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望族——項城袁氏(袁世凱家族)

2021-02-27 袁氏歷史文化

清◆項城袁氏

據現有資料顯示,項城袁氏起源於汝南,後由十三世祖持衡公遷居於項城,於是項城袁氏便尊持衡公為一世祖。

持衡公從汝南郡汝陽(今河南省商水縣平店鄉龍宿橋村)遷至項城年灣村(現屬老城鄉),為袁氏最初的居住地;至三世祖步月公攜子學詩、學禮,又從年灣村遷至秦坡村(今項城市永豐鄉秦坡村)。當時,秦波村一帶人煙稀少,地勢低洼,野草叢生。步月公父子三人在此篳路藍縷,開啟山林。至步月公病逝後,家人本打算將他的靈柩送回年灣村的祖塋安葬,但靈柩行至袁閣村(今項城市高寺鎮袁閣村)時,抬靈柩的繩索突然斷裂,棺材掉落地上。步月公長子學詩認為這是父親留戀此地,此地該為風水寶地。於是便將步月公就地安葬。步月公的子孫為了祭掃方便,遂舉家從秦坡村搬到袁閣村,袁閣當時還不叫袁閣,乃因學詩公等幾代人辛勤勞作,逐漸家興族望,蓋起閣樓,遂有袁閣之名。

步月公三子學禮之孫六世祖臨公分居於袁樓,八世祖炳公遷居於湖北鄖西,九世祖應名、應時則世居於項城秦波。

清乾隆年間,項城袁氏家族人丁興旺,人增地窄,生計艱難。為改善生存環境,九世祖九能、九芝公攜子遷居騾馬張村(騾馬張營本是明初張姓移民定居之地,到乾隆盛世,村中開闢了騾馬市場,生意紅火,便稱此村為騾馬張營)。九能、九芝二人來騾馬張營之後,,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擴地三頃多,蓋起了磚瓦結構的三進院落,成為村中首富。兄弟兩人各生兩子:九能生耀先、耀南,九芝生利振、耀東,子孫漸多,騾馬張營之名也被人們改稱袁張營。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耀先、耀南、利振、耀東四兄弟於袁張營村分家,各授田八十畝,俗稱「老四門」。

清道光甲午年(公元1834年),十一世祖、耀東公次子甲三公首發科第,榮中舉人,次年中進士,項城袁氏從此人文蔚起,仕途不斷。因甲三公考中進士,袁家大院成為「進士門第」,後又因甲三官至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家大院又被當地尊稱為「大帥府」。

隨著家族的繁衍興盛和仕位升遷,袁張營村府宅難容,項城袁氏家族繼續向外遷居,擴大居住面積。先是「光祿公」耀南愁悶鬱結,於1852年9月26日病逝,其子「鄉賢公」登三在家盡孝,籌劃終養,棄儒就賈遷至夾河集(今項城市區水寨鎮),成為水寨首富。後又有十二世祖保中公與四叔重三公為防捻軍襲擾,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買下距袁張營村二十多華裡的石腰莊莊田(也有稱石家花園的),挖土築寨,歷時三年多,建成袁寨防禦寨堡。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前後,耀東公遺孀郭氏率家族遷居袁寨,袁寨就此取代袁張營村成為項城袁氏的中心居住地了。十一世祖登三公後人除部分遷居夾河集外,其餘仍居住在袁張營村。

之後,還有因隨官或經商或隨田產地畝而遷的情況,在十一世至十三世時,先後大量外遷。

 從一世祖持衡公起,項城袁氏前七代為:持衡、膺舉、步月、學詩、體二、方芭、理全。從第八代起,項城袁氏始定輩份派語,為:

志九耀三 保世克家
啟文紹武 威衛國華
令德壽考 繩池嘉伐
茹綱紀兆 爾懂梁寬
承昭列記 祖呈祥儀
繼賢揚善 延續天昌
翰墨恆貴 通睿智強
紫硯開鼎 仁慈倫常
惠成蕃秀 篤信裕彰
尊望悅泰 英胄永康

十世祖耀東公子四:澍三、甲三、鳳三、重三,夫人郭氏出身淮寧大家,知書達理,自從嫁到貧寒的袁家,並沒有怨天尤人,當然更不會跳槽另嫁,而是親操井臼,辛苦勞作,操持起一個人口繁多,經濟拮据的大家庭。耀東公去世後,日子過得更加艱難,不但要養育一群嗷嗷待哺的子女,而且還要他們有出人頭地的一天,以完成亡夫的志願。郭氏望子成龍心切,寧肯自己含辛茹苦,忍飢挨餓,白天操勞不算,晚上還要檢查孩子們的學業。她後來覺得自己所學畢竟有限,於是典賣家當,請來名師家教給孩子補習功課。郭氏的苦心總算沒有白費,澍三、甲三都進了縣學(秀才),而且得到官方的補助,即成為廩生。鳳三和重三,也都考中秀才,相繼邁入士人的行列。澍三為廩生,曾以候補訓導的功名,署理過陳留縣訓導兼攝教諭,他就是大總統世凱公的祖父。鳳三也曾捐了一個禹城訓導的功名。特別是甲三公榮登兩榜,項城袁氏更是大放異彩。澍三公子二:保中和保慶。保中公是附貢生,曾捐同知,但是一輩子只是個優遊鄉裡的富紳,從未做過官。他,就是世凱公的生身父親。

澍三、甲三、鳳三、重三,俗稱「新四門」。

澍三公子二:保中、保慶,保中子六:世昌、世敦、世廉、世凱、世輔、世彤,保慶無子,保中將四子世凱過繼其為嗣。兄弟六人,俗稱的「新六門」,從此,項城袁氏有「老四門,新四門,新六門」之稱。

澍三公故去後,其子孫同重三公一起遷入袁寨。其長孫世昌公留居袁張營村,世居「帥府」;次孫世敦公遷至陳州;四孫世凱公官至清內閣總理大臣,後又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為袁氏驕傲;三孫世廉公隨四孫世凱公做官;五孫世輔公遷居蘇州;最小的孫子、項城名士世彤公在出使比利時等國後,遠離政治,後一直居住在項城袁寨賦詩作畫。

甲三公遷居淮陽;鳳三公遷居河南禹州做官。

耀南公之後,一部分後人遷居田寨、盛莊,也有一部分遷入周口、水寨。

耀先公子長子祝三、次子書三、三子益三公於道光年間先後由袁張營村遷回袁閣;而四子變三、利振子畏三、耀南子登三公的部分後人則世居袁張營村。

大總統世凱公逝世後,項城袁氏族人群龍無首,四處遷移。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項城袁氏家族後人中,有些人遷居至北京、天津、上海、成都、鄭州、開封、武漢、臺灣、寧夏、新疆、遼寧、山東、江西、湖南、湖北,至此,項城袁氏家族後人已經遍及全國和世界多個國家、地區,家族派系已經傳至二十一世「繩」字輩。。

2009年9月,「新六門」後代,近百年後從世界各地趕回,首聚故裡,發起成立了「項城袁氏家族聯誼會」。

 

宣統三年《項城縣誌》人物/名臣

袁甲三,字午橋,河南項城人。道光十五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郎中。三十年,遷御史、給事中,疏劾廣西巡撫鄭祖琛慈柔釀亂,又劾江西巡撫陳阡賄賂交通,皆罷之。戶部復捐例,疏請收回成命。鹹豐元年,粵匪起,南河豐北決口,上疏極論時事,皆切中利弊。二年,粵匪竄湖南,疏言:「總督程矞採為守土之臣,責無旁貸。若復令賽尚阿持節移軍,誠恐諉過爭功,互相掣肘。請命賽尚阿回京,專責程矞採便宜行事,如有疏虞,按律定罪。」並言:「湖北巡撫龔裕聞賊入境,託疾乞休,尤宜嚴懲,以昭炯戒。」又列款奏劾定郡

  王載銓賣弄橫勢,擅作威福,及刑部侍郎書元貪鄙險詐,諂事載銓狀,詔詰載銓所收門生實據,疏請飭呈出所繪《息肩圖》,事皆得實。載銓坐罰王俸,奪領侍衛大臣兼官,書元及尚書恆春降調,題圖者降謫罰俸有差。於是直聲震中外。

三年,命赴安徽佐侍郎呂賢基軍務。粵匪陷鳳陽府,踞明淮關,煽動土匪,連陷蒙城、懷遠。甲三至軍,疏言:「賊勢未遽北犯,請飭諸臣勿涉張皇,急圖制賊。」命權廬鳳道。漢、回相閧,圍潁州,遣兵解散,誅首亂,事即定。會漕運總督周天爵卒於亳州,命代領其軍。時土匪合五十八捻為一,勢甚張。甲三至王市集,收散勇,整民團,擊賊高公廟,破之,加三品卿銜。命署布政使,疏辭不赴,請專治兵事,允之;命專剿捻匪,破賊標里舖,擒其渠鄧大俊。鄉團先後擒獻者二千餘,悉置之法。

十月,粵匪由安慶竄踞桐城,尋陷舒城,呂賢基死之。上命移軍桐城,甲三疏言:「捻首張茂踞懷、蒙間,窺廬郡,請先赴蒙、亳為諸郡聲援。」時捻匪麕聚雉河集,甲三令縣丞徐曉峰擊破之,擒賊渠孫重倫。分兵擊敗臨湖鋪竄匪,擒賊渠宮步雲、馬九,並其目數十人。令遊擊錢朝舉、知縣米鎮攻懷遠,大破之,張茂負傷遁。十二月,賊陷廬州,巡撫江忠源戰歿。甲三劾陝甘總督舒興阿擁兵坐視,褫其職;並請撥兵防壽卅、六安以杜旁擾。四年二月,粵匪陷六安,竄蒙城,甲三進搗蒙城。賊走永城,甲三恐其趨宿、徐,阻糧道,急躡之,賊已濟河,不及而還。賊尋復南竄,連敗之潁州、正陽關,餘賊退六安。還軍蒙、亳剿捻匪,搗臨湖鋪,進逼雉河集。賊空巢誘官軍,甲三偵知,盡泊船南岸,令知州張家駒陣河幹,參將朱連泰、李成虎敗賊馬家樓,迫之渦河,殲賊殆盡,遂破義門集,捻首張捷三遁去。

甲三移屯臨淮,地數被兵,比戶凋敝。既至,討軍實,撫殘黎,眾皆樂為之用,超擢左副都御史。疏言:「皖軍以克復廬州為急,宜出偏師赴南路斷賊接濟。」尋以賊陷和州,窺江浦,將北竄。分遣將扼關山,赴滁河鳩團練為聲援。十月,北路捻匪復熾,令張家駒、朱連泰率軍破之於寺覺集。粵匪踞烏江,令廬鳳道張吉第擊敗之。賊夜結五壘於駐馬河,乘其初至薄之,殲擒甚眾。令參將劉玉豹、舉人臧紆青規桐城,連奪大小關,擊走廬江援賊。紆青戰甚銳,進攻桐城西門,賊由安慶、潛山來援,城賊出應之,紆青戰死,玉豹收餘眾退保六安。

五年,疏陳軍事,略曰:「北路以臨淮為要,正陽次之。臣駐臨淮,牛鑑扼正陽,以防賊北渡。廬州為中路,和春、福濟師老力疲,久攻不下。西路蘄、黃無處非賊,兵力過單。東路沿江針魚嘴、西梁山,賊船賊壘,來去無常。張光第等分軍進攻,然無水師夾擊,終難收效。目下悍賊力爭江路,群聚上遊,廬州有機可乘,請益厚兵力,分扼廬城東南,或增兵並剿舒、巢,俾其應接不暇,庶可一鼓而下。」

