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雖然被諸葛亮壓制,但是對待其他對手的時候,表現得還像是一代名將。比方說進攻遼東公孫淵的時候,全程掌握著戰爭的節奏,最後一舉消滅公孫淵。在"司馬懿攻遼東之戰"中還發生這樣一件奇怪的事情:在天上發現流星墜地,就在流星墜落的地方,司馬懿擒獲並且斬殺公孫淵。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曹魏與燕國的戰爭在網絡上有這樣一種說法,三國時期其實是四個國家。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道理。遼東公孫氏在漢末三國時期,一直是一種割據自守的狀態,到最後還建立了燕國。所以"司馬懿攻遼東之戰"也被叫做"魏滅燕之戰",是曹魏與燕國兩個政權的戰爭。
遼東公孫氏起家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應該說比曹操集團的起點要高一些。在董卓控制朝政時期,公孫度成為遼東太守,因為公孫度是董卓部將徐榮的同鄉。在中原地區戰亂成為一團的時候,公孫度就有割據自立、作壁上觀的想法。總體上來說,
公孫度還是有一些擴張的野心,比如渡海到青州攻佔了一些地方。但是整體上比較守成,儘管能夠保存實力,但是也喪失在亂世中迅速崛起的機會。遼東公孫氏的影響力大部分還是在遼東以及周邊的高句麗、烏桓等勢力,對於中原政權的亂戰來說,基本上扮演著一個看客的角色。
到了公孫淵的時期,已經是三足鼎立,形勢比較固化。遼東公孫氏已經失去亂世中崛起的機會,但是公孫淵仍然是一個具有野心的人。他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撼動曹魏的統治基礎,選擇向曹魏、東吳兩頭下注,一會向曹魏稱臣,一會向東吳稱臣。孫權是非常希望有一個北方的盟友幫自己對抗曹魏的,對公孫淵的態度比較積極;曹魏對公孫淵一邊拉攏一邊打壓。在擊退一次曹魏的進攻後,公孫淵野心膨脹,還是自稱燕王,徹底脫離曹魏。
司馬懿進攻遼東公孫淵徹底反叛是在曹魏景初元年(即公元237年),當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已經去世,西線的軍事壓力並不算特別大。在次年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軍中威望最高的司馬懿率領四萬大軍,決定徹底消滅遼東公孫氏。
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時候打的仗並不好看,主要是以龜縮為主;但是面對公孫淵之流,司馬懿還是很有自信的。從戰爭的過程上來看,曹魏大軍幾乎也是勢如破竹。燕國大軍在遼隧這個地方阻擊司馬懿。司馬懿沒有選擇強攻遼隧,而是選擇直撲襄平,也就是燕國的國都,逼迫遼隧的軍隊撤回來與自己交戰,這叫做"攻敵必救"。遼隧軍隊果然主動與司馬懿交戰,被司馬懿擊敗。司馬懿繼續圍攻襄平。
神奇的流星司馬懿長期圍困襄平,下大雨積水也不換地方紮營;也不著急強攻襄平,就這樣慢慢與公孫淵耗,消磨公孫淵的力量和士氣。起初公孫淵並不太在意,也沒有過多準備。等到雨水停止之後,司馬懿馬上下令全面進攻襄平。這個時候曹魏的大軍已經合圍,公孫淵也跑不掉了。
就在司馬懿強攻襄平的同時,天上出現一顆大流星,正好經過襄平。在古人眼中,流星是不祥之兆,意味著軍隊即將遭遇失敗。在與諸葛亮的對抗中,司馬懿也是看到流星出現在蜀漢軍營上空,才嘗試進攻蜀漢軍隊。
公孫淵看到流星後士氣立刻就崩潰了,他向司馬懿請降無果,打算突圍逃走,卻被司馬懿擒獲並且斬殺。而公孫淵戰死的地方,就是在流星墜落的地方。這到底是一個巧合,還是史官的誇張寫法,小編也不得而知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