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族簡介

2021-02-07 百家姓總公會

      袁姓,是中華民族的大族之一,其人口在全國姓氏中排名第36位,人口約有700萬,佔全國總人口的0.54%。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


姓氏來源                       

袁(yu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姚姓,即為舜帝姚重華後裔。舜帝是顓頊的7世嫡長孫是黃帝的10嫡長孫,因生於姚墟(今山東)而得姚姓。他曾住過媯汭河邊(今山東濟南),舜帝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大臣姚平為保舜裔永續和避戰亂遷居吳興郡,今舜裔已繁衍一百四十幾代,中華姚氏求正堂姚氏聖仁堂德府世家德主人姚丹萍[字;姚舜修]即是舜帝姚重華嫡系血脈140世嫡長孫《舜裔血脈嫡系宗譜》。姚平為紀念先祖曾經擁有的封地國名諡號官職等將他的其餘子孫分別姓、陳、王、胡、潘、文、袁、陸、孫、虞、姬、車等十幾個姓氏。舜裔後代姚姓媯姓是同姓的。舜帝姚姓媯姓的33世嫡長孫媯滿被周武王封為陳侯(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的陳胡滿,陳胡公媯滿的11世孫有個叫諸的,字伯爰,其孫濤塗,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爰氏,春秋時世襲陳國上卿。由於當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後來的子孫就分別以這6個字為姓。正如《袁樞年譜》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異」。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流二

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軒轅氏,又稱玄袁氏,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製作大車轅,駕車周流天下,故而稱軒轅氏。其居住地又因黃帝軒轅氏而命名軒轅之丘,軒轅氏起兵革炎帝,以車帳相結為營,因是軒轅氏發明,世稱"行轅"。軒轅氏初都有熊之墟(鄭州或開封),所居之地,有以轅為名之邑,後稱為袁邑。上古時"爰"字和"袁、轅、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軒轅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當天子,號黃帝。

                                       

源流三

出自少數民族。據《魏書·高車傳》云:「高車,蓋古赤狄之種,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敕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其語略與匈奴同而有小異,其種有狄氏、袁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無都統大帥,當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猛,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鬥無行陣,頭別衝突,乍出乍入,不能堅戰,其俗蹲踞褻黷,無所忌避,婚姻用牛馬納聘以為榮。俗無俗,不作酒,迎婦之日,男女相將,持馬酪熟肉節解,主人延賓,亦無行位,穹廬前叢坐,飲宴終日,復留其宿,明白將婦歸。頗諱娶寡婦而優憐之,其畜產自有記識,雖闌縱在野,終無妄取。俗不清潔,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屍其中,張臂引弓,佩刀挾槊,無異於生,而露坎不掩,其遷徙隨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產,盡與蠕蠕同,唯車輪高大,幅數至多。」高車之種有六:狄氏、袁(韋)紇氏、斛律氏、解批氏、護骨氏、異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盧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連氏,五曰窟賀氏,六曰達薄氏,七曰阿侖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羅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見《北史·高車傳》。)六種之袁紇氏,袁韋形近,韋回同音,實乃回紇部族。《唐書·回紇傳》云:「回紇,其先匈奴之裔,在後魏時號鐵勒部落,依託高車,臣屬突厥,近謂為特勒,自突厥有國,東西徵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紇,即高車六種之袁紇氏。在以回紇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聯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唐謂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寫作「禿馬敦」「禿巴思」,《元史》寫作「吐麻」「禿馬」。第十一姓乞袁氏,實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顏氏」,或稱「乞引氏」。袁、顏、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

                                       

源流四

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予他們袁姓名字。

袁葵滿足了他們的要求。這些孩兒永記袁葵的恩德,世代稱己是袁氏。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鮮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漢化的內容。他將皇族姓氏「拓跋」改為漢姓元氏,成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稱為元宏。到了隋朝時期,一些拓拔氏後裔已經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區別,故而有稱袁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聯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的先民。到了唐朝時期,稱之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記錄其後裔在宋、元時期的稱「禿馬敦(禿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則中記作「吐麻(禿馬)」。在都播(都波、禿馬敦、禿巴思、吐麻、禿馬)族人的蒙古化衍遷過程中,第十一姓即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始祖乞顏部姓氏,亦稱乞引氏、乞元氏。其後裔自謂源於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漢姓為袁氏者。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顏部中還有一個分支,即呼熱特氏族,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袁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在今滿族、瑤族、彝族、白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丁當鄉及雲南省富寧縣的瑤族袁氏,在當地皆屬大族。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袁氏,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宣仲濤塗、袁政。


