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徵遼東的成與敗:他究竟比諸葛亮差在哪裡?

2020-12-11 白馬晉一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有人說,「三國」的歷史其實應該是「四國」,因為還有個遼東割據政權,這種說法是否恰當值得商榷,因為公孫家族雖處於半獨立狀態,畢竟名義上還是受封於曹魏政權。只是這位公孫淵首鼠兩端,一會兒想聯合東吳政權對抗曹魏,一會兒又殺東吳使節向曹魏表忠心,反覆無常。曹魏早就想打機會收拾他們,諸葛亮病死,西南方向的威脅解除,恰好公孫淵第一次打敗了曹魏軍隊,野心膨脹,自立燕王起兵反叛,魏國派司馬懿率大軍徵遼東。

公孫家族三代經營遼東,一直只是名義上受朝廷領導,實際上一直處於半獨立狀態。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呢?我們運用我國北方地區整體圖上來分析一下。

三國時的遼東範圍,大致包括今天的遼寧、吉林部分和朝鮮半島北部。從圖上看,這裡距離中原核心統治區比較遙遠。華北平原與遼東之間只有狹窄的平原,稱為遼西走廊,與中原聯繫不便。從地形上看,遼河流域是遼寧平原,為東北平原的一部分。這裡的氣候是暖溫帶向中溫帶過渡,降水較豐富,水熱資源有利於發展種植業,這些都是這裡能夠長期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地理原因。

得知司馬懿大軍殺到,公孫淵派卑衍、楊祚率兵在遼隧(今遼寧省海城市西北高坨子附近)圍塹二十餘裡,環繞鹿角,打算以司馬懿熬死諸葛亮之道還治司馬懿。公孫淵如意算盤是,司馬懿大軍勞師遠徵,後勤保障困難,到最後少不了糧盡而退。好個司馬懿,別看跟諸葛亮打架經常被動,敗多勝少,與公孫淵死磕可大不一樣。馬上派兵從小路偷渡遼水直取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卑衍和楊祚聽到消息,慌忙拔寨而起,想去救襄平。沒有想到正中了司馬懿圍城打援計策,被司馬懿伏兵打的大敗。公孫淵只好死守襄平,司馬懿命令魏軍挖掘塹壕對襄平進行圍困。此時,遼東下起了大雨,這場大雨令魏軍喜憂參半。喜的是,魏軍的糧船可以通過遼河直接運到城下,大軍後勤問題大為緩解。憂的是,大雨一月不止,即便是平地都水深數尺,對於魏軍的士氣打擊極大,三軍將士都紛紛請求移營。司馬懿卻下令軍中敢有言移營者斬,還下達命令,禁止諸將擅自出擊,並允許城中的守軍出城樵採。

雨停之後,魏軍立刻對襄平進行合圍。魏軍起土山,挖地道,晝夜不停的發起進攻。城中很快就彈盡糧絕,隨之而來的是人人相食的慘劇。在這種情況下遼東軍的將官也開始發生動搖,楊祚向魏軍投降。這時魏軍加緊了進攻,最終攻入襄平,公孫淵和自己的兒子公孫修只得率數百騎突圍,但還是被魏軍斬殺於梁水。至此,遼東48年的割據狀態就此終結。

當然,曹魏徵遼東的勝利,也不單純與司馬懿軍事才能有關,我們來分析一下。

就在司馬懿與燕軍對峙的同時,鮮卑響應魏國號召,首領莫護跋從北面殺入燕國腹地,同時,高句麗的部隊也從東面猛攻燕國。鮮卑和高句麗的參戰,牽制了燕國大量兵力,擠壓了燕國的戰略空間,讓燕軍主力只能在遼河流域的狹小空間裡跟魏軍周旋。又遇到司馬懿這樣一個難纏的對手,被滅也是情理之中。

