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前11個月,新增27.5萬留漢大學生!
「活力之城」再添「生力軍」
長江日報記者近日
從市人社局獲悉
截至11月底
全市各項就業目標任務進展順利
部分指標已提前超額完成
全市就業規模已恢復到
2019年同期的98%以上
城鎮登記失業率3.16%
新增大學生參加社保27.5萬人
就業形勢逐步企穩回升
就業資金支出達5億餘元
武漢是科教之城,作為就業的主力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
從強化政策支撐入手,今年我市從6個方面提出了22條政策措施,配套出臺一系列實施細則和操作辦法,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體系。
截至11月底,直接用於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就業資金支出就達5億餘元。
12月2日,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湖北·武漢)對接大會在武漢舉行。圖為應聘者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招聘崗位。新華社記者肖藝九 攝
一系列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服務、行動形成組合拳,為全市畢業生就業創業加碼助力。
拓寬就業渠道,我市落實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國有企業招聘大學生、社區工作者招聘等「六個一批」政策措施,累計發放高校畢業生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4.3億元。
優化就業服務,通過出臺《關於做好武漢地區高校應屆未就業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的通知》,編發《高校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服務指南(2020版)》,明確與大學生就業創業相關的21類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事項,對大部分事項實行網上申領、網上辦理,為大學生就業、落戶提供便利。
6月1日,2020夏季武漢市高校畢業生首場線下招聘活動在江漢大學舉行,學生們有序應聘。記者任勇 攝
強化供需對接,大規模開展網絡「雲招聘」活動,僅2020年春季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就促進2萬餘名高校畢業生線上簽約。此外,市人社部門組織開展了9場2020年高校畢業生夏季校園招聘、7場高校畢業生秋季校園招聘活動和7場「學子留漢·周末人才集市」。
截至11月底,共完成「我選湖北」計劃新增高校畢業生就業18.05萬人,新增大學生參加社保27.5萬人。
據悉,2020年全市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達31.7萬,創近年來新高,相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21屆將再創新高。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落實好已出臺的就業政策,積極鼓勵引導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加大崗位籌集,擴寬覆蓋空域;加大高校畢業生留漢住房保障、就業成長等支持力度,深化政策配套創新;加快籌集更多「高薪優崗」,暢通「六個一批」渠道,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和城鄉社區基層就業;強化就業指導,幫助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合理規劃就業方向,提升就業能力,力爭全年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45萬人次,發放培訓補貼資金不少於5億元,持續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留漢就業創業。
留在武漢
他們怎麼想?
今年大學畢業留在武漢
蕭莉:「疫情更加堅定了我留在武漢的決心」
22歲的蕭莉來自湖南長沙,是武漢體育學院科技學院的應屆畢業生。她說,在武漢學習、生活近5年,對武漢的感情也越來越深。
今年初,武漢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風暴眼」,她卻更加堅定了要留在武漢的決心,「武漢不僅戰勝了疫情,經濟也快速復甦。」
大學畢業後,蕭莉入職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成為一名高校輔導員,實現了一直以來的夢想。
外地大學畢業後到武漢工作
潘婷婷:「輾轉了3個城市,今年和男朋友在武漢安家」
「我曾在3個城市讀書、生活,今年和男朋友決定在武漢安家啦。」25歲的潘婷婷是安徽合肥人,本科就讀於海南大學,今年6月獲得了中國農業大學碩士學位。
今年初,兩人開始規劃未來就業、安居方向。「我們綜合考量後,還是覺得武漢這座城市宜居、包容、潛力大,非常適合年輕人發展。」
7月,潘婷婷的男友順利入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武漢研究所,而她也通過了事業單位定向招聘考試,目前在武漢動物園從事動物科普教育工作。
不久前,他們已在武漢買房,「以後這裡就是我們的家」。
從外地跳槽到武漢
袁小東:「帶著多年研發無人機的技術從深圳回漢創業」
「和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相比,湖北武漢的無人機市場有著巨大潛力,所以我選擇回來創業。」
湖北當陽人袁小東今年7月正式從深圳回到武漢創業。博士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的他,此前先後在北京、深圳兩地從事無人機技術研發工作,並在深圳一家公司擔任技術總監。
目前,袁小東正在武漢一家公司擔任項目負責人,負責無人機項目創業。
「武漢的地理環境更加開闊,也有利於無人機的研發生產。」他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來到江夏創業後,公司還享受到稅收減免、貼息貸款等政府扶持,也讓他感受到了武漢對創業者的貼心關懷。
留在武漢
武漢為他們做了什麼?
