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與宋慶齡的友誼:情真意切 歷久彌堅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劉友梅

 

  今年是我國當代法學家、政治家、女權運動先驅史良誕辰120周年。

  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史良與宋慶齡的友誼經歷了半個世紀,情真意切,歷久彌堅,既飽含了兩位傑出女性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也體現了普通女性之間的姐妹深情,令人回味無窮。

  史良結識宋慶齡,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1932年,宋慶齡和蔡元培、楊杏佛等仁人志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以反對國民黨迫害進步人士,援助革命者,爭取言論、出版、結社、集會等自由。宋慶齡被推舉為該同盟主席,蔡元培、楊杏佛、魯迅、鄒韜奮、胡愈之、林語堂等為執行委員。他們「執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營救被迫害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

  而史良與宋慶齡的相識,就始於這項重要工作。

 

  營救鄧中夏 

  中國互濟會是中國共產黨一個重要的外圍組織。五卅運動後,犧牲、受傷和被捕的革命戰士越來越多,救濟任務繁重,中共中央決定發起成立中國濟難會。發起人有楊杏佛、惲代英、楊賢江等各界知名人士,其中以中國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為主。1933年5月鄧中夏(化名施義)被捕後,互濟總會也立即展開多方面的營救活動,除派人請唐豪等律師為鄧中夏辯護外,還將這一消息報告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忠實朋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主席宋慶齡,請她設法營救。

  史良回憶說:「1933年的一天晚上,有個陌生人來到我家裡,要會見我,見到以後,那人拿出一張名片,上面寫的是我敬慕的宋慶齡女士的名字。這個陌生人轉達了宋大姐的意思之後,我就在第二天到她(宋大姐)家裡,原來是她要我承辦中共黨員施義的案件。」

  史良曾回憶這次會見說:「孫夫人一見我就熱情地握住我的手,她那美麗而嚴峻的面色深深感染著我,給我以信心和勇氣。她講話簡短、明確,態度沉著、鎮靜,眼光堅定、柔和。」當天,她們為營救上海地下黨領導人鄧中夏商討了法律援助辦法。史良深感責任重大,自己又年輕,於是請了自己的老師、上海著名的律師董康一起承辦此案。他們分析後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不能讓國民黨把人引渡走。史良了解到鄧中夏和一同被捕的林素琴已被解送江蘇高等法院第三分院(設在租界)受審,她立刻趕到三分院進行疏通。史良事先還做了捕房律師顧守熙的工作,讓他也反對引渡。結果,法庭作出「不準移提」的裁定。經過史良等人的大力營救,法院判決鄧中夏52天徒刑,同時可以交保釋放。

  史良認為取得了初步勝利。但她萬萬沒有料到,林素琴卻很快叛變了,她交代了施義的真實姓名為鄧中夏。國民黨不惜花費10多萬現大洋,收買了法租界巡捕房的上上下下,並以國民黨中央的名義,強令高三分院作出準許鄧中夏「移提」的裁決,同時對作出「不準移提」的庭長記了一個大過。

  1933年9月,鄧中夏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這是史良「第一次承辦為革命者辯護的案件」。此後,宋慶齡經常介紹案件給她,一類是「營救」性質的政治案件,另一類是婦女案件。她們志同道合,共赴國難,營救革命黨人於危難,救助婦女姐妹於水火,在長期交往中結下了深摯情誼。

 

  營救「七君子」案件 

  1935年初,日本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華北事變」,妄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進而吞併全中國。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193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宋慶齡、馬相伯、章乃器、沈鈞儒的號召和領導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簡稱「救國會」)在上海成立,會上推舉宋慶齡為救國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由於「救國會」廣泛地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並公開批評國民黨「對外退讓,對內用兵,對民壓迫」的反動政策。因此,「救國會」自成立伊始,便遭到國民黨政府的不斷迫害與鎮壓。1936年11月23日,史良和沈鈞儒、章乃器、王造時、鄒韜奮、李公樸、沙千裡七位救國會領袖被當局非法抓捕,釀成震驚中外的「七君子」案。

  宋慶齡得知沈鈞儒等七人被捕後十分憤慨,立即帶領「救國會」展開一系列的營救活動。先囑孫科帶上她的親筆信星夜兼程,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處,請其敦促放人。12月16日,宋慶齡與馬相伯、何香凝三人向全國同胞發表《為七領袖被捕事件宣言》,「要求立刻無條件恢復幾位被捕先生的自由。」

  《宣言》的發表立即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各方人士紛紛向國民黨政府提出抗議,同時展開聲勢浩大的營救運動,給國民黨當局造成極大壓力。國內政要李宗仁、馮玉祥、于右任和國際著名學者杜威、愛因斯坦等紛紛致電南京政府,呼籲釋放「七君子」。