從軍事角度看,司馬懿徵遼東從決策到具體實施無一不顯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不愧為一流的軍事統帥。司馬懿對人性的把握也令人嘆服,他後來收拾曹爽,絕非偶然。但是,司馬懿進城之後,居然下令屠戮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令人髮指。更有甚者,司馬懿隨後上書朝廷,以遼東偏遠不利於朝廷控制為由,將遼東百姓四萬戶遷於內地。隨著中原王朝的撤軍、撤民,遼東出現了真空地帶,將中原王朝在遼東的控制降為冰點。此時雄踞北邊的鮮卑和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卻為了此地打得不開開交。到了南北朝時期,遼東徹底被高句麗佔領。為了收復這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隋朝兩代皇帝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皇帝,先後耗費百萬大軍,仍然沒有奪回遼東。直到唐朝,唐高宗趁高句麗內亂,才發兵重新將遼東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版圖之下。

雖然收復了遼東,但唐朝的統治一直不穩固,此時的漢族人很少,契丹等少數民族卻穩坐人口的頭把交椅。唐滅後,遼東直接淪為了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的領地,600年間中原王朝都不曾在遼東有過統治,這種現象直到滿清統治中原才結束。司馬懿將遼東漢人盡遷回內地,導致了遼東防衛的空虛。在其死後,他的子孫為了爭奪皇位,發生了西晉有名的八王之亂,正是在此時代,鮮卑、羯人、匈奴人紛紛屠殺漢人百姓,最終釀成了慘烈的五胡亂華。

我們之前文章,曾說過諸葛亮平定南中。諸葛亮採用「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平定了南中。此後,諸葛亮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撤軍緩和民族矛盾。又致力了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與文化,並任用有影響的人物入朝為官。諸葛亮在民族地區實施的民族政策,在西南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為後來的歷朝歷代在西南地區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代英國人曾從緬甸入侵雲南,當地少數民族激烈抵抗。英國人大惑不解,派人問原因。這些少數民族回答:「諸葛阿公說,要我們世代為漢朝防守漢朝的南大門!」

同樣是平定邊境,諸葛亮深謀遠慮、攻心為上讓中華受益千年;反觀司馬懿,為一己之私,鼠目寸光,放棄遼東基業,致使遼東脫離中原王朝控制達六百餘年。司馬懿在率領魏國強大軍隊的前提下,在軍事上或許與諸葛亮有一拼。但兩個人的境界和胸襟,實在是天差地遠。司馬懿徵遼東,軍事是無疑是完勝,政治上卻一敗塗地,禍害無窮。

