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儀軌是大恩上師1997年從智慧中顯現的意伏藏,和1994年在青海年寶湖取出的金剛薩埵修法相比,這個儀軌比較簡略,而且重在祈禱,所以不論灌頂與否都可修持。在大圓滿《應成續》中,普賢如來懸記:末法時代是金剛薩埵佛尊普度眾生的時代。1994年上師在青海取出的金剛薩埵伏藏儀軌,在最後一行小字中,蓮師清楚地註明:此儀軌與漢地眾生有特殊因緣,將利益以漢地為主的廣大眾生。
建議在wifi環境下點擊播放
建議在wifi環境下點擊播放
建議在wifi環境下點擊播放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儀軌講記益西彭措堪布 講解本儀軌是大恩上師1997年從智慧中顯現的意伏藏,和1994年在青海珠寶湖取出的金剛薩埵修法相比,這個儀軌比較簡略,而且重在祈禱,所以不論灌頂與否都可修持。在大圓滿《應成續》中,普賢如來懸記:末法時代是金剛薩埵佛尊普度眾生的時代。1994年上師在青海取出的金剛薩埵伏藏儀軌,在最後一行小字中,蓮師清楚地註明:此儀軌與漢地眾生有特殊因緣,將利益以漢地為主的廣大眾生。
大恩上師著重在漢地廣弘金剛薩埵法門,已近十年,在這些年,漢地有那麼多的修行人修持金剛薩埵法門、念誦金剛薩埵心咒,有那麼多地方舉行金剛薩埵法會,許多人都把念誦金剛薩埵心咒作為日課,這些都是漢地前所未有的現象,充分證實了蓮師的授記。未來,這個法門還將不斷在漢地弘揚。這也是金剛薩埵佛尊偉大願力的體現。
今天大家能來參加法會,能得金剛薩埵灌頂,能發心念誦四十萬金剛薩埵心咒,都表明與金剛薩埵本尊及金剛薩埵法門有甚深因緣。若不是往昔多生修福,金剛薩埵六字心咒暫遇、暫聞也不可能,所以能聞此咒都是往昔供養無量諸佛、作過無量佛事的結果。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是儀軌的略名,全名為「依具德金剛薩埵淨除罪障、成就二利的如意寶珠修法竅訣」。其中,「具德」是具有斷證一切功德,金剛薩埵是密宗極重要的一個本尊,又名不動如來。
為何依靠具德金剛薩埵能夠淨除罪障、成就二利呢?
因為金剛薩埵往昔曾經發願,他說:「願我未來現證佛果時,若有眾生已造五無間罪、毀壞誓言,只要聞我名號、作意於我、念誦百字咒王,一切罪障都可無餘清淨,此願若不成就,我誓不成佛。」又說:「願我住於破戒者前,一切罪障都能清淨。」現在金剛薩埵已經成佛,他的大願完全實現,所以念修金剛薩埵本尊和心咒就可清淨無邊罪障。
續部說:「僅念一遍上師金剛薩埵心咒,也是對自己的大護持,而且剎那獲得殊勝悉地。」還有續部說:「若能如理念誦十萬遍心咒,即可清淨毀壞根本誓言的重罪。」所以如法念修金剛薩埵心咒,依靠具德金剛薩埵一定能清淨業障。業障一消,自然可以成就自他二利,正如儀軌後面小字所說,今生能成辦一切所願之意來世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自己所欲的淨土。
「如意寶珠」是比喻,世間有一種寶珠,有緣者向它祈禱,求衣得衣、求食得食,一切物質上的所求都可如意滿願,故叫如意寶珠。此處將此儀軌比喻為如意寶珠,因為只要按此儀軌如法修持,一切清淨業障、成辦自利他利的所求都可實現,故是如意寶珠。「修法竅訣」,指儀軌是以修法竅訣的方式作成,是一個集上師瑜伽與本尊修法為一體的總集寶法,按這樣的竅訣修,可以很快懺除業障,生起修法功德。
【 儀軌的修法內容 】
如理如法的懺悔必須具足四力——依止力、破惡力、恢復力與對治力,這四種對治力就像擦拭鏡子的布,可以淨除相續中的罪障。四力解釋如下:
依止力:就像人誤服毒物後,必須依止醫生治療,造罪者需要皈依上師金剛薩埵、發菩提心及觀想金剛薩埵來懺悔罪業。
破惡力:就像服毒者一心想吐出毒物,懺悔者要真心發露懺悔不作覆藏,這樣才可挖出惡業之毒。
恢復力:就像服毒者發誓以後再不服毒,造罪者發誓以後縱遇命難也不造罪。
對治力:就像服毒者為了對治就要吃藥,造罪者要身口意三門精勤行善,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等,以這樣努力行善來對治罪業。
整個儀軌的修法就是修這四種對治力。業障能否清淨、能清淨多少,關鍵看你是否圓滿具足四力對治,如果在具足四力的基礎上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念滿四十萬,破根本誓言的重罪也決定可以清淨。所以大家先要明白什麼是四力,四力如何修,理解後就要照這樣如法念修,這是非常重要的。
儀軌之中,從皈依、發心到觀想聖尊法中的「吾等痛苦諸有情,哀懇大悲以攝持」都是修依止力。依止力有內外兩種,內依止力是相續中的皈依、發心,外依止力則是觀想金剛薩埵本尊。首先講內依止力——皈依與發心。
南無
從今乃至菩提果,如海諸部壇城主,
上師金剛薩埵尊,吾以深解信皈依。
「南無」是頂禮之義,即頂禮上師金剛薩埵佛尊。頌詞說:從今天開始乃至成就菩提之間,我都始終以深解信皈依如海諸部壇城的主尊——上師金剛薩埵佛尊。頌詞中,第一句是皈依的時間,二三兩句是皈依之處,第四句中的「深解信」是皈依之因。
先講皈依處,佛在經中說過有三部佛、五部佛、千部佛乃至無數諸佛,而金剛薩埵是其中的主尊,就像國家有國王、大臣和平民等,其中最尊貴的是國王一樣,故說「如海諸部壇城主」。因為本體是自己的金剛上師,形相是具有十三種美妙飾物的金剛薩埵報身佛,故說「上師金剛薩埵」。
為什麼要皈依上師金剛薩埵呢?
