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度(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很多人知道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其實還長期存在一個第四勢力,這就是遼東的公孫氏集團。公孫家族在以遼東為核心的我國東北南部及朝鮮北部統治長達五十餘年,歷經三代。客觀來講在中央王朝衰落乃至分裂的漢末三國時期,公孫集團對華夏文明在東北地區的存在與發展發揮了重要影響,為中原地區起到很強的屏障作用。儘管這種屏障作用並非公孫集團主觀有意為之,但客觀的積極作用還是值得肯定。
作為公孫家族在遼東崛起的開端,公孫度的知名度並不高,因為《三國演義》乾脆沒有提及他,反倒是他的兒子公孫康和孫子公孫淵還稍微混個臉熟。這倒不奇怪,畢竟群雄並起的年代公孫度偏居一隅,幾乎沒跟主線人物發生過交集,作為小說沒提他也很正常。
不過既然本系列講歷史,漢末群雄必然有公孫度一席之地,本期開始咱們就來聊聊,公孫度如何割據遼東,並且是如何統治這裡的。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一——兩個公孫豹
公孫度(150-204),字升濟,遼東郡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因為父親公孫延得罪當地官吏,年少的公孫度跟著父親逃到玄菟郡居住,不久公孫度便被太守任用為郡吏。
《三國志·公孫度傳》載:時玄菟太守公孫琙,子豹,年十八歲,早死。度少時名豹,又與琙子同年,琙見而親愛之,遣就師學,為取妻。
原來玄菟太守名叫公孫琙,他的兒子公孫豹在十八歲時早亡,而公孫度小時候原名也叫公孫豹,居然還跟太守的兒子公孫豹同年生。天底下竟然有這樣巧的事,讓公孫琙對公孫度天然產生了喜愛之情,真就把公孫度當做自己兒子一般,不僅資助公孫度上學,還幫他娶了媳婦。
也許公孫度家本就和公孫琙是同宗吧,不然也沒法解釋從遼東逃難到玄菟的人卻被任用為郡吏。至於公孫度到底是不是小時候叫公孫豹,反正只要公孫度父子這麼說,別人也很難查證。畢竟公孫這個姓雖然在漢末時期出現的次數不少,但從來也算不上大姓,「王公子孫」麼,人口基數不會多。所以筆者對公孫度原名公孫豹一事有些懷疑,到底是不是故意碰瓷呢,史料沒這麼說,僅代表個人觀點。
另外,公孫度為遼東郡人,另一位漢末諸侯公孫瓚則是遼西郡人,史料上並沒有兩人任何交集的記載,所以基本也可以排除兩人系出同宗。
《後漢書·謝弼傳》載:建寧二年,詔舉有道之士,弼與東海陳敦、玄菟公孫度俱對策,皆除郎中。
建寧二年(169),公孫度被舉為有道,擔任郎中。這段講的是公孫度正式步入仕途的起點。官與吏在當時指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官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員,吏只是被官員自行招募幫助工作的人員。其中「詔舉有道之士」中的「有道」是一個專有名詞,特指察舉制下的一個特設科目,顧名思義指的是某人因為特別有道德,而被舉薦為官。相對於「茂才」、「孝廉」這種常設科目,「有道」要少見得多。
然而眾所周知,察舉制的一大弊端就是裙帶關係盤根錯節,舉薦上去的所謂人才都是熟人與關係戶。「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這首流漢桓帝時期流行的童謠,便是對察舉制腐敗現象的諷刺批判。這當中的寒素、清白、高第、良將也都是察舉的科目。
那麼公孫度到底有沒有道?咱們慢慢聊。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二——任遼東太守
按照正常程序,被察舉推薦的人要到朝廷鍛鍊考察一段時間,然後再分配到各地方或中央各部門擔任官職。公孫度的尚書郎實習期滿,應該表現不錯,居然被任命為冀州刺史。這可是號稱天下第一大州的地方,在漢末這種動蕩時期刺史權力正在不斷擴大,絕對是肥缺。相對應地,惦記這個職位的人自然也很多。公孫度一個出身邊地的鄉巴佬,何德何能佔著這個位置?於是公孫度屁股還沒坐熱,各種對他不利的謠言就傳入京城,很快被罷免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到初平元年(190),董卓成為漢朝的實際掌權者,公孫度的好運又來了。原來董卓身邊有位大將徐榮正是遼東人,與公孫度是舊相識,向董卓推薦公孫度擔任遼東太守。其實這件事是違反漢代官員的任職迴避制度的,最基本的一條,官員不得在本人籍貫地擔任長官。不過董卓連皇帝都廢了,自然也不會在乎規則,加上邊境郡縣本來都沒有人願意去當官,制度卡得太嚴更不現實,所以公孫度還是得以衣錦還鄉,做了自己家鄉的一把手。
