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鼎落入泗水,對應的高祖降世。
劉邦起兵前是何官職?
泗水亭長啊!
豫州鼎落水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大秦賦》劇中贏異人怒懟平原君,忍淚舍妻兒的鏡頭,感動了無數人。
辛柏青老師這一段表演,經典!
那時候的嬴政,3歲。
漢高祖劉邦比嬴政小多少?
3歲!
豫州鼎入水,天有異象,是何異象?
化龍!
《史記》裡面記錄高祖劉邦不是他爹親生的娃兒 ,是龍借他母親肚子,生出來的娃兒……
那麼答案顯而易見了:豫州鼎化龍入水,借劉邦老娘的肚子,生了白帝子劉邦。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都對得上!
當然司馬遷沒這麼說,是後人各種附會的結果。
但是秦九鼎不全,應該是肯定的。
張守節《史記正義》:
「器謂寶器。禹貢金九牧,鑄鼎於荊山下,各象九州之物,故言九鼎。歷殷至周赧王十九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飛入泗水,餘八入於秦中。」
《大秦賦》採用的,應該就是這種說法了。
後世在帝皇降世上,從沒客氣過,帝皇降世大多滿室紅光黃光什麼的。
比如趙匡胤同志出生就遍體金黃不退……
按現在的醫學解釋就是嚴重的小兒黃疸……
這種事情,信與不信全在個人,史書得分析著看,裡面貓膩多了去了。
比如「耕讀為生」指的不是農民,而是大地主。
比如「家貧,貨殖為生」指的也不是賣針頭線腦,用雞毛換糖,而是大商人。
所謂家貧,人家那是和王侯比較家貧。
《大秦賦》顯然是採用了《史記》的部分說法,再加上民間傳說。
問題在於你不加上個旁白或者說明啥的,誰知道你演繹的這一段,是啥意思啊?
總不能一邊看電視劇一邊看《史記》吧?
古人《漢書》下酒,今人《史記》看戲?
那麼秦國運九鼎到鹹陽,怎麼會跑到泗水去呢?
有這麼一種說法,也是傳說,僅供參考。
周成王定鼎於郟鄏未把九鼎全部運走,遺留了一尊在宋國籠絡商朝遺民之心。
微子將此鼎放在太丘社中,此鼎與成周的八鼎共稱九鼎。
周顯王三十三年,天下越來越亂,宋國君王恐怕鼎落入他人之手,便把鼎從太丘社中取走,從水路運至彭城,然後沉入彭城泗水中。
司馬遷的《史記》有這樣一條記載: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也就是說不是贏異人運鼎丟失的!
豫州鼎,早就丟了。
對此《史記》還有記載。
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
可見秦始皇后來派人打撈過。
另外《漢書》也有此記載:
周顯王之四十二年,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
九鼎,漢朝沒有,不知道哪兒去了!
有說法是項羽給弄丟了。
阿房宮是項羽燒的,九鼎也是項羽弄丟的,蝨子多了不咬,他不背鍋誰背鍋?
具體到到底這九鼎,哪兒去了?
司馬遷也搞不清楚!
資料太多,又分不清對錯,司馬遷只好全部給寫了進去。
類似情況在《史記》裡很常見。
比如說他在《秦本紀》裡,將秦始皇寫成嬴異人的兒子。
《呂不韋列傳》又把秦始皇寫成了呂不韋的兒子。
後世推論司馬遷這些前後矛盾的寫法,意思就是告訴後人:你們看著辦吧!
但是從上邊的論述,至少可以肯定一點:此泗水就是現在的泗水。
別瞎猜什麼字寫錯了。
或者還有一條泗水。
劉邦出生的沛縣,就在現在的微山湖邊上。
不遠就是棗莊(蘭陵),徐州(彭城)。
都在泗水旁邊。
別管是宋國滅亡時候丟的還是贏異人丟的,反正是都在彭城附近了。
如果是贏異人丟的,是否可以這麼推論:豫州鼎還在宋國,秦入九鼎進鹹陽,需要從宋國運走豫州鼎,結果剛出門就落入泗水了?
這是結合了「豫州鼎在宋」與「秦昭襄王丟失」兩種說法。
後世還有項羽運九鼎入彭城,豫州鼎落水的說法。
也有秦始皇辦「九鼎全國巡迴展」,豫州鼎落水的說法。
但是無論哪種說法,確鑿無疑的是泗水這個地方,從未變過!
就是今天的這條泗水,就是徐州附近!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個要素,可以肯定兩個:地點(彭城附近的泗水),事件(豫州鼎落水)。
剩下兩個要素,待考證。
其實我一直覺得研究歷史,是要研究其事件背後所蘊含的東西 。
歷史其實就是一種輪迴,所有的現在,其實都只不過是過去的重演。
尋章摘句,考據細節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沒必要非要爭論不休。
司馬遷都整不明白的事情,後世有誰敢說能比他還明白?
整天糾結於細節問題,是歷史研究的誤區。
歷史研究如果不能對現實產生指導或者借鑑,那就是故事。
看個熱鬧,聽個笑話而已。
如果是想從歷史裡汲取營養,細節無關緊要。
如果就為看個熱鬧,細節更無關緊要。
北京人喜歡侃大山,四川人喜歡擺龍門陣,其他地方怎麼稱呼這種湊一起聊天解悶的事情我不知道。
熱衷於參與這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日常娛樂活動的,大家都是半吊子,誰也別笑話誰。
不就為圖個樂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