時淮北官吏,甲三欲有更調,和春、福濟意不合,甲三專奏,詔仍飭會銜。於是和春、福濟疏劾甲三堅執己見,並劾其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裁餉銀,冒銷肥己。召回京,部議褫職。甲三呈訴被誣,下兩江總督按治,事得白。甲三在淮北得軍民心,其去也,軍民泣留者塞道。未幾,捻首張洛行勾結皖、豫諸捻,勢益熾。懷遠民胡文忠鬻子女,徒步京師,控都察院求以甲三回鎮,格不達,懷狀自縊。言官孫觀、曹登庸、宗稷辰先後疏請起用;疆臣怡良、吉爾杭阿、何桂清亦交章論薦。

六年二月,命隨同英桂剿捻河南。甲三赴歸德,招集舊部,三戰三捷,進解亳州之圍,毀白龍王廟砦,破燕家小樓賊數萬,直搗雉河集,擒蘇天福,洛行僅身免,特詔嘉獎,命以三品京堂候補。洛行尋復糾黨犯潁州,擊走之,又踞雉河集。七年,平王、鄧、宋、姚諸圩,誅捻渠李寅等百餘人,授太僕寺卿,賜花翎。勝保督師攻張洛行於正陽關,久不下,奏請甲三合剿,令部將朱連泰、史榮椿攻韓圩,克之。八年,偕勝保解固始之圍,復六安。史榮椿破捻匪於銅山,斬其渠孫大旺。移軍宿州,襲賊王家圩,誅賊首王紹堂等,乘勝復七圩。七月,命代勝保督辦三省剿匪事宜。張洛行方踞陳家莊,擊走之,分兵復豐縣。未幾,蒙、亳諸捻入歸德,窺周家口,甲三令子保恆偕總兵傅振邦馳援。賊遽趨西北,逼開封,振邦追賊,及之太和李興集。保恆集團勇扼橋口,馬步合擊,大破之,殲斃數千,逐賊出河南境,賜號伊勒圖巴圖魯。疏言:「兵分則勢孤,合則勢盛。捻匪踞地千餘裡,臣兵不過數千,不能制賊死命。請敕各督撫合力大舉,為掃穴擒渠之計。」

九年正月,擊張洛行於草溝,破其巢,追至沱河,多溺水死,復擊之雙渡口,洛行泅水免。勝保與甲三意不合,屢疏詆之,詔斥「甲三督剿半載,但防徐、宿,不搗賊巢,日久無效」。召回京,入覲,面陳軍事。四月,命署漕運總督。尋勝保以母憂歸,命署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實授漕運總督。進攻臨淮關,軍南岸,斷其糧道,降捻內應,斬關而入,生擒賊首顧大隴等,遂克之。

十年,進規鳳陽,屢戰皆捷。鄧正明以府城乞降,張元隆猶據縣城,誘出誅之,並誅悍賊三百餘人。未匝月,拔兩城,詔嘉調度有方,賜黃馬褂,命其子保恆赴軍差遣。

捻匪陷清江浦,窺淮安,令道員張學醇擊走之,乘勝復全椒。粵匪陳玉成來援,分擾滁州,令李世忠夾擊走之。是時江北無統帥,揚州叛將薛成良擁眾剽掠,亟發舟師扼高、寶諸湖。成良走依李世忠,甲三責以大義,即縛獻成良,斬之以徇。令保恆合總兵張得勝、副都統花尚阿各軍圍定遠,陳玉成糾眾來援,會合捻匪撲鳳陽,據九華諸山,連營數十裡。城中食且盡,甲三令參將黃國瑞潛率銳卒四百夜薄九華山,躍入壘,城上發炮應之,賊大亂,棄營走,圍乃解。

是年秋,英法聯軍入京師,車駕幸熱河,甲三請率兵入衛,詔以臨淮為南北筦鑰,止勿行。和議定,條上四事,曰:慎採納,節糜費,精訓練,選將才,下所司議行。復疏請還京,泰西諸國欲助兵討賊,甲三力陳非策,皆報聞。十一年,張洛行屯聚渦河北,令李世忠擊走之。

練總苗沛霖者,鳳臺諸生,健猾為閭裡雄。以團練功累擢川北道,加布政使銜,然不冠服,令其下稱「先生」。所平賊圩輒置長,收其田租。緣道設關隘,壟斷公私。渦河、澮、潁之間,跋扈自恣。甲三屢羈縻之,用以牽制捻匪。勝保尤信用沛霖,沛霖亦深與結納,內懷反側,憚威不敢猝發。至是藉口其練勇被害,據懷遠,圍壽州,巡撫翁同書為所劫持,殺壽州團練徐立壯;囚孫家泰,亦自盡,而壽州之圍仍不撤;遣其黨苟憬開犯河南,受粵匪封職,令練眾蓄髮,四出擾掠。於是詔褫沛霖職,命甲三會諸軍進剿,同書罷去,賈臻代署巡撫,復於潁州被圍。會張洛行大舉渡淮,甲三移軍擊之,洛行敗走。甲三屯長淮衛,解散沛霖屬圩二百餘處。十一月,保恆偕總兵張得勝等克定遠,粵匪遁走,進拔六合、天長。

同治元年,會克江浦、浦口,移軍會多隆阿軍攻廬州,克之。陳玉成走壽州投苗沛霖,執送勝保軍,誅之。於是勝保為沛霖乞恩免罪,責剿捻自效,佯奉命而倔僵如故。甲三策沛霖終為患,疏陳大勢,先剿群捻,次沛霖。薦李續宜撫皖,而自移師會僧格林沁軍擊捻匪,上報可。尋以病劇乞罷,允之。前因壽州失陷,部議革職,特詔寬免。

既受代,行至歸德,疏陳四事,請崇聖學;議政親臣專心國事;用人宜審;聽言宜斷:上嘉納之。復奏苗練終難就撫。二年春,沛霖復叛,圍蒙城,群捻助之,詔甲三在籍會籌防剿。臨淮軍苦飢乏。甲三奉命急籌接濟,乃倡捐募敢死士出間道,運至蒙城。捻匪兩犯陳州,甲三病已亟,榻前授將吏方略,擊走之。尋卒,優詔賜恤,諡端敏。擢其子保恆侍講學士,保齡內閣中書。陳州、臨淮、淮安並建專祠。後淮安請祀名宦,河南請祀鄉賢。(清史稿列傳第二百零五)《項城縣誌》卷二十二/人物誌一/七/名臣

 

袁保恆,(袁甲三)子保恆,字小午,道光三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從父軍中,鹹豐五年,詔允留軍差遣。七年,從解亳州圍,拔白龍王廟、寺兒集、雉河集賊壘,進攻三圩,戰最力。勝保以聞,加侍講銜,賜花翎。八年,會攻懷遠捻首李大喜,奪其輜重,又大破孫葵心、劉狗於太和,賜號伊勒圖巴圖魯。九年,甲三罷軍事,保恆回京供職。十年,復命保恆赴甲三軍,破賊定遠,幫辦軍務穆騰阿上其功,甲三力辭,上諭甲三不必引嫌。十一年,破苗沛霖黨張士端於懷遠,會克定遠。同治元年,連擢侍講、侍讀、庶子。甲三以病解職,命保恆仍留軍。尋丁繼母憂,歸。二年,從甲三督治陳州團防。甲三尋卒,恤典推恩,命保恆以侍講學士即補。

  

淮北初平,保恆疏陳善後八策,請以逆產、絕產募民屯墾,整頓兩淮鹽務,以濟屯田經費;又密陳李世忠驕恣難制,請加裁抑。三年,保恆以屯田議未即行,請詣京與廷臣面議。詔斥不諳體制,下部議降一級,以鴻臚寺少卿候補。服闋赴京,廷臣交薦其才。七年,捻匪犯畿輔,保恆自請效力戎行,命赴李鴻章軍委用。捻平,加三品銜,授侍講學士。從陝甘總督左宗棠赴陝西,八年,命筦西徵糧臺,許專摺奏事。十一年,遷詹事。肅州克復,加頭品頂戴。十三年,連擢內閣學士、戶部侍郎。保恆督餉凡五載,諸軍欠餉糾轕,騰挪無缺。及大軍出關,詔襄辦左宗棠轉餉事,進駐肅州。保恆請入覲,未許。光緒元年,召回京,兼署吏部侍郎。二年,調刑部侍郎。

保恆久歷兵間,審於世變,屢上疏論時事,請辨人材,厲士氣,收人心,言甚切直。又言:「歷觀各國情形,惟俄為最強最狡,往往不動聲色,布局於十數年以前,肆毒於十數年以後。履霜有象,桑土宜先。伏原特簡久經戰陣熟習韜略之治兵重臣,專辦東三省練兵事務。凡屬兵馬餉糈邊防之事,悉以屬之。重以事權,寬以歲月,無事則可消覬覦之萌,有事則可為撻伐之助。用以拱衛神京,懾服他族。根本至計,未可委之一二不相統轄之武臣,謂可威強鄰而彌外患也。福建之臺灣,僻處海澨,物產豐饒,民、番逼處。非專駐大臣,鎮以重兵,孚以威信,舉民風、吏治、營制、鄉團,事事實力整頓,未易為功。若以福建巡撫每歲半載駐臺,恐閩中全省之政務,道路懸隔,而轉就拋荒。臺灣甫定之規模,去住無常,而終為具文。請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駐臺灣,而以總督辦福建全省事,各專責成。」疏入,下部議行。

三年,河南大旱,命保恆襄辦賑務。既至,疏陳沿途流民狀,先令州縣停徵。四年,奏請截留江南漕糧九萬石,不許;請借直隸平糶餘米三萬石,許之。又請借用江蘇義倉積穀及臺灣捐修鐵路洋銀五十萬圓,下部議。令籌歸還之法。保恆請緩禁川鹽行楚,加抽鹽釐,備抵賑需,為兩全之計。疏入,仍下部議。保恆查賑所至,屏絕供張,服食粗糲,刊賑章二十二則頒行,就孔道設粥廠,就食省城者凡十餘萬人,棲息得所。時親視察,感疫病卒,優詔賜恤,諡文誠。河南省城建專祠,附祀陳州、臨淮甲三祠。子世勳員外郎。(清史稿列傳第二百零五)《項城縣誌》卷二十二/人物誌一/二十三/名臣

 

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三/人物誌二/宦績

 

袁保慶,河南項城人,鹹豐八年舉人。隨其叔父給事中袁甲三,勦辦粵逆。鹹豐八年,攻克安徽六安州城,經勝保等奏請,以光祿寺署正即補,允之。十年捐納郎中,籤制刑部,時順天府丞毛昶熙,督辦河南團練,保慶奉旨發往河南,交毛昶熙差遣委用。十月,山東竄匪七八萬人句結亳州,出巢捻逆牽制官軍,意圖西竄,毛昶熙檄保慶偕內閣中書劉錫鴻等,督率練丁迎擊之於開封、歸德等處。首先陷陣鏖戰數日,斬擒以數千計,賊敗歸亳州老巢,河南全境安諡敘功,賞加四品卿銜並賞戴花翎。十一年正月,捻酋劉添幅大股竄擾宋集、雷集、平臺一帶,保慶與道員周照徽等,會合總兵成景,分帶兵練前後夾制連破丁小樓、張椿等四寨賊,自是不敢遠出。同治二年,莠民趙鳳岡句引捻首王九現、季如松盤踞項城之尚店寨,深溝高壘,以拒官軍。保慶督率團勇與總兵張曜等攻克之,俘斬畧盡生擒李如松等十九名,河南巡撫張之萬上其功,奉旨賞加鹽運使銜。四年張之萬奏言,保慶在籍辦防勦發擒,親冒鋒鏑,動中機宜,請以首員分發省,分歸候補,班前先補用疏,下部議格不行。尋浙江巡撫馬新貽,奏請以道員留於浙江補用。諭令保慶速赴浙江,吏部核與成案不符,奏寢其議。五年,調取引見奉旨以知府發往山東。七年,以保慶勦辦捻逆迭著戰功,命免補本班,以道員仍歸山東,儘先題補適。兩江總督馬新貽,奏調保慶差委上飭赴兩江俟差,竣仍回魘省。九年,奏留江蘇,仍歸原班酌量補用。尋署江寧鹽法道。十二年,卒於官。兩江總督李宗義疏稱,保慶講吏治,整飭鹺綱,經理河渠,諸大政不辭勞瘁,備極周詳,沿江上下要害分布防軍,井井有條,請以事蹟,宣付史館並請附祀等語。奏入諭曰,已故江寧鹽法道袁保慶,前在原任漕運總督袁甲三軍營頗資得力,後在河南南陽等處,督帶團練,歷著戰功。旋經調赴兩江,於吏治河工鹺務及整頓防軍,均能實事求是。據所奏各節卓有賢聲,賫志以歿,殊堪矝憫,著加恩將袁保慶事蹟宣會史館附列袁甲三傳後,並附祀袁甲三臨淮專祠,以彰藎績。/國史館原傳(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三/人物誌二/宦績/1791)