打個比方,一個弱小的孩子被惡狗追咬,在恐怖之中,唯有母親能救護他,所以他一心歸投依靠母親。我們就像弱小的孩子,無始以來到今天所積累的深重業障就像惡狗,時時都有害怕被罪業吞噬的恐怖,這時誰能救護我們,世間人沒有這種能力,聲聞緣覺也沒有這種能力,唯有金剛薩埵以他不共的願力能拔除我們的業障,所以要一心皈依上師金剛薩埵祈求救護。
以何種心態皈依上師金剛薩埵呢?
要以「深解信」,即以沒有懷疑的深深信任,深信金剛薩埵大慈大悲,他的願力真實不虛,心咒的加持真實不虛。這個深解信極其重要,因為我們所依止的本尊,其願力加持已經圓滿,決不可能空耗,但要使上師金剛薩埵的加持真正融入自相續,唯一取決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對上師金剛薩埵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會獲得上等加持;有中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會獲得中等加持;有下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就只能獲得少許加持。所以,為了獲得大加持,應當以深解信來皈依上師金剛薩埵。
皈依的時間是「從今乃至菩提果」。從今天開始直到成佛之間,都要皈投依靠上師金剛薩埵,因為只要還沒有成佛,相續中就有業障;有業障,就要懺悔;懺悔就需要依靠佛力加被。所以發願生生世世不離上師金剛薩埵,恆時依止上師金剛薩埵,這樣才是有皈依的決心。
上師金剛薩埵是法界一切眾生的慈母,其願力無時不在觀照、加持一切具業障的眾生,一剎那也未間斷。母親時時憶念孩子,如果孩子不歸投母親,母親雖然憶念又有何用?如果孩子能回心憶母,那母子始終都不會遠離,一定會心心相融。所以不論何時何處,都不要忘記以懺悔心皈依金剛薩埵慈母,在一切生世當中,是死也好,是活也好,遇逆境也好,遇順境也好,總要這樣全身心的皈投依靠,這樣金剛薩埵慈母的願力加持一定會融入我們相續。所以這一頌的竅訣是「以深解信皈依」,具此方是依止力。
這個儀軌不是口頭念念而已,而是要實際行持。念誦時,念念至心呼喚上師金剛薩埵,把自心完全投入心咒,一句一句都從至誠懇切的懺悔心中流出,這樣全心融入上師金剛薩埵的偉大願海,就像孩子投入母親的懷抱一樣。這才是真正以深解信皈依。
發心:
一切等空諸有情,為得安慰竟樂地,
身口意之諸精勤,皆當不離菩提道。
這是講第二種內依止力——發菩提心。
為什麼懺罪要依止菩提心呢?
因為我們今生造的罪業異常嚴重,而多生累劫所積的罪業更是無法計數,這樣深重的罪業,若不依殊勝菩提心,只為自己個人罪業清淨,以這樣狹小的善心,很難抵擋深重的惡業和強大的惡行串習力。相反,若能發起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懺悔的菩提心,則能像猛火般把多生累劫的重罪燒成灰燼,菩提心有消盡罪業的巨大力量,所以懺悔時一定要依止菩提心。
這一頌講:為了盡虛空的一切眾生都解脫罪業,獲得最究竟的安慰,願我身口意的一切勤作都永遠不離菩提道。這是叫我們發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分願行兩種,「為得安慰竟樂地」是發願菩提心,即願一切眾生都能解脫罪業的束縛而獲得佛果;「身口意之諸精勤,皆當不離菩提道」是發行菩提心,即從今以後一切身口的行為與意念都為利他而作,甚至穿衣、吃飯都不離開菩提道。
頌詞念三遍,念第一遍時觀想自己發起願菩提心,念第二遍時觀想自己發起行菩提心,念第三遍時則觀想願行菩提心已得堅固。
無始以來的深重罪業都是以自私而造,從今天開始改變自心,一切都要利他,這樣才能破我執而消罪業。不要只想自己個人懺罪,要想這個世界的無量眾生,罪業都異常深重,如果罪業有體相,盡虛空都無法容納,而三惡趣眾生的罪業更是深重的無法形容。所以要發大心,代一切眾生消業、為整個世界消業而虔誦金剛薩埵心咒。大乘的修行不是為自己一個人修,永遠都是和一切眾生一起修,每次修都要心中觀照一切眾生。這樣修和不發菩提心只為自己修,功德相差很遠,其差距不可以道裡計。所以菩提心是極其重要的內依止力,懺悔時必須依止。
接下來講外依止力——觀想聖尊。
觀想聖尊法:
阿!