遷徙分布                       

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六十三萬一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8%左右。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發祥地河南發展繁衍,其發展中心為陳郡,尤其是汝南。秦漢時期袁氏以向外地播遷。由於戰亂、官職調遷等原因,陳郡袁氏與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許多支脈,如袁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蘇徐州),還有一支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袁紹的後裔有一支徙居東陵東光(今屬河北);袁術的子孫分散於江、淮間,有一支居住在襄陽;袁渙的後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陝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華陰。南宋有史學家袁樞為建安人(今福建建甌),說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據《袁氏族譜》記載,袁安第38世孫袁志君因任廣東布政使,自江西信豐遷至廣東東莞溫塘茶園定居,為廣東袁氏開基始祖,其後裔分居興寧、梅縣、惠陽等地。袁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淮陽一帶,世居陽夏,至西漢時,其子孫世代為官,地位顯赫,成為當地一大望族,陽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該地晉代屬陳留,所以袁氏以陳留郡最望。此後,遷徙各地的袁氏多為陳留分支,他們都以『陳留」為其堂號,至東漢,遷居汝南的袁氏發展形成了當地的一大望族。從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後裔,因仕途、避難等原因形成眾多支系,在北方的廣大地區及江南的許多地方,經過不斷的繁衍、發展,成為當時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東光、太原、華陰、襄陽、濮陽、宜春等郡望。袁姓南遷始於唐代以前,至宋時,已成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蘇、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閩始於宋代以前,宋代以後便自福建遷入廣東等地,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布我國廣大地區,在廣西、雲南等省境的瑤族中,袁為大姓。

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蘇、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佔比例很高。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臺灣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們大多是清朝時期和1949年左右從中國大陸遷居來此,主要聚居在臺北、新竹、南投、嘉義、臺南等地。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後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郡望

陳 郡:秦置陳郡,治所在陳縣(今河南省淮陽)。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此之袁氏為淘塗裔孫直系地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屬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為陳郡袁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袁安。

河南郡:漢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今河南省洛陽)。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彭城郡:指今江蘇徐州。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秦置彭城縣。西漢後期一度以楚國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蘇省徐州)。東漢建彭城國。以後或為彭城郡,或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縣於元初撤銷,併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陳郡,為袁生之後。

東光縣:西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時胡蘇等地置東光縣,治所在今河北東光。

京兆郡: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華陰縣:本春秋時晉地。漢高帝八年置華陰縣,以在華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陝西省華陰縣。

太原郡: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濮陽郡:濮陽古為帝丘;春秋衛數遷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古黃河南岸。漢魏為東郡治所。晉建濮陽國,改濮陽郡,均治古濮陽。北魏移濮陽郡治所於鄄城(今山東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陽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晉夾河苦戰,晉王李存助建德勝二城。其後德勝北城為濮陽,就在黃河邊上。這一帶是河道變動頻繁之處,宋金之際,黃河主流南趨,濮陽便遠離黃河。

陳留郡:秦時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襄陽郡:東漢時置郡,治所在襄陽(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為襄州襄陽郡。宋為襄陽府。元改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為袁術之後。

宜春縣: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屬江西,漢即名宜春,晉為宜陽,隋恢復原名)。元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國廢府。治所在今宜春市袁州區。

                                       

堂號

臥雪堂:東漢袁安沒作官的時候,客居洛陽,很有賢名。一年冬天,洛陽令冒雪去訪他。他院子裡的雪很深,洛陽令叫隨從掃出一條路才進到袁安屋裡。袁安正凍得蜷縮在床上發抖。洛陽令問:「你為什麼不求親戚幫助一下?」袁安說:「大家都沒好日子過,大雪天我怎麼好去打擾人家?」洛陽令佩服他的賢德,舉他為孝廉。這就是「臥雪堂」的由來。