 

袁保齡,甲三次子。同治元年舉人,兄保恆自有傳。鹹豐間,甲三視師淮上,保恆及其從兄保慶皆徵役。保齡奉大母郭母陳裡居,尋甲三積勞成疾,保慶太息流涕曰,吾父力疾督軍,諸兄頻年戎馬,吾不能執幹戈、衛社稷,非大丈夫也。所不忍離者重慈奉養耳。祖母及母嘉其志,命之軍,時兵餉奇窘,躬歷各營,拊循眾志,固結雖飢,困中踴躍用命。同治二年,蒙城餉竭,苗沛霖踞懷蒙窺陳宋,甲三已乞病歸,復被命督辦團防,保齡周曆各團,撫其反側各圩,曉以利害,使苗逆不得,合從內犯張總愚率大股再犯,陳州復會合,兵團分籌堵御,危城獨完,群捻紛竄,孤其黨羽,官兵乘之,皖豫肅清。甲三以己子不列奏報,曾國藩一見目為國士。尋甲三卒,蒙恩賞內閣中書。五年,補缺。十年記名內用。十一年,㳟校勦平粵匪方畧、勦平捻匪方畧告成,保侍讀,遇缺奏補。光緒三年,㳟纂穆宗毅皇帝實錄全書,遇半,賞花翎並換品頂戴,㳟纂玉牒告成,奏獎俟補侍讀,缺後以知府在任,即選並交部議敘。

四年,以兄保恆,奉命籌辦豫賑,盡瘁以卒,因念直晉陝豫,洊飢不速拯流亡,伏莽一煽,蔓延大局,匪第為桑梓患,時方補侍讀慨然以兄志未竟,豫民未活,呈請開缺歸裡辦賑,盡出家財,益以稱貸,遠近聞風佽助,大河南北,全活無算,舉凡賑災善後,興修水利置農具,靖奸宄,無不力陳撫臣,次第施行。豫撫塗宗瀛,以捐助豫賑不敢邀獎奏聞,稱保齡念累朝豢養之恩,遵父兄勇於為善之教,倡率鄉人,勉圖博濟,毀家紓難,出於至誠,詔敕部照各省賑例給獎,遂以道員不論雙單月,即選加三品銜。五年,實錄全書慶成,賞二品頂戴,保齡歷官內閣中書侍讀,十有三年,於天下要政,博考遠覽,熟悉掌故。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其曩侍甲三軍中襄事,諳習戎機,博通經濟,才具勤敏,疏調辦理北洋海防營務諸差。時淮練各軍集於津沽,保齡勤加蒐討,遇有兵民交訟之案,率右民抑兵以保良懦。八年,朝鮮亂黨內訌,毀日本使館,兵輪駛仁川口,日使臣以兵入漢城,保齡奉檄援護慶軍,統領吳長慶方率六營東渡。保齡建議韓王孱弱,宜大舉戡亂,選得力軍,數道並出,清埋案犯,更訂條約,遣忠正廉,誠胸有古今者,統旅長駐彼都,扶起孱王,實行監察效衛、文治衛,力策富強,與遼東三省,左提右挈,實東方一大屏障,若敷衍了局,韓其不旴食矣,力請調宋慶所統毅軍為後盾。吳宋皆甲三舊部,曾同袍澤,願以軍旅自任。直隸總督韙其言,日人知我寢韓亂既定,直隸總督疏請,以道員留直隸補用,乃益銳請整頓軍實。是年冬,赴奉天旅順口,督海防工兼辦水陸軍防務。先是奉檄履勘沿海,通籌形勢,無以易旅順者,跨金州半島,突出大洋水深不凍,山列屏障口門五十餘丈,口內兩澳,四山圍拱,形勢天然,誠海軍之奧區也。於此濬淺灘、展口門、創建船塢、分築礮臺、廣造庫廠,設外防於大連灣,屯堅壁於南關嶺,與威海各島遙為聲援,遠馭朝鮮,近蔽遼瀋,實足握東亞海權,匪第北洋要塞也,至是規盡建築。九年,李鴻章奏飭駐工督率稱,北洋防務以旅順是為鉅,西國遇此天險可為水師窟穴,必以全力駐之。北洋歲收經費有限,衹可就現在財力逐段竭蹶經營,開山濬海,工大費鉅,購料運器於西洋,派員僱夫於直省與內地,工程過異,初旅順於七年間,試辦築壩濬澳久無成功,灘地沮沼海潮怒撼百計不足捍禦。保齡受仕迭與提督宋慶、丁汝昌,臬司周馥,道員劉含芳等察看,妥籌次第,興作其築攔潮壩一役,於水雪風霧中督工役植立壩上四十日,仿慄毓美石壩純用塊石護之。始獲堅穩,時荒島初闢海聲硠硠,內地賓僚率相視裹足。保齡書督工作,夜草文書,恆以一身兼數任其勞苦,非常人所能耐。法越搆釁,法人聲言北犯旅順口,僅成黃金山礮臺一座。保齡跋山涉海測地鳩工,不數月而東西兩岸七臺成,又設備戰土臺無數,分置克虜伯大礮,添置防營環營數十丈,植植梅花椿阱,沿岸伏旱雷海口,伏水雷以防敵兵暗襲。其時津沽陸路二千裡未設電線,急請興建聯絡防軍節節布置,聲勢俱壯,法艦遂未敢北窺,其規劃旅防戰守也。則以嚴防後路為要義,任守者自西南之饅頭山,訖東南之嶗嵂嘴,分段布置,敵船逼近洋西面環攻各臺,則守臺者當之。任戰者專顧後路,與礮力不能及之零星口岸,大隊遊擊隨宜策應倘各臺堅守而寇來襲,我則任戰者當之。其通籌金州旅順大局也,則以客軍久戍非長策,添練土兵為要義,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嘗就海口隙地,種桑柘,教民紡織,設學堂導民忠義,屢陳當事慶專司簡練以開遼民敢戰之風。聊奉直之疆防合兵民為一體,尤於議懲庸將,不稍貸請申軍律,如臨陣潰逃或畏葸不前,宜照前明傳首九邊例,於正法,後傳示南北洋,以昭炯戎。十年夏,李鴻章會同吳大澂、張之洞等,出洋巡閱,以旅順新築礮臺營壘堅緻曲折,頗據形勝,操演水雷、旱雷均漸熟習,設海上有事牽制敵船冀,可憑險固守,合疏奏聞稱,保齡督飭達力,會朝議立海防衙門,大治水師。李鴻章飭保齡密議乃建六策:一曰,重事權謂宜設海防大臣一員,凡七省防軍制兵在海口二百裡者司道都統提督以下,歸節制黜陟用舍,均以海防大臣為衡關道任,兼海防宜照糧道屬漕督例,以海防大臣為專轄;一曰,定經制,由部頒關防制,同六部設參贊一視四五品卿大臣,駐北洋參贊,駐南洋或暫置翼長二員,一駐渤海、一駐南洋,刖設南洋水師統領。一凡歲時查閱防務得失,師船勤惰制楛,皆為參贊。若翼長職之又設四司,曰軍政、曰船政、曰度支、曰考藝,第司設官由中外大臣遴薦;一曰,建軍府,應以旅順為建牙、為師船歸宿以威海備巡閱;一曰,簡船械,宜將機器製造統一整頓中分兩大端,曰製造宜分寄責任,槍礮宜規定劃一;一曰,籌用費用減額兵,汰江海舊防;一曰,儲人才,宜設水師小學、大學,練船別設科目優予出身,洋洋萬餘言而終之。以無競維人,且謂人才不出,縱使船堅礮利其孰,與奏摺動之效慨乎?言之遠甲午之役,日人逆慮攻旅順不能破,適銘豫各軍分顧遼瀋,後路空虛,遂得乘虛襲擊,坐失天塹,論者惜之。是年十一月韓亂黨附日本者,乘沽口封凍,駐韓防軍皆屬北洋,電線未通,意欲斷其接應,謀為不軌,韓逆首金玉均等,戕害大臣,迫脅國王,偽請日兵入衛,舉國震動。保齡從子世凱,駐兵朝鮮迎護韓王,馳報保齡,急電北洋,由旅順分籌接應,立集水陸軍,轟水渡洋,駐馬山口,以厚兵力,密稟力陳法,氛圖南警報,方惡宜款法,以紓兵力,調南北洋各艦合力救韓。規定久計,赦李昱應以堅韓民,內向韓政失當,中國力盡保藩之義,須越俎代謀,若虛與委蛇,終為越續,語極切摯。李鴻章據以入告朝,命吳大澂續昌馳往,查辦亂黨,由北洋設備接濟日使井上馨,後我軍三日始至懾於聲勢,復與韓定約實,保齡在旅順籌濟策應之力,日本鑑於壬午甲申中國防軍,兩次赴機迅速詭議互相撤兵,遂有天津之約。朝鮮君臣亦堅請赦昱應,旋即釋歸而外侮內患,逆黨紛持,無兵力以鎮之。卒未能悉如保齡初議。保齡以韓勢日危,乃請於邊門鳳凰置重防,西連旅順,東接琿春,舉張曜督治之。遙顧朝鮮庶金旅防軍首尾相應,請添漢城至邊門電線,軍報資控制,李鴻章皆用其策,陳奏施行。尋李鴻章奏派保齡從子世凱駐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務。因言自古交鄰視乎強弱,兵事與使事相維持未可專恃筆舌,日俄爭先圖韓,英德實陰忌之,宜聯與國以拒敵,厚邊備以圖戰。北洋兵輪時巡仁川大同各口,弭患無形,韓王被閔妃黨蠱惑,媚外甚力,非速清君側,實行改革,莫挽危局,李鴻章以為然。卒以牽於時勢,未行也。十二年,醇親王親視閱旅順,深以海防布置合宜。袁保齡萬為得力,奏聞下部優敘。十五年七月,病卒於旅順防次。李鴻章奏陳其經營旅防,保護朝鮮以死勤事,請照軍營積勞病故例優恤。詔從之,賜祭幛,贈內閣學士,蔭一子如例。宣統三年,河南京官吏部右丞孫紹陽等,以保齡勳勤卓著,遺愛在人,略謂光緒間,豫省奇荒御災捍患,厥功尤偉,呈請將其生平事蹟宣付史館,列袁甲三傳後,得旨俞允,子世承,蔭生,山東候補直隸州知州。世顯,江蘇候補同知。世敭,附貢生,分省通判。世同,廩貢生,湖北候補知府。世傳,附貢生,二品頂戴,候補四品京堂。世威,候補布政司理問。史館原傳 (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五/人物誌二/宦績/1794)

 

