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新聞資訊殷商時期有了銅鏡,用以自鑑。自那以來至唐宋元明清,古人以之打點梳理,使用不絕。相傳玻璃鏡子明朝由歐洲傳入,然也只有權貴能有幸用之。從明至清中期,古代家具雖仍沒有梳妝檯這一品類,但梳妝匣或鏡臺已有較多使用,它們大多依附於其他家具上的器件。梳妝匣,如小方匣,正面對開兩門,門內裝抽屜數個,面上四面裝圍欄,前方留出豁口,後側欄板內豎三扇至五扇小屏風,邊扇前攏,正中擺放銅鏡。鏡臺類似專用的桌子,檯面上豎著鏡架,旁設小櫥數格,鏡架中裝一塊大玻璃鏡。至遲在清代後期已很常見。民國期間,受歐風薰陶,玻璃鏡梳妝檯大量出現,形體較前高大許多,帶有洋式建築風格。有些簡單的,在臺面兩端安設抽屜,中間以軸相連帶木框的橢圓形鏡子。
梳妝檯古代
妝奩衾枕,對鏡花黃
梳妝檯古時稱「妝奩」,是古代婦女專用的梳妝盒或鏡臺。北周庾信《鏡賦》:「暫設妝奩,還抽鏡屜。」唐代白行簡《李娃傳》:「幃幙簾榻,煥然奪目;妝奩衾枕,亦皆侈麗。」古代的男人和女人都留長頭髮,並且都得蓄髮,出門入門天天都要梳妝,因此男人和女人都必須有梳妝檯,有時出門還得帶著它。古人的生活沒有現代快節奏的壓力,三五九等命已註定,所以也大多沒有競爭的需要,生活情趣與現代人大不相同。
梳妝檯前世今生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早自南北朝就已是日常。女子靜坐在典雅的梳妝檯旁,輕輕地梳理頭髮,看著鏡子中的容顏,一種欲語還休的惆悵漂浮在空氣中,嫣然一笑更是傾國傾城。因此我國古代婦女非常注重梳妝打扮,也對化妝用具十分講究。梳妝檯上總少不了各式各樣雕刻精美的鏡子和梳妝匣。匣子簡直就是女孩子的百寶箱,裡面裝滿了各式頭飾和某些基本的梳妝工具,如簪子、金釵、木梳等。
妝鏡尊卑,寄託遐思
古人每天要對鏡梳妝,銅鏡自然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梳妝照容用具,但在古代,宮廷、宦家、民間的梳妝檯是有不同檔次的。在先秦時期它並不是人人能用之物,只有達官顯貴們才可以使用,它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到了後來,隨著梳妝用品逐漸增多,街道上大多賣貨郎的擔子裡都有胭脂水粉,環佩髮簪,這些物品是古代女子對大宅之外繁複世界的情感寄託。在「三從四德」面前,她們小心翼翼地將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連同梳、篦、頭簪等都盛放於奩內。不言而喻,梳妝檯是臥室裡最具旖旎風光的,也是最能寄託遐思的。
前世今生,源遠流長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古人還是現代人,梳妝檯對其來說都是家居裝飾中最富魅力的一種陳設家具。雖然現代家庭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日益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人們的審美取向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梳妝檯被功能性的梳妝檯取代,老的梳妝檯將被歷史遺忘。
古代的梳妝檯就像一首老歌,在每一個流動的音符中都蘊含著深深的韻味。一款美輪美奐的梳妝檯,不僅有助於提升臥室的格調,也為女性朋友的生活帶來了一份輕鬆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