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上)——遼東公孫氏的崛起

2020-12-23 公孫楓翔談歷史文化

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度(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很多人知道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其實還長期存在一個第四勢力,這就是遼東的公孫氏集團。公孫家族在以遼東為核心的我國東北南部及朝鮮北部統治長達五十餘年,歷經三代。客觀來講在中央王朝衰落乃至分裂的漢末三國時期,公孫集團對華夏文明在東北地區的存在與發展發揮了重要影響,為中原地區起到很強的屏障作用。儘管這種屏障作用並非公孫集團主觀有意為之,但客觀的積極作用還是值得肯定。

作為公孫家族在遼東崛起的開端,公孫度的知名度並不高,因為《三國演義》乾脆沒有提及他,反倒是他的兒子公孫康和孫子公孫淵還稍微混個臉熟。這倒不奇怪,畢竟群雄並起的年代公孫度偏居一隅,幾乎沒跟主線人物發生過交集,作為小說沒提他也很正常。

不過既然本系列講歷史,漢末群雄必然有公孫度一席之地,本期開始咱們就來聊聊,公孫度如何割據遼東,並且是如何統治這裡的。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一——兩個公孫豹

公孫度(150-204),字升濟,遼東郡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因為父親公孫延得罪當地官吏,年少的公孫度跟著父親逃到玄菟郡居住,不久公孫度便被太守任用為郡吏。

《三國志·公孫度傳》載:時玄菟太守公孫琙,子豹,年十八歲,早死。度少時名豹,又與琙子同年,琙見而親愛之,遣就師學,為取妻。

原來玄菟太守名叫公孫琙,他的兒子公孫豹在十八歲時早亡,而公孫度小時候原名也叫公孫豹,居然還跟太守的兒子公孫豹同年生。天底下竟然有這樣巧的事,讓公孫琙對公孫度天然產生了喜愛之情,真就把公孫度當做自己兒子一般,不僅資助公孫度上學,還幫他娶了媳婦。

也許公孫度家本就和公孫琙是同宗吧,不然也沒法解釋從遼東逃難到玄菟的人卻被任用為郡吏。至於公孫度到底是不是小時候叫公孫豹,反正只要公孫度父子這麼說,別人也很難查證。畢竟公孫這個姓雖然在漢末時期出現的次數不少,但從來也算不上大姓,「王公子孫」麼,人口基數不會多。所以筆者對公孫度原名公孫豹一事有些懷疑,到底是不是故意碰瓷呢,史料沒這麼說,僅代表個人觀點。

另外,公孫度為遼東郡人,另一位漢末諸侯公孫瓚則是遼西郡人,史料上並沒有兩人任何交集的記載,所以基本也可以排除兩人系出同宗。

《後漢書·謝弼傳》載:建寧二年,詔舉有道之士,弼與東海陳敦、玄菟公孫度俱對策,皆除郎中。

建寧二年(169),公孫度被舉為有道,擔任郎中。這段講的是公孫度正式步入仕途的起點。官與吏在當時指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官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員,吏只是被官員自行招募幫助工作的人員。其中「詔舉有道之士」中的「有道」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察舉制下的一個特設科目,顧名思義指的是某人因為特別有道德,而被舉薦為官。相對於「茂才」、「孝廉」這種常設科目,「有道」要少見得多。

然而眾所周知,察舉制的一大弊端就是裙帶關係盤根錯節,舉薦上去的所謂人才都是熟人與關係戶。「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首流漢桓帝時期流行的童謠,便是對察舉制腐敗現象的諷刺批判。這當中的寒素、清白、高第、良將也都是察舉的科目。

那麼公孫度到底有沒有道?咱們慢慢聊。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二——任遼東太守

按照正常程序,被察舉推薦的人要到朝廷鍛鍊考察一段時間,然後再分配到各地方或中央各部門擔任官職。公孫度的尚書郎實習期滿,應該表現不錯,居然被任命為冀州刺史。這可是號稱天下第一大州的地方,在漢末這種動蕩時期刺史權力正在不斷擴大,絕對是肥缺。相對應地,惦記這個職位的人自然也很多。公孫度一個出身邊地的鄉巴佬,何德何能佔著這個位置?於是公孫度屁股還沒坐熱,各種對他不利的謠言就傳入京城,很快被罷免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到初平元年(190),董卓成為漢朝的實際掌權者,公孫度的好運又來了。原來董卓身邊有位大將徐榮正是遼東人,與公孫度是舊相識,向董卓推薦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其實這件事是違反漢代官員的任職迴避制度的,最基本的一條,官員不得在本人籍貫地擔任長官。不過董卓連皇帝都廢了,自然也不會在乎規則,加上邊境郡縣本來都沒有人願意去當官,制度卡得太嚴更不現實,所以公孫度還是得以衣錦還鄉,做了自己家鄉的一把手。