自前如海供雲中,白蓮月輪座墊上,
部主金剛薩埵尊,明現潔白皎月色。
一面二手持鈴杵,圓滿報飾跏趺坐,
放射智光遍十方,澄淨意中觀明然。
「阿」字代表一切諸法的法界勝義本性,代表遠離執著,代表般若波羅蜜多的無生大空性。念「阿」字時,安住於平等大清淨空性中,然後按儀軌觀想:在自己前面一肘高的虛空中,觀想如大海般廣闊無邊的精美供品,在供品上面,觀想一朵白蓮花,蓮花上有一圓滿月輪座墊。這個觀好後,再於月墊上觀想金剛薩埵佛尊,身體透明潔白,如皎月之色。此處,皎月色代表功德圓滿、加持圓滿和修法圓滿。金剛薩埵是一面二手的寂靜本尊,右手持金剛杵於心口,左手持鈴於軟腰,鈴表智慧,杵表方便,金剛薩埵手持鈴杵代表智慧與方便一味一體。
「圓滿報飾」指報身佛具有的十三種飾物,其中,五種衣服是:①從頭冠吊於背後的小飄帶;②飄帶;③無袖白色上衣;④絲綢腰帶;⑤紅色裙子。八種飾物是:①五佛冠;②一對耳環;③短項鍊;④舍母朵,是中長項鍊;⑤朵夏,是長到肚臍的項鍊;⑥一對臂環;⑦一對手鐲;⑧一對腳環。
金剛薩埵跏趺而坐,身體放射無量潔白色的智慧光芒,遍照十方世界,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都沐浴在清涼光輝之中,這樣以佛光照觸自己和眾生,消除一切業障。
澄淨意中觀明然」,是儀軌對觀想的要求,就是要在很清淨的信心中把金剛薩埵的身相觀清楚。以清淨心清晰明觀非常重要,這樣如理觀想一剎那也能消去很多業障。
聖尊觀好以後,就在聖尊面前祈禱:
嗚呼上師金薩尊,請憶往昔所立誓,
吾等痛苦諸有情,哀懇大悲以攝持。
要像無助的孩子在極危難時向母親祈求救護那樣,猛利祈禱上師金剛薩埵母親:「嗚呼!上師金剛薩埵母親,請您憶念往昔所立誓願,我們這些痛苦無助的孩子,哀求您大慈大悲,在法界中攝持我們,千萬不要捨棄我們。」
對於這一頌再分析三個問題:為什麼要以觀想聖尊作為懺悔的依止?為什麼請金剛薩埵回憶誓言?祈禱與加持的關係。
首先分析第一個問題。
為什麼要以觀想聖尊作為懺悔的依止?
懺悔需要有殊勝對境,上師金剛薩埵是一切三寶與三根本的總集,而且是具無上淨罪威力的本尊,所以要依止上師金剛薩埵,念修心咒懺悔。本來上師金剛薩埵的法身遍在十方世界,無一微塵不是法身所在,只要誠心祈求,決定有求必應。但對於著相深重的凡夫,如果不在心前明觀本尊,就沒有懺悔對境,這樣僅念金剛薩埵心咒不能達到上好的效果。就像要乞求國王的保護,如果自己不到國王面前,也不可能達到目的。
所以即使觀不清聖尊,也要相信上師金剛薩埵周遍一切處,就遍在我們這裡,我們發露懺悔、發願、念咒、回向,一切都要在上師金剛薩埵面前恭恭敬敬地作,一點也不能虛假、輕慢。這才是外依止的意思。
為什麼要請上師金剛薩埵回憶自己的誓言呢?
