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臧洪其實在三國正史中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而大家對其不甚了解,主要還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人物塑造上有所側重,忽略了臧洪,而大多數人對三國人物的主要印象,還是來源於三國演義的影視劇居多。
△臧洪
我們往往通過歷史人物在史書上的篇幅和順位,能夠一定程度上看出某一人物的歷史地位,而臧洪在《三國志·魏書》第七卷中與呂布、張邈同列,就不難看出臧洪絕非是無足輕重的三國人物。
雄氣壯節,烈志難立
臧洪,廣陵射陽人,出生名門,他的父親臧旻曾出任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原太守。臧洪體貌魁梧,異於常人,在郡中舉孝廉為郎,後出任縣長。
當時,董卓殘暴無道,挾持天子,專斷朝政,天下群雄結成討董同盟,聚兵圍攻洛陽。當時盟主袁紹屯河內,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駐紮在酸棗,袁術屯駐在南陽。
按照當時的規矩,聯盟這麼重大的事必須要先有一個聯盟儀式,由盟主在高壇之上帶領群雄歃血為盟,完成儀式。
結果奇葩的是盟主袁紹居然在河內沒有來,以致於沒有人敢僭越上高壇主持儀式,使得聯盟居然停滯在酸棗徒耗時間。臧洪看不過去了,便挺身而出,自願代替袁紹登壇主持聯盟儀式。
△袁紹
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代替袁紹登壇絕對是一件得罪人不討好的事,畢竟袁紹為人器量狹小,之前群雄們個個畏縮不前,都是害怕得罪袁紹,臧洪為了大義而犧牲個人利益,其品行義勇著實可嘉。但看在臧洪為袁氏門生故吏的份上,袁紹算是勉強可以接受。
那麼後來袁紹為何又殺了這個有名望持大義的門生故吏呢?這是因為臧洪在救張超的事情上,與袁紹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當時張邈、張超、陳宮等人密謀引呂布入兗州,反叛曹操,搞得曹操只剩下三城。後來曹操反敗為勝,驅逐呂布,圍困張超於雍丘,張超性命危在旦夕。要說明一下張超任廣陵太守時,臧洪郡中任縣長,張超正是他的郡君,在漢朝事郡守如君父乃是大義,因而張超對於臧洪而言是很重要的人。
△張超
已被袁紹表為青州刺史的臧洪得知後,便要從青州發兵救援並向袁紹請求增兵。袁紹自然不許,因為當時袁紹和曹操本是反董同盟,關係親密,從這一邏輯上說,曹操平叛誅逆賊,袁紹又怎麼好出兵妨礙。
最後張超身死族滅,臧洪氣憤之下,便與袁紹斷絕了關係。而袁紹面對臧洪的背叛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於是發兵圍攻臧洪。臧洪在堅守數年之後最終城破被俘,袁紹本還想安撫招納於他,但是臧洪認為袁紹不明大義,憤然拒絕。最終臧洪被袁紹殺害。
結語
與臧洪在同一天被袁紹處決的,還有他的追隨者陳容。袁紹一天之內殺兩位忠義之士,為時人所詬病,世人對於臧洪之死無不嘆息,壯其大義高節,悲其烈志難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