袁保基,字立亭,由廩貢報捐兩淮鹽運大使,歷充兩淮釐局,差加捐花翎同知,指分江蘇,丁外艱,光緒三年飢,在籍辦賑服闋,引見到省候補,歷委各局提調委協,解東京豫甘等省餉,丁封海運差使跋涉出力,蒙保知府加鹽運使銜,十三年,河決鄭州,奉委坐探即解餉源,合龍後,蒙保獎奉旨著以知府補缺道員,升用加二品銜委金陵水西門,保甲疾惡稽匪多施善術,嗣蒙憲委辦上海布捐總局,到差一載積勞成疾,卒五十九。子世釗,字勉堂,直隸候補通判監提舉銜;世鈞,字秉政,知府銜分省補用同知。(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三/人物誌二/二十三/1809)

 

袁保純,字粹庵,郡庠生,以胞伯端敏公,蔭知州選雲南南安州,親老告近選山東莒州,蒞任即懲衙蠹、伸儒懦、興文教,政聲卓著,調署益都知縣,補德州知州,所至皆有聲。光緒乙亥,項飢電屬,家中糴買豆粟,頒給族中貧戶保全甚,眾感其惠者,立碑宗祠以志不忘,卒於任所。子世謨,字顯廷,四品銜東河補用同知。(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三/人物誌二/二十三/1810)

 

袁保頤,字蔭臣,禹州訓導鳳三子也。年十四失怙,隨從兄文誠公保恆,讀書京邸。同治壬戌,以伯父端敏公蔭授戶部主政,辛巳,丁內艱,哀毀盡禮,服闕補陝西司主事,擢獎以知府候補選,適從兄保齡督辦旅順船政,乃攜之赴津,託以家政。會劉莊肅公開府臺灣,召保頤隨辦軍務,比至臺治軍有法,士民感戴。後辦理滬尾海關稅務,滬尾為臺南北財政要樞,徵榷未能得人,財源日涸,逮保熙蒞滬,視事月徵數十萬兩,臺政務均利賴之。因積受煙瘴致疾,聞從從兄保齡訃,病益沉重,夫人白氏,割股療之,病稍痊可。乃乞假國疾回津料理喪務,扶柩旋裡安葬,時項之婁堤店,河渠塞道,路梗阻,保熙捐貲疏通,行旅至今稱便。辛卯,旋臺灣值漳番之亂,隨劉莊肅公勘平逆番,卓著偉績,敘功以道員優選簡放加三品銜辦理營務處,並善後事宜,及邵小村中丞奉命撫臺,尤深器重之,凡軍務要政鹹倚畀之。兩臺山嵐瘴厲內地,隨軍隊死亡過半,保頤捐廉優恤,俾遺體歸鄉裡,其無告者,則購義塋以葬之,凡施樂施棺及設義學種種善舉,皆特捐廉俸以為之,萬眾戴德口碑流傳不絕。會合肥龔仰蕖星使出英國,奏調保頤為參贊,行抵天津以積勞成疾卒。子二,世斌,湖北知府;世恪。(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三/人物誌二/三十五/1813)

 

袁世敦,字厚甫,捐監大使分發淮北疊委要差,張勤果公曜撫山東諮調之,密保以知府用派管帶營務處兼巡河工。時教匪滋鬧,帶兵撫勦及俞中丞接篆信教縱匪,世敦被議除職。光緒庚子,鄂督張奏邪術誤國罪,及無辜開復原官仍歸原省委用,周袁兩中丞接任皆派全魯翼長隨帶一營,以積勞卒。子二,克復,庠生;次史勣。(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三/人物誌二/三十八/1820)

 

袁世廉,字清泉,庠生,素有幹才,匪魁張天罕,肆行搶掠府縣,急捕不能得有用人,偵獲恐遭反噬,世廉慨然詣縣送案正法,闔邑稱快。初捐理問,繼知縣候補,北洋有樸實耐勞之獎,歷保知府道員用。光緒十一年,遊歷朝鮮,閱時務知交涉事宜,甲午戰後,投效聶軍總理蘆防營務處,庚子會匪亂,作微服去省母,山東助設減成捐局以救急需,母卒奉櫬回籍,卜葬後豫撫派全軍翼長時祥符沙壓荒地,官派升科起租,鄉民聚眾抗拒,幾釀大變,世廉出為排解,眾感之,送匾額。奉調武昌辦督銷淮監總局,奉署徐州府兵備道,蒞任未幾,患風痺,請解任,復委大通監局督銷,疾轉劇養痾彰德,尋卒。子二,長克成,次尚幼。(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三/人物誌二/三十九/1821)

 

《項城縣誌》人物誌三/方正

袁九芝,字瑞莖,別號湘浦。溫恭孝友,處鄰裡謙和忍讓,雖以非禮犯之不校,其厚德至今裡堂猶稱道之,拓田三頃餘。子四,長利振、次耀先、耀南,字麗中,端厚有父風;耀東,字海門,庠生,端敏公甲三父也,兩世皆以端敏公貴贈光祿大夫兼振威將軍。(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四/人物誌三/方正/四/1833)

 

袁鳳三,字桐友,端敏公胞弟。早孤,與兄勵志讀書,英年餼於庠,例授禹州訓導。齋舍狹隘,來學者至不能容,乃重修文廟,恢拓舊宇。值禹境內大旱,大府檄委查災,不遺不濫。鹹豐間,有匪假聊莊會名謀倡亂,馳往曉以利害,皆感動解散。南陽山谷中多悍賊,不時出擾禹,時城多傾圯,人心洶懼,州守每出督戰,委鳳三處守,乃率眾巡城,徹夜目不交睫,復典衣倡捐粟米以濟貧乏,士民感其忠義。守益固賊平,鳳三謂州曰,天下多事,兵未可旦夕弭也。遂率士民,修城培隍濬池,繕守具修郭外石橋,以利避亂者入城。皆始終其事,後皖匪至禹,而城屹立獨全,鳳三之力也。蒙恩加四品銜,在任候選同知,不就,禹人感之,為設長生位,送衣繖匾額,固辭不得,始受。歿後,士民請名宦祠。子保頤,字蔭臣,自有傳。孫世斌,字兼之,署廣濟縣知縣。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四/人物誌三/方正/八/1840)

 

《項城縣誌》卷二十四/人物三/孝友

 

袁重三,字惺軒,號敬友,端敏公季弟。幼聰穎,早年食餼,援例貢。成均素有大志,因諸兄甲三、鳳三,姪保恆、保慶皆宦遊於外,母郭太夫人年高,家居奉親,色養備至。為子姪延師,課之維嚴,一家數十口,雍睦無間,處世敦厚,接人無少長,和平坦易,遇事慷慨敢為。中年遭世亂倡修寨堡衛鄉裡。尚店寨陷於賊,總兵張曜督師圍攻,重三率鄉團助之,卒賴以平。亂定,母年益高,須臾不忍離。惟以訓教孫曾,博堂上歡。子五,保晉,字錫蕃,安徽候補通判,署壽州知州;保純,自有傳;保瑜;保經,字下齋;保永,字季長,邑庠生,保舉知縣。(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四/人物誌三/孝友/二十三/1871)

 

袁登三,字陟夫,增生。幼聰敏頗務外,父耀南以為優,使從從兄端敏公於京師遊學三年,有成,聞親疾,星夜馳歸,侍湯藥衣不解帶者數月,病劇割肉和藥以進。父歿,哀毀如禮廬墓盡情,時家計窘甚,假館授徒,陶成多士,繼遭匪亂,籌辦鄉團,又於水寨鎮創修寨堡,變產措資,首先倡捐,嗣是屢經大冠,卒賴保全。同治二十年,土匪吳萃亭李如淞等,陷城北尚店寨,時端敏公養痾在郡,登三赴府請兵馳勦。身為鄉導督率鄉團,以助軍勢,卒至渠魁受道。地方肅清,以功獎用訓導。光緒三年春,北方流民載道棄老拋幼,慘不忍睹。因協同富商捐資籌賑,復函商其姪文誠公,奏頒護照發商領運過卡免釐。由是糧船入境,絡繹不絕,陳屬一帶得平糶實惠,平日遇貧苦親鄰或婚葬無資必極力助之。他如修橋路設義熟諸義舉,尤不可勝述,卒年五十七。宣統初元,祀鄉賢。子四,保基,自有傳;保毅,廩貢生,例用訓導;保敬,監生;保信,廩貢生,例用訓導,以鄭工出力保知縣。(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四/人物誌三/孝友/二十三/1872)

 

袁保中,字壽臣,附貢生,捐同知,端敏公兄樹三子。保中於諸昆弟為最長,其父贈光祿公,即世端敏文誠,俱宦遊於外,同居數十口家,事惟保中上任,祖母郭太夫人、母王太夫人,皆年高。保中奉事維謹,能得堂上歡,課諸弟讀書,敦請名師,誘掖鼓勵,俾各有成,教諸子尤嚴。弟保慶仕南京道,無子,以子世凱為之嗣,使從侍任所,以安其心。中遭兵燹,於本村築寨堡,備守具練鄉團,以保護鄉裡。未幾,端敏公薨於郡,不敢令祖母知,或問及必詭詞以對,務強作歡顏,以博其愉。平日為弟姪輩所口講者,在鄉則睦族裡、在官則篤忠義,處家惟一公字。故尊卑長幼,皆循循禮法,內外大小無詬誶聲。子六,長世昌;次世敦;世廉;世凱,出繼;世輔;世彤,先後以督撫府道郎官,敭歷中外,聲績卓著。(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四/人物誌三/孝友/二十七/1879)

 

《項城縣誌》卷二十五/人物誌四/義行

 

袁保山,字奠安。性仁厚,輕財好義,族議修祠堂塋垣墓碑,保山慨捐三百餘緡,又施地三十畝。從兄保江,貧難自給,即以所施地,又益己田十五畝俾佃種。課子延名師,不惜重聘,鄰族貧士可造者,皆許附館,成就甚眾。姪孫均平從師十數的年,脩費悉保山助之。忠平無資經商,助以五十緡,不責償。平生義行多類此。子二,世昇,附貢,四品銜;世㳟,業儒。孫克荷,附貢,江西候補知府;克堪,縣丞,能世其業。(宣統三年《項城縣誌》卷二十五/人物誌四/二十三/義行/1953)

 

選舉表科貢

姓名

字號

功名

官職

備註

袁甲三

午橋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進士

禮部主事漕運總督誥授光祿大夫諡「端敏」

耀東次子,有傳

袁保恆

小午

道光十六年丙午北闈科舉人,道光三十年庚戌科進士

翰林院編修刑部左侍郎晉封光祿大夫諡「文成」

甲三子,有傳

袁鳳三

桐友

道光貢生

禹州訓導五品銜侯補知縣

耀東三子,有傳

袁重三

惺軒

道光例貢生


耀東四子,有傳

袁保慶

篤臣

鹹豐八年戊午科舉人

江南鹽巡道諡「中義」

樹三次子,有傳

袁保齡

子久

同治元年壬午科舉人

直隸海關道內閣學士

甲三次子,人傳

袁保中

壽臣

同治附貢生

捐同知

樹三長子,有傳

袁保基

立亭

光緒廩貢生

江蘇侯補知府升道員

登三長子,有傳

袁保毅

靖亭

光緒廩貢生

侯選訓導

登三次子

袁保信

果亭

光緒廩貢生

侯選訓導由河工保知縣

登三四子

袁世同

似之

光緒廩貢生

湖北侯補知府保升道員

保慶四子

袁世升

平甫

光緒貢生

縣丞四品銜

保山長子

袁世敭

厯之

光緒附貢生

分省通判

保慶三子

袁世傳

述之

光緒附貢生

兩淮鹽運分司保升道員二品頂戴侯補四品京堂

保慶五子

袁克荷

靖宇

光緒貢生

江西侯補知府

保山孫

袁克復

良弼

光緒貢生

奉天侯補府

世敦長子

 

