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誤以為腦腫瘤是成年人的「專利」,其實青少年與兒童患腦瘤的機率非常高,據報導,近年來,青少年及兒童腦腫瘤發病呈增多趨勢。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副院長、神經外五科主任魯明介紹,在他收治的眾多腫瘤患兒中,不少是意外檢查發現並確診的,但其實他們都有頭痛先兆卻被忽略了。
經歷28次放療,最終還是決定手術切除
15歲的小霞是清遠某中學高一的學生,和其他青春期的女孩子一樣,小霞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去年國慶後,小霞時常突發頭痛,但每次只要好好休息,頭痛就能緩解。12月初,小霞在上體育課時,突然暈倒了。不曾想,這一次暈倒竟是她噩夢的開始。
被送往當地醫院後,醫生檢查發現,小霞突然暈倒是因為腦子裡長了腫瘤,且伴有嚴重腦積水。由於情況比較危急,小霞當天便接受了腦室腹腔分流手術,但由於腫瘤切除手術風險高,當時並未接受進一步手術治療。
因聽說河南某醫院不需要手術,接受放化療即可消滅腫瘤,小霞父母便帶著孩子千裡就醫。小霞在該院接受了12次放療後,複查MR提示腫瘤並未縮小。小霞前前後後共接受了28次放療,並且口服化療藥物。不但受盡折磨,還沒有明顯的治療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霞還出現了視力重影、行走不穩的症狀。
3月中旬,小霞父母帶著孩子回到了廣東,很快就找到了我院神經外五科,希望孩子能得到進一步治療。
我院入院檢查提示患者四腦室-小腦蚓部存在囊實性佔位。腫瘤緊貼腦幹背側,想要完全切除腫瘤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不切除,隨著腫瘤繼續生長會進一步累及腦功能區,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由於患者已經接受了多次放化療,且已出現肢體不便、視物重影等症狀,魯明認為進行手術切除是目前最好的治療辦法。
經過長達8小時的手術,魯明團隊為小霞完成四腦室-小腦蚓部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切除手術。術後病理提示是WHO I級的(腦幹背側)毛細胞星形細胞瘤。術後,小霞很快清醒,身體功能均未受影響。
7歲小女孩摔了一跤後,竟然不會走路了
在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神經外五科病房裡,和小霞有著相似遭遇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是被厄運選中的孩子,不少孩子在被確診為腦腫瘤時,瘤體已經很大。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有著相似的經歷:在平常的生活中,突然出現頭暈、頭痛,家長甚至醫生都未引起重視,畢竟只是些「小病小痛」。
7歲的佳佳也是從去年國慶開始,就經常說頭痛。但家長以為孩子鬧脾氣,並未在意。今年以來,佳佳仍常說頭痛、不舒服。但當時正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嚴峻時期,佳佳媽媽也就沒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後來佳佳經常在早上醒來後,什麼都沒吃就開始吐。佳佳媽媽還發現佳佳走路時總是搖搖晃晃,而且變得特別能睡,一睡就是十幾個小時,精神狀態變得越來越差,完全沒有了以前活潑好動的樣子。
3月初,佳佳在玩耍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倒後,她就走不了路了,站著也顫顫巍巍。佳佳媽媽立即帶著孩子到肇慶當地醫院骨科檢查。醫生檢查後,發現佳佳雙腿一切正常。得知佳佳早已出現了頭痛、嗜睡等症狀,醫生建議檢查一下腦袋。果不其然,檢查結果提示佳佳小腦蚓部存在巨大佔位性病變並伴有梗阻性腦積水。
魯明接診時,發現患兒神志清醒,但精神狀態比較差,不能正常走路。結合影像檢查和臨床病症,魯明認為患兒顱內腫瘤的診斷明確。在顯微鏡下,魯明為患兒實施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切除手術,成功摘除一顆大小約6.4cmx5.9cmx5.6cm的腫瘤,足有鴨蛋般大小。術後病理提示是(小腦蚓部)毛細胞星形細胞瘤,WHO I級。
術後,佳佳很快就清醒了,語言、肢體等功能均沒有受到影響。住院一段時間後,她已經活蹦亂跳地出院了。
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是一種界限較清,緩慢生長,好發於兒童和年輕人的囊性星型細胞瘤。患者可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或巨顱症、頭痛、內分泌紊亂、顱內壓增高等非特異體徵,這是由腫瘤的佔位效應和腦室梗阻引起的。魯明說,「頭痛醫頭」不是沒有道理的,腦腫瘤患者中不少是以頭痛發作為初發病症。此外,嘔吐、視力下降、單側肢體無力等「小毛病」都是腦腫瘤的前兆。同時,魯明也提醒家長:「對於低齡兒童,他們在表達上不能像成年人那麼明確,所以需要家長細心觀察,如果孩子持續出現異常症狀,應當引起重視,以免錯過早期診斷及最佳治療時機。」
目前治療腦腫瘤較常見的方法主要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這三種。無論是惡性腫瘤還是良性腫瘤,首選的治療方法都是手術切除。多數患者經手術切除後,可獲得較長的生存期。手術是在保存患者神經功能的前提下儘可能切除腫瘤,幫助患者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