在武漢落戶方便
光谷10分鐘內即辦好落戶,周六也不打烊
8日中午,武漢東湖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大學生留漢服務專窗」的工作人員雷海瓊,接待完當日上午最後一個辦事人員,已是12時5分,僅當日上午就有30人前來窗口辦事。
雷海瓊說,今年,大學生落戶光谷的熱情依然高漲。
東湖高新區持續簡化落戶流程,將落戶時間縮短至10分鐘以內,在武漢市率先推出大學生落戶「網上辦」。
面對疫情後的「特殊畢業季」,光谷積極作為,在政務大廳大學生落戶窗口增設身份證辦理業務,為大學生提供落戶+辦證的一站式服務,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落戶便利度,同時,政務大廳周六「不打烊」,當好企業服務「店小二」。
在武漢找工作省事
臨空港「空中招聘」讓大學生足不出戶找到好工作
近日,就讀於武漢理工大學的大四學生吳同學,通過空中招聘,與中金數谷科技有限公司籤訂了入職協議,與此同時,他也將戶口順利落戶在武漢臨空港開發區。
「早在疫情期間,招聘就已經開始。」該區勞動就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線下招聘受限,該區組織一批頭部企業集中線上宣講、與求職者互動答疑,臨空港的國資企業還開闢了面向大學生的專門招聘渠道,不出門,在線上就可以完成投遞簡歷、面試等環節。
在武漢工作機會多
青山組建9支「籌崗小分隊」籌集4萬多優質崗位
9日剛上班,青山區人才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高發楨就打開手機查看群消息,作為駐區大企業「籌崗小分隊」的負責人,他隨時都要關注大企業群裡是否有企業有新的需求。
今年7月,青山區將全區500多家企業進行分類,由各類企業相應的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組建了9支「籌崗小分隊」,不定時走訪企業,摸排用工需求,動員企業提供崗位,形成用工清單。
同時組建人力資源網絡,企業可以隨時聯繫小分隊成員,隨時提供需求。
今年全年共組織了25場專場招聘會,走進20多所高校。人才留下來,還會提供項目申報、落戶安居、子女入學、職稱評定等9個方面人才服務。今年,青山區共籌集了4萬多優質崗位。
留在武漢
他們給武漢帶來什麼?
關鍵詞:活力
年輕人催熱各大商圈
帶動新品牌新業態在漢落地
12月12日,在核心商圈漢口解放大道上,武漢K11開幕,一大早吸引了不少市民探新。記者詹松 攝
12月9日,雖然是工作日,但在楚河漢街,奶茶、潮玩、快時尚店內仍有不少年輕面孔在選購。特別是在一些新開的餐飲、潮流休閒與娛樂等店裡,人潮湧動。
武漢著名商業品牌K11,在漢口和光谷布局了兩個大型商業綜合體。
「新增留漢大學生的增多,為城市特別為各大商圈注入了活力。」高級副總裁褚梅靈說,年輕人的活力是新商業進入武漢市場的重要觀察與判斷點。武漢有這麼多新品牌、新業態進入,與商家看好武漢年輕消費群體有很大關係。
關鍵詞:動力
猿輔導武漢第二總部
駛入發展快車道
9日,人在光谷的在線教育輔導老師沈鎔霖在線為孩子們上課答疑。這位安徽籍的江大文理學院應屆畢業生,在疫情期間通過在線求職、面試,成功入職猿輔導武漢總部,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當日,他抵漢報到,成為猿輔導武漢第二總部今年新招的3000名大學生中的一員。
猿輔導校企合作負責人盧迪介紹,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停課不停學」為在線教育帶來大批用戶流量。「目前猿輔導武漢第二總部已有7000餘員工,本土校園招聘佔七成,我們對武漢大學生資源很滿意。」
豐富的人才資源,助推猿輔導駛入發展快車道。據悉,作為獨角獸公司,猿輔導在線教育目前估值155億美元。
關鍵詞:創新
高端人才聚集小米武漢總部
搶佔人工智慧發展技術高地
8月18日, 小米武漢總部200名應屆畢業生集體入職活動,在位於光谷的小米武漢總部大樓園區舉行,200名新員工成為新一代武漢小米人。記者高勇 通訊員馬丹妮攝
今年新入職小米武漢總部大數據部的湯佳樹,是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應屆碩士畢業生。在他的部門,平均年齡不超過28歲。同部門、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2020屆畢業生周政昆負責小米信息流內容質量方面的工作。
創業三年的小米武漢總部,員工人數從最初的20多人,快速增長,截至上月總人數近3000人。
未來還將用10年的時間,發展到萬人規模,成為小米集團未來的「超大研發總部」和「人工智慧時代的技術高地」。武漢「光芯屏端網」產業正蓬勃發展。
關鍵詞:創業
應屆大學畢業生留在武漢創業
欲做武漢城市文化「代言人」
今年,22歲的赫英北選擇將公司註冊在了江岸區良友紅坊文化藝術社區。在校期間便著眼青年文化創業的他,正在努力成為城市文化的「代言人」。
1998年出生的赫英北老家在哈爾濱,在漢讀書四年。大二期間,赫英北就和同學組建工作室,主導過多部電影的校園營銷發行,提供活動策展、創意影像等服務,獲得全國、省、市獎項十餘項。畢業時,赫英北毅然決定留在武漢。他說,他喜歡武漢,想留在這裡創業。
留武漢,一起創
來源: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李曉(EN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