這不是佛尊自忘誓言,而是要讓我們了知上師金剛薩埵的願力始終不會欺誑我們。可以說,這個三有世界的一切有為法都不堅實,都會壞滅,而上師金剛薩埵的本願則如金剛一樣,不會有絲毫的遷變與不真實,它最真實、最堅固,是我們永可信賴的皈命之境。這樣的大願王周遍宇宙的一切時空,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但它只融入祈求者的心相續,所以,我們現在懇切祈禱就是打開自心領受願力加持。
祈禱與加持的關係:祈禱越真誠、越猛利、越廣大,上師金剛薩埵給我們的加持就越深、越快、越強。最好這樣祈禱:上師金剛薩埵!我盡最大努力,最後一次祈禱您,如果還不加持我們,您就自失誓言。
同時,不僅自己有深重業障,天下無量的母親也都重業纏身,所以不忍心自己一人消業障而不顧天下老母,這樣發大心,觀想遍滿虛空的母親都那麼悲慘,自己願代天下一切母親在上師金剛薩埵前虔誠祈求攝受加持。
以上,皈依、發心、觀想聖尊是四力中的第一力——依止力,這是一個如法懺悔必須依止的方面。真正生起皈依聖尊之心,又生起利益無量眾生的菩提心,再加上聖尊的身相明觀於心前,三個方面聚合起來,就有懺悔的強大依止力,這樣懺罪力就很強。
有了依止力,就可進入懺悔第二步——修破惡力。
以上是懺悔必須依止的方面,下面是正式對自己相續中已經薰染的無量惡業種子開刀。大家要狠下決心,將惡業種子盡力翻出,一一以對治力毀壞,這樣才是洗心革面、重新作人,才有一個修行的樣子。
無始以來至今生,身口意造諸罪墮,
如同已服惡毒藥,深生追悔發露懺。
這一頌講:無始以來至於今生,我身口意三門已造下無量罪業,就像毒已浸入身體內外,我的相續中已充滿罪業之毒,若不排毒,決定必死無疑,故對往昔所造一切罪業都深生追悔,不敢在上師金剛薩埵面前覆藏,一一都盡心發露懺悔。
這一頌前兩句講所破之惡,後兩句講能破之心。所破不只是一段時期所造之惡,而是今生所能記憶的一切惡,以及無始以來記得、不記得的一切惡;也不只是某一種惡,而是身口意所造一切種類的粗細惡業。所以這不是一件小事,以輕慢、懈怠、無所謂的心絕難破惡。那能破之心如何呢?就是要有深深追悔的心,要有坦白髮露的直心。
下面從四個方面進一步分析頌詞含義,即什麼是破惡力,破惡的前提,具體認識罪業,認識罪業後發露。
什麼是破惡力呢?
破惡力就是對於所造罪業自己有後悔的善心。沒有這條,所謂的懺悔都只是裝模作樣、欺騙上師金剛薩埵而已,所以這條至關重要。破惡的前提是「真認自己錯」,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罪業。就像體內有毒,自己也知是毒,才會開刀排毒,如果無毒也不必排毒,如果有毒而不知是毒,也不會去排毒;如果不願排毒,也不可能去毒。同樣,我們都未成佛,都是凡夫,自己有自證分,應該明白相續中已經燻入多少罪業之毒,如果不檢查、不反省、不認錯,還將罪業緊緊包藏,那誰也無法救你。所以首先要有追悔心認識自己的罪過,要從心裡認錯。
此儀軌修法是一個事相懺悔的修法,在座多數也是事相懺悔的根機,不說安住無相懺悔的境界,無相懺悔的見解也很少有人具足。既然沒有無相的見解,就要老實按事相懺悔,不要自欺。
怎樣叫具體認識罪業呢?
就是不躲避,正視自己以往的所作所為,凡是能回憶的,都要一條條檢點,哪一條作錯了、錯在哪裡、造了哪種罪,是如何對不起上師三寶、對不起眾生、對不起道友、對不起國家、對不起父母的,這些統統要檢點。是怎樣違背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的,每條都要深入細緻的反思。你真想懺悔重新作人,就要這樣作。
在八天當中,一直要檢查自己的過失,走路時也要反省,一天的法會結束,回家還要閉門思過。這樣才能翻動阿賴耶識上的罪業種子,才有懺除清淨的可能。否則,只是在上師金剛薩埵前有口無心的敷衍一句:「一切罪業都作懺悔」。這樣作表面文章能欺騙誰?佛尊看你的心清清楚楚,如果心相續一點觸動沒有、一點認錯之心都沒有,則是無藥可救,我慢嚴重到極點,實際識田裡的罪業種子絲毫未動,這樣肯定無法清淨業障。
在以追悔心具體認識自己的罪過後,要有勇氣向上師金剛薩埵坦白髮露。
有人想:為何要發露?不可以不發露嗎?