既然是董卓任命的公孫度,很明顯群雄割據的時代正拉開序幕,遼東這塊山高皇帝遠的苦寒之地,更加沒人注意。公孫度開始當起土皇帝,「有道」完全成了對他的諷刺。
《三國志·公孫度傳》載:度起玄菟小吏,為遼東郡所輕。先時,屬國公孫昭守襄平令,召度子康為伍長。度到官,收昭,笞殺於襄平市。
開頭說過公孫度最初在玄菟郡做郡吏,還是因為避難才從遼東郡搬的家,所以遼東郡不少人看不起他。這當中史書沒有明說的另一層原因,恐怕正是借「公孫豹」名字跟玄菟太守攀關係,才被人看不起。
遼東屬國人公孫昭就故意羞辱公孫度,公孫昭做襄平縣令,把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徵召去做了伍長。所謂「五人為伍,伍設伍長」,這是軍隊中最低級最下層的軍官,比大頭兵也差不多。要知道公孫度好歹是經過朝廷察舉制選拔的官員,這是一種莫大的羞辱。這回公孫度做了遼東太守,反倒成為公孫昭的上司,怎麼報復呢?簡單粗暴,直接抓起來綁到襄平的集市上公開用鞭子活活抽死。
如果以為公孫度報復公孫昭就算完,那就完全想錯了,這只是開頭。郡中大族凡是沒有主動巴結他的,全部誅殺,史書稱「夷滅百餘家」,在遼東實行恐怖統治,凡是勢力較大又不肯俯首帖耳的家族全部滅掉。
公孫度重大事件之三——稱雄海東
不論東南西北哪個方向,凡是能夠在邊境地區站穩腳跟混出名堂的諸侯,都絕非善類。遼東也好,西涼也罷,包括東南與西南的山區,因為生存條件的惡劣加上受少數民族剽悍作風影響,這裡的人天然要比中原行事兇狠。
既然公孫度曾經被許多遼東家鄉的人看不起,這就說明至少公孫度家族在當地並不算大族,所以公孫度並不能像袁紹、曹操等人憑藉出身來給自己增加威望,那麼殺雞儆猴的強硬手段就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想在亂世中的遼東苦寒之地立足,公孫度的角度來說理由也很充分。
但如果公孫度只知道一味對內殘酷鎮壓,那也不可能長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還主動向外擴張。公孫瓚和袁紹他當然哪個也打不過,他的目標是東北和朝鮮,當時北方草原上有鮮卑,朝鮮半島上有高句麗,扶餘國夾在中間,勢力範圍大致以吉林省長春市為中心,包括遼寧北部與黑龍江南部。
《三國志·夫餘傳》載:漢末,公孫度雄張海東,威服外夷,夫餘王尉仇臺更屬遼東。時句麗、鮮卑強,度以夫餘在二虜之間,妻以宗女。
我們知道幽州本就人口較少,偏遠的遼東郡更少。公孫瓚早期在遼西就常年跟胡人作戰,遼東的情況也不會好多少。公孫度明智地選擇與夾在高句麗與鮮卑兩大強敵中間的扶餘交好,以便在險惡的地緣形勢中生存下來。《三國志》記載「妻以宗女」,《隋書》則稱「以女妻之」。到底是宗族之女還是公孫度自己的女兒倒也不重要,關鍵在於此舉展示了公孫度不尋常的意圖。
扶餘雖然是小國,但一介太守主動跟扶餘國王搞和親,這其實並不正常。畢竟涉及到外交領域事務,公孫度是無權和親的。這樣做就代表著公孫度內心已經對大漢不抱希望,他已經把遼東看做自家基業,並選擇遠離中原諸侯的爭鬥,而向北去跟各少數民族政權競爭去了。
《三國志·高句麗傳》載:公孫度之雄海東也,伯固遣大加優居、主簿然人等助度擊富山賊,破之。
隨著公孫度跟扶餘國王和親,高句麗也感覺到了壓力,當公孫度徵剿山賊時,高句麗國王伯固竟然派部下大加優居、主簿然人帶兵助戰,可見公孫度在東北各少數民族勢力之間遊刃有餘,相當強勢。史書稱公孫度「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
公孫度如此熱心向東北發展,擺明了就是要脫離大漢搞單飛。為了實現他的個人野心,公孫度後續還有哪些動作?與漢末三國的其他重要人物有過哪些交集?我們下期繼續聊。感興趣的小夥伴敬請點讚關注吧,同時也歡迎翻閱往期三國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