封贈、保舉、捐職、蔭襲、雜職

姓名

字號

科目

官職

備註

袁理全


封贈

貤贈光祿大夫建威將軍


袁志恭


封贈

以曾孫甲三貴贈光祿大夫兼振威將軍漕運總督

理全子

袁九能


封贈

貤贈朝議大夫

恭長子

袁九芝


封贈

以孫甲三貴贈光祿大夫兼振威將軍漕運總督

志恭次子,有傳

袁利振


封贈

貽贈中憲大夫

九芝長子

袁耀先


封贈

貽贈資政大夫

九芝次子

袁耀南

麗中

封贈

貽贈資政大夫

九芝三子

袁耀東

海門

庠生,封贈

以子甲三貴贈光祿大夫兼振威將軍漕運總督

九芝四子

袁樹三


廩生,封贈

以孫世凱貴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北洋大臣外務部尚書

耀東長子,有傳

袁登三

陟夫

增生,封贈

封通奉大夫奉旨入鄉賢祠

耀南子,有傳,又見保舉

袁鳳三


封贈

禹州訓導貽贈光祿大夫

已見科貢

袁重三


封贈

侯選訓導封資政大夫貽贈光祿大夫

已見科貢

袁保中


封贈

以子世凱貴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北洋大臣外務部尚書

已見科貢

袁保慶


封贈

以嗣子世凱貴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北洋大臣外務部尚書

已見科貢

袁世昌

煥五

封贈

貽贈光祿大夫

保中長子

袁世升


封贈

以子克荷貴贈中憲大夫

已見科貢

袁登三


增生,保舉

以軍功獎訓導


袁保晉

錫藩

保舉

安徽侯補通判署壽州

重三長子

袁保永

季長

庠生,保舉

安徽侯補知縣

重三五子

袁忠平


保舉

花翎副將銜湖北補用參將署襄陽遊擊


袁孝平


保舉

花翎總兵銜甘肅補用副將金塔協鎮廣仁營參將


袁世敦

厚甫

保舉

兩淮鹽大使歷保山東知府道員二品銜

保中次子,有傳

袁世廉

清泉

庠生,保舉

直隸知州升知府二品銜江蘇徐州兵備道

保中三子,有傳

袁世凱

慰亭

保舉

歷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內閣總理晉封一等侯爵

保中四子,出嗣保慶

袁世輔

幹卿

保舉

江蘇侯補知府二品道員

保中五子

袁世彤

孟昴

庠生,保舉

二品銜補用道員

保中六子

袁世釗

勉堂

保舉

直隸侯補通判監提舉銜

保基子

袁世鈞

秉政

保舉

知府銜分省補用同知

保基子

袁世謨

顕廷

保舉

四品銜東河補用同知


袁世斌

兼之

保舉

同知銜湖北侯補知縣

保頤長子

袁世亨

履通

保舉

江蘇侯補同知


袁世猷

允升

保舉

山東侯補縣丞保升知縣同知銜迴避改江蘇歷任蕭縣溧水贛榆等縣知縣


袁世顕

潛之

保舉

江蘇侯補同知金匱縣知縣

保慶次子

袁世威


保舉

侯選布政司理問

保慶六子

袁克明

伯達

保舉

分省補用同知


袁克定

雲臺

保舉

知府升農工商參議

世凱長子

袁克成

毓英

保舉

分省補用同知保升知府

世廉長子

袁克暄

仲仁

保舉

知府銜隨五大臣出使美國充二等書記官


袁以敬


保舉

協鎮


袁保清


保舉

遊擊銜


袁變三

化如

捐職

從九品加五品銜


袁保清

潔亭

捐職

從九品


袁保盈

謙谷

捐職

縣丞銜


袁保敬

熙亭

監生,捐職

五品銜

登三三子

袁保經

正齊

捐職

光祿寺署正

重三四子

袁克堪

弼宇

捐職

縣丞

保山孫

袁保純

粹庵

附生(郡庠生),蔭襲

蔭知州選雲南南安州知州改山東莒州知州歷署德州益都臨朐縣事

重三次子,有傳

袁保頤

蔭臣

蔭襲

蔭主事侯選知府升道員

鳳三子,有專

袁世勳

敏孫

蔭襲

蔭員外郎補授戶部陝西司員外郎晉度支部左丞

保恆子

袁世承

蔭之

蔭襲

由蔭生選直隸定州迴避山東署青州府樂安縣事

保慶長子

袁克文

耳方

蔭襲

由蔭生特恩賞內閣學習行走

世凱次子

袁克濟

恩洲

雜職

北洋速成學堂畢業授佐軍校


袁克瀛

蓬洲

雜職

北洋速成學堂畢業授佐軍校


袁樹三,一名澍三,具體生卒年不詳,河南項城高寺鎮袁閣人。是袁甲三的同母長兄。他與二弟袁甲三少小入學,都因品學兼優而「食餼」,受到士子們推崇。為減輕家庭負擔,兄弟倆也曾設館授徒。在設館授徒的同時,為博取功名以實現父親的遺願,兄弟倆專以八股文(時稱制藝,時藝)為務,不去研究那些無病呻吟的詩詞和不能「代聖人立言」的華麗文章。後來由於家計艱難,雖有遠大志向的袁樹三卻不得不終止走科舉考試為官的「正途」,以「廩貢生」(縣學一等生員的前列,由官府供給膳食,簡稱「廩生」)的資格,被任命為陳留訓導兼攝教諭。上任之前,他母親郭氏教育他說:「不要把你所從事的教職看成小事呀!這是為朝廷培養棟梁之材,為社會培養精英和青年才俊啊!也是你學以致用和幫助司牧官員治理國家的大事。」袁樹三在陳留幹得非常出色,受到陳留縣地方官紳、士子及百姓的愛戴,名氣很大,口碑很好。道光癸卯年(1843年)間,黃河發大水決口,衝毀了開封城牆。這個在陳留小縣「分管教育」的小小芝麻官,卻以其政績卓著被封疆大吏看中,請他主持修葺那段被黃水衝壞的城牆。袁樹三沒敢立即接受如此重任,而是先請假回項城向母親稟明這事。她母親見兒子有畏難情緒,便訓戒說:「城牆是保護老百姓安全的重要屏障,對抵禦兵匪和自然災害都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修葺被黃水衝壞的開封城牆是為國為民的大好事,上司命你負責督修,你為什麼還要心存疑慮呢?你應當仔細地綜合考察修葺工程中各種具體問題,不要怕麻煩,不要避艱苦,把這個差使幹好!」聽從母親教誨,袁樹三當即返回開封接受了任務。他不辭勞苦,不避風吹日曬,嚴寒酷暑,親臨修復工程現場。為保證工程質量,他革除了當時官場上的諸多弊端,堵塞了-受賄、虛報冒領、以次頂好、「豆腐渣工程」等侵吞或挪用工程銀兩的各種漏洞。在袁樹三的督促下,修復工程進行得非常順利。但他的身體卻累垮了。
  袁樹三終因積勞成疾,殉職在修復工程任上。
  人物後代他有兩個兒子,長子袁保中一生雖沒從政,但以附貢生資格捐過一個「同知」,在家族中以嫡長子身份主持家政,事奉尊親。次子袁保慶則官至二品,成為「江寧鹽法道」,掌管南京(江寧)府的食鹽產銷。

袁甲三(1806~1863年),字午橋,河南項城市人。清朝大臣,贈一品袁耀東次子,袁世凱叔祖。

出身項城袁氏,聰慧好學。道光十五年,考中進士,授禮部主事,轉給事中,遷兵部侍郎。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官至漕運總督兼江南河道總督,提督八省軍事,賜號「伊勒圖巴圖魯」。

同治二年(1863),病故,享年五十八,諡號端敏,葬於淮陽縣西關,著有《端敏公遺著》傳於世。

早期經歷

袁甲三自幼聰慧,讀書刻苦。他七歲入學,八歲的時候曾偷偷寫了一篇《事君能致其身》的文章,袁耀東見後很感詫異,認為「孺子可教」。可惜,袁耀東四十多歲就因病去世,沒能看到這個兒子「功成名就」。袁甲三「家貧,刻苦勵學,以慰母志」(《端敏公集·禮部議奏入祀鄉賢祠折》),十四歲與長兄澍三同補縣學,中秀才後,加入「勤工儉學」行列,在項城望族高崍雲家當家庭教師。高家世代書香,「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袁甲三在此受益甚多。

二十二歲,得廩生功名。三十歲,考中舉人。三十一歲(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終於考中進士。而後,順利步入官場,先後在京擔任禮部主事、充軍機章京,累遷禮部郎中。道光三十年(1850年),擔任御史、給事中。

彈劾上司

他性格剛毅,敢言直諫。他曾彈劾廣西巡撫鄭祖琛「慈柔釀亂」,彈劾江西巡撫陳阡「賄賂交通」。這兩個巡撫也因袁甲三的彈劾而被朝廷罷免。戶部提出恢復捐官制度,袁甲三亟陳利害,朝廷不得不收回成命。

清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駕崩,皇太子奕詝即位,年號鹹豐。袁甲三被升任為江南道監察御史、掌兵科給事中印(負責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並監察六部,糾彈官吏)。鹹豐元年(1851),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南河豐北決口,上疏極論時事,皆切中利弊。

鹹豐二年(1852),列款奏劾定郡王載銓「賣弄橫勢,擅作威福」,彈劾刑部侍郎書元「貪鄙險詐,諂事載銓」(詳見附錄)。鹹豐皇帝接到袁甲三的奏疏,親自接見他,讓他「明白回奏」載銓的情況。經朝廷查證,袁甲三所奏都是事實,於是載銓被免去領侍衛內大臣職務並被罰去三年俸祿,書元及刑部尚書恆春降職。此事當時震動朝野。

安徽團練防剿

鹹豐三年(1853年),起義的太平軍、捻軍聲勢日大,工部侍郎呂賢基被派去安徽辦團練防剿事宜,他奏請讓袁甲三同去「幫辦軍務」。時當廣東太平軍攻陷了鳳陽府,佔領了臨淮關,接連攻克蒙城、懷遠以後,又由亳州、滁州窺視河南。袁甲三採取先穩定軍心民心的辦法,成功平息了潁州因漢回糾紛焚殺圍攻府衙事件。

升任兵部侍郎

當年秋,兵部侍郎、漕運總督周天爵卒於亳州,詔命袁甲三繼任統帥軍隊。在這之前,周某曾奏報說,蒙城、亳州的捻軍,合五十八捻為一大股,設有四大天王等名目,不可急剿。周某死後,袁甲三到亳州的王市集時,兵勇已散,民無鬥志。袁甲三急忙召集散兵遊勇,整頓團練,凝聚軍心,佔據要隘,結果在高公廟首戰告捷。皇帝下旨命袁甲三接辦剿「匪」事宜,加三品銜,署安徽布政使。袁甲三向朝廷上疏推辭說,擔任布政使職務後,政務繁雜,無法指揮軍隊打仗。朝廷認為他的話很有道理,就讓他專門辦理剿辦安徽捻軍的事。後來他又在標里舖打了個大勝仗,活捉了捻軍首領鄧大俊,俘虜捻軍二千多人。

這年十月,安慶太平軍佔領桐城後不久,又攻陷舒城,呂賢基戰死。朝廷想讓袁甲三移軍桐城,袁甲三急忙上疏說:「捻軍首領張茂盤踞在懷遠、蒙城之間,正想進攻廬州(合肥),請先駐軍蒙城和亳州,聲援各州。」