不肯向上師金剛薩埵發露,表明你還想保護罪業,根本不是懺悔。這樣,相續中的罪業之毒會越積越深,由小罪變大罪,罪業會輾轉增長。而且不發露,封閉自己的罪業,則不可能與上師金剛薩埵的願力相合,不可能與咒心相應,這樣聖尊的悲願再廣大,加持也不可能入心;咒力再強,也不可能直下毀壞罪業種子。
相反,在上師金剛薩埵前,心無委曲而直心發露,這樣敞開自心,以聖尊的願力不可思議、心咒的加持不可思議,不可能不作加持,以無上願王的威力與密咒的神功,破根本誓言的罪業種子也可徹底燒盡,何況區區小罪。
所以不要怕沒面子,要敢於發露。其實,六道眾生哪個不是業障滿身,這是很正常的。而且,上師金剛薩埵最慈悲,不會嫌你罪業重,你越是敢發露,越是發露得真誠、越是發露得徹底、越是發露得直接,上師金剛薩埵的加持也來得越直接、越快速、越強烈,這樣以心咒加持相續,阿賴耶識上的罪業決定日益清淨,在短期內就可脫胎換骨。
經過這些分析,我們才理解頌詞的含義。
所謂破惡力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追悔心深入反省自己的罪過,二是以直心發露罪過。具足這樣的心,就能破一切惡。認識破惡力後,關鍵是具體修習破惡力。按照所破罪惡不同,可分以下六種:
1、依時間方面:懺悔無始劫以來到今天所造的罪,以及自己能回憶的今生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對能回憶的罪,要回憶是在哪年、哪月、哪天自己作的、教他作的,或者見他人作自己隨喜過,這些逐條回憶,可以記在本子上。對身口意所作的任何惡業都不覆藏,統統發露,就像一個瞎子旁邊有許多明眼人,自己周圍有無數佛菩薩,他們決定把自己的罪業看得一清二楚,自己在慚愧、後悔、恐怖的心態中懺悔一切能回憶的罪業,所有不能回憶的罪業也在成就無漏功德的諸佛菩薩前懺悔。
2、依造罪發心的動機方面:懺悔以貪嗔痴所作的一切罪業。
3、依造業方面:懺悔以身口意所作的一切不善業。
4、依自性方面:懺悔十不善業和五無間罪等自性罪。
5、依所緣方面:懺悔緣輪迴或涅槃所造的罪業,比如毀謗常樂我淨的涅槃功德等。
6、依作用方面:懺悔導致今生短命、貧窮、多怨、多魔障的罪障,也懺悔導致未來轉生地獄、餓鬼、旁生的罪障。
對以上六種罪障,自己反思後,像吃毒一樣特別後悔,以勇猛心祈禱上師金剛薩埵:「現在請您以大悲眼觀照我,以天耳聽我發露懺悔,以智慧垂念我,今天對您無好事可說,我等一切眾生無始所造的無量罪業,現在如法發露懺悔,一定讓我和一切眾生的罪障當下清淨,在我未離座墊時就請您加持,讓罪障消滅。」
以上講了破惡力的修法,明理後,每次懺罪都要這樣行持。當然,自己無始以來所作的罪業數目無量,懺悔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不斷堅持,反省功夫也要越作越深入,這樣才能在身口意各方面轉變自己。
今後縱遇命難時,亦絕不造諸惡業。
憶念、發露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業後,發誓從今天開始縱遇命難也絕不再造同類惡業,這就是恢復力,也叫律儀力。恢復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今後絕不再造以往惡業,二是受持這樣的誓言。下面再從三個方面分析:
1、為何要修恢復力?
因為沒有今後絕不再造的律儀力,就不能徹底斷絕罪業相續,也就不能完全清淨。
2、如何具體修恢復力?
一般來說,僅僅口頭上說不再造惡遠不徹底。需要對每種不善業仔細觀想將它斷除。比如斷除殺生,心想以後絕不殺生,不殺獅子、老虎等大動物,不殺牛羊等畜生,也不殺蚊子、蒼蠅等小動物。雖然還未遇到殺生機緣,但這樣觀想斷殺也可獲得功德。應當這樣想:縱遇命難,我也不殺一個旁生,下至蚊蟲、螞蟻也不殺,縱遇命難也不捨棄這條誓言。其他偷盜等九種不善業都要發誓斷除。為了堅固誓願,觀想有人打殺自己,也不再殺生,即使給一億美金也絕不傷害生命。
依此類推,不作五無間罪有五種誓願;不作近無間罪,有五種誓願;在家居士不犯殺盜淫妄四根本罪,有四種誓願;沙彌不犯十種學處,有十種誓願;比丘不犯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不犯三百六十四條戒,每條各有一種誓願;而且每條誓願都寧捨生命不舍誓言。菩薩戒,按甚深見派不捨棄願行菩提心,不犯十八根本罪,有二十條誓願,不犯惡作罪,一百八十條,一條一個誓願。按廣大行派,對四重罪、四十六惡作罪都是一一發誓斷除,而且寧捨生命不舍誓言。密乘裡面,共同的三昧耶戒是內外五部佛的三昧耶戒——十四條根本戒、八種粗罪,《大幻變網》中五條根本罪和十條支分罪,還有其它戒,這些都一一發誓守持不犯。
對這麼多的戒,自己確能守持,就應堅守不犯,如果力所不及,也要盡力而為。這樣在上師金剛薩埵前祈禱,加持消除我和一切眾生,讓一切罪障、墮罪、垢染完全清淨。
3、發誓有何利益?
