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公園,歷史上又稱「近華浦」,位於昆明城西南瀕臨滇池草海,與西山太華山隔水相望而得其名,是昆明市民喜愛遊覽的重要旅遊景點之一。中國十大名樓之一的大觀樓就坐落於大觀公園內,其樓呈三重簷四攢尖頂樣式,底層面闊17米,進身10米,佔地170餘平方米,整個建築以四根通柱支撐,上繪有地方特色的雅五墨彩繪,是滇中古建築之珍品,與天下第一長聯相映成輝,與滇池優美的自然風光相互輝映。
康熙二十年(1682年)湖北僧人乾印和尚在近華浦創建觀音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雲南巡撫王繼文巡察四境路過此地,看中這裡的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科相繼修建了近華浦的摧耕館、觀稼堂、牧夢亭、漏月亭、澄碧堂和大觀樓,沿堤先後闢浴蘭渚、喚度磯、滌慮灣、問津港、送客島、適意川、憶別溪、合舟亭,聚漁村等亭、臺、樓、閣、夾種桃柳,點綴湖山風景,樓閣建好後,他發現站在樓上,一眼望去,碧波蕩漾,漁帆點點,心曠神怡,大有觀,於是取名大觀樓。使其成為「遠浦逢岑、風帆煙樹、檀湖山之勝的遊覽勝地,常有達官貴人臨湖宴飲,騷人墨客登樓歌賦,更有乾隆時期的滇中名士孫髯翁先生180字的長聯,並由昆明名士陸樹堂行書長聯刊刻並懸掛於二樓,大觀樓名聲鵲起。
道光八年(1828年)雲南按察使瞿覲觀重修大觀樓,並由原來兩層變為三層。同年,觀音寺主持在寺後新建三層五間的華嚴閣向群眾募化,淨樂和尚還為觀音寺撰寫了長聯。隨著大觀樓的聲名遠播,就連遠在萬裡的紫禁城都對大觀樓有所耳聞。鹹豐五年(1855年),遠在京城的鹹豐皇帝問起雲南滇池的美景時,時伍兵部侍郎的呈貢人何彤雲歷陳大觀樓情形時稱「登樓觀滇池時,有一種『無風三尺浪,有風浪千層』的感受,鹹豐帝聽後頗有感觸」,提筆在手,「拔浪千層」四字躍然於紙,自皇帝手跡懸掛於大觀樓(圖一)後,大觀樓又多了一亮點。
只可惜好景不長,鹹豐七年(1857年),雲南「回民起義」,由東、南、西三面進攻昆明,迤東回民馬德新、馬如龍、徐遠吉一道率領滇南回民起義軍進攻昆明。5月21日,滇南起義軍進圍昆明時與守城清軍開戰,南城外六街三市火光沖天。圍城三月,城內無糧食,連五華山的樹皮,翠湖的浮萍、荷葉都被市民吃完用盡。都撫和團練慌作一團束手無策,在無救兵的情況下,總督恆春夫婦急得走投無路,只好於督署衙門的四知樓懸梁自盡,以謝國朝。南面由滇池乘舟進攻的回民路過近華浦時,放火將大觀樓及其後的觀音寺、華嚴閣一併燒毀。後來,同治五年(1866年)馬如龍出資重新修建了大觀樓。可以說大觀樓的被毀和重建都與馬如龍其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馬如龍究竟是何許人氏?
馬如龍的傳奇一生馬如龍(1832年——1891年),雲南建水回龍人,原名席珍,又字現彩,諱如龍。他出生於忠良世家,世沐皇恩,青年時期身材魁梧,好武功,從小練就一身武藝,是我省清朝時期「回民起義」的首領之一,曾任過雲南提督。
清鹹豐六年(1856年),建水漢族豪紳地主和礦業務主黃鶴年、黃殿魁等進入臨安城搜殺回民「暴徒」。「暴徒」倖免逃脫後投奔回龍,地霸又將屠刀指向回龍,回龍回族為自保,馬如龍率領全村回民同仇敵愾,自衛抵抗,拼死一戰,擊斃廠客頭目林代五,殺死沈裕後等,組織圍攻臨安府城。後遭到清軍的圍殲,馬如龍領導的回民義軍兩敗清軍,擊潰漢團,聯合建水館驛的馬敏功為首的起義軍,成為滇南的一支強大隊伍。期間,馬如龍發布了《建水回民檄文》,闡述了雲南歷代回民皆是赤誠報國,為國家之幹城,列舉元、清兩朝回民名臣名將,以資佐證。並譴責黃鶴年等地主的滅回暴行,號召各地回民捍衛民族生存權。因此馬如龍的武裝組織和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呈白衷曲,洗去判名,興兵報仇之意,旨在希望由政府出面,阻止官紳地霸的滅回暴行。可以說這和當時滇西回民杜文秀「反清起義」的性質完全不同。
