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國演義》嚴重低估的亂世梟雄,關東同盟的盟主——袁紹

2020-12-17 歷史思維所

作者:本團隊汪龍

說起袁紹其人,想必很多人對他的印象都來源於《三國演義》中那個剛愎自用、多疑自負的關東協主。袁紹其人誠然在官渡之戰中慘敗,但我們也不應該忘掉他的功績,本文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歷史上真實的袁紹。

袁紹(142年-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那麼袁氏四世三公的稱呼有何而來呢?

被《三國演義》低估的亂世梟雄——袁紹

袁紹其人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共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在當時東漢的政局之下,國家決策和軍事任命這兩個重中之重的權力掌握在外戚、宦官與皇帝的微妙平衡之下,組成東漢帝國的肢體——官僚集團也是左右逢源,或依附宦官或依附外戚。在外戚與宦官的互相傾軋下,汝南袁家,歷四世三公,編織了極其強大的人脈關係網絡。袁家不僅成為了士族集團的領袖,而且與外戚與宦官聯繫緊密。到了外戚何進時,袁氏袁隗任太傅參錄尚書事,袁術任禁軍中的虎賁中郎將一職,袁紹做了大將軍何進的幕僚,任西園八校尉的中軍校尉一職。在梁冀跋扈、兩次黨錮導致無數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之時,汝南袁氏依舊巋然不動,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而在第五世的兩代翹楚便是袁術和袁紹,而這便是袁紹的先天條件。可是袁紹又是如何在後來事業的發展中力壓袁術,在東漢末年北方的混戰中脫穎而出併力壓曹操的呢?

在後來鎮壓十常侍的運動中,袁紹的名望到達了頂峰,他此時手握司隸校尉軍,他兄弟袁術此時手握虎賁軍,何進死於宦官之手,少帝劉辯年紀尚小,袁家成為霍光第二並非沒有可能,但他漏算了董卓,在董卓入京伊始,袁紹錯失良機,失去了消滅董卓最好的機會,董卓憑藉西涼軍隊的強橫,收編了何進的剩餘軍隊,正式掌握了洛陽。在後來的一次在朝堂上與董卓的衝突中,袁紹出奔冀州,董卓忌憚袁紹的家族勢力,封袁紹為渤海太守,這也正式開始了袁紹的地方軍閥之旅。隨著董卓在洛陽的倒行逆施,東漢的官僚集團徹底被惹怒。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董卓見關東協軍聲勢浩大,於是挾持獻帝,驅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但是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後,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但此次討董為袁紹積累了大量政治資本,也給了袁紹第一筆起家本錢,《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初,紹與公共起兵,紹問公曰:「若事不輯,則方面何所可據?」公曰:「足下意以為何如?」紹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袁紹此人實乃亂世梟雄

《三國志》中袁紹傳的篇幅很大,可惜,只有二十分之一不到描寫了袁紹如何奪取四州,大篇幅描述官渡袁紹如何失敗的,和袁紹三子的覆滅。《三國志》一般都是為傳者諱,但是獨獨袁紹,大篇幅寫袁紹的敗亡,對於勝績描寫卻繆繆。但我們可以從武帝紀窺得一二。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冀州韓馥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麴義結交。後來袁紹忽悠公孫瓚來河北,約定共同取河北,又派人忽悠韓馥,韓馥害怕公孫瓚的攻打,直接把冀州送給袁紹了。袁紹就收編了韓馥舊部,由此開始了他霸業的第一步。

袁紹雖然獲得了冀州,但是立足不穩,他將收到當時漢末第一騎兵-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的攻擊,袁紹趕緊同當時的劉表結盟,公孫瓚帶領一萬騎兵,兩萬步兵,浩浩蕩蕩來攻袁紹。最終卻是處於弱勢的袁紹獲得了勝利,此後袁紹破公孫,收烏桓,戰黑山,虎踞四州,強盛莫敵。即使官渡大敗,袁紹勢力四分五裂,曹操也依舊花了6年才一統北方。因此袁紹的失敗主要原因絕非在軍事上,而是在於內部勢力的整合上。

多次不聽從謀士建議而導致喪失大好時機

在對於袁紹其人的評價中,曹丕的評價極為中肯。曹丕:紹遇因運,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裡,眾數十萬,可謂威矣。當此之時,無敵於天下,視霸王易於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顯別嫡庶,婉戀私愛,寵子以貌;其後敗績喪師,身以疾死,邪臣飾奸,二子相屠,墳土未乾,而宗廟為墟,其誤至矣。