這樣發誓,不僅能防護自己將來不造惡,而且可使自心日漸清淨。
以上四力之中,破惡力與恢復力極其重要,以破惡力能翻出惡業種子,以誓願力能截斷惡業相續。具此二力,再祈禱上師金剛薩埵、念誦心咒,懺罪就會得力,罪業很快就能清淨。
總的來說,一切善業都有對治惡業現行的功能。所以,對治力就是盡力行持一切對治以往所造惡業的善業。頂禮諸佛菩薩,隨喜他人功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護持實相等等,都是對治力。
在《集學論》上列舉了六種對治力,即是:
1、依止甚深經典的對治力,指受持、念誦般若經等。
2、勝解空性的對治力。
3、依止念誦的對治力,指按儀軌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百字明等殊勝心咒。
4、依於形象的對治力,指對佛生起信心,造立形像。
5、依於名號的對治力,指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與諸大菩薩名號。
6、依於供養的對治力,指在佛前、佛塔前作種種供養。
當然還有很多方面,這裡不一一列舉。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就是對治力,下面會詳細解釋。以上是四種對治力。
祈汝悲眼視吾等,柔和之手賜解脫。
我與一切諸有情,失壞誓言皆令淨,
一切勝共諸悉地,願今悉皆得成辦。
這六句是祈禱句。頌詞說:祈求上師以大悲眼觀照我們,以柔和之手賜予我們從一切罪業中解脫,使我們失壞誓言的罪業都獲得清淨,一切殊勝與共同悉地祈願今天都能成辦。殊勝悉地是指出世間成就,按大乘來說,就是成佛。共同悉地是指世間成就,就是八種世間悉地以及獲得暫時善趣的果報等。
念這六句時,可觀想從上方對面的上師金剛薩埵之身和月墊蓮花上,源源不斷降下白色甘露,從自己和一切眾生的頭頂一直灌到腳,灌滿整個身體,這樣把自他一切眾生的罪業化為黑水、膿血、蛇等,逐漸排出體外,這樣一遍又一遍衝洗。最後,一切眾生都充滿白色甘露,身體變成透明的金剛薩埵。這時,金剛薩埵舒顏微笑,對自己說:「善男子,你失壞的一切誓言都已清淨。」說完融入自他一切眾生的體內,自他一切眾生都變為金剛薩埵清淨佛身。
下面解釋儀軌的小字:
如是作祈禱,若具足四對治力後隨力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嗡巴扎爾薩埵吽」,若念誦四十萬遍則破根本誓言罪亦能清淨也,薩瑪雅!
最後回向及誦吉祥偈。
關於心咒,下面分五層講,即:心咒與佛尊的關係,成就心咒的關鍵,心咒的利益,咒力與四力的關係,念誦的要求。
1、心咒與佛尊的關係
在世俗之中,上師金剛薩埵的真身與心咒,這兩者在我們面前都同樣是智慧的幻變,要明白這兩者沒有差別,聖尊就是心咒,心咒就是聖尊,所以要把心咒受持為聖尊。
再細緻一點講,如來的智慧在所化前可以示現一切種種相。如果以如來身能調伏,就示現如來身;如果以平凡身能調伏,就示現平凡相。兩者都是同一如來的智慧遊舞,實際沒有差別,不能認為一者殊勝另一者下劣。此處,上師金剛薩埵在平凡眾生前示現為密咒文字相。所以要了知金剛薩埵心咒是金剛薩埵智慧的幻變,不應把心咒看成凡夫心前的普通文字顯現。
2、成就心咒的關鍵
成就心咒的關鍵是信心。
以何種信心呢?以兩種信心可以成就心咒:一是具有了知金剛薩埵聖尊與金剛薩埵心咒無二的信心,這是對於甚深法義遠離疑惑的殊勝信心;二是雖然沒有智慧這樣了知甚深義,但相信佛在聖教裡所說的法義都真實不虛,這樣相信不起懷疑,並且一心念誦,依靠這種信心也能成就。所以愚笨者以堅信佛語念誦心咒也會成就。
最不能成就密咒的是哪種人呢?就是自己對甚深密咒的妙義沒有如理通達的智慧,又以自己的尋思分別懷疑密咒的能力,心裡想:「只念六字會有那麼大能力嗎?佛說的是不是不了義?這樣念就能懺除根本罪嗎?」這樣懷疑就會毀壞信心而不得悉地。
所以我們念誦金剛薩埵心咒,要明白這不是普通世俗語言,這是聖尊的心咒,它是無念的如意寶。金剛薩埵心咒的加持入於自相續,就像月亮現於水中,如果無水就不會有月影。同樣,如果自己相續沒有信心等因緣,就得不到心咒的悉地。但是以金剛薩埵佛尊不可思議的神變力,僅聞六字心咒的聲音,也不會沒有利益。
所以,在名言現相中,如果依靠金剛薩埵心咒,自己方面具有信解,那加持絕對可以如量獲得,以因緣具足故,就像種子與水等因緣一旦集聚不可能不發芽一樣。
3、心咒的利益
以金剛薩埵心咒決定能夠成辦暫時與究竟的利益,因為六字心咒是金剛薩埵本體的緣故。如果對上師金剛薩埵的不可思議神變力沒有任何懷疑,那對心咒的威力也不應有任何懷疑,因為二者本是一體。
而且,在凡夫地可以招引佛力作為助緣而成辦種種事業的,就是佛的心咒。這是諸佛以大慈大悲賜給我們的殊勝方便。在一切共同世間的行境之中,再不會有如密咒般所賜予的悉地,梵天、自在天、如意樹、摩尼寶等的能力無法和密咒相提並論。
在佛法裡面,甚深見修等的意義只是少數相續清淨者的境界,並非常人的共同行境,但是密咒卻是一個平凡人也可以念誦的。今天我們見不到金剛薩埵佛尊的法身、報身或化身,有些甚至連聖尊的身相也觀不清楚,但也不要失望,你可以念心咒,這個心咒就是金剛薩埵,你心中念一句,金剛薩埵佛尊就安住在你的心間,當時就能領受佛尊的加持,當時就在淨化你的相續。
