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首現雲南暴魚化石,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10月21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在雲南羅平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齒魚科魚類化石,命名為雲南暴魚。它體長34釐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佔據較高的位置。雲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了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認識。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經歷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事件之後,三疊紀生物復甦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一個成熟食物網的建立,包括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和三級消費者(大型肉食動物)。

雲南羅平保存有豐富的中三疊世魚化石,但過去一直未發現大型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這使得有人認為羅平生物群的生活環境水體較淺,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全面恢復。雲南暴魚的發現改變了這一認識,結合近年來大型肉食海生爬行動物的發現,進一步表明一個成熟而複雜的食物網在中三疊世早期已經建立起來。

疣齒魚科是三疊紀體型最大的一類肉食性基幹新鰭魚類,過去以疣齒魚屬為代表,生活在歐洲和華南中、晚三疊世海洋環境,體長可達65釐米。新發現的雲南暴魚是疣齒魚的近親,目前只在雲南羅平發現,代表了疣齒魚科最古老的屬種。

雲南暴魚(上,許勇繪)與羅平其他魚類(下,Brian Choo繪)體型比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與疣齒魚相比,雲南暴魚的上頜口緣牙齒更為強壯有力,顯示出更強的捕食能力。應用高精度斷層掃描技術,學者發現雲南暴魚與疣齒魚相似,其下頜內側和翼骨上都具有粗壯的牙齒,可以碾壓獵物的外殼。推測雲南暴魚可以捕食羅平生物群中其他的小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雙殼類等。