雖然袁紹最後還是敗給了曹操,但也不得不說是遇上了更為強大的敵人。切不可因為《三國演義》中對袁紹的負面描寫過多,就對歷史上的袁紹產生過多誤解。歷史人物絕不會是小說中寫的那麼簡單,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相關焦點

  • 如果袁紹袁術兩人聯手,勝算有多大?《三國演義》都不敢這麼寫!
    既然《三國演義》中兩人分而治之必敗無疑,如果聯手,能不能提前為東漢末年的亂世畫上句號呢?我們來看一下,如果在群雄逐鹿的初期,袁紹擁立劉虞為帝的計劃得以成行,袁術也擁戴之。在這麼一個二袁「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形勢下,聯手的優勢便一目了然了。
  • 今川義元是「日本的袁紹」?他跟袁紹經歷相似但勝於袁紹!
    亂世之中出梟雄,同為朝代更迭時期的今川義元和袁紹都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他們深知只要佔據山河一方擁兵過萬則可與群雄爭天下,胸有鴻鵠之志,行如猛虎下山,然而這歷史上卻只是多了兩位逐鹿者,其最後的結局都落得家破人亡,成了別人走向權力巔峰的墊腳石。
  • 三國演義,曹操為何把一個大功勞讓給了孫堅?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是比較精彩的一幕,三英就是劉關張三兄弟,戰鬥結束,劉備意猶未盡,劉備說呂布確實是位英雄,張飛說大哥你又動了惻隱之心此人不可教化的,三英戰呂布,眾諸侯都看呆了,還是曹操反應快,曹操說袁盟主,呂布敗逃董卓勢窮,趕緊出戰吧,袁紹說眾將軍聽令,打開城門出戰董卓。曹操自有打算,曹操說曹仁我部將士何在,曹仁說全部集結完畢,曹操說好帶著將士們隨我直奔虎牢關,直取洛陽。
  • 曹操為何無法擔任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如果他當上了,能滅掉董卓嗎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如果讓曹操取代袁紹來擔任盟主,那他們能滅掉董卓嘛?答案還是十分無奈,不能。首先,曹操他不可能當上十八路諸侯的盟主。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南陽太守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驍騎校尉曹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
  • 袁紹袁術這樣的紈絝子弟,為何能夠迅速成為東漢末年的最大的勢力
    正因為袁家四代五人在前面的積累,所以才有了「四世三公」和「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名聲,就會形成一種規模效應,一種一呼百應的效果,這種效果在和平時期就是聚眾成黨,也就是皇帝和宦官所說的黨人,而在亂世就成為一個政治集團和軍閥勢力。
  • 漢末群雄割據時期,臧洪為什麼要背叛袁紹?
    而大家對其不甚了解,主要還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人物塑造上有所側重,忽略了臧洪,而大多數人對三國人物的主要印象,還是來源於三國演義的影視劇居多。 當時盟主袁紹屯河內,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駐紮在酸棗,袁術屯駐在南陽。 按照當時的規矩,聯盟這麼重大的事必須要先有一個聯盟儀式,由盟主在高壇之上帶領群雄歃血為盟,完成儀式。 結果奇葩的是盟主袁紹居然在河內沒有來,以致於沒有人敢僭越上高壇主持儀式,使得聯盟居然停滯在酸棗徒耗時間。
  • 三國是一個群雄並起的亂世時期,有哪個武將被嚴重的低估了?
    三國時期是一個群雄並起的亂世時期。從東漢末年到三國鼎立時期,短短數十年間出現了數十路割據一方的諸侯。其中湧現出的武將自然也是數不勝數。拋開那些因為小說《三國演義》被人所熟知的將領之外。實際上三國時期有一個武將被嚴重的低估了。這個人貫穿了整個蜀漢政權的一生。如果挑選一個三國武將單獨拍一部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的話,那麼這個人絕對是首選。這個人就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廖化。一直以來廖化被很多人認為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但實際上廖化這個人不管是能力還是忠心程度,在蜀漢陣營都不遜色任何人。而且廖化還是為數不多伴隨了整個蜀漢政治生命而存在的武將。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袁紹家族身世顯赫,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袁安為司徒。袁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袁京,小兒子袁敞。袁敞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是太尉。袁湯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袁成、四兒子袁隗分別是司空、司徒。