相關焦點

  • 司馬懿鬥不過諸葛亮,他弟弟司馬孚只用一招就鬥敗諸葛亮
    司馬卬死後三百餘年,他的後裔司馬鈞再度入仕,被漢安帝任命為徵西將軍,屢次帶兵參加徵伐西北遊牧部族的戰爭。公元115年秋天,司馬鈞在丁奚城之戰中先勝後敗,損失兵力三千多人,司馬鈞畏罪逃跑,自盡而亡。之所以要提到這兩個人,是因為他們都是三國奸雄司馬懿的祖先。自司馬鈞之後,司馬家族代代在漢朝為官,逐漸成為東漢門庭顯赫的世家大族,族中子弟門生遍布朝野。
  • 司馬懿進攻遼東,天上出現流星墜地,在流星落處擒斬公孫淵
    司馬懿雖然被諸葛亮壓制,但是對待其他對手的時候,表現得還像是一代名將。比方說進攻遼東公孫淵的時候,全程掌握著戰爭的節奏,最後一舉消滅公孫淵。
  • 軍師聯盟 | 司馬懿神機妙算,四千裡遠徵滅遼東!
    但隨著各方面局勢的變化,尤其是隨著諸葛亮北伐失敗和曹魏南徵孫吳的功敗垂成,遼東的公孫家族也漸漸不安起來。因為就在這年曹休南徵孫權失利,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在這種形勢下魏國不可能打一場曠日持久的遠徵。魏國沒有征討遼東,而遼東的公孫淵卻蠢蠢欲動。公元222年陸遜在夷陵之戰大勝劉備。公元228年,陸遜率敗曹休取得了石亭之戰的勝利。這兩次勝利之後,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建立孫吳政權。
  •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此時那個誅殺魏延的馬岱做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企圖延續諸葛亮的北伐政策。司馬懿派大將牛金率兵擊退馬岱的進攻,並且斬首千餘級,打碎了馬岱的夢想,此後蜀漢轉為守勢,很多年再也沒有發動主動進攻。■公元236年和237年:北方公孫淵不守本分,企圖反叛自立,皇帝曹睿把駐守關中的司馬懿調回京城,讓他謀劃平叛。
  • 李嚴究竟和諸葛亮差在哪裡
    劉備命諸葛亮、李嚴等蜀國重要官員,叮囑他們一些重要的事情。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我們不必再重複了。諸葛亮和李嚴同時被任命。他們倆相互協作,協助劉禪繼承大一統。《三國志》中記載「劉備病了,託付丞相,大臣立李嚴為副手」,「立李嚴為中央保護者,統一內外軍事力量,留在永安。」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覺得安排不妥當的話,可以自己進行調整」,李嚴在他身邊。基於以上幾點,很多人認為李嚴的地位等同於諸葛亮。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得知司馬懿帶大軍要到上邽,諸葛亮留下討寇將軍王平繼續攻打祁山。自己親率大軍直奔上邽,要和司馬懿剛正面。上邽的郭淮和費曜想趁諸葛亮立足未穩,打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反被諸葛亮擊敗。諸葛亮趁機毀壞魏國上附近的麥子。司馬懿匆忙趕到東面的小隴山依險據守,雙方對峙了一個月,司馬懿始終不出戰。
  • 司馬懿有多狠?寧願前線士兵凍死也不發棉衣,戰後才發現他多高明
    每逢亂世,必然都有出現一位「修為」高深的隱者,春秋戰國時期有縱橫天下的鬼谷子,他培養的弟子,推動著春秋亂世,而在三國時期,同樣也有一位隱士,他叫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
  • 司馬懿與諸葛亮誰更厲害?一人讓華夏受益千年,一人留下無盡禍患
    司馬懿同樣出身於世家,年紀輕輕學完河東大儒們的知識,老師們感嘆司馬懿的理解力強,特意授予他"冢虎"的稱號。後來司馬懿被曹操徵辟成為幕僚,隨後又助力曹丕上位,從此平步青雲。到了曹叡時代更是成為軍隊統帥,和天敵諸葛亮決鬥多年。歷史上兩人的戰爭雖然未分勝負,但實際上可以通過兩人所做的一件事看出誰的能力更強。
  • 諸葛亮外號是臥龍,龐統的外號為鳳雛,那麼司馬懿的外號是什麼?
    文|飛魚說史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徵平定遼東
  • 司馬懿誅他三族,唯獨漏掉一人,150年後司馬王朝被他的後人推翻
    司馬懿確實是個人才,雖然曹操不像劉備「三顧茅廬」那般請出司馬懿,但司馬懿裝病拒絕曹操後,曹操便說,「司馬懿再不應召,那就把他抓起來。」司馬懿因此進了曹操的帳營。
  • 司馬昭弒殺曹髦,讓後人晉明帝也羞愧?這只是歷史的片面解讀.
    曹髦定要依仗天子名號,致司馬氏於死地,司馬家若不果斷將其斬殺,難不成反而要乖乖伸長脖子,等著他殺光自己滿門不成?  從霍光起,兩漢有多少權臣家族,是被皇帝奪權後死無遺類的?當諸葛亮去世後,曹睿可以安居洛陽,醇酒婦人,醉生夢死,司馬懿卻要七旬老翁遠徵遼東千裡勞苦,憑!什!麼!不就是因為曹睿碰巧投了個好胎,託身在曹丕之妻甄姬的肚子裡?