通過對雲南暴魚以及其他相關魚類的詳細研究,徐光輝首次將疣齒魚科納入分支系統學研究中,重構了早期新鰭魚類分支進化樹。研究結果對於了解早期新鰭魚類各主要類群系統發育關係、輻射演化和生態適應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雲南暴魚」見證三疊紀海洋生物復甦
    我國雲南羅平中三疊世海相地層發育,保存有豐富的化石組合,統稱為羅平生物群,它是我們研究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後海洋生態系統復甦的重要窗口。圖1 雲南暴魚正型標本儘管羅平生物群的生物多樣性很高,但它是否反映三疊紀生物的全面復甦仍然有爭議。因為衡量生物復甦,生物多樣性是一方面,一個成熟而穩定的食物網結構則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 劫後重生:南盤江盆地三疊紀生物大復甦
    雖然我們無法穿越回那個時候一探究竟,但是可以通過埋藏在巖石中的化石來研究早已滅絕的史前生物,從而回答剛才的問題。我國南方是全球大滅絕過渡期地層記錄最完好、化石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這裡,得天獨厚的古地理環境使得這裡的地質遺蹟完整記載了二疊紀生物大滅絕至三疊紀生物大復甦信息。
  • 曲靖4.2億年前是口大「海鮮鍋」
    古生物學家把雲南曲靖稱為「古生物化石勝地」「古魚王國」,從1911年至今的109年裡,前赴後繼,走遍了曲靖的山山水水,發現了種類眾多的古生物化石,特別是古魚化石,揭開了眾多的科學秘密。這一條就是被稱為「魚的故鄉」曲靖最著名的化石地。著名的魚形動物化石有無頜類、胴甲類、棘魚類等30餘種古魚類化石。包括以曲靖地名進行命名的,如:西山村滇東魚、廖角山滇東瓣甲魚、曲靖東方魚、曲靖盔甲魚、曲靖寬甲魚、廖角山多鰓魚、麵店村多鰓魚、秀麗曲靖魚、翠峰山雲南棘魚。還有以人名命名的計氏雲南魚、李柔義小頭魚、楊氏魚、肯氏魚等魚化石。在馬龍紅軍哨、砍斧箐等地,還有各種「三葉蟲」化石。
  • 叛逆腔棘魚:三疊紀海洋中的「反叛者」
    除了遊客,還有許多古生物學家來到瓦皮帝湖省立公園,因為這裡的硫磺山組地層(Sulphur Mountain formation)保存了大量三疊紀海洋生物的化石。這些化石似乎被人忘記了,直到2009年,阿爾伯塔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安德魯·溫德魯夫(Andrew Wendruff)在檢查這些化石時看到一條完整的魚類化石及一些碎片。這條魚雖明顯屬於腔棘魚目,但是又與傳統意義上的腔棘魚目有很大的差別。
  • 國內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正式啟用;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
    國內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正式啟用;羅平生物群首次發現食肉雲南暴魚丨科技早新聞 2020-10-26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三疊紀·上 涅槃
    畢竟生物界緩慢的元氣復甦就像荒地上長出樹林,過程冗長緩慢。但三疊紀生物圈大復甦與大輻射卻與之前的兩次大滅絕節奏大不相同,因為二疊紀大滅絕獨一無二的規模,這次復甦的歷程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次史上最長的復甦歷時一千萬年,而在復甦期間,由於原有的生態系統被完全破壞,生物圈裡的長者、自寒武紀以來退隱三億年的藻礁(微生物巖礁)重新登場。
  • 三疊紀時期懷胎魚龍化石,死亡時體內有3隻幼崽
    來源:新浪科技1、魚龍是一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現早已滅絕消失,它看上去像兇猛的巨型海豚,美國內華達州發現的是迄今為止第二古老的懷胎魚龍化石。魚龍是一種生活在恐龍時代的海洋爬行動物,現早已滅絕消失,它看上去像兇猛的巨型海豚,美國內華達州發現的是迄今為止第二古老的懷胎魚龍化石。儘管幼崽在子宮中已死亡,但它們的頭部位置表明,它們可能是頭部朝前出生的,與大多數陸地動物一樣。但是該項研究報告作者、波恩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古生物學教授馬汀·桑德稱,進化壓力很可能導致魚龍臀位分娩。
  • 我科學家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日前,南京大學教授樊雋軒,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沈樹忠等在《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寒武紀至早三疊世高解析度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論文。該研究利用古生物大數據、超算和遺傳算法等全新的方法和手段,基於化石記錄重現了生命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
  • 肉眼看不見的化石告訴你 2億年前四川盆地發生了什麼?
    孢粉化石解碼四川盆地環境細微變化四川盆地發現的孢子花粉化石,成為揭秘遠古環境的「解碼器」——四川盆地在總體溫暖的氣候下,也有相對溫涼的階段科學家認為,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發生了顯生宙五大生物滅絕事件之一的三疊紀大滅絕,全球海陸生態系統受到重創。
  • 雲南曲靖:「獨菜之鄉」的粗獷滋味
    微信號:qjszjw 曲靖,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是雲南第二大城市,也是珠江的發源地。曲靖老街一角,黃豆腐中間雜以玉米芯,像門帘一樣掛在街邊,被稱為「雲南十九怪,豆腐掛著賣」。曲靖老街一角,黃豆腐中間雜以玉米芯,像門帘一樣掛在街邊,被稱為「雲南十九怪,豆腐掛著賣」。
  • 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 科普雲南 | 化石筆記·鬃毛狀海棉
    原標題:科普雲南 | 化石筆記·鬃毛狀海棉  編者按:在七彩雲南的中部,有一個被世人稱為「琉璃萬頃」的高原湖泊,她就是撫仙湖。其北岸就是世界聞名的澄江化石地,它是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也是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遺址,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澄江生物化石群自1984年7月1日發現以來,已發現了20個門類、280餘種的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且80%屬於新種,幾乎所有現生動物門類的祖先都能在這裡找到,被國際科學界譽為「古生物聖地」。
  • 恐龍創世之旅:三疊紀與恐龍
    三疊紀與恐龍 這個時代從2.5億年前開始,那時地球剛剛經歷了二疊——三疊紀之交的大滅絕事件。在這次神秘事件中,百分之九十的海洋動物和百分之七十的陸地動物都滅絕了,幾乎將生命從地球上盡數抹去……但是過了不長時間,恐龍就開始興起。
  • 三疊紀古生物群的世界級寶庫在貴州
    距今2-2.5億年的三疊紀,是古代生物群大量消亡、現代生物群開始形成的過渡時期。據介紹,當時貴州大部分地區是被海洋淹沒著的,在貴州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尤其以中生代的三疊紀地層分布最為引人注目。巖層的沉積物記錄著大量的地質事件和生態信息,其中有最有名的貴州龍、海百合、魚龍等生物化石是三疊紀的重要特徵。這些化石的發現,使貴州成為當今國際地質界公認的三疊紀沉積巖王國和古生物王國。
  • 【中國科學報】新研究揭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以化石記錄重現生物演化歷史,改變了當前對古生代(約5.4億年—2.4億年,相當於寒武紀至三疊紀早期)海洋生物多樣性演化的認知。相關成果1月17日在線發表於《科學》。  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科學》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中外科學家在雲南發現最古老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化石記錄 2020-06-11 21:10:2911日發布消息:由該校及英國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布裡斯託大學組成的國際科學家團隊,在雲南省東部的寒武紀地層裡發現了一個新的多毛類動物——丹尼多毛蟲的化石記錄,這是目前已知的現生環節動物支系的最早化石記錄。
  • 大數據和超算揭秘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
    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歷時多年,分析了3千多個地層剖面、20餘萬條化石數據,通過化石大數據與超算相結合,將全球地史時期生物多樣性研究的時間尺度提高了400倍,重現了地球生命演化的精細過程。生命起源與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學之謎,也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走進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
    央廣網昆明12月10日消息:「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採訪團近日走進雲南玉溪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在化石中尋找到這一人類終極哲學命題的答案,探索生命多樣性的起源。「我是誰?我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