  為救「七君子」出獄,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又發起「救國入獄」運動。1937年7月5日,宋慶齡和胡愈之、彭文應、張定夫、潘大逵等知名人士一起,自帶行李,從上海至蘇州高等法院,自請入獄。宋慶齡表示,一起來的人同「七君子」一樣,都是愛國者,理當同罪,要求入獄,這讓國民黨當局始終不敢答應。宋慶齡提出探望「七君子」,她首先來到史良被單獨關押的房間。她對史良說:「你們的鬥爭不是孤立的,我們全國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人都在支持你們,你們的鬥爭一定能夠勝利。」史良和宋慶齡熱烈擁抱,淚水奪眶而出。

  宋慶齡發動並親自參加的這次「救國入獄運動」,使獄中「救國會」七領袖和廣大愛國人民受到巨大鼓舞。一時間人們盛傳「國母孫夫人來蘇州營救『七君子』了。」這使「七君子」更加堅定了他們與國民黨鬥爭到底的決心。由於宋慶齡等堅決鬥爭和國內強大的壓力,國民黨當局最終未能對「七君子」強行定罪。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在7月31日將「七君子」釋放出獄。「七君子」事件得以勝利解決。

 

  共迎新中國 

  1949年1月19日,毛澤東、周恩來曾致電宋慶齡,邀請其北上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當電報輾轉由香港送到宋慶齡手上時,她經過長時間考慮,確認一動不如一靜,先後給中共中央回了兩個函件,表示歉意,稱「將在上海迎接解放,和諸公見面」。

  5月27日,上海解放,新政協籌備會議召開在即,中共派出了黨內地位和社會聲望都匹配的鄧穎超,持毛澤東和周恩來親筆信南下上海。

  上海解放後的第二天(5月28日),史良前往位於上海淮海西路的宋慶齡寓所。宋慶齡在新生的上海與史良重逢,心情十分喜悅,她拉著史良的手說:「解放了,就好了,國民黨的失敗,是我意料之中的。」

  6月25日,在曾長期擔任宋慶齡的英文秘書、深得宋慶齡信任的廖夢醒陪同下,鄧穎超拜見宋慶齡。但是,鄧穎超也沒能勸動宋慶齡。孫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那是她的傷心之地,她不願前往,邀請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當時,宋慶齡正受蕁麻疹折磨,這是宋家的家族遺傳病,她每遇過度緊張或過度勞累,此病便會劇烈發作。而史良與宋慶齡關係親近,能夠知曉宋慶齡心中的顧慮。史良勸慰宋慶齡,即使因體力不支不能每天到會,也應當參加開幕式。宋慶齡「為之動容」,後來宋慶齡要史良「回滬後與之商決」。史良據此估計「鄧親往勸駕必成」(《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1冊)。

  後來,她和鄧穎超一起陪著宋慶齡北上,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到火車站,隆重地迎接宋慶齡的到來。1949年10月1日,宋慶齡、史良等參加了開國大典。

 

  一生的朋友 

  「文革」期間,正常的社會秩序被徹底搞亂,宋慶齡和史良也都受到衝擊,但是她們之間還是保持著真誠的互相關心和交往。1967年國慶節,史良接到上天安門城樓觀禮的通知。當時民盟機關很亂,她的專車被停了,司機也「造反」去了。無奈之中,史良坐一輛三輪車到了廣場附近,又步行一段路,才上了天安門城樓。她們深情而默默地握手,表達著彼此的牽掛。宋慶齡表示,已經知道了史良在運動中受衝擊的情況,深為難過。史良則寬慰她說,自己已經得到周總理的保護,情況正在好轉,讓她放心。幾天後,史良收到一罐宋慶齡親手燒的小菜,以表達對這次難忘會見的紀念。

  有一次,史良送給宋慶齡一罐親手醃製的雪裡蕻鹹菜。宋慶齡吃完後覺得很好吃,她就親自打電話給史良說:「這鹹菜很好吃,能否再送些給我?(我)再派人來上門取經,了解醃製雪裡蕻鹹菜的做法好嗎?」史良一口答應。過了幾天,她就派保姆鍾興寶前往史良家裡去討教醃製鹹菜的做法。之後她囑咐廚師用雪裡蕻鹹菜燒黃魚湯,做鹹菜肉絲麵和鹹菜豆瓣湯,以飽口福。

  「文革」結束後,史良和宋慶齡又一次歡聚。史良曾著文記載當時的情景說:「宋大姐異常興奮……她的精神特別振奮,心情十分舒暢,和全國人民一樣,她為祖國前途一片光明而歡欣鼓舞。」