但當時由於杜文秀滇西回民起義軍的原因,清廷在各地大肆捕殺回民,蒙自、沙甸、開遠告急。馬敏功派馬如龍率隊前往救助,與當地回民合力抵抗,聲勢日趨強大,清軍屢攻屢敗,接著盤溪回民又告急,馬如龍又前往支援並攻下盤溪,利用當地東有盤江之險,西有高山峻岭,地勢險要之特點,建立了起義軍的基地,因馬如龍英勇善戰,戰功卓著,被推為首領。回民起義軍在馬德新威望的感召下,團結馬如龍、馬敏功、徐元吉等各地起義領袖,佔據玉溪等地十縣,形成了滇南地區一支強大的回民起義軍,與滇西杜文秀政權成為反清的掎角之勢。鹹豐七年,為配合杜文秀圍攻省城昆明,起兵向昆明進發,一路奪關斬將,包圍昆明數月,致使總督恆春夫婦自殺身亡。但這時的滇南起義軍打著「只為報仇,不敢為逆「的旗號,與新上任的總督吳鵬達成了和解協議,至此圍城結束。
鹹豐十年(1860年),提督褚克昌為了鎮壓大理的杜文秀回民起義軍,開始了第二次「西徵」。很快清軍便攻陷了姚州(現姚安)、大姚、雲南(祥雲)各縣後又向彌渡、賓川進發。為擊敗清軍的「西徵」,杜文秀不得不求救滇南回民義軍。於是馬德新致信馬如龍說「東西回族本是一家,宜互相救援,若迤西回軍不保,則迤東南之回軍豈能獨存」。要馬如龍率部赴滇西。馬如龍同意後親率滇東南之回軍赴滇西救援,4月馬如龍自建水曲江出發,取道通海、嶍峨(今峨山縣)進入雙柏,此時宜良漢族諸生李其園亦率部由安寧到雙柏與馬如龍聯合攻佔府城楚雄,截斷清軍後路,使其陷入兩面受敵進退兩難的困境,註定了褚克昌「西徵必然失敗的命運。」緊接著馬如龍克安南定遠(今牟定縣)等州縣,自順寧(今鳳慶)雲州(雲縣)東下配合楊德明等部,於5、6月間收復紅巖,彌渡和祥雲縣等戰略要地,7月攻克褚克昌的賓川大營,取得了全殲清軍諸路軍的輝煌勝利,宣告了清軍第二次西徵的徹底失敗,褚克昌本人也戰敗身亡。通過此次戰役後,大理政權東部疆域得以擴張至楚雄一線。
由於馬如龍領導的起義軍目的「只欲報仇,不敢為逆」因此在鹹豐七年(1857年)鹹豐十年(1860年)兩次協同杜軍粉碎了清軍西徵後,又第二次與清軍定了招撫協議,而這兩次招撫因總督無誠意,才導致了馬如龍於鹹豐十一年(1861年)第三次進攻昆明。在1857年至1861年三次武裝圍攻昆明,馬如龍並非要佔領昆明,進而推翻清朝統治。而是圍而不攻,試圖阻斷糧道,請求申雪,懲辦滅回禍首,如果應允,進軍隊伍立即就地解散回鄉,若不,則派兵進剿,要挾雲南官府答應其要求。第一二次和清政府籤了和議,但因官吏更迭,新任者不贊成前任和議而遭破壞。特別是第三次進圍時,馬如龍在單獨會見提督林自清時說:「我朝君臨天下210餘年以來,回民從沒叛逆之事。」還說了表明心跡的一段話:「我祖自明初來雲南做官,我要仰體先人之清正做官,不想反矣」。①這些表白,不是馬如龍在討好朝廷,借邀功利。而是與他從發布檄文以來「止欲報仇,不敢為逆」「興兵報仇」的思想相一致,也與回族先民進入雲南戍守邊關,忠君報國的歷史傳統相承,又與他們「呈白衷曲,洗去判名」的鬥爭要求相符。②
所以同治元年(1862年)馬如龍等再次放下武器,退還城池,遺散所屬各地抗清回民,最終馬如龍被委任為臨元總兵,楊振鵬等人各授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的官職。這時的馬如龍是真心受命於清庭,充當總督徐之銘「以回治回」的先鋒,曾多次寫信給楊振鵬、田慶餘等人去大理說降杜文秀,並以高官厚祿進行引誘。
同治二年(1863年),發生了武定參將馬榮等進攻昆明事件,馬榮指揮部將殺死總督潘鐸。馬如龍在建水聞變後,迅速回師省地,將馬榮逐走。馬如龍因復城有功,被清廷授與「雲南提督」賞「效勇巴圖魯」稱號,從此,他便移駐昆明,死心塌地效忠清庭。同治三年(1864年)清軍有了馬如龍的真心效忠,開始進剿滇東起義軍,馬如龍率軍包圍尋甸、曲靖。誘殺了起義軍將領馬聯升,馬榮奪取了尋甸,曲靖。