守正堂:袁安為人嚴謹,後來作了楚郡太守。當時楚王謀反,株連了數千人。袁安處理這個案子時,審清問明,釋放了4000多人。後來外戚竇氏擅權,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弗過堂: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堂號。萬曆年間,袁可立因為耿直建言被萬曆皇帝貶官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弗過」應該是他自勵自勉的態度和決心。此外,袁姓堂號還有:「陳郡堂」、「汝南堂」、「彭城堂」、「陳留堂」、「懷楚堂」、「維則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歷史名人                       

袁義:「可謂潛川(廬江)偉人矣」(引自潛川譜)。明(公元1368-1644年)太祖洪武開國功臣,官至左軍都督,追封威遠侯。其兄張德勝「捐濺血,竭忠於採石一戰」。本人「會與常(遇春)、徐(達)諸護國,並驅中原而威加海內」,「後徵雲南,卒於楚雄」,「賜葬於廬江縣北鄉忠吳橋」。

河南省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冊。自袁良以後,至其孫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京子袁湯為司空、太尉,湯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號稱「四代三公」。


袁天罡:唐初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善風鑑,累驗不爽,曾仕於隋,為鹽官令。唐時,為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在隋朝時曾出任鹽官令。在洛陽曾給杜淹、王珪、韋挺三人相面,預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並預言三人為官後都要遭貶譴,屆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士;由太子李建成舉薦王珪當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率。三人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裡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預測「公等終且貴」,最後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結局後來驗證都不出其所料。到唐太宗貞觀初年,袁天罡以相術預測已是名揚天下,唐太宗李世民召見袁天罡對其術數之精奇深奧大為稱讚,並問他:「古有君平(漢朝嚴君平,術數大師),今朕得卿,何如?」袁天罡回答說嚴君平是生不逢時,臣要比他強得多!在九成宮讓他為貞觀重臣張行成、馬周等人看相,所預測後事無不準確。


袁盎:字絲,漢朝楚人,個性剛直,有才幹。漢文帝時名震朝廷,因數次直諫,觸犯皇帝,被調任隴西都尉,後遷徙做吳相,吳王優厚相待。他在漢武帝「七國之亂」時,曾奏請斬晁錯以平眾怒,結果七國之亂平定後,他就被封為太常,顯貴異常。是《史記》與《漢書》兩大史書都有詳盡記載的袁氏頭一位揚名史籍的袁姓傑出人物。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東漢名臣。少承家學,舉孝廉。曾任陰平長、任城令 ,馭屬下極嚴,吏人畏而愛之。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號嚴明,斷獄公平,在職10年,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和帝時,竇太后臨朝,外戚竇憲兄弟專權操縱朝政,民怨沸騰。袁安不畏權貴,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書,彈劾竇氏種種不法行為,為竇太后忌恨。但袁安節行素高,竇太后無法加害於他。在是否出擊北匈奴的辯論中,袁安與司空任隗力主懷柔,反對勞師遠涉、徼功萬裡,免冠上朝力爭達10餘次,京師肅然,名重朝廷,為時人稱道。其後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為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於「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時為郎,靈帝時闢為大將軍何進的椽屬。中平元年(184年)任中軍校尉。靈帝死,紹勸何進召董卓進京誅滅宦官。及何進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進宮,將宦官無論少長一併殺光。董卓入京後廢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與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討卓,被推為盟主,號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又聯合公孫瓚迫冀州牧讓權,自領冀州牧。後利用烏桓擊敗公孫瓚,鎮壓黑山軍和河北地區的民變隊伍,遂佔冀、青、幽、並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稱大將軍,兼督州事,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紹外寬而內忌,剛愎自用,拒絕謀臣沮授所建積蓄力量以圖天下之策,與北方另一較大割據勢力曹操爭戰。五年,雙方決戰於官渡,主力被曹操消滅,逃回鄴城,於七年憂鬱病卒。死後,諸子爭立,均為曹操所滅。