既然是董卓任命的公孫度,很明顯群雄割據的時代正拉開序幕,遼東這塊山高皇帝遠的苦寒之地,更加沒人注意。公孫度開始當起土皇帝,「有道」完全成了對他的諷刺。

《三國志·公孫度傳》載:度起玄菟小吏,為遼東郡所輕。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為伍長。度到官,收昭,笞殺於襄平市。

開頭說過公孫度最初在玄菟郡做郡吏,還是因為避難才從遼東郡搬的家,所以遼東郡不少人看不起他。這當中史書沒有明說的另一層原因,恐怕正是借「公孫豹」名字跟玄菟太守攀關係,才被人看不起。

遼東屬國人公孫昭就故意羞辱公孫度,公孫昭做襄平縣令,把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徵召去做了伍長。所謂「五人為伍,伍設伍長」,這是軍隊中最低級最下層的軍官,比大頭兵也差不多。要知道公孫度好歹是經過朝廷察舉制選拔的官員,這是一種莫大的羞辱。這回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反倒成為公孫昭的上司,怎麼報復呢?簡單粗暴,直接抓起來綁到襄平的集市上公開用鞭子活活抽死。

如果以為公孫度報復公孫昭就算完,那就完全想錯了,這只是開頭。郡中大族凡是沒有主動巴結他的,全部誅殺,史書稱「夷滅百餘家」,在遼東實行恐怖統治,凡是勢力較大又不肯俯首帖耳的家族全部滅掉。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三——稱雄海東

不論東南西北哪個方向,凡是能夠在邊境地區站穩腳跟混出名堂的諸侯,都絕非善類。遼東也好,西涼也罷,包括東南與西南的山區,因為生存條件的惡劣加上受少數民族剽悍作風影響,這裡的人天然要比中原行事兇狠。

既然公孫度曾經被許多遼東家鄉的人看不起,這就說明至少公孫度家族在當地並不算大族,所以公孫度並不能像袁紹、曹操等人憑藉出身來給自己增加威望,那麼殺雞儆猴的強硬手段就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想在亂世中的遼東苦寒之地立足,公孫度的角度來說理由也很充分。

但如果公孫度只知道一味對內殘酷鎮壓,那也不可能長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還主動向外擴張。公孫瓚和袁紹他當然哪個也打不過,他的目標是東北和朝鮮,當時北方草原上有鮮卑,朝鮮半島上有高句麗,扶餘國夾在中間,勢力範圍大致以吉林省長春市為中心,包括遼寧北部與黑龍江南部。

《三國志·夫餘傳》載: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臺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

我們知道幽州本就人口較少,偏遠的遼東郡更少。公孫瓚早期在遼西就常年跟胡人作戰,遼東的情況也不會好多少。公孫度明智地選擇與夾在高句麗與鮮卑兩大強敵中間的扶餘交好,以便在險惡的地緣形勢中生存下來。《三國志》記載「妻以宗女」,《隋書》則稱「以女妻之」。到底是宗族之女還是公孫度自己的女兒倒也不重要,關鍵在於此舉展示了公孫度不尋常的意圖。

扶餘雖然是小國,但一介太守主動跟扶餘國王搞和親,這其實並不正常。畢竟涉及到外交領域事務,公孫度是無權和親的。這樣做就代表著公孫度內心已經對大漢不抱希望,他已經把遼東看做自家基業,並選擇遠離中原諸侯的爭鬥,而向北去跟各少數民族政權競爭去了。

《三國志·高句麗傳》載:公孫度之雄海東也,伯固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助度擊富山賊,破之。