同治六年(1867年)大理杜文秀政權統一滇西恢復了經濟,有較強的經濟實力,組織多路義軍進行東徵,迅速包圍了昆明,勸說馬如龍歸順。馬如龍則決心「城存則存,城亡則亡,首可斷,志不可斷」。並獲悉守城部將圖謀與杜軍「裡應外合」,則將副將馬學林,守備馬雲龍等捕殺,最終,堅持了18年的杜文秀起義軍歸於失敗,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其中馬如龍策反拼死奮戰不無關係,清庭對此也是十分肯定的。傳歌頌曰「同治七年(1868年)杜逆其婿蔡揚威督偽大司18人,逆黨30多萬進犯省城,公(馬如龍)與岑參軍誓同生死,分班戰守,其間大小數百戰,天天親臨前敵,身冒矢石……報捷到京,奉旨獎勵,並賞給頭品頂戴,上方珍物」。同治十三年到京陛見奉旨調湖南,值慈禧太后壽辰,命赴慈寧宮聽戲三日,欽賜回教餚饌,並賜如意、衣料、香爐等物,前後召見四次,復命恭親王驗傷痕,寫成御覽,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因舊傷迸發……17日歿於蜀。是年9月23日奉上諭:馬如龍著照,提督軍立功後病故,例議恤,於雲南省城建立專祠,生平戰績付國史館以嘉忠藎。③
馬如龍出資重建大觀樓1863年,馬如龍因復城有功,被清廷授予雲南提督,長駐昆明。有一次,他以提督身份對士兵進行演練,舟行路過近華浦,見島嶼蔓草荒煙,垂詢海濱父老,提起大觀樓被燒之原委,馬如龍立即答應重建大觀樓。今天我們看到的大觀樓就是同治五年(1866年)馬如龍捐資重新修建的,並親自為重建落成後的大觀樓題寫了《重建大觀樓記》手札,現立碑於大觀公園摧耕館一塊高110cm、寬170cm 見方的大理石碑(圖二)上。除了撰寫大觀樓的碑文外,馬如龍還在「近華浦」圓拱處寫了「曾經滄海難為水,欲上高樓且泊舟」的對聯(如圖七),大觀樓北面的「千秋懷抱三杯酒,萬裡雲山一水樓」等系列吟詩唱對的書法作品,刊刻後長期懸掛於近華浦的各樓臺、閣榭之上。
筆者曾有幸見過馬如龍為重建大觀樓所撰寫的《重建大觀樓記》碑文草稿和定稿的手札,兩份稿件手札所使用的格子稿紙,各高28.5cm,寬21.5cm,看紙張墨跡,最少有百年以上歷史。第一份《重修大觀樓記》手札(圖三),比現有石碑碑文整整多出425字,內容稍冗長且無印文,應該是草稿,第二份《重建大觀樓記》手稿(圖四)可以說是定稿,全篇亦325字,與碑文完全一致,連楷書字體及書法字形上都如同一轍,碑文應該是按照手札上的內容及字體刻制的。而在手札上,題目下方還加蓋一印,印文為「現彩」(馬如龍的字)二字,結束時又蓋一印,印文為「馬如龍印」四字。可見馬如龍在寫這篇文稿時,是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和斟酌,經過無數次的反覆醞釀,深思熟慮後方形成定稿。
《重建大觀樓記》全碑天頭地尾共計325字,均為楷書。碑文全文如下:「重建大觀樓記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稱巨浸焉,池之湄有蒲曰近華,以其近太華山而名,浦有埠築垣以蔽之,後為梵宇臨池建樓三楹,凡三層額曰大觀樓。登斯樓也瞻矚偉甚,鄉之人朝遊而暮返者,無虛日向為會城名勝地,載之志來乘不具論,歲丁已毀於火。餘過而惄然以時艱,故不遑顧也。今軍書少暇爰謀所以興之者或曰成毀之數豈,獨物然何區區者而先務也。置之便或曰復前人之規,易為力且名歸焉新之便是,二說者餘嘗鄙之,夫有廢必興,有作斯述何必在樓,亦何必不在樓,集賢之院延賓之館遊觀云乎哉迺於農隙鳩工莊材,費幾千民而落成樓之後為湧月亭,亦修葺之餘喜厚其牆垣固藩籬也,遴其杞梓備梁棟也,重門洞開,胸無城府也,登臨遠望目無障翳也,抑有感焉今之雕瓦畫檻,非即昔之廢址頹垣乎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餘之重建斯樓,此物此志也夫是為記。同治五年歲次丙寅季春建水馬如龍撰。」現在大觀樓正南面的「大觀樓」三字燙金楷書(圖五)也為馬如龍所提。
而與大觀樓同時被焚毀的觀音寺、華嚴閣馬如龍未能顧及修建,從此便煙飛灰滅,直到2002年,疏挖大觀公園湖塘,打撈出華嚴閣佛號經幢並將其置放於原址,供遊人觀賞(如圖六)。
參考資料:
①荊德新:《雲南回民起義史料》,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②馬平安;馬紹忠:《清朝鹹同年間滇東南回民捍衛民族生存鬥爭的性質辨析——對馬德新、馬如龍的重新評價》,《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03期。
③《清史稿》列傳二百四十三。
作者單位:雲南省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