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後漢末年的軍事家,軍閥。


袁紹兄弟,「少以俠氣聞,數與諸公子飛鷹走狗,後頗折節。舉孝廉,累遷至河南尹,虎賁中郎將。」董卓入洛陽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怕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陽。之後被劉表推薦為南陽太守。之後袁術召集各路諸侯,190年攻入洛陽;在南陽時由於驕奢不修法度,成為當地百姓之患。後袁術與袁紹起衝突,而與幽州公孫瓚結盟,遭袁紹、曹操夾擊。袁術抵擋不住,率其部眾前往九江,自領揚州刺史。後來袁術獲得東漢的傳國玉璽之後,便決意稱帝,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國號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術稱帝的行為並沒有獲得各路諸侯的支持與響應,袁術不久後便受到曹操擊敗,199年吐血而死。


袁宏:東晉文學家、史學家,其文採出眾。字彥伯,小字虎。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謝尚引為參軍,累遷至大司馬桓溫府記室。文筆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溫器重,使專掌書記。桓溫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馬疾書;頃刻間即成七紙。入為吏部郎,授東陽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後漢紀》30卷。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及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其詩、賦、序、贊、碑、銘、疏、表等20餘篇。


袁郊:字之儀,袁滋之子,陳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學家。鹹通時,為祠部郎中。昭宗朝,為翰林學士。作有傳奇小說《甘澤謠》一卷。


袁樞:字機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甌)人,南宋史學家。初任溫州判官、興化軍教授。乾道七年(1171),為禮部試官,出為嚴州教授。其後歷任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官、權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員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職。喜讀《資治通鑑》,苦其浩博,乃著《通鑑紀事本末》42卷,因其文總括為239事,獨立成篇,起訖瞭然,為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學著作。創造紀事本末這一新的寫史體例,兼有紀傳、編年二者優點,使「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析」,對後世影響極大,明清兩代多有仿作。


袁江:清代著名畫家。字文濤。江蘇江都(今揚州)人。善界畫。長於山水樓閣,精湛絢麗,能粗能細。初學仇十洲,中年繼而臨摹古人畫,在傳統基礎上創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間。他後半生受當時在揚州的山西鹽商之聘,同他的從子袁耀到山西運河作畫,作品流傳在北方較多。其山水主要學宋代閻次平;畫石多鬼面皴;樓閣主要學郭忠恕,工整嚴密。後期多畫古代宮苑圖,如《梁園飛雪圖》、該圖以枚乘、江淹的梁園、兔園賦為依據,極盡宮苑之壯麗 。另畫《東園勝概圖》卷,此圖用長卷形式,界畫精亞,建築物比例適當,樹石形態若真,山影波光,層次深遠。《東園勝概圖》為其代表作。還有《漢宮秋月圖》等。


袁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蘇揚州)人。袁江之侄。工畫山水、樓閣、界畫。畫風工整、華麗,與袁江相似。其精品有勝於袁江者。偶作花鳥,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驪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宮圖》,現藏南京博物院。約活動於乾隆中期。


袁枚: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學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選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後定居江寧。其詩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書,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山松:西晉吳郡太守,博學能文,曾著《後漢書》百篇。他擅長音樂,與羊曇之唱樂、 桓伊之輓歌,並稱「三絕」。袁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其文採出眾,代表作為《後漢紀》。

明代中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並稱「文三袁」,明末遼東,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並稱「武三袁」。