捻軍聚集雉河集,袁甲三令縣丞徐曉峰擊破之,擒捻軍首領孫重倫。分兵擊敗臨湖鋪竄匪,擒捻軍首領宮步雲、馬九。令遊擊錢朝舉、知縣米鎮攻懷遠,大破之,張茂負傷逃走。

平定太平軍

十二月,太平軍果然攻陷廬州(合肥),巡撫江忠源戰死。袁甲三上疏彈劾陝甘總督舒興阿「擁兵坐視」,舒興阿被免職。

鹹豐四年(1854),袁甲三入據臨淮,屬安徽剿捻的北路軍。不到一年,皖北捻軍被他各個擊破。朝廷褒獎,破格擢升他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這時他最關心的是廬州收復問題,認為「廬州居江北腹地,又旁陷十餘州縣……廬州不克,不特江北各路防兵為所牽制,楚師東下亦不能急搗江寧。」但是中路軍首領和春、福濟「師老兵疲,急難奏效」,諭旨卻讓他與和春、福濟「聯銜具奏」,「詳細酌度辦理」。

在淮北官員的任用上,和春、福濟二人與袁甲三意見不合,二人上疏舉劾袁甲三:「堅執己見,無從會銜」,誣告他「株守臨淮、粉飾軍情、擅截餉銀,冒銷肥己」。朝廷聽信了和春、福濟的奏報,命袁甲三回北京交兵部「嚴加議處」,袁甲三在淮北很得軍民心,他離開的時候,挽留他的百姓把路都堵住了。

暫遇低潮

袁甲三到京不久,即被革職。鹹豐五年(1855)五月,袁甲三向督察院申訴說:和春他們說我擅截餉銀等罪名,都是誣陷的。因為在鮦城戰役(鹹豐四年)後,我曾經責怪和春他們「置不應援」。今年又因為他們攻打廬州失敗,彈劾過他們。他們懷恨在心,所以捏造流言蜚語誣陷我。督察院接到袁甲三的申訴,就向鹹豐文宗皇帝作了匯報,文宗命兩江總督怡良秉公查辦。

袁甲三離開皖北不久,捻軍首領張洛行又把安徽、河南各部捻軍聯合在一起,聲勢更加浩大,老百姓也飽受戰亂之苦。懷遠縣的老百姓胡文忠,賣掉自己的女兒作路費,徒步走到京師,請求都察院讓袁甲三回安徽鎮守,因為他的狀紙沒有被都察院接受,就懷揣狀紙上吊自殺了。言官給事中孫觀、御史曹登庸、宗稷辰等,先後上疏說:「袁甲三在臨淮剿辦有方,地方才因此得到安寧。」兩江總督怡良、江蘇巡撫吉爾杭阿、浙江巡撫何桂清,也紛紛上呈奏章,請求「仍起甲三視師」。經各方查證,和春、福濟指責袁甲三的種種罪名,確係誣告。袁甲三才得以平反並被重新起用。

重新起用

鹹豐六年(1856),袁甲三受命協助河南巡撫英桂剿辦河南捻軍。他先到歸德(今商丘)召集舊部與捻軍對壘,三戰三捷,一舉瓦解了捻軍對亳州的包圍。然後在燕家小樓殲滅捻軍幾萬人,俘虜了捻軍首領蘇天福,只有張洛行一個人逃跑了。對此,朝廷特詔嘉獎,命以三品京堂候補。

後來張洛行又糾集潰散的捻軍進攻潁州,失敗後再度佔領雉河集。鹹豐七年(1857),袁甲三的軍隊先後消滅了王、鄧、宋、姚幾股捻軍,殺死捻軍首領李寅等100多人,被升任為太僕寺卿,賞戴花翎。勝保督師攻張洛行於正陽關,久不下,奏請袁甲三合剿,袁甲三令部將朱連泰、史榮椿攻韓圩,克之。

鹹豐八年(1858),與勝保一起解固始之圍,收復六安。史榮椿破捻軍於銅山,斬其首領孫大旺。移軍宿州,襲取王家圩,誅首領王紹堂等,乘勝收復七圩。七月,受命代勝保督辦三省剿匪事宜。袁甲三令子袁保恆偕總兵傅振邦大破捻軍於太和李興集,殲斃數千,逐捻軍出河南境,賜號「伊勒圖巴圖魯」。

鹹豐九年(1859)正月,與勝保意見不合,屢被上疏參奏,故被召回京,入覲,面陳軍事。四月,上諭袁甲三為漕運總督。勝保因母親病故回籍丁憂時,袁甲三被升任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實授漕運總督。

鹹豐十年,他進軍鳳陽,屢戰屢捷,朝廷嘉獎他調度有方,賜黃馬褂。這年秋天,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王公貴族都逃到熱河去了。袁甲三請求率兵北上,保衛北京,朝廷說臨淮是南北要塞,沒有批准。

鹹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袁甲三督軍攻佔捻軍堅守三年的定遠縣城,並派兵與多倫阿部同取廬州城。袁甲三知道自己帶領的軍隊不是嫡系,又無用人和籌餉的實權,與自成一派的湘軍、皖軍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他雖然屢戰多勝,但壽州失陷仍有誣言上達。這使他處事更加謹慎,長子袁保恆作戰勇敢,就從不準他與別的將士爭功。

多年戎馬生涯,袁甲三已積勞成疾,全身麻痺。他先請假休養,後病勢劇增,又請開缺回籍。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但是所下諭旨卻說:「前因壽州失陷,袁甲三與翁同書共辦一事,且有督辦軍務之責,降旨交部嚴加議處。維念該大臣督辦安徽軍務三載,時值艱危,竭力支持,一切尚屬穩練,該部所議袁甲三應得革職處分,著(著)加恩寬免」。

袁甲三住在陳州(今淮陽縣)家中養病期間,捻軍兩次進攻陳州。當時袁甲三的病已非常嚴重,他就在病榻上向守衛陳州的將吏傳授破敵方法,結果捻軍兩次進攻陳州都沒有成功。

同治二年(1863)六月二十四日,袁甲三病故,享年五十八歲。同治皇帝賜諡號「端敏」,葬於淮陽西關並設專祠祭祀,後又在他率兵作戰過的臨淮、淮安建專祠。有《端敏公遺著》傳世。

 

袁鳳三,字桐友,取鳳凰為「百鳥之靈長,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之意。河南項城人。
  袁鳳三和樹三、甲三、重三一母同胞,不知是沒二哥聰明還是沒二哥運氣好,雖然同在母親耳提面命之下,篝燈夜讀,甚至兩個哥哥都當了官,家庭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了。自己儘管奮發努力,用心苦讀,可就是不能進學,以致「屢困秋闈」,進不了「走科舉正道入仕」的門檻,連袁甲三都為之扼腕嘆息。
  於是,袁鳳三想走大哥樹三的路,但他不具備大哥「廩貢生」的資格,想用「納捐買官」的辦法卻又沒錢。據說袁鳳三是用了二哥的續娶夫人陳氏典當陪嫁的首飾錢,捐了個「禹州教諭」實缺。
在禹州任上,他一幹就是二十年。袁鳳三很看重自己所從事的教職,身教為先,時時向生員們和百姓、下級官吏講解「修身、治家、平天下」的道理和方法。在禹州,袁鳳三不僅個人享有很高聲望,禹州的官紳富戶士農工商也大都了解袁母郭氏的為人。郭氏到禹州看望兒子期間,禹州的官紳士子往往摻扶著自己的老母親到學塾去拜望她,爭睹郭太夫人的丰采。
  禹州雖然地處河南中部,但西臨伏牛山區,魯山、寶豐等邊遠山區,自古多有土匪為患。禹州地處土匪東掠西躥要道,每當大股小股土匪兵臨禹州城時,人心惶惶,「跑反」的事經常發生。此時,袁鳳三卻表現出驚人的鎮定和未著戎裝的儒將風度。每次州守出戰,都委任袁鳳三留守。袁鳳三每天率兵丁在全城巡邏,徹夜睡不上覺。為接濟守城糧草,他甚至典當自己的衣服捐獻。禹州官民被他的忠義所感動,守城更加堅定。
  土匪離開禹州以後,州守想鬆口氣,鳳三對州守說:「現在天下正是多事之秋,守城的事一日不可鬆懈」。於是州守率士民修城、培隍、濬池、修繕兵器,修復城外石橋,為防備賊人再次攻城作好了充分準備。後來捻軍活躍時,許多州縣的城池都被攻陷,只有禹州城完好無損,是袁鳳三的功勞啊。因為守護禹州的功勞,袁鳳三被加四品銜,在任候選「同知」。
  可惜的是,袁鳳三死在禹州訓導任上的時候,也沒能補上副縣令的實缺。官位「四品」,不過是虛銜而已。但當地的官紳百姓追念他的功績和人品,對他的不幸辭世表示了沉痛的哀悼。族人從禹州「扶柩歸葬」時,禹州的民眾因不能在袁鳳三生前攀轅留靴,送萬民傘,在他死後自發的為其送行,所謂「士民哭巷,追思弗衰」。宣統三年《項城縣誌》有傳。

 

袁重三,字惺軒,號敬有,具體生卒年不詳,今河南項城高寺袁閣人。他是袁樹三的三弟,小時候也很聰明,也是早年「食餼」,也是遠近聞名的師表人物。
  他素有大志,可是看到哥哥袁樹三、袁甲三、袁鳳三,侄兒袁保恆、袁保慶都在外地做官,老母親郭太夫人年事日高,需要侍奉,就不再往仕途上努力,專心在家料理家務,孝養老母,課讀子侄。他為子侄們請來了塾師,嚴厲督導子侄們的學業。當時他們家三世同堂,一家數十口,卻能和睦相處。他為人處世忠厚老成,待人接物不論老少都和平坦易,遇事卻又敢作敢為。中年的時候恰逢亂世(捻軍起義),就倡導修建寨堡,保衛鄉裡不受侵犯。範集尚店寨被捻軍攻破後,清總兵張曜督師圍攻,袁重三也率領鄉團協助。
  母親年齡越大,他越是不忍離開母親,只以訓教子侄、孫輩,博取老母親歡心。後來朝廷為表彰他侄兒袁保恆平定捻軍的功績,封他為「資政大夫」。這是一個相當於民國議員類的榮譽。宣統三年《項城縣誌》有傳。

 

袁保中(1823~1874年),字受臣,袁世凱的生父,袁耀東一支的長門長孫,秀才出身,捐過同知。他沒有隨叔父袁甲三徵戰,也沒有出仕為官,主要在家經營家業,照顧老幼。地方不寧時,在本村築寨堡、練鄉團,保護鄉裡,恪守禮教。同治十三年,他在叔伯兄弟袁保恆的支持下,主持編修完成袁氏家族搬遷項城後的第一部《袁氏家譜》,並鑄於鐵牌,鑲嵌在袁閣村袁氏家祠中,這就是著名的袁氏「鐵牌家譜」,是研究項城袁氏的最早譜史資料。袁保中有子六:世昌、世敦、世廉、世凱、世輔、世彤(《袁世凱和項城袁氏家族》,《項城文史資料》總第十輯,第136頁)。宣統三年《項城縣誌》有傳。

 

袁保恆(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於項城袁張營(今屬項城市千佛閣區)。袁甲三長子,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刑部左侍郎。因跟從父親袁甲三在安徽剿滅捻軍戰功卓著,獲一品頂戴賞。

袁保恆自幼在父親調教下苦讀孔孟,兼修武學,「十三學書十五學劍」,二十一歲中舉,二十五歲中進士,成了一位年輕的翰林院編修。鹹豐三年,袁保恆請假送親回籍,轉赴安徽看望統兵剿捻的父親袁甲三。袁甲三奏請朝廷同意,把他留在軍中輔佐軍務。此後袁軍解亳州之圍,又連拔白龍王廟、寺兒集、稚河集等捻軍據點。戰鬥中,袁保恆作戰勇敢,所向克捷。隨軍欽差大臣勝保,提議為他請功,卻被袁甲三為避嫌疑而拒絕。直到鹹豐七年,勝保堅持上奏袁保恆的功勞,他才得到聖旨賞「侍講」銜花翎。