  • 真實的司馬懿有多強?他究竟是不齒小人還是隱忍儒梟?
    意思是,若司馬懿再不識抬舉推辭掉,就直接殺掉他。當然,這次司馬懿知道肯定是躲不過去了,就不情願地做了個文學掾。雖然他非常有才,但卻被曹操認為有"狼顧之相",一直未予以重用。曹操去世前,曾告誡兒子曹丕:"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曹丕繼位後,司馬懿雖然得以重用,卻一直被曹丕壓制。不過曹丕短命,繼位沒幾年就死了,從此司馬懿就開始發揮所長放飛自我。
  • 司馬懿:平定遼東,奪權曹魏,殺伐果斷,可謂後三國時代第一強人
    他在後三國時期,與蜀漢的丞相諸葛亮相愛相殺,與諸葛亮生前一直鬥法鬥到了諸葛亮逝去,諸葛亮逝去之後,司馬懿就成為了後三國時期的首席軍政界的第一強人。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司馬懿是個什麼樣的人,筆者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 五丈原究竟在什麼地方?諸葛亮怎麼會死在這裡?
    文中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的一生。對諸葛亮「五丈崩摧」深表惋惜。文中「五丈」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壽終正寢之地。「五丈」就是五丈原山脈,像這種小山脈在秦嶺地區還有很多。像白鹿原、鴻固原、樂遊原等等。但是五丈原具體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裡呢?在我國歷史上的蜀漢就位於現今四川一帶,從蜀漢出中原必須翻越秦嶺地區的山脈,自古只有4條路可以通過。
  •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奇才,那為什麼百姓心中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諸葛亮兩次北伐,輔佐魏國二十多年,沒有為魏國帶來一座城池,在功績方面差諸葛亮。翻譯過來就是,諸葛亮率領大部隊從斜谷出擊,用流馬運糧草,駐軍在武功的五丈原這個地方,和司馬懿在渭水以南對峙.諸葛亮常常擔心軍隊的糧草供應不上,從而使他的大志得不到實現,於是派遣一部分士兵進行屯田(在駐紮地裡種糧食),作為長久駐紮的基本保障.雖然耕地的兵混雜在渭水邊的居民中間,但是百姓卻十分安定,軍隊沒有發生佔用居民東西的現象.兩支軍隊相持了一百多天。
  • 司馬懿原是文官,為何能成曹魏權臣?諸葛亮是他的「恩人」
    一、胸懷謀略,「甘願」輔佐君王 司馬懿出生於一個大家庭,是司馬防的次子。 二、借諸葛亮博人氣,反壓曹爽成為權臣 受曹丕信任,司馬懿由文官到武將,開始接觸軍事是在兩次東徵孫吳,後來司馬懿能在魏軍中有比較高的地位,其實這離不開諸葛亮,換句話說,諸葛亮還是他的恩人呢!
  •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不差,為何李世民對他的五丈原之戰卻評價不高?
    當時司馬懿為魏軍主帥,率兵阻擋諸葛亮,他佔領了渭水南面的陣地,部署防線,使蜀軍無法東進,又派郭淮搶佔渭水北岸的要點北原,再加上西面諸葛亮久攻不下的陳倉,蜀軍被阻擊在秦嶺北側,渭水南麓一線,沒能攻下魏軍的防禦陣地,當時諸葛亮想依仗精銳與魏軍決戰,卻又不能逼司馬懿出手,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然而入秋後,諸葛亮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終病逝於五丈原,而司馬懿則通過防守贏得了此戰的勝利。
  • 易中天眼中的《三國演義》六大謀士,然而諸葛亮僅第二,第一開啟亂世
    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徵平定遼東。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毌丘儉、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讚譽。
  • 他在諸葛亮逝世後獨撐蜀漢,但為何劉備之前卻要殺他?
    諸葛亮去世後,朝廷任命蔣琬為尚書令,不久兼任行都護、假節、益州刺史,拜為大將軍,受封安陽亭侯。  蜀國大軍剛剛失去主帥,朝野內外人人都畏懼不安。  蔣琬在當時的百官之中出類拔萃,地位顯赫,他既沒有表現出憂傷的樣子,也沒有喜形於色,言行舉止就像平常一樣,群臣因此對他非常敬重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