袁宗道:(1560-1600) 明代文學家。字伯修,號石浦。湖廣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會試第一。授編修。官至右庶子。他極力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與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對貴古賤今、模擬古人,強調作家要有思想修養,文章要有思想內容,而絕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漢。他說"心中本無可喜之事而欲強笑,亦無可哀之事而欲強哭,氣勢不得不假借模擬耳"(《論文》),就是說,文章要有真情實感。他的詩文創作實踐了他的理論,率真自然,不事模擬。遊記散文如《戒壇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簡牘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點是社會意義不大。詩歌創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蘇齋類集》。萬曆十七年(1589)歸裡,鑽研學術,以禪宗思想研究儒學,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後復入京,官右庶子,任東宮講席。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湖廣公安人。萬曆十六年(1588)中舉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鄉後曾問學李贄,引以為師,自此頗受李贄思想影響。萬曆二十年(1592)中進士。不仕,與兄宗道、弟中道遍遊楚中。萬曆二十三年(1595),選為吳縣令,饒有政績。不久解官去,遊覽江南名勝。後又授順天教授,補禮部儀制司主事。兩年後又辭官返裡,卜居柳浪湖畔,潛學著文,並作廬山、桃源之遊。萬曆三十四年(1606),入京補儀曹主事,不久又辭去。兩年後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轉考功員外郎,奏立「歲終考察群吏法」,其後成為定製。萬曆三十七年(1609),遷稽勳郎中,赴秦中典試。事畢請假歸裡,定居沙市。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佔有重要地位。他與兄宗道、弟中道時號「三袁」,被稱為「公安派」,宏道實為領袖。他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成為公安派文學綱領:反對盲目擬古,主張文隨時變。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了凡,後人常以其號了凡稱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明代慈善家,是歷史記錄的第一位以慈善為事業的人。袁了凡在佛學、農業、民生、水利、醫學、音樂、幾何、數術、教育、軍事、曆法和太乙六壬奇門「三式」絕學等,莫不洞悉原委,撰有成編。他的《了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勸導世人行善,改變命運的學問。


袁中道:(1570-1623) 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萬曆進士,授徽州府教授、國子監博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少即能文,長愈豪邁。與其兄宗道、宏道並有文名,時稱「三袁」,同為公安派。其績稍遜於宏道。反對復古擬古,認為文學是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天下無百年不變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寫性靈。晚年針對多俚語纖巧的流弊,提出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主張。創作以散文為佳,遊記、日記、尺牘各有特色。遊記文描摹入微、情景交融,日記寫得精粹,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其詩偶有關心民生疾苦之作,也寫得較清新。但詩文思想較平泛,酬作應答、感時傷懷,藝術上創新不夠。有《珂雪齋集》20卷,《遊居柿錄》(《袁小修日記》)20卷。


袁可立:(1562年4月25日(二月十五日)-1633年11月12日(十月十一日)),字禮卿,號節寰,又號閒閒居士,睢陽衛軍籍,明睢州城(河南睢縣)內人。舉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歷蘇州府推官、山西道監察御史、尚寶司司氶、本司少卿、太僕寺少卿、通政使司左通政、侍經筵、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加正治上卿,南都累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立朝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歷明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


袁崇煥:字元素,號(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將領。入兵部,守衛山海關及遼東;指揮寧遠之戰、寧錦之戰。但不救朝鮮,擅殺大將仍觸兵家大忌。後被崇禎帝以誅殺毛文龍、己巳之變護衛不力以及擅自與後金議和等罪名正法。清乾隆大興「文字獄」,清政府為貶損明朝君臣在百年後杜撰了皇太極以「反間計」構陷袁崇煥的故事,史學界至今爭議頗大。袁崇煥曾為魏忠賢建祠,大學士韓爌云:「袁崇煥…,亦俱建祠,但與諸奸宜減等論。」 1630年,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處以極刑,北京百姓恨之入骨,明末史家張岱津津樂道地記下了這個血腥的場面「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到了夜裡,袁崇煥的頭顱在刑場,他的佘姓部下趁夜盜取了頭顱,就埋在東花市斜街52號院內,還交代子孫,不必再回嶺南原籍了,世世代代就在這裡陪伴。60多歲的老太太佘幼芝自稱從1630年至今,佘家已經守了372年的墓,歷經了十七代,但其說法令人質疑。

有人附會說:(崇禎十七年五月),安宗《登極恩詔》……又復袁崇煥、趙光抃原官。明安宗即弘光帝,崇禎十七年即1644年在崇禎死後於南京即位登基。  「我大清舉兵,所向無不摧破,諸將罔敢議戰守。議戰守,自崇煥始。……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後金編《明史·袁崇煥傳》)


袁樞:字伯應,號環中,又號石寓,袁可立子。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善騎射,有邊才,工詩賦,為明末書畫及收藏鑑賞大家,曾藏有董源《瀟湘圖》、《夏山圖》、巨然《蕭翼賺蘭亭圖》、《層巖叢樹圖》、《秋山圖》、王維《山陰圖》、宋《松桂堂帖》等,藏品流散天涯不為世所知者殊多。張庚《國朝畫徵錄》卷首列傳。子袁賦誠,清初知名守令,詳載《碑傳集》。袁賦諶,蘊藉善收藏。