鹹豐八年(1858)十月,李大喜率領部分捻軍,從安徽懷遠出發進攻孫家寨,袁保恆率領步兵由潘家屯、楊莊一路配合騎兵會剿,俘斬捻軍數十人,奪得大量輜重。十一月,又統兵取道永城,追剿孫葵心、劉狗帶領的進攻陳州、周家口的捻軍。經鹿邑繞道截擊,後在太和境內擊潰孫劉部,被朝廷賞「伊勒圖巴圖魯」(勇士)名號。 [1] 

鹹豐九年(1859)正月,袁保恆跟隨父親奉命回京,被允文淵閣校理,八月份任順天鄉試官。鹹豐十年(1860)三月,袁保恆奉命仍回袁軍營中聽候乃父差遣。六月份率馬步軍剿定遠捻軍,屢戰屢捷。袁甲三的軍務幫辦穆騰阿移,建議袁甲三給袁保恆請功,袁甲三仍以「不敢與將士爭爵賞之榮」阻攔。後來朝廷得知此事,特發上諭給袁甲三:「保恆著有功績,亦應實敘,不必引嫌。」

鹹豐十一年(1861)九月,歸順清廷的捻軍將領苗沛霖、張士端重舉義旗,分別攻佔了定遠和懷遠。袁保恆率精兵五千進攻懷遠,於當年十二月收復二地,擒斬苗、張二人。

同治元年(1862)五月,袁保恆被擢封為翰林院侍講,八月份轉為侍讀。這時袁甲三病重,上折請求解職,獲恩準退養後,袁保恆請假回淮陽侍奉父親。次年六月袁甲三病逝,袁保恆被賜封為翰林院侍講學士(皇帝的老師)。這時,皖北、山東的捻軍已在清軍鎮壓下漸趨平息,袁保恆深謀遠慮,為防止捻軍再起,上折提出了「八項建議」,其中有一條「置軍屯田」的重要建議,可惜朝廷無議,如石沉大海。恰在這時,蘇州又被捻軍佔領,還築壘固守。江蘇巡撫李鴻章,奏請法國軍隊幫助剿滅捻軍。袁保恆得知後,立即上折反對,認為夷人貪而無信,不但不能借用,還應多加防備。這份奏摺引起了朝廷重視,終於沒有採納李鴻章的建議。

同治三年(1864),袁保恆再次上奏請「置軍屯田」,認為此舉已經刻不容緩,並提出願回京與廷臣「面議」。可是朝廷認為他不經督撫反覆奏請一事,屬於自信過深,不合體制,交吏部議處,結果在同治四年正月,被吏部給予降一級處分,由翰林院侍講學士降為鴻臚寺少卿候補。袁保恆雖然受降職處分,但前任順天府尹蔣琦齡仍在上奏的策論中稱讚袁保恆「武備嫻熟」,戶部尚書羅淳衍疏論人才時,也提及袁保恆「久在軍中,武事諳練」。

同治七年(1868)正月,捻軍又起,聲勢如前,朝廷命湖廣總督李鴻章率部剿滅。袁保恆立即上折請纓出戰,奏摺中提到豫皖各路大軍都是父親的舊部,自己願意和他們同甘共苦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朝廷準奏,調他到李鴻章營中委用。清軍與捻軍在商河一帶決戰時,袁保恆率輕騎冒酷暑追擊捻軍,配合李鴻章的部隊圍殲捻軍於徒駭河。捷報上呈後,朝廷撤銷了對袁保恆的處分,仍以翰林院侍講學士補用,並授予三品銜。

這年八月,袁保恆又受命赴陝甘總督左宗棠部候委,同年九月授實缺,被委管理西徵糧務,並得專摺奏事。 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擢升為詹事府少詹事(備翰林官升遷﹐無實職),十月再升為詹事。左宗棠軍克復肅州時,朝廷大獎左軍將士,袁保恆榮膺一品頂戴。後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

同治十三年(1874)袁保恆回籍省親,協同堂兄袁保中編修《袁氏家譜》;返軍時,讓侄兒袁世凱隨侍身邊,想為袁世凱以後的發展豐富閱歷。這年十月是慈禧太后四旬壽典,她特別恩賜袁保恆的祖母郭氏匾額、如意、文綺,以示對袁保恆的恩寵。光緒元年(1875)三月,袁保恆奉召從左宗棠軍中回京,八月,兼署吏部右侍郎,次年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

光緒三年(1877),祖母郭氏壽終(享年101歲),袁保恆回籍奔喪,正趕上河南一帶發生特大旱災,饑民相食,餓殍遍野。河南巡撫李慶翔因賑災遲延,被朝廷革職查辦。袁保恆喪假期滿後,受命到河南府(開封)幫辦救災事宜。此間,袁保恆摒絕供帳,服食粗糲,協同暫署河南的河東河道總督李鶴年,通飭所屬府、州、縣署,詳查災民戶口造冊上報。他日夜為救災操勞,連上數折陳述災情,還親書求助信件發給全國各省大吏,並寫家書要求家人傾盡家財恤救本地災民。

賑災事務繁重,袁保恆經常食宿無定,身心日漸憔悴。光緒四年(1878)4月,豫東一帶春霖普降,袁保恆正計劃到災區視察一邊,巡視春種情況,尚未成行卻不幸染上霍亂。那時,霍亂本就屬不治之症,心力體力都近衰竭的袁保恆,更加承受不住,故而患病三日就溘然長逝。災民聞袁侍郎病故,無不痛哭流涕;朝廷追念他的功德,諡「文誠」,並將他的事跡也列在臨淮、陳州袁甲三祠內配享。他的長子袁世勳,被賜封「員外郎」。《清史稿》有傳。

 

袁保慶(1825-1873),字篤臣,號延之。河南項城人。袁樹三次子,袁世凱的嗣父。他幼承家教,學業突出,於鹹豐八年(1858)中舉。後跟隨叔父袁甲三在鄂豫皖蘇一帶,參加對捻軍作戰,戰功卓著,官至江寧鹽法道(二品)。

七歲時,他與堂弟袁保恆,同受讀於叔父袁甲三。袁甲三管教嚴格,細心教他們讀儒家著作。袁甲三入仕後,他們又到鄰村繼續讀書。袁保慶性格內向,不好玩耍,經常一個人思考問題,對老師所教內容都能融會貫通。遇到宋儒以來的著作,總是探賾索隱,務求甚解。

青年時期,正是袁甲三統軍剿捻時期。袁甲三恐他們學業無進,就把他們召入軍中,一方面讓他們參與軍事行動,一方面特聘睢州著名塾師呂新吾、湯潛庵為他們授課。先生們對袁保慶的評語是:「學切於實用」。鹹豐八年(1858年),叔父讓他回鄉參加鄉試,考中了舉人。因為他在叔父軍中作戰勇敢,親自帶領清軍攻克了安徽的六安,被副督統勝保上奏朝廷,封光祿寺署正。

鹹豐十年(1860年),順天府丞毛昶熙督辦河南團練,奏請袁保慶幫辦,專司訓練。那年十月,山東捻軍集結亳州擬西進,袁保慶督率團丁聲援官軍,在開封、歸德(商丘)一帶布陣阻敵。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率軍在數日內殺死捻軍幾千人,捻軍節節敗退,隨後退回亳州。袁保慶又率領軍隊攻破夏邑、睢州等地,斬殺捻軍首領數人,被朝廷嘉獎四品銜並賞戴花翎。

第二年正月,捻軍佔領了陳州宋集、雷集一帶,袁保慶約請道員周旭徵帶領團練前後夾擊,再次大敗捻軍。同治二年(1863年),豫皖交界捻軍四起,侵擾正陽、息縣、項城、沈丘等地,還佔領了新蔡縣城。毛昶熙及欽差大臣勝保,先後把陳州、汝寧防地交給袁保慶。袁保慶率軍奮戰,先後擊潰多處捻軍,俘虜並殺死捻軍大小首領上百人,攻克或收復了被捻軍佔領的路閻莊、三官廟等五十多個村寨。捻軍將領王九現、李如松率兵攻佔了項城尚店寨。袁保慶督軍和他交戰五十多個晝夜,最後殺死了李如松等十九名捻軍將領,斬首、俘虜捻軍三千多人。這次戰役大獲全勝,袁保慶又被加封鹽運使銜。

同治四年(1865),河南巡撫張之萬保舉袁保慶為道員,留河南補用,浙江巡撫馬新貽也力保留浙江補用,但都未被吏部批准,卻被旨封為知府,發山東補用為濟南府。同治七年,升任兩江總督的馬新貽,再次力保袁保慶赴江蘇辦江防,終被軍機處議準,欽封江寧鹽法道,掌一省食鹽的生產、運銷,衙門設於南京。

在鹽法道任上,他查看河工,督辦鹽務,並指揮江防水陸各軍,清正廉潔,恪盡職守,克勤克儉,晝夜操勞。

同治十二年(1873)6月,袁保慶病故於任所,終年48歲。諡「中義」,生平事跡被宣付國史館,附祀於臨淮袁甲三專祠內。

袁保慶逝世後,袁保齡將他的文稿編撰為語錄體《自乂瑣言》一書,詳述為官之道。如他認為官民本是一體,當官的只要能對老百姓關心五分,老百姓就會對你頌揚十分。「官不負民,民斷不負官。」所以他特別強調:「為官者,不責己而責民,卻動曰百姓不好,是醉語耳!」據說,他逝世時留給嗣子袁世凱的,就有這部書。袁世凱的一生,受其影響甚大。這部書於辛亥年夏,被收入清芬閣刊印的《項城袁氏家集》流傳至今。(清史稿)

 

袁保齡(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陸龕。出生於河南省項城縣。系鹹豐、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凱的叔父。1862年中舉人。

1866年,25歲的袁保齡任清朝廷內閣中書侍讀。1877年,袁保齡因編纂《穆宗毅皇帝實錄》有功,賞戴花翎,官銜升為四品;1878年因賑災有功,升為道員,加三品銜;1879年《穆宗毅皇帝實錄》全書告成,賞二品頂戴。北洋大臣李鴻章認為袁保齡是「諸習戎械,博通經濟,才具勤敏」的官員,於1881年以「北洋佐理需才」為由,奏請朝廷將其調到天津,委辦北洋海防營務。

1882年,袁保齡接替黃瑞蘭,出任旅順港塢工程總辦,身兼軍政二職。上任後,他銳意改組原工程局,裁撤貪鄙無能官員,啟用熟諳技術的人才,妥善處理上下級和軍民、華洋等關係。在督辦海防工程時,他大膽採用西方先進技術建港修塢,很快使旅順海防工程展現新的局面。在修築攔海大壩時,他冒嚴寒,親臨現場,監督民工洋匠日夜趕修,歷時40個晝夜築成攔海大壩。在他的主持下,港塢配套工程,如挖掘塢基、修建碼頭、開渠引水、拓寬海口、疏通航道、購辦機器,以及成立修船廠、機械局、建築彈藥庫、海岸炮臺、水陸醫院、旅順電報局、建造機器超重船等10多項重大工程,均得以按時完工。為保證施工決策的正確性,他堅持施工原則和質量標準,對於不能保證施工質量的錯誤主張,做堅決鬥爭,毫不退讓。其時,受聘的德籍工程師善威主張用磚建塢,他認為磚不耐久,必須用石料。雙方爭執4個多月,終於按他的指令用石料修塢,從而保證船塢歷百年而堅固如初。 袁保齡忠於職守,秉公辦事,不但督辦船塢時立下功勞,受到朝廷表彰,而且為旅順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主持正義,公平合理地處理前工程局與當地土地業主在用地方面的爭議,如數退還前任拖欠百姓的貨款。此外,他在倡導旅順一帶廣種桑樹,教民養蠶和紡織,興辦學堂,促進了旅順的經濟發展和民眾開化。