隨著公孫度跟扶餘國王和親,高句麗也感覺到了壓力,當公孫度徵剿山賊時,高句麗國王伯固竟然派部下大加優居、主簿然人帶兵助戰,可見公孫度在東北各少數民族勢力之間遊刃有餘,相當強勢。史書稱公孫度「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公孫度如此熱心向東北發展,擺明了就是要脫離大漢搞單飛。為了實現他的個人野心,公孫度後續還有哪些動作?與漢末三國的其他重要人物有過哪些交集?我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相關焦點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李傕篇(尾聲)
    漢末群雄系列之李傕(尾聲)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李傕重大事件之十一——迷信鬼神,不遵皇權之前講到李傕、郭汜內鬥以雙方和解告一段落。接著再講講這期間李傕的一些表現。禮法禮法,古代的禮其實具有相當多法律的特徵,尤其在宮廷禮儀上,不遵守禮節就是違反法律。可在漢室如此衰微的時期,當然沒辦法對李傕要求太多。話說回來,李傕雖然不尊重皇帝,但公平地講他也從沒有廢立之心。有一則有趣的事可以體現這點。有一天李傕去見漢獻帝,可能是剛從戰場上回來,手拿馬鞭拎著刀就直奔獻帝走過去。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呂布篇(尾聲,其二)
    漢末群雄系列之呂布(尾聲,其二)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呂布重大事件之十五——反客為主,襲取徐州在往期文章裡,筆者已經用多篇文章介紹了呂布自出道以來至爭奪兗州期間的主要歷史事跡,本期咱們來聊聊呂布在徐州期間的故事。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劉繇
    說起漢末亂世的前期,先後有幾位劉姓宗親擔任州牧,承載著皇室勤王輔政、肅清叛亂的最後希望。
  • 讀了36遍《三國演義》,才明白「煮酒論英雄」中曹操的「潛臺詞」
    「煮酒論英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一、青梅煮酒 《三國演義》上說:建安四年,劉備羈留許都,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衣帶詔」,意圖討伐曹操。
  • 煮酒論英雄(詩酒人生)
    兩個文化人一起喝酒,就有了《三國演義》裡的名場面:青梅煮酒論英雄。  這場好戲,發生在河洛地區。  暗流湧動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的代表作。煮酒論英雄這個小說片段,是羅貫中根據史書《三國志》的記載改編的。
  • 曹操曾犯下的「錯」:刮骨療傷、煮酒論英雄、身在曹營心在漢
    錯留一人曹操和劉備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建安三年,劉備失去徐州,前來歸附曹操,劉備的才能很受曹操賞識。曹操分明察覺到了劉備也有建國立業的野心,卻並沒有在其羽翼尚未豐滿之時將其除去,也沒有馬上把他趕走,反而在一起酒局上煮酒論英雄,說什麼天下的英雄唯操與君。後來劉備三顧茅廬,成功崛起,成為了曹操的勁敵,嚴重阻礙了曹操的大業。
  • 三國煮酒論英雄:一個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經典的片段,就是煮酒論英雄。篇幅不長,卻將這一小說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物,曹操和劉備的心態刻畫得淋漓盡致。一個豪氣沖天,指點群雄;一個寄人籬下,一味謙恭。兩人坐在亭子裡一邊煮酒,一邊品梅,喝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天邊陰雲密布,驟雨將至,天外龍掛。曹操以龍之變化來隱喻劉備。「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
  • 清朝時期的漢地十八省,為何不包括遼東?
    清軍入關後,對漢人和少數民族採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將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為了江蘇與安徽,湖廣省拆分為了湖南與湖北,隨後,又從陝西省拆分出了甘肅省,共設置18個省份。但是,在漢地十八省中,唯獨少了遼東地區,這就讓不少人產生疑問,為何「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東呢?
  • 在遼東搞屠殺,導致高句麗崛起?司馬懿說後人的黑鍋憑什麼我來背?
    編者按:在網絡上,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認為司馬懿在攻滅遼東公孫氏之後,對遼東進行了大屠殺,導致遼東人口減少,高句麗才得以崛起,攫取朝鮮半島上的漢四郡,甚至一度奪取遼東。但一碼歸一碼,高句麗崛起這事,和司馬懿實在一點關係都沒有。司馬懿攻滅遼東公孫氏燕國,發生於公元238年。當時司馬懿率領步騎四萬出徵,尚且說敵眾我寡。①②可見公孫氏之兵力多於四萬。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人曾避難遼東?