袁於令:吳縣(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作家,作有傳奇八種,雜劇一種,另有小說《隋史遺文》。

袁世凱: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爭議的是戊戌告密事件,與日籤署二十一條,稱帝等。他是北洋軍閥首領,在辛亥革命後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捍衛國土,維護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建立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新式陸軍,創立近代司法和教育制度,重視教育,努力恢復中斷三百年的漢族文化。期初修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袁氏記法》並修改《大總統選舉法》等,後企圖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富國強兵,倉促稱帝,因尿毒症夭折。葬於河南袁林,現有袁氏故居。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閥沒有了首領,中國陷入了數十年民不聊生的軍閥混戰狀態。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住在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袁雪芬:中國越劇泰鬥,工正旦,紹興人。她1933年開始學藝,先後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認真唱戲,潔身自勵,持齋茹素。2011年2月19日下午2點,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袁偉民,袁則留,袁木,袁義達,袁潔瑩,袁潔儀,袁詠儀,袁文杰,袁淑珍,袁和平,袁國強,袁泉,袁立,袁彩雲,袁揚,袁騰飛,袁弘,袁姍姍。


宗族特徵                       

1、在漢晉南北朝時期,代有才人出,風光貴顯千餘年,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輩份嚴謹有序。如江蘇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輩份排語為:「恭寬信敏惠,仁義乃賢師,忠孝承家學,道德培福基。」



袁姓將軍                       

袁國平將軍

袁國平(1906.5-1941.1.12),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寶慶(今邵東)縣人。早年隨田漢從吏革命文藝活動。 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因積極參加長沙學生運動,被選為湖南省學聯執行委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0月入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學習。192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在安徽省涇縣茂林地區,曾發生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袁國平就是在這次事變中壯烈犧牲的新四軍重要將領之一。

袁守芳上將

袁守芳,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共產黨黨員。1980年入讀解放軍政治學院基本系。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部主任,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91年1月任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濟南軍區政治部主任。1996年任總政治部主任助理,11月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紀律委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十五屆、第十六屆候補中央委員。1988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晉升為中將軍銜。2000年6月21日晉升為上將軍銜。

袁俊中將

袁俊(1924-2004),江蘇省啟東市人。1940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參加新四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蘇中軍區連政治指導員、副股長、區長等職。參加了車橋戰鬥和如皋遭遇戰,擔任區長期間為抗日部隊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營政治教導員,華東野戰軍營長、團副參謀長,第三野戰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高郵、七戰七捷、鹽城、萊蕪、孟良崮、魯南突圍、平漢線、確山、豫東、淮海、渡江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團長、團長,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團長、副師長兼師參謀長。回國後,任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軍長,1979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南京高級陸軍學校校長,陸軍指揮學院院長,**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等職。參加了解放舟山群島的戰鬥和抗美援朝作戰。經常深入部隊和邊防一線調查研究,經常深入教學科研一線現場辦公,為加強部隊建設,為保衛祖國邊防,為培養我軍中級指揮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

1955年被授予校官軍銜。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2004年4月25日因病在瀋陽逝世,享年80歲。

袁子欽中將

袁子欽(1908-1968),又名袁致卿。福建省上杭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總校組織部副部長、部長,抗大總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治委員,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太行軍區政治部主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下三縱隊副政治委員,華北軍區第15縱隊政治委員,第18兵團60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軍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組織統計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幹部部副部長,總政治部秘書長、幹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8年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0歲。

袁昇平中將

袁昇平(1912-2003),江西省吉安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遊擊隊班長,贛南獨立團排長、連長,紅軍衛生學校政治教員、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1師13團總支部書記,1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副營長,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一、二、三團政治委員,第一支隊政治委員,陝甘寧晉綏聯防教導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遼吉、遼北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政治部主任,第12縱隊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0軍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政治委員,志願軍幹部部副部長,華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濟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政治委員。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九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3年8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

