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在東方、江蘇等多家衛視開播。取材於疫情期間真實故事的情節,讓不少觀眾淚奔,這部劇也被觀眾稱為「最好哭的電視劇「。豆瓣上,該劇評分也一路走高,升至8.9分。
張嘉益、譚卓、張天愛、梅婷、雷佳音、鄧倫、張靜初、蔣欣、楊洋、劉敏濤、陳數、陸毅、靳東、海清、馮紹峰、孫儷……這是該劇強大的演員陣容,再看幕後的導演編劇團隊:有《走向共和》的張黎、《長安十二時辰》的曹盾、《老酒館》的劉江、《天盛長歌》的沈嚴、《小歡喜》的汪俊;編劇則有《我的前半生》的秦雯、《安家》的六六、《紅海行動》的馮驥等。
雖然雲集了如此多大牌,但真實平凡的人物才是這部劇的重點。正像導演沈嚴所說,這些故事的底子就很感人,我們是拍老百姓,不是要演成一個英雄。所以克制一點,不要有太多淚水、煽情;接地氣,接近人物就好了。演員雷佳音也表示,把這段時光記錄下來,把那些無名英雄默默的奉獻的故事記錄下來,就很有意義。
《在一起》劇照
蹣跚的背影,令人淚奔
早在開拍之前,《在一起》就引發了眾多關注。作為國內第一部關注抗疫題材的電視劇,《在一起》於今年3月官宣,4月起在北京、上海、無錫等地正式開機,6月中下旬陸續殺青。《在一起》分為《生命的拐點》《擺渡人》《同行》《救護者》《搜索》《決戰火神山》《方艙》《我叫大連》《口罩》《武漢人》等十個單元,每兩集一個故事,聚焦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的真實人物與事件。
「同志們,這是一場戰爭。站在戰場第一線只能是我們。雖然不知道明天我們將會面對什麼,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今天我們該如何準備……」作為《在一起》的開篇,《生命的拐點》聚焦病毒爆發的初期。面對病毒,周一圍飾演的江漢醫院院長譚松林緩緩地、堅定地說出了這番話。周一圍和張天愛劇中飾演的醫護夫妻「以車為家」。他們的原型,是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病區副主任塗盛錦和護士曹珊。當時,塗盛錦和曹珊把酒店、值班室的床讓給了同事,自己選擇住在車裡,一住就是29個晚上。
同樣在《生命的拐點》中,張嘉益飾演的院長張漢清,一個轉身蹣跚的背影就讓不少人淚奔。張漢清的原型是56歲的金銀潭傳染病醫院院長張定宇。抗疫期間,張定宇的妻子不幸被新冠病毒感染,他本人也深受「漸凍症」的病痛折磨。
談到這個角色,張嘉益表示自己很受感動,在開拍前,他查了很多張定宇的資料,覺得最難演好的就是張院長的腳步,「他是一個真實的、特別高大的人物。他的腳步是高低不平的,卻是最堅定的、最踏實的。」
幾乎所有主角都有原型
《在一起》中幾乎所有的主角都有原型。《擺渡人》中,雷佳音飾演的外賣小哥,白天是外賣騎手,晚上是志願保障司機。《同行》中,楊洋飾演趕回武漢馳援的醫生樂彬。樂彬的原型,是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感染科醫生朱彬。疫情爆發時,正在上海華山醫院進修學習的朱彬,為了回到武漢,輾轉從上海飛往長沙,再租車自駕回武漢。租車公司得知他是馳援武漢的醫生後,立即免掉了3000多元的租車費用。
《武漢人》中,劉敏濤飾演社區幹部塗芳。該社區的原型,是累計確診患者達32人的武漢東湖新城社區。這裡的社區工作者們,每天都要從早到晚地奔波忙碌。一天要接打200多個電話,大到為病患安排床位,小到解決居民的吃喝,甚至還要幫忙遛狗。
雷佳音說,他希望這部劇呈現的風格就像紀錄片一樣,給觀眾提供一種真實感,演員一定要克制,不要那麼煽情或催淚,「大家都有群體記憶,很多情緒只需要你『點一下』,就都懂了。」他說,「就照著中央電視臺十套那個《法制進行時》的風格——你就感覺他們演得好像又對又不對,但恰恰是那樣,能給觀眾提供一種真實感。」
正如出品方所說,《在一起》所採用的「時代報告劇」類型,是以較快速度創作、以真實故事為原型,以紀實風格為特色的影視劇作品。《火神山》導演姚曉峰表示,這部劇的目光投向大時代中的真實小人物,將為未來的文藝創作提供更多的鮮活素材,「真實是所有做電視劇、做電影的人希望抓住的東西,最動人的東西就是真實的。我們用一種最接近真實的創作方式來完成創作,是一次在創作理念上的推進,是一種觀念的改變。」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喬雪陽 圖據片方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