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三國迷,最近又在看三國演義,越看我越對董卓這個人看不懂,也越看越疑惑,董卓,一個被人形容為「殺人魔王」的殘暴之人,他的罪行罄竹難書,有一點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對反對自己的袁紹、袁術二人,為什麼不殺之而後快?反而加官進爵,放任他們做大做強呢?
十常侍作亂時,董卓率軍進入洛陽,迅速控制了群龍無首的禁軍,個人軍事實力急速壯大,加上挾持皇帝,徹底把控朝廷政務,他說的話,朝廷上下莫敢不從。
一日,董卓想廢除皇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群臣莫不敢言,只有丁原、袁紹毅然反對,惹怒董卓,袁紹連夜逃跑,丁原則被董卓用計所殺。
反對董卓的兩人竟然有不同的結局,這很讓我費解,要知道袁紹當時只是一個小小的校尉。丁原可是并州牧,在洛陽城外有自己三萬精兵,勢力可不弱。從帳面上看,袁紹應該更好捏吧,怎麼卻出現相反的結局呢?
況且不久後袁紹又被封為渤海太守,袁術為南陽太守。要知道渤海郡、南陽郡在漢末都是錢糧充足、人口眾多的大郡,其中南陽又被稱為帝鄉,為天下經濟首都。董卓就算是要討好士族,也不用拿這樣重的籌碼吧,哪些虛職套住它們不好嗎!
我想這一定是袁氏和董卓之間有了交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皇帝的命令可能都沒有他好使,足可見袁氏在漢末有多麼大的影響力。放過袁紹、袁術二人不下於埋下一枚炸彈,董卓難道想不到嗎?只能說袁氏交易的籌碼太誘人,讓董卓不在考慮潛在的危險。可以說袁氏是把董卓玩能於鼓掌之中啊!可見袁氏的老辣、奸猾。
那我又有不解了,為什麼要把袁紹、袁術分別分開,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
我認為袁氏絕對是已經認識到天下即將大亂,他們這是在提前布局。
袁紹被封為渤海太守,渤海在當時屬於冀州管轄,冀州刺史韓馥為袁氏門生,袁紹袁氏子孫的身份,能得到照顧。況且冀州錢糧充足,兵強馬壯,加上周圍沒有多麼厲害的強敵,方便袁紹爭奪河北。而且光武帝得河北,從而一統天下,可見冀州之地有帝王之資。
袁術佔據南陽,南陽可是帝鄉,是東漢的經濟之都,屬荊州管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且口眾多,錢糧豐富,周圍又沒有強大的敵人,是立基之地。
可以說袁氏在亂世開局就為子孫佔據了絕佳的好地方,助他們快速成長起來,但這是場馬拉松,看的是結尾,不看你開頭跑得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