         諮詢:袁氏家族群請按指紋


相關焦點

  • 權傾天下—袁紹家族四世三公真實背景,汝南袁氏家族興起始末簡介
    要說汝南袁氏,在東漢的歷史上可謂是舉足輕重的存在。那麼,這個家族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所謂的四世三公又是指的什麼呢?在正式講袁紹以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袁氏家族的發展歷史,捋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或許會對我們了解袁紹以及袁紹所代表的汝南袁氏家族有所幫助。
  • 淺談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前生今世,為何袁氏的號召力如此之大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袁」,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袁氏家族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袁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袁氏宗親交流。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袁氏文化,傳播袁氏正能量。袁氏家族一直是東漢中後期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在歷史上叫做汝南袁氏,所謂「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代代有人擔任三公之位。袁氏家族的四代人擔任三公究竟有多麼厲害呢?這就要談到東漢的三公制度。東漢的三公制度和袁氏四代擔任三公的影響三公指的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
  • 為栽培袁世凱,袁氏家族是怎麼做的?有人傳授絕學,有人苦心領路
    曾國藩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是曾氏祖父星岡公一生堅守耕讀信念。李鴻章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李氏家父李文安為子孫鋪路的良苦用心。袁世凱家族叫人印象最深的是袁氏叔父對子侄接力棒式的精心栽培。咱們今天就來講一講袁氏家族的力量以及袁世凱人生之初的成長史——鹹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降生在河南項城縣北的袁張營村。袁張營村本叫張營村,因袁氏家族遷入改易是名。講袁氏家族,須從袁世凱的曾祖父袁耀東說起。袁氏曾祖生有四子,袁樹三、袁甲三、袁鳳三、袁重三。
  • 尋根 ▋百家姓之--袁氏 家族起源族譜
    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中華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伏羲氏時期。每個人一出生就傳承了家族姓氏,它既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代號,也是血緣關係的符號。乞袁氏與「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據的,其後裔自謂出自蒙古族王公顯貴乞袁氏家族,隨後人以袁為姓。源流四源於改姓,屬於長者賜姓為氏。據史書《明史》記載,明朝崇禎年間,山東東明人袁葵任洪洞縣令時,在災荒年收養數百個百姓遺棄幼兒。災荒過後,袁葵又讓百姓們把孩子領回。在袁葵離任時,這百姓紛紛抱著曾被袁縣令養育的親骨肉,請他賜予他們袁姓名字。
  • 江西豐城袁氏簡述
    袁氏家族網微信公眾號:袁氏家族網
  • 袁氏歷史上著名的世族門閥之「汝南袁氏」
    汝南袁氏汝南袁氏為東漢時期的著名世族。據《後漢書》、《三國志》、《重修汝南縣誌》、《百家姓書庫•袁姓》及有關資料載,自袁安起,其後的近200年時間裡,汝南袁氏家族人才輩出,顯盛於世,「四世五公」,「於東漢一代相終始」。
  •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袁氏族譜
    世界袁氏宗親總會‍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袁」,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世界袁氏宗親總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成功加入中華袁氏萬人大家庭我們在北京為您報導全世界袁氏大小事,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袁氏文化,傳播袁氏正能量。三國汝南袁氏為四世三公,與弘農楊氏齊名。今天便來簡單梳理下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指從袁安任司徒,其子袁敞任司空、孫袁湯任太尉、曾孫袁逢、袁隗分別擔任司空及太傅,四世全都位居三公之位。我們便從袁安開始梳理。
