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割據時期,臧洪為什麼要背叛袁紹?

2020-12-26 騰訊網

清山雅舍,暢談歷史

前言

臧洪其實在三國正史中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而大家對其不甚了解,主要還是因為在《三國演義》中人物塑造上有所側重,忽略了臧洪,而大多數人對三國人物的主要印象,還是來源於三國演義的影視劇居多。

△臧洪

我們往往通過歷史人物在史書上的篇幅和順位,能夠一定程度上看出某一人物的歷史地位,而臧洪在《三國志·魏書》第七卷中與呂布、張邈同列,就不難看出臧洪絕非是無足輕重的三國人物。

雄氣壯節,烈志難立

臧洪,廣陵射陽人,出生名門,他的父親臧旻曾出任匈奴中郎將、中山、太原太守。臧洪體貌魁梧,異於常人,在郡中舉孝廉為郎,後出任縣長。

當時,董卓殘暴無道,挾持天子,專斷朝政,天下群雄結成討董同盟,聚兵圍攻洛陽。當時盟主袁紹屯河內,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駐紮在酸棗,袁術屯駐在南陽。

按照當時的規矩,聯盟這麼重大的事必須要先有一個聯盟儀式,由盟主在高壇之上帶領群雄歃血為盟,完成儀式。

結果奇葩的是盟主袁紹居然在河內沒有來,以致於沒有人敢僭越上高壇主持儀式,使得聯盟居然停滯在酸棗徒耗時間。臧洪看不過去了,便挺身而出,自願代替袁紹登壇主持聯盟儀式。

△袁紹

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代替袁紹登壇絕對是一件得罪人不討好的事,畢竟袁紹為人器量狹小,之前群雄們個個畏縮不前,都是害怕得罪袁紹,臧洪為了大義而犧牲個人利益,其品行義勇著實可嘉。但看在臧洪為袁氏門生故吏的份上,袁紹算是勉強可以接受。

那麼後來袁紹為何又殺了這個有名望持大義的門生故吏呢?這是因為臧洪在救張超的事情上,與袁紹發生了嚴重的分歧。

當時張邈、張超、陳宮等人密謀引呂布入兗州,反叛曹操,搞得曹操只剩下三城。後來曹操反敗為勝,驅逐呂布,圍困張超於雍丘,張超性命危在旦夕。要說明一下張超任廣陵太守時,臧洪郡中任縣長,張超正是他的郡君,在漢朝事郡守如君父乃是大義,因而張超對於臧洪而言是很重要的人。

△張超

已被袁紹表為青州刺史的臧洪得知後,便要從青州發兵救援並向袁紹請求增兵。袁紹自然不許,因為當時袁紹和曹操本是反董同盟,關係親密,從這一邏輯上說,曹操平叛誅逆賊,袁紹又怎麼好出兵妨礙。

最後張超身死族滅,臧洪氣憤之下,便與袁紹斷絕了關係。而袁紹面對臧洪的背叛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於是發兵圍攻臧洪。臧洪在堅守數年之後最終城破被俘,袁紹本還想安撫招納於他,但是臧洪認為袁紹不明大義,憤然拒絕。最終臧洪被袁紹殺害。

