%。
  • 科技賦能 成都高新區企業為疫情防控助力
    可全方位覆蓋臨床患者不同類型的樣本。」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疫情當前,分秒必爭,我們將從資金到原材料保障等方面提供系統服務,尤其是在相關臨床數據確定的前提下依法依規協調加速審批流程,爭取該產品早日獲批上市,為當前疫情阻擊戰貢獻高新力量。」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說。
  • 自來水壓力標準 自來水壓力如何測試
    近幾年來多數人都是著急購買房屋這件事情,事情辦理雖然說是很有必要的,但其實整件事情,有些地方也不能太過著急,若是很著急了,也必定就會遺漏掉一些點,而在水和電這兩個方面,更是不可以出現漏洞,好比是水壓,若是水壓不到位,可能日常生活也會無法保證,那麼自來水壓力標準?自來水壓力如何測試?
  • 甘肅取消參加普通話測試人員範圍限制 緩解高峰壓力
    甘肅取消參加普通話測試人員範圍限制 緩解高峰壓力 2020-04-10 11:33: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孫靜波 責任編輯:孫靜波
  • 從疫情「風暴眼」到經濟「風向標」 2020年中國車市經歷最強壓力測試
    編者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經濟的黑天鵝,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這次衝擊,是對中國產業鏈韌性的一次壓力測試,不僅考驗企業的應急機制和自救能力,也成為機會窗口,倒逼企業加快創新和轉型升級,提升產業能力和生態協同。那麼,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壓力測試」,各行各業是如何應對的,又將帶來哪些長遠的影響?
  • 疫情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影響有限
    原標題:疫情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影響有限   疫情對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影響有限,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項目主管合伙人趙錦東,高科技高成長企業在抗疫情、保民生、撐經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給WHO郵件曝真相 黃智賢:陳時中親自證明大陸沒有隱匿疫情
    臺灣地區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國臺灣網4月13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針對世界衛生組織(WHO)指控,臺灣在去年12月31日的郵件中,並未提出「人傳人」的警告,臺灣地區流行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公布郵件內容。對此,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表示,看完信後,「我噗哧一聲,笑了出來。」
  • 非典型巨星—胡安·帕勃羅·索林
    當我們在索林40歲之際共同回顧其波瀾起伏的職業生涯時,那個硬朗的左路漂流者,那個另類的長髮男子,帶給我們的是一種非典型巨星的風範。索林,的確是非典型的76黃金一代,也的確是非典型的阿根廷絕對巨星,也許正是因為這些非典型因素,才讓他成為那支天才匯聚的藍白間條之師的領袖,為球隊注入堅毅與勇猛,象徵著潘帕斯草原最堅定的雄鷹。
  • 抗擊疫情,西安企業用科技築盾!
    當下的疫情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截止2月5日17時,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24423例,死亡492例,其中陝西確診165例。潮水洶湧的時候沒有一個人是孤島,2020年新年伊始,企業延遲復工、動員大家儘量不出門、車站小區加強檢查等成為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