  1980年聖誕節,宋慶齡邀請史良參加她的家庭晚宴。史良記得,「那天她高興極了,由於興奮,顯得非常年輕。」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在現場為史良和宋慶齡拍了一幅合影。第二天,宋慶齡的蕁麻疹發作。她託秘書代筆寫信給史良,說自己「連樓也不能下,唯有在臥室呆著」。並親筆籤署姓名,又寫了「送雞汁一瓶,請嘗嘗!」

  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病逝世。兩天後,史良在《文匯報》發表悼念文章,稱宋慶齡為「偉大的愛國領袖,堅強的人民戰士」。

  1982年5月,史良撰寫題為《深切懷念宋大姐》的長文,回憶兩人一生的交往和友誼,表示對宋慶齡「永遠的祝福」。

  (作者系民盟上海市委研究室副主任)

相關焦點

  • 史良:來自江南水鄉的女中豪傑
    事後,史良從宋慶齡那裡獲知,「施義」就是堅持地下鬥爭的中共中央委員鄧中夏。 此案對史良觸動很大,隨後,她開始為中共地下黨員做辯護律師。在當時白色恐怖下,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等人,發起組織民權保障同盟,任務之一就是營救被國民黨迫害的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宋慶齡常將這樣的政治案件介紹給史良辦理,史良也多次勇敢機智地成功營救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
  • 中朝友誼休戚與共、歷久彌堅、薪火相傳!
    一直有一種說法,中朝友誼是鮮血凝成的友誼。相信,這是對中朝友誼的最真實、最深刻的寫照,這也是中朝兩國人民最真實、最深刻的一段集體記憶。這次訪問必將會使得中朝友誼、中朝關係在新時代、新時期的今天迎來嶄新的篇章。也必將會開創與迎來一片符合中朝兩國及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輝煌明天、未來與大好局面!
  • 常州女中豪傑,中國第一個女部長史良,為中國女人撐起半邊天
    史良這個名字,常州人你知道嗎?可能很多人沒有聽過,不過你搜索一下應該會發現,這個女子是個傳奇。 從此,女子權利又向前了一步,男女平等,實行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合法權益,而這保護傘的促成者,是史良。
  • 望海樓:抗疫合作讓中非友誼歷久彌堅
    在全球抗疫合作中,中非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幫助,中非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不斷深化,中非友誼歷久彌堅。即將召開的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必將為下一階段中非抗疫合作指明方向,彰顯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也將成為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次生動實踐。 (作者為國際問題觀察員)
  • 雲南大理:退役軍人優撫優待 情真意切動人感人
    退役軍人優撫優待 情真意切動人感人 供圖退役軍人優撫優待 情真意切動人感人 供圖近年來,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高度重視擁軍優撫工作,落實落細「軍人優撫政策」,營造了全社會關愛關心關懷退役軍人的濃厚氛圍,真真切切讓現(退)役軍人及家屬感到溫暖,不斷助推雙擁工作再上新臺階。
  • 宋慶齡問陳賡帶多少兵,陳答20萬,宋慶齡:怎麼不如四期的林彪?
    24年10月,陳賡參加了孫中山指揮的平息商團叛亂的戰鬥,在此期間,孫中山出於對革命青年的熱愛,親自與陳賡談話,於是陳賡結識了比他大10歲的宋慶齡(宋慶齡生於1893年,陳賡生於1903年)。1932年11月,陳賡離開鄂豫皖蘇區赴上海治療傷腿,宋慶齡堂兄牛慧琳醫生參加。
  • 男人若是對你「情真意切」,才會問你這三句話,中一句你就很幸福!
    1. 我去接你吧?
  • 駐尼泊爾大使侯豔琪:中尼友誼歷久彌堅
    駐尼泊爾大使侯豔琪:中尼友誼歷久彌堅 2020-07-02 1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宋慶齡與詹姆斯·貝特蘭
    華北前線嚴重缺醫少藥,周恩來想向宋慶齡求助,貝特蘭成為最合適的帶信人。貝特蘭從此成為宋慶齡維繫一生友誼的外國友人之一。1938年3月,貝特蘭在香港第一次見到宋慶齡。他與很多第一次見到宋慶齡的人一樣,被她外在的美麗、端莊和優雅所吸引,更被她對理想的堅貞不屈所打動。
  • 病理報告證明宋慶齡的偉大|何大章|宋慶齡|病理檢查報告|宋慶齡...
    6月5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其微信公號上以《流言下真實的宋慶齡》為題,介紹了該社5月底出版的《宋慶齡往事續篇》這一新書,本書作者為原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何大章,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在書中首次披露了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去世後,北京醫院對她遺體做了檢查,並將《病理檢查報告》上報黨中央,《報告》顯示,宋慶齡下腹部盆腔內無子宮(已切除),只殘留子宮頸,這與她1936