結語

與臧洪在同一天被袁紹處決的,還有他的追隨者陳容。袁紹一天之內殺兩位忠義之士,為時人所詬病,世人對於臧洪之死無不嘆息,壯其大義高節,悲其烈志難續。

相關焦點

  • 漢末西園八校尉:除了曹操、袁紹,另外六人分別是誰?
    眾所周知,在東漢時期,外戚和宦官相繼執掌大權,導致皇帝的權力受到了衝擊。對於西園八校尉來說,雖然直接隸屬於漢靈帝,但是,實際上卻是小黃門蹇碩總管各軍,就蹇碩這位東漢末年的宦官,因為實際掌握西園八校尉的精銳部隊,所以一時間聲勢浩大,連大將軍何進亦要受其命令。
  • 趣讀三國:他是漢末群雄最大的笑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趣讀三國:他是漢末群雄最大的笑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句話說得很好:格局決定人生的高度。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有大有小。只要能夠與時俱進,把個人的潛力最大可能地挖掘出來,也可以說能夠達到人生的巔峰。在亂世之中,有的人能夠成就王霸事業,有的人可以成為無雙國士,有的人可以成沙場猛將,等等。
  • 臧洪:正史中的三國第一義士
    而在陳壽《三國志》、範曄《後漢書》等正史中,大書特書的三國時期第一忠義之士卻是來自於水鄉揚州的一位青年才俊。範曄盛讚:「夫豪雄之所趣舍,其與守義之心異乎?…可謂懷哭秦之節,存荊則未聞也」。我們的主人公名叫臧洪,恰與關羽同齡。寶應縣射陽湖鎮歷史上大名鼎鼎,人傑地靈,兩漢時即為廣陵重鎮,東漢末期的建安五年(200)起還一度成為廣陵郡的首府。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上)——遼東公孫氏的崛起
    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度(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很多人知道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其實還長期存在一個第四勢力,這就是遼東的公孫氏集團。公孫家族在以遼東為核心的我國東北南部及朝鮮北部統治長達五十餘年,歷經三代。
  • 臧洪:最講義氣的人,為什麼死得這麼憋屈?
    酸棗大會時,張邈聽弟弟張超說臧洪是海內奇士,馬上接見這位臧洪,對話後張邈「大異之」,發現臧洪確實是個人才,即刻向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推薦臧洪,兩位刺史也喜歡得不得了。當時,張超留在了陳留,派臧洪前往幽州聯絡大司馬劉虞,臧洪到達河間國時,恰逢袁紹與公孫瓚交戰,臧洪無法通過,恰好袁紹在那裡。袁紹見到臧洪也很器重他的才能,「奇重之」。
  • 《三國志14》群雄割據劉備怎麼打?群雄割據劉備高難度打法心得
    三國志14群雄割據劉備怎麼打?
  • 漢末最強的勢力:不是董卓,也不是袁紹,而是這一群人
    公元229年,孫權建立東吳,結束了長達45年的漢末亂世。在這期間內,誕生過很多割據勢力,但是哪怕是強盛無比的割據勢力,還是難逃被滅亡的下場。在漢末至三國期間的諸多勢力之中,若論起哪個的勢力最為強大,可能會有人說是董卓,也有可能會有人說是袁紹。但是事實上,他們並不是最強大的勢力,漢末最強大的勢力是由一群勢力組成,這群勢力有著同一個稱呼,那就是:漢室宗親。
  • 寶應人臧洪:被羅貫中抹去英名的三國第一義士
    彼時,鎮上有臧姓與陳姓兩大名門望族,代表人物一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另一個就是臧旻、臧洪父子。臧洪(160―195),字子源,是個典型的官二代。父親臧旻是漢末名將,曾拜揚州刺史,歷任中山、太原太守等職,與董卓、盧植、朱儁等人齊名,也是已知揚州最早的外交家之一。他曾出使南匈奴,使其重新回到東漢政府的懷抱,臧旻記錄的西域諸國風土人情,較前輩班固也毫不遜色。
  • 甘寧蒙講歷史 | 三國第一義士 臧洪篇 (上)
    ,一來被困城裡的東郡太守臧洪是袁紹自己任命的,只算得上內亂;二來河北要用兵的地方甚多,袁軍只是繞著城牆挖壕溝,引來黃河水,斷絕內外。中央為一朝廷,各地方又為一朝廷,僚屬對主官也像大臣對皇帝的要盡忠,偏頗些說,僚屬只聽命於主官,對皇帝的詔命,無可無不可,因為那不幹他的事。當然,這也會在中央政局不穩時,地方很容易離心,形成各地域集團,以對抗朝廷。從漢末大一統演變為軍事集團的互相砍殺,最後三國對峙,不是在政體上的無因可尋。
  • 袁術和袁紹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兩人為什麼不聯手奪取天下
    東漢末年的袁氏家族,袁紹和袁術究竟是什麼關係?為何兩人不聯手呢? 袁術,東漢末年割據群雄之一。 袁術出生時間不詳,汝南郡汝陽縣,司空袁逢嫡次子,是袁紹同父異母的弟弟。
  • 除了曹、孫、劉「御三家」,聊一聊漢末三國時期其他軍閥的戰略