  • 真實歷史中袁紹是什麼樣的人?
    袁紹在真實歷史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全靠後人對他的評價,後人對他的評價是依據各種史載,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判斷和看法。不管怎麼說,袁紹是三國時的一個梟雄,是一個有爭議的人,對他的評價話題至今不斷,今天咱也有幸從一個側面評價一下這古代的梟雄。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此時,唯一的希望就是關東能出個有良心的諸侯,趕緊接濟一下皇帝。然而,並沒有。這幫關東諸侯自己跟自己打得你死我活,根本就沒人搭理皇帝。皇帝和百官只能在洛陽的殘垣斷壁中挖野菜為生,而且還時刻擔心別被亂兵殺了。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
  • 袁紹麾下最強的五大虎將,雖不輸關張趙馬黃,但無奈結局一個比一個慘
    ——恩格斯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論三國諸侯,其出生於汝南汝陽「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袁紹就是一位實力強大的典型代表,其在漢末亂世來臨之際,曾誅殺宦官,與董卓對立,更是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成為漢末最強諸侯,連曹操都忌憚不已。
  • 袁紹說顏良文丑中,任何一人均能幹掉華雄。顏良文丑真有此本事嗎
    董卓大逆不道之舉無疑引起天下公憤,於是關東十八路諸侯聯合起來,以清君側為名組成「討董聯軍」,意圖一舉殲滅董卓。然而,十八路諸侯一開始就各懷鬼胎,以至於屢戰屢勝的前鋒孫堅得不到後續支援,大好局面被葬送,董卓的先鋒華雄擊敗孫堅後挺進汜水關。《三國演義》中,華雄大軍兵臨汜水關下,身為董卓帳下第四名將的華雄開始挑釁諸侯。
  • 正史中的袁紹,真的是個呆萌大叔?只是憑著家世橫行天下?
    再之後,對袁紹如何奪取四州更是只有不到二十分之一的描寫,對袁紹描寫的重點,都著重於袁紹如何失敗的,以及袁紹三子是符合覆滅的。其實,在三國志當中,對於一般的人物傳的描寫,幾乎都是正面描寫的,也都比較積極。唯獨只有袁紹,對於袁紹的描寫都是消極的,都是寫的袁紹是如何失敗,如何滅亡的,對於勝利以及如何起家發家的描寫,卻是寥寥可數。
  • 盤點日本戰國時期的8大梟雄,其中德川家康排第七,武田信玄第三
    說起戰國,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其實不然,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有一段被稱為戰國的特殊時期,也是諸侯互相徵伐,稱為日本歷史上少有的亂世;既然是亂世,自然不可能少了梟雄,而這裡主要來盤點下日本戰國時期的八位梟雄,看看都有誰吧。
  • 掛機類手遊 大秦帝國之亂世梟雄玩法介紹
    18183首頁 大秦帝國之亂世梟雄 掛機類手遊 大秦帝國之亂世梟雄玩法介紹 掛機類手遊 大秦帝國之亂世梟雄玩法介紹 來源:
  • 《三國演義》中被低估忽略的幾個真實歷史人物,你知道哪些?
    「八百先登」鞠義:地位凌駕於河北四庭柱之上,有實無名的河北名將 說到三國時期的河北,我們多數會想起袁紹,鞠義原本是韓馥手下,後來覺得韓馥這個人不行,就背叛了韓馥,跟隨了袁紹。帶兵能力極強,能徵善戰。在著名的界橋之戰中,鞠義帶領的八百先登精兵,大破公孫瓚手下的白馬義從。一戰揚名,而在《三國演義》嚴重被低估。
  • 在《三國演義》裡,袁紹敗給曹操早就註定了
    《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進京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廢帝另立,第一次是并州刺史丁原站出來反對。董卓採用麾下李儒的計策,拉攏了丁原的義子呂布,呂布為了納投名狀,二話不說就殺了丁原。要說丁原站出來還說得過去,畢竟他是一方刺史,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而袁紹只是一個小小的西園校尉,當時洛陽都在董卓的掌控之中,他這個西園校尉壓根都不夠看。
  • 古代真的盛世出才子,亂世出梟雄嗎?
    亂世時候年輕人都去參加戰爭了,有能力的人在戰場上建功立業,虎踞一方,所以出了很多梟雄。 才子不只是出在盛世,亂世也有才子,而且是比盛世更高級的那一種,身具經天緯地之才,只是盛世的才子相對較多而已。而梟雄也不僅僅只在亂世出現,任何時候都有梟雄出現,只是在盛世不明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