1884年,李鴻章巡閱旅順口,看到海防營務建設成果,對袁保齡讚賞道:「旅順炮臺營壘堅固可守,全賴保齡督飭之力」。1886年4月,醇親王奕譞(溥儀的祖父)親閱旅順口,認為旅順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齡尤為得力,奏聞下部優敘」。

1889年,袁保齡因操勞過度,病卒於旅順防地。清政府比照軍營積病故例優恤,授資政大夫,晉封光祿大夫,贈內閣學士,列入國史列傳。生前著有《閣學公集》等書。

 

袁保頤,字蔭臣,河南項城人。父親是禹州訓導袁鳳三。十四歲那年,他父親去世,隨堂兄袁保恆在京師讀書。後來也是因袁甲三餘蔭,被授為戶部主政,後補戶部陝西司主事。升為知府候選後,就跟堂兄袁保齡到旅順督辦船政。

光緒十一年(1885)10月,臺灣建省,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袁保頤被派去協理軍務。由於他治軍有方,兵不擾民,很受當地老百姓敬重。後來受命辦理滬尾的海關稅務,更顯示出突出的管理才幹。滬尾今名「淡水」,是一個山水匯集的山城河港。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當時臺灣南北的財政要樞。然而,這裡的徵稅卻向來困難,地方財源日涸。袁保頤到任視事後,採取果斷措施,一舉徵得稅銀數十萬兩,為臺灣府的穩固提供了堅實的財力支撐。

光緒十五年(1889)七月,他聽說駐守在旅順的從兄袁保齡病危,急忙請假前往探視。可是等他趕到時,袁保齡已經病逝在任所。袁保頤只好協助堂兄的家人,把袁保齡送回天津辦理喪事,又扶柩回項城袁閣祖塋安葬。

期間,與袁家祖塋所在地袁閣相距不遠的婁堤店,位於汾河北岸,因河渠淤塞,道路梗阻,行走很是不便。袁保頤就慷慨解囊,出資疏通道路,方便行旅。

光緒十七年(1891年)臺灣發生「漳蕃之亂」,袁保頤受命返臺,投入戡亂戰爭。平亂戰鬥中,他功績卓著,被敘為道員,加三品銜,負責辦理營務處並處理善後事宜。

因為受瘴癘之氣侵擾,內地駐臺官兵死亡很多。袁保頤長期在煙瘴中生活,就也曾大病過一場。病癒後,他一方面想方設法治理瘴氣;一方面親自處理病故官兵的後事,有時還親自帶人把死亡官兵的遺體送回家鄉。有地址不詳的人,就買義地埋葬在當地。平時他施藥、舍棺、興辦義學等種種善舉,都是用自己的俸銀辦理的。別人聽說了這件事,萬分感激,口碑傳揚一時。臺灣巡撫劉銘傳非常器重袁保頤,凡軍務要政都要保頤協助。

後來合肥人龔仰渫受命出使英國,就奏調袁保頤當參贊。可袁保頤剛回到天津,突然病故。其長子袁世斌,湖北知府,次子袁世恪,不詳。事跡散見於《清史稿》。

 

 

袁世凱及其後裔事跡簡介(略)


相關焦點

  • 為栽培袁世凱,袁氏家族是怎麼做的?有人傳授絕學,有人苦心領路
    堅韌的進取根基、精誠的凝聚力、可貴的傳承精神——一個家族,如果擁有這三樣東西,加之能借上時勢大運的話,三代之內,必是可期。晚清時節,湖南湘鄉的曾國藩家族,安徽合肥的李鴻章家族,河南項城的袁世凱家族,均呈現過這樣一幅家族發跡的盛景。
  • 史書中名門望族的近義詞有哪些?
    名門多令器,夫子最高標。又是新的一周,大家出行還是要做好防護工作呀。漢末三國時期湧現出了眾多賢才俊彥,這裡面有相當一部分人來自各種家族。本篇就來看看在史書中名門望族的近義詞。先把這些稱呼都列出來:名門、學門、名族、公族、望族、郡望、宿望、冠蓋、冠冕、冠族、大族、大姓、首族、豪族、舊族、姓族、強族、
  • 攸縣名門望族——梅城龍氏
    ————品牌推廣————名門望族是指歷史悠久而聲望很高人才輩出的家族,株洲也有一些家族能稱得上為名門望族,如茶陵的譚氏、株洲馬家河羅氏、攸縣梅城龍氏、茶陵東山陳氏、株洲百井袁氏、株洲姚家壩遊氏等等。▲袁名曜塑像(資料圖)百井袁氏後人中的名人有:袁名曜(1764—1835),嘉慶辛酉年進士,嘉慶十七年(1812)任嶽麓書院山長,主教5年,與門生張中階合撰嶽麓書院大門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豪門巨族,袁氏排第一位!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袁」,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袁氏家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袁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袁氏宗親交流。14、李鴻章家族、盛宣懷家族、孫寶琦家族、餘姚斜橋邵家,是姻親故放在一起。15、袁世凱家族,周馥家族。袁世凱子嗣極盛,北洋名流多與其是姻親。文化和社會資本的代際傳遞比物質資本的代際傳遞更重要。明清徽州地區能科甲不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宗族文化,很多族規裡面規定對於家貧而資質佳的孩子進行資助,讓他讀書科舉,從而振興宗族。
  • 汝南多名門,汝南的二十三大名門望族詳解
    汝南位於河南中南部,地處淮河上遊的丘陵平原地區,在古代發育較早,且離統治中心較近,先後繁育出多達二十三個名門望族。現在就汝南的二十三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汝南袁氏:媯滿後裔諸公,字伯媛。伯媛的孫子濤塗,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時,媛氏世襲陳國上卿。當時媛、轅通用,故媛濤塗又寫作轅濤塗。至西漢初,轅氏後裔政將轅字的車旁去掉,以袁為氏。
  • 項城上電視了!在全國出名了,項城老鄉支持一下!轉起
    您好,我是中國建設工程防水之鄉項城!感謝您打開這份來自項城的邀請函,這是一封特殊的邀請函,憑這封信,可以找到一萬個來項城的理由!光武故裡,頓姓之源南頓故城光武廟會正在舉辦中,農曆二月二——三月三,2019,歡迎您來到項城!
  • 茶陵譚氏、馬家河羅氏、百井袁氏...株洲有這些名門望族
    名門望族是指歷史悠久而聲望很高人才輩出的家族,株洲也有一些家族能稱得上為名門望族,如茶陵的譚氏、株洲馬家河羅氏、攸縣梅城龍氏、茶陵東山陳氏、株洲百井袁氏、株洲姚家壩遊氏等等。▲袁名曜塑像(資料圖)百井袁氏後人中的名人有:袁名曜(1764—1835),嘉慶辛酉年進士,嘉慶十七年(1812)任嶽麓書院山長,主教5年,與門生張中階合撰嶽麓書院大門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 古代江西的十大名門望族
    現在就江西境內的十大名門望族進行一一詳解:江州陳氏:江州陳氏即義門陳氏,是發源於江西德安縣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公元731年,義門先祖定居廬山之麓,公元832年,始祖陳旺因官置產到德安,開啟了家族興旺的大幕。從731年起,這個家族延續了332年不分家的歷史,合居一處的家人達到3900多人,和諧相處,井井有條。
  • 江西四大名門望族之首——陳氏
    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說起百家姓很多人第一反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可是你知道咱們大江西的四大名門望族姓氏嗎?塗欽是新吳侯,地方就是現在的江西省奉新縣,塗欽祖孫三代,顯赫輝煌,涂姓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豫章遂成為涂姓郡望。【羅 氏 luo shi 】羅氏是南昌地區的望族之一,其始祖是西漢時期的大將羅珠,人們尊稱他為「豫章先生」。
  • 尋根 ▋百家姓之--袁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源流二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
  • 若論家族之旺,這六大家族都昌盛了千年,你身邊有其家族成員嗎?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家族觀念,族譜世襲甚至也已經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骨髓當中。我國古代曾經產生了許多家族,不過,若論家族之旺,無出這六大家族之右,今天就帶你來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的六大名門望族。 隴西李氏是我國古代一大盛世家族,其家族之旺,堪稱我國姓氏之最。
  • 袁氏家族簡介
    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流二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
  • 袁氏個人簡歷大曝光,袁家人必看,頂起!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袁」,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袁氏家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袁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袁氏宗親交流。據《通志·氏族略·袁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
  • 漢末四大家族,開創三國盛世,陳氏最長久,袁氏被滅族!
    現在就來說說,漢末真正的四大家族,究竟是哪四家,必須服:TOP、1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儀表堂堂,氣宇不凡的袁紹竟然弄成這樣,真心無語)汝南袁氏為東漢時期的著名世族,在東漢末年湮滅,祖籍在汝南郡(今河南商水西南)。
  • 香港真正的名門望族:邀請為何鴻燊扶靈,影響力遠超李嘉誠家族
    李國寶是香港名門望族「李氏家族」的成員之一,家族財富110億元。儘管身價稍有遜色,但其影響力卻是遠超李嘉誠。李國寶不僅是立法會議員,同樣也是香港大學的校監。李氏家族是香港影響力最大的家族之一,李嘉誠、李兆基家族僅是後起之秀。只是李氏家族在內地名聲不顯,但卻是和何鴻燊家族齊名的望族。
  • 百家姓:袁氏姓氏文化
    在都播(都波、禿馬敦、禿巴思、吐麻、禿馬)族人的蒙古化衍遷過程中,第十一姓即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始祖乞顏部姓氏,亦稱乞引氏、乞元氏。其後裔自謂源於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漢姓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顏部中還有一個分支,即呼熱特氏族,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袁氏,世代相傳至今。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 山東棗莊地區的名門望族-蘭陵褚氏家族溯源
    自明清以來,嶧縣蘭陵褚姓一直是魯南望族,人才輩出,享譽久遠。其始祖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褚大(音代dai)。他自幼好學,文武兼備,曾受業於漢代大儒董仲舒,深精《公羊春秋》和經史兵學,曾任梁國國相。後來,梁國多次發生動亂。褚大不再擔任梁相,來到了遠離梁國的嶧縣定居,成為嶧縣最早的褚姓人,他也就成了蘭陵褚氏的先祖。
  • 高密城傳承千年的名門望族!瞅瞅有嫩不?
    高密孫氏為商紂王叔父比幹後裔,比幹被殺後其子孫分析,其中一支以孫為姓,遷居高密,至東漢發展為名門大族。  宋金對峙時期,人口遷徙頻繁,有許多家族遷居高密,逐漸發展為新的望族,如李氏、任氏、儀氏、管氏等。
  • 軍墾後代,堪比皇家,大文豪丁玲竟出身蔣姓名門望族
    題/軍墾後代,堪比皇家,大文豪丁玲竟出身蔣姓名門望族文/芷兮,取自屈原「沅有芷兮澧有蘭」一句。00後寫作者,愛好文史。這一起於明、興於清、衰於民國的名門望族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1982年,在省市領導的陪同下,78歲的丁玲回到了故鄉臨澧縣。當地的老人竟驚訝地問道:「俺縣還出了這麼個姓丁的大人物?」直到眾人弄清楚原來所謂的「姓丁的大人物」本姓蔣,才恍然大悟。蔣家,在當地乃至湘鄂的歷史上可是出了名的大戶人家。
  • 四川檔案 揭秘四川的名門望族
    那麼,在四川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少本土名門望族呢?如今,這些曾彪炳史冊的名門望族後代今又何在呢?成都城西8公裡處,有一地名喚作文家場。文家場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得名緣由,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蜀興學卓著的教育家文翁和他的後裔。文翁是廬江郡舒縣(今安徽廬江縣)人,漢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時任蜀郡守。此前的蜀地文風不盛,也無官辦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