    漢末三國時期形成很多割據自立的軍閥,最後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家笑到了最後。不難發現"御三家"各自都有一個明確的戰略。劉備是遵循了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的策略;孫策、孫權都執行了橫跨荊州、揚州,構建完整長江防線的戰略;曹操在政治上執行毛玠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聽從鮑信"規大河之南",再與袁紹進行決戰。
  •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群雄割據?主要有這五大原因
    東漢末年,最亂的時候,地方割據勢力多達11股,他們分別是:袁紹、韓遂、曹操、劉備、張魯、張繡、袁術、劉璋、劉表、孫策、士燮[xiè]。當時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郡、縣三級,全國共有13個州,分別是: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 三國志戰略版PK賽季群雄割據勢力特性一覽
    全新PK賽季「群雄割據」劇本即將上演,六大勢力攜手全新民心系統來襲。這裡將為大家簡單預告下各大勢力的特性,詳情以實際上線效果為準。亂世三國,群雄割據。本劇本玩法設定源於三國志系列遊戲,賽季始發變更為勢力抉擇,俠客軍勢力將不再登場。每一方勢力都具有各自獨特的特性,主公可依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選擇。
  • 三國第一仁義之士臧洪傳② 首倡義兵勤王不是曹操和袁紹而是他
    一、個性棄官三國志記載:靈帝末,棄官還家,太守張超請洪為功曹。這裡有個時間,靈帝死是189年,此時已經開始黃巾大亂,所以張超應該差不多這個時候棄官的。此時張超是28到29歲左右,他因為沒有能力治理屬地棄官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三國志記載:洪在州二年,髃盜奔走。紹嘆其能。袁紹當時讓他治理青州,才二年,就把青州治理的完好。你說他一個小縣城管不好嗎?
  •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為何袁術拿了一個玉璽就敢稱帝?
    漢失其鹿,群雄逐之,已經是大勢所趨。 電視劇三國 漢獻帝劇照 2 袁家具備取代漢朝的潛力和實力 袁家四世三公(三公相當於今天的正國級)、門生故吏遍天下
  • 帶你了解漢末三國的「故吏」
    這樣的情況又為什麼會讓權傾朝野的董卓如此忌憚呢,以致於他不敢對袁紹下手呢?然而筆者覺得這裡需要再加補充的是,東漢之後,特別是漢末三國社會動蕩時期語境中的故吏,其本身需要認同「君臣關係」才可稱之為故吏,因為這一點正是區別於秦代和西漢長官與屬吏關係的核心內容。前面我們曾經提到,秦代長官與屬吏的關係特徵是「公而佐上」。
  • 漢末三國亂成一鍋粥,胡人怎麼沒來渾水摸魚?不看看誰在那
    但經過夏商周三代數千年時間,到秦漢時期,仍然有相當一部分的異族活躍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混亂的漢末三國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相信林俊傑歌曲《曹操》中這句歌詞是許多九零後的回憶,當年是紅遍大江南北。這句歌詞很好表現了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亂,戰火遍及各地從未休止。不禁有些奇怪,漢末三國亂成一鍋粥,異族怎麼沒來渾水摸魚呢?
  • 如今的雄安新區,在漢末曾爆發一場大戰,決定了中原霸主的歸屬
    閻宇等人組建了一支數萬人的漢、胡精銳步騎。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閻宇與袁紹集團合力徵討公孫瓚。在此次交戰中,公孫瓚軍事集團接連戰敗,一直退到了老巢易京。公孫瓚在易京強化防禦工事,命令軍民屯田儲糧,一方面做好了長期應戰的準備,另一方面聯繫外援,圖謀東山再起。然而,公孫瓚的盟友袁術集團和黑山集團在公孫瓚退守易京期間也接連遭到了曹操及袁紹集團的重創,無暇顧及被重兵圍困的易京。
  • 袁紹:和平協議被撕毀—解讀幽冀交兵真實過程與背景
    劉和本來是在朝廷中擔任侍中的職務,在公元191年(即漢獻帝初平二年),漢獻帝因為想要返回東都洛陽,於是就暗中派遣劉和逃出京城,去聯絡劉虞。劉和可能就是趁著這一時期的混亂過程,找到了逃跑的機會。 劉和從袁術的手中逃出來之後,就投奔到袁紹的地盤。他在袁術那裡的時候,應該是知道了袁紹和韓馥計劃擁立劉虞為帝這件事。而且很可能也是看到過袁紹寫給袁術的那封,希望袁術支持擁立劉虞為帝的信件。這也是劉和投奔袁紹的原因所在。
  • 三國志|《魏書七·呂布張邈臧洪傳》
    《呂布張邈臧洪傳》是《魏書》的第七卷,主要記載了呂布、張邈、臧洪和陳登的生平。對於他們四人,陳壽在卷末評價道:「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昔漢光武謬於龐萌,近魏太祖亦蔽於張邈。知人則哲,唯帝難之,信矣!陳登、臧洪並有雄氣壯節,登降年夙隕,功業未遂,洪以兵弱敵強,烈志不立,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