  • 宋慶齡基金會科比中國基金組織青少年赴美交流
    原標題 宋慶齡基金會科比中國基金組織青少年赴美交流 讓中美人民友好薪火相傳(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張 紅文/圖  習近平主席說過,人民友好交往是國與國關係的源頭活水。中美關係發展的基礎是兩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  2018年,《中美建交公報》發表40周年。
  • 流言下真實的宋慶齡:受多年無端攻擊的女人,內心深處刻骨的憤怒
    最初訪問蘇聯之時,兩人能夠同行的最大原因便是,陳友仁對於孫中山先生遺志的堅持,這也是構成他與宋慶齡革命友誼的基礎。1918年陳友仁才開始追隨孫中山,時間並不算早,但他卻得到了孫中山的充分信任,不僅作為孫中山方面代表參加巴黎和會,更曾代為起草孫中山的《致蘇聯遺書》。
  • 才女一生未嫁,卻將夫妻之情寫成千古名篇,短短四句情真意切
    才女一生未嫁,卻將夫妻之情寫成千古名篇,短短四句情真意切這首詩就是《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 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獻捐三百萬元比索支援中國疫情防控
    2月20日,中國駐菲大使黃溪連(右7)親切會見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代表並代收抗疫善款。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供圖中新網馬尼拉2月20日電 菲律賓朝野與華人社會掀起一波又一波積極支援中國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熱潮,廣大民眾心系疫區人民和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職員。2月20日,菲律賓宋慶齡基金會代表奔赴中國駐菲大使官邸,把三百萬元菲幣善款親交黃溪連大使,在場的有羅剛參贊兼總領事、董洪亞領事、王曉東領事等。
  • 宋慶齡與國際友人 | 馬海德 保衛中國同盟駐延安代表
    此後,他還接待了由保盟協助前往延安的印度援華醫療隊和德國醫生漢斯·米勒等,為他們在邊區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幫助,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大夫不幸逝世。不久,馬海德在《保盟通訊》上發表了紀念文章《我了解的諾爾曼·白求恩大夫》馬海德正式擔任保盟駐延安代表是在1939年9月。
  • 宋慶齡與國際友人 | 柯列然 保衛中國同盟協助援華的羅馬尼亞醫生
    正是在宋慶齡精神和品格的感召鼓舞之下,柯列然為休戚與共的中羅兩國友誼之路鋪就了一塊塊基石。李克強總理2013年訪問羅馬尼亞時就曾指出,「上世紀30—40年代,貴國醫生揚庫和柯列然夫婦不遠萬裡投身於中國反法西斯鬥爭,他們救死扶傷、捨生忘死的英雄事跡被廣為傳頌。」
  • 「此生無憾為中華——馬海德與他的革命導師宋慶齡」文物圖片展在...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趙爭耀)12月3日,「此生無憾為中華——馬海德與他的革命導師宋慶齡」文物圖片展在延安革命紀念館開展。展覽精選80件珍貴文物、文獻和300餘幅圖片,全面展示了馬海德與中國共產黨患難與共、與中國人民風雨同舟的光輝歷程,以及馬海德、宋慶齡這對親密戰友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 真金不怕火煉,中尼友誼歷久彌堅——侯豔琪大使接受《新興尼泊爾報...
    真金不怕火煉,中尼友誼歷久彌堅——侯豔琪大使接受《新興尼泊爾報》和《廓爾喀日報》專訪 2020-06-30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流亡中「被」改嫁的宋慶齡
    宋慶齡受到國賓待遇,蘇聯政府將她安排在「糖宮」,這是過去俄國糖業巨子的宅第。為照料宋的生活起居,蘇方專門安排了教育人民委員柯倫泰夫人擔任接待組組長。柯倫泰夫人是蘇聯有名的婦女領袖。她英語很好,與宋慶齡交流沒有語言障礙。在她的陪同下,宋慶齡參觀了紅場和克裡姆林宮,瞻仰了列寧陵墓,愉快地在蘇聯四處遊玩。但很快,困難也接踵而至,最難的就是沒錢。
  •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走進四川廣漢活動圓滿結束
    2020年11月28日,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健康中國行」攜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專家團隊走進四川廣漢。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於1982年5月,是為紀念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繼承和發揚她的未竟事業而設立的兼具群眾團體和公益慈善機構雙重屬性的組織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