  • 名門望族——項城袁氏(袁世凱家族)
    清乾隆年間,項城袁氏家族人丁興旺,人增地窄,生計艱難。為改善生存環境,九世祖九能、九芝公攜子遷居騾馬張村(騾馬張營本是明初張姓移民定居之地,到乾隆盛世,村中開闢了騾馬市場,生意紅火,便稱此村為騾馬張營)。
  • 袁氏個人簡歷大曝光,袁家人必看,頂起!
    袁氏家族網微信公眾號:袁氏家族網
  • 咱們袁氏家族就是牛!!!
    據《通志·氏族略·袁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 中國歷史上的那些豪門巨族,袁氏排第一位!
    袁氏家族網微信公眾號:袁氏家族網
  • 《袁氏字輩總匯》99%的袁氏後人都收藏了!
    湖南中湘袁氏字輩:「映遍兆光澤遠名揚傳家孝友華國文章承先啟後長樂永康貽謀世守鹹懷忠良」。    湖南華容袁氏字輩:「世中必和永廷因有錫昌傳述承先策寬宏慶祖光」。      湖南株洲袁氏字輩:「一本獨尊義立田先有業」。湖南彬州袁氏字輩:「先賢國輔尊英才興濟美昭代佐昇平」。
  • 百家姓:袁氏姓氏文化
    據《通志·氏族略·袁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 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 袁氏故裡訪三袁
    鄧艾屯兵時所挖槽河從西北流經這裡,在袁氏祖塋北側繞個半彎,形成一個雞心形河灘,莊嚴肅穆的袁氏祖塋就座落在這片曾經的河灘裡。在一塊寬大平坦的場地上,坐北朝南、以祖塋為中心的碑樓和雕塑沉穩安靜地矗立在那裡。一塊黑色大理石上面鐫刻著曾經的輝煌,袁紹袁術兄弟在祖塋前兩側佇立。黃的紅的旗幟在風中飄揚,小河綠波蕩漾清澈見底。椐袁氏後人介紹,歷史上祖塋很大,象一座小山。後經雨水衝刷,逐漸變小。
  • 袁氏文化歷史探析
    袁氏遷徙和分布:袁氏早期主要繁衍於河南大康,其中心為汝南。東漢之初,袁政的二十三世孫袁良享有四世五公的聲名。生有二子袁昌、袁璋。袁昌從陽夏遷到汝南郡汝陽縣,袁璋從陽夏移居河南大康西北。袁昌兄弟分別創造了汝南袁氏和陳郡袁氏。由於戰亂和官職調遷等原因,袁幹的後裔一支徙居彭城(江蘇),另一支徙居河東(山東)。
  •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為何袁紹袁術兩兄弟卻一敗塗地?
    」,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每天免費收到袁氏信息了。「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袁紹袁術出身於「汝南袁氏」,這是東漢末年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自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人稱「四世三公」,雖然袁紹為庶出,袁術為嫡次子,但袁紹「容貌端正,威儀進止」,深得官拜司空的生父袁逢
  • 若論家族之旺,這六大家族都昌盛了千年,你身邊有其家族成員嗎?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家族觀念,族譜世襲甚至也已經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骨髓當中。我國古代曾經產生了許多家族,不過,若論家族之旺,無出這六大家族之右,今天就帶你來了解一下我國歷史上的六大名門望族。 隴西李氏是我國古代一大盛世家族,其家族之旺,堪稱我國姓氏之最。
  • 三國四世三公袁氏族譜
    三國汝南袁氏為四世三公,與弘農楊氏齊名。今天便來簡單梳理下汝南袁氏四世三公是指從袁安任司徒,其子袁敞任司空、孫袁湯任太尉、曾孫袁逢、袁隗分別擔任司空及太傅,四世全都位居三公之位。我們便從袁安開始梳理。一世袁安:字邵公,東漢名臣,袁紹高祖父。袁安為人公正嚴明,有威信。治理楚獄公正,使京畿肅然,且不畏懼權貴。
  • 四世三公的袁氏對董卓威脅很大,董卓為什麼放任袁紹、袁氏做大?
    袁術我想這一定是袁氏和董卓之間有了交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皇帝的命令可能都沒有他好使,足可見袁氏在漢末有多麼大的影響力。只能說袁氏交易的籌碼太誘人,讓董卓不在考慮潛在的危險。可以說袁氏是把董卓玩能於鼓掌之中啊!可見袁氏的老辣、奸猾。那我又有不解了,為什麼要把袁紹、袁術分別分開,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
  • 隴南:徽縣非遺項目袁氏燒酒的第四代傳承人
    老人是袁孝義的父親,袁氏燒酒的第三代傳承人袁海明。老人熱情地從火爐邊站起來,搬來兩隻小木凳,用一半是徽縣口音一半是宕昌口音的語調,招呼我們往爐子跟前坐。我們剛在凳子上坐下,袁孝義頂著一頭雪粒匆忙進了屋。看見我們他有些拘謹地搓了搓手,就帶著我們去了他家的釀酒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