    寧為草木鄉中生,有身不向遼東行。又是新的一周,開篇依然要提醒大家出行要做好防護工作呀。漢末天下大亂,有一部分人就選擇了遠離家鄉避難。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避難遼東者。 漢末烽煙四起,可供避難的地點眾多,並不是一定要跑去遼東才行。荊州、江東、交州、益州、遼東、冀州、并州都有人來避難的記載,其中前往荊州、江東、交州的避難者較多。人們選擇避難地點的原因也未必相同,既要因地制宜,不一定要捨近求遠,也要考慮有沒有親朋好友幫襯。
  • 三國歷史:曹操煮酒論英雄的目的是誇讚劉備還有另有所圖
    在東漢末年這個天下大亂的時候,諸侯割據,每個人都想成為天下的主宰,掌天下之柄。各路諸侯都為了地盤和利益互相廝殺,其中又有多少人稱得上是英雄呢?曹操和劉備都是最後三分天下的人,曹操和劉備曾經青梅煮酒論盡天下英雄!
  • 青梅煮酒論英雄
    五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綠色的果子皮薄、肉厚、核小,咬上一口綿軟多汁、酸中帶甜的果香,被譽為「涼果之王」、「天然綠色保健食品」。今天就來了解青梅與梅酒的保健食療作用(原文見《食品與健康》2015年第5期)。 青梅煮酒論英雄李紅珠        人們對於梅子的了解多與望梅止渴的故事有關。
  • 司馬懿進攻遼東,天上出現流星墜地,在流星落處擒斬公孫淵
    比方說進攻遼東公孫淵的時候,全程掌握著戰爭的節奏,最後一舉消滅公孫淵。在"司馬懿攻遼東之戰"中還發生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天上發現流星墜地,就在流星墜落的地方,司馬懿擒獲並且斬殺公孫淵。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曹魏與燕國的戰爭在網絡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三國時期其實是四個國家。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遼東公孫氏在漢末三國時期,一直是一種割據自守的狀態,到最後還建立了燕國。
  • 遼東公孫氏的末代領袖:公孫淵
    238年6月,魏國部隊到達遼東。公孫淵派將軍卑衍、楊祚等率步、騎共一萬多人駐守遼隧,在周圍挖壕溝二十多裡。司馬懿的軍隊到了遼隧,公孫淵命令卑衍挑戰。司馬懿派胡遵與之對陣,卑衍大敗。司馬懿命令軍士們突破卑衍的圍塹,引兵向東南進發,然後突然調頭東北,直趨襄平。
  • C羅梅西煮酒論英雄
    C羅與梅西煮酒論英雄。方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西剛於巴薩談妥降薪方案,而羅已在義大利解除隔離。時夜店已按羅規定設酒饌:人頭馬XO加斯米諾伏特加,旁置瓷國特產青梅樽煮酒兩升,羅獨抱伏特加仰頭灌飲,西以琥珀杯人頭馬XO酌之,加以青梅酒助興。酒至半酣,忽窗外陰雲漠漠,驟雨將至。waiter遙指天外龍掛,羅與西憑欄觀之。羅曰:「賢弟知龍之變化否?」西曰:「未知其詳。」
  •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
    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識破劉備韜光養晦之策,為何還要放虎歸山?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分分合合,你爭我鬥,政權更替過程中,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鼎立時期,將此歷史定律演繹得淋漓盡致。
  • 曹操煮酒論英雄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為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少時機警,有權術,任俠放蕩,嗜酒,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後任騎都尉。公元196年迎獻帝都許,官至丞相,「挾天子令諸侯」加封為魏王,公元220年病逝於洛陽。曹丕稱帝後,尊為魏武帝。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詩文。
  • 飯局博弈上篇:澠池之會、鴻門宴、青梅煮酒、赤壁群英會
    澠池之會,秦國虎踞天下西周末年,各地諸侯崛起、王室衰微。周天子雖然名義上仍然具有華夏共主的身份,卻早已大權旁落。進入春秋時期以後,諸侯爭霸愈演愈烈,戰國時期更是滅國不斷,最終形成七國實力相對強大的國家,即「戰國七雄」。戰國初期,魏國李悝變法圖強,迅速稱霸於中原。
  • 他有什麼資格煮酒論英雄?
    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劉備青梅煮酒,談論實勢英雄,已經成為大家口中的一段佳話。然而這個故事的發生背景卻很讓人疑惑,那個時候的劉備已經人到中年,沒有地盤,沒有士兵,在諸侯眼中可謂是「一事無成」,但是為何曹操卻如此看重他?他到底有什麼資格能和曹操煮酒論英雄?
  • 三國演義:煮酒論英雄時,為何曹操就認為劉備是英雄?
    煮酒論英雄時,為何曹操就認為劉備是英雄?我感覺曹操之所以認為劉備是英雄是從劉備的經歷以及劉備的圈子而有了這樣的認知。劉備年輕討黃巾鞭督郵,三英戰呂布等等事跡。並且雲長溫酒斬華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般牛的人都是跟牛的人一起玩。而劉備收買人心很有一套。自然懂點厚黑,與曹操講話也是滴水不漏,並且談及志向時他倆都是有志青年。不像劉表說吾有荊襄九郡可保平安。他們有很多的相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