所以,具有信心的有緣者對心咒一定會愛若至寶,它勝過一切世間的如意寶。全知麥彭仁波切曾說:「一切三世諸佛的本性——上師金剛薩埵六字心咒,誰能聽到這句咒語,也是往昔曾供無量諸佛、作過無量佛事的果報,並且將來往生金剛薩埵剎土,獲得諸佛加持,趣入大乘妙道,具足神通,現前勝觀智慧之眼,決定成為佛的究竟意子。」
4、咒力與四力的關係
此儀軌要求念誦金剛薩埵時要具足四力,四力越圓滿、越完善,成就六字心咒也越快,咒力也越大。也就是你對金剛薩埵的皈依心有多大,心咒的加持就有多大、懺罪的效果就相應有多明顯;你救度天下眾生的菩提心有多深,心咒的加持就有多深;你發露懺悔的心有多強,心咒的加持就有多強;你決定不造惡的決心有多強,心咒的加持也就有多強。但也要知道,僅以信心念咒也能成辦種種事業,但最好是以具足四力念咒,所以儀軌小字說:「具足四對治力後隨力念誦金剛薩埵心咒,若念四十萬遍,破根本誓言罪亦能清淨。」
5、念誦心咒的要求
念誦以出聲為主,上師如意寶教誡:對初學者來說,出聲念最易和本尊相應。出聲念誦時應斷以下六過:①聲音太大;②聲音太小;③太快;④太慢;⑤少念文字和音母;⑥多念文字和音母。在相續上應斷昏沉和掉舉。
念誦時,身心要專注在所緣上,不要散亂,不能念誦時說閒話,這點非常重要。續部上說:「若無等持,則如海底磐石般,即使念幾劫也無結果。」所以,念誦時一定要專一,六根都要收攝,心裡明觀聖尊身相,一句咒語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
在持咒時,心不亂想,口不綺語,身體端正,眼睛微閉,耳聽咒音,這樣攝住六根就容易入三摩地,念咒才有巨大功德。續部上說:「清淨與不清淨相差千倍,有等持與無等持相差十萬倍。」
什麼是不清淨念誦呢?
就是邊念邊說閒話,夾雜綺語而念,這樣念咒,就是不清淨念誦。《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一比喻,譬如在黃金、白銀中摻雜黃銅或普通銅,雖然只摻雜一點,結果只能叫非金和假銀,再也起不到純金純銀的作用。以此說明不清淨念誦的過失。蓮花生大士也說:「摻雜綺語念一年,不如禁語念一月。」
以上對心咒作了具體分析,大家念誦時一定要保證質量。佛法的成就不在外相,主要在你的心能否與法相應。希望大家念一句有一句的收穫,念十句有十句的收穫,念四十萬有清淨無量業障的收穫。
下面再講修法的驗相,如果按儀軌如法修持,一定會有業障清淨的驗相。
驗相分外驗相和內驗相兩種。
1、外驗相:按經上所說,業障清淨會有這些驗相,比如夢見雪山、穿白衣,或夢見嘔吐不淨食物,夢見日月升起、自己在虛空中遊行,夢見大火、水牛、制伏黑人,或者夢見比丘、比丘尼傳法,夢見上師金剛薩埵授記,或者夢見坐法座,在微妙宮殿中安住,或者夢見樹出乳汁等。這些都是初學者以如法修行而清淨業障的驗相。
2、內驗相:就是煩惱越來越少,自己的相續在逐漸改變,以前很深的習氣逐漸減薄,內心日益清淨,對上師三寶的信心、對眾生的悲心在增強,修法容易相應。這些都是內驗相。
修法產生驗相本是好事,但若對驗相特別執著,到處宣揚驗相則不好。
如果是大德,想讓人生信心,相信法的加持,而且自己也無執著,有必要時可以宣說,否則,自己也特別執著,只是想人前炫耀,這樣宣說只會執著加執著,這種人無法安住在般若空性中。
出現驗相是平常之事,就像日出必有光明、有火必有熱性一樣,修行如果如法,必然會出現相應的正確驗相,不足為奇。
如果對驗相執著則入歧途,比如中毒可用藥物對治,藥若成毒則無法可施,同樣修法可以淨罪,但如果執著修法所生驗相又以何法對治呢?執著驗相的結果,就是使善境界轉成錯處。希望大家對暫時的修法驗相不要執著,不然決定會以執著而自我束縛,在緊緊的束縛下無法修行佛法的自在境界。
以上修法的內容已經講完。下面再把懺悔的修法歸結到心上,不然落於外相,修法不會很殊勝,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說:「外現遠處百種法,不如勝觀內心勝。」一切內道的修行都是在心上修,離開修心就無內道的修行。
佛法有不同層次的修法,如人天乘的修法,聲緣乘的修法,還有大乘的修法,但無論何種修法都不離觀心和修心。一切三惡趣的內外顯現都是自己貪嗔痴的自現,一切人天善趣的內外顯現都是世間善心的自現,如果能對治世間噁心、修行世間善心,就必定會遮止惡趣顯現,獲得善趣安樂,所以人天乘的修法就落在內心的斷惡行善上。一切三界的內外顯現都是以我執為根本的有漏心與心所的自現,一切聲緣的解脫境界都是以人無我空性智慧的自現,如果能生起無偽出離心,進而生起人無我智慧,必定會滅除輪迴顯現,所以尋求解脫輪迴的聲緣乘修法的重點就落在修出離心和人無我智慧上。一切佛果的解脫境界都是自性清淨光明俱生智慧的自現,如果能生起勝義菩提心,以法無我智慧一定能消盡二取迷亂而現前佛果,所以尋求佛果的大乘修法重點就落在修菩提心和法無我智慧上。因此,從人天乘到大乘的修法都可以歸納在觀心和修心上。
此處上師的儀軌修法也唯一是修心。沒有懺悔時存在一個業障,這個業障最初是由心起,後面懺悔也是由心懺而得清淨。
最初是否罪由心起呢?
確實如此,首先罪業是以我執引發貪嗔痴而造,造罪的助緣是以煩惱心依止惡友,造罪時也是無慚無愧的心態,所作罪業不作發露,這樣以噁心的推動就導致罪業相續不斷,身口意三門無惡不造。所以罪業都是以一個噁心在造。
相反罪業的對治也全是以心為根本,以心作懺悔。原來是從我執出發,現在消除我執,變成對他人發菩提心,原來自己的心依止惡友,現在以心皈依上師金剛薩埵,這樣把我執變為發菩提心,把依止惡友的心變為皈依上師金剛薩埵的心,就成為四力中的依止力,所以依止力完全是在修心上安立。過去無慚無愧,所作罪業覆藏不說、不作發露,現在變成心裡認識罪業,從心裡真誠發露,這樣從自心發露,以心破惡,就具有破惡力,所以破惡力也是在修心上安立。過去罪業相續不斷,現在心裡發誓將來不再造惡,這樣就有恢復力,所以恢復力也是修自心,不是在外相上。過去身口意都是造惡,現在變成自己的心盡力作一切善業,所以對治力也是在善心上安立。
懺悔關鍵是修四力,所謂四力都是在心上建立,怎樣修懺悔?
修懺悔就是把過去造罪的噁心翻成對治的四力,這樣就是很清淨的修法,以質量為主的修法,也是內道的不共修法。
最後講聞念修的善根需要作回向:
吽
此善為主三世善,回向為利無邊眾,
願諸一切能速得,金剛薩埵之果位。
這一頌第一句講所回向的善根,後三句講回向之處。以這一座念修金剛薩埵的善根為主,過去、現在、未來所修的一切善根都作回向。
回向何處呢?
回向利益無邊眾生,願我和一切眾生都能快速獲得上師金剛薩埵的果位。
在回向時,自己的心要放開,放得無限寬廣,心裡觀想:不只回向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一個地球、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而是回向全法界的一切眾生,自己的心涵蓋無量世界的無邊眾生。觀想以我此座所修善根以及三世所修一切善根,毫無保留,完全回向給一切眾生。
再想,這樣回向不是願得人天福報,也不是願得二乘小果,而是願一切眾生與我快速獲得金剛薩埵果位。為什麼要這樣回向呢?因為善根不作回向,以後如果產生嚴重的嗔心和邪見,善根就會因此而摧毀。如果善根只回向自己或者部分眾生,那麼由心量狹小,善根也就狹小;相反,如果善根回向全法界的一切眾生,則以這種回向心,點滴善根也都周遍法界,所以回向可使善根轉變廣大。如果善根只回向自他獲得現世健康長壽、消災免難等,或者回向獲得人天福報,或者回向獲得聲緣果位,這樣回向感果很小,而且只成熟一次,相反回向自他一切有情同得金剛薩埵佛果,這樣所作善根永遠不會滅盡,而且會逐漸增長。所以為使善根廣大無量、無有窮盡,應當這樣回向。如佛在《慧海請問經》上所說:「譬如一滴水融入大海,乃至大海未乾之間,這滴水不會窮盡,同樣,回向菩提的善根,乃至未得菩提之間,也不會窮盡。」
下面是吉祥偈:
嗡
諸現清淨身莊嚴,諸聲圓滿密咒性,
諸念成熟智慧中,盛德圓滿願吉祥。
一切山河大地等色法的顯現本來清淨,都是上師金剛薩埵本尊的莊嚴身相;風聲、水聲等一切音聲都本來圓滿為金剛薩埵咒音;一切八識都本來成熟為金剛薩埵智慧。
祈願世界災難消除、業障清淨、佛法興盛、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獲得上師無二的果位。
於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由阿旺羅珠宗美之清淨覺性力中顯現時,其弟子無垢戒者筆錄。願諸吉祥!公元一九九七年四月七日。
藏曆二零零五年四月十五日,建院二十五周年紀念日整理完畢。願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