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軍事能力不差,為何李世民對他的五丈原之戰卻評價不高?

2021-01-19 甜姐說史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經過了三年的準備後,決定再次出兵北伐,他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當時司馬懿為魏軍主帥,率兵阻擋諸葛亮,他佔領了渭水南面的陣地,部署防線,使蜀軍無法東進,又派郭淮搶佔渭水北岸的要點北原,再加上西面諸葛亮久攻不下的陳倉,蜀軍被阻擊在秦嶺北側,渭水南麓一線,沒能攻下魏軍的防禦陣地,當時諸葛亮想依仗精銳與魏軍決戰,卻又不能逼司馬懿出手,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然而入秋後,諸葛亮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最終病逝於五丈原,而司馬懿則通過防守贏得了此戰的勝利。

可以說,在這場五丈原之戰中,司馬懿表現得並不差,畢竟是他主動設防,這才導致蜀軍既沒辦法東進,也沒辦法西行,只能與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更何況司馬懿在經過了第四次北伐後,深知蜀軍作戰能力之強,因此他決意避而不戰,而選擇耗死諸葛亮也是正確的作戰方案,更何況從結局來看,最終獲勝的也是司馬懿。但即便如此,後來唐太宗李世民在提及這場戰事時,對司馬懿的評價卻不高,李世民認為,司馬懿佔著優勢卻退守營壘,不敢與諸葛亮爭鋒,其所作所為有失良將之道。既然司馬懿沒做錯什麼,為何李世民對他在五丈原之戰的評價並不高呢?

要知道司馬懿的行軍風格十分明顯,他向來出手狠辣,兵行如風,擅長聲東擊西,在誅孟達,定遼東,平王凌時,司馬懿這種行軍作戰的風格尤為突出,因此,縱觀司馬懿此生的徵戰,不難看出他的軍事能力確實是很強的。

但曹魏每次應對諸葛亮的出兵都不得不勞師動眾,雍涼二地幾乎兵不卸甲,再加上補給線長,其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而李世民是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反擊絕殺之人,他認為司馬懿本身的能力並不差,卻被諸葛亮逼到如此地步,為了避免與諸葛亮交手,司馬懿甚至做出了千裡請戰這種丟人的事情,最後甚至還被死的諸葛亮嚇跑了,因此,司馬懿即便再厲害,也不值得他給司馬懿更高的評價。

筆者認為,司馬懿的軍事能力還是值得稱讚,只可惜他遇到了一個軍事能力比他更出眾的諸葛亮,因此,他在五丈原之戰中有如此表現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相關焦點

  • 為何李世民對司馬懿的五丈原之戰評價不高?
    所以司馬懿雖然軍事實力的,但過于謹慎和膽小的因素也註定司馬懿是不足以成為一流的戰略家。司馬懿李世民的整體評價不錯,為什麼不滿意司馬懿的戰爭五丈原呢?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價不高,主要是因為司馬家的勢力。司馬家族三代是忠實的曹操,曹操託孤作為國家的部長接班人曹的檢查是非常嚴格的。
  • 司馬懿與諸葛亮孰強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話給出了真實答案
    公元234年這一年曹魏統帥司馬懿五十六歲,蜀漢統帥諸葛亮五十四歲。諸葛亮的屯兵之所五丈原——武侯的隕落之地五丈原東西長約十裡,南北寬約五裡,其地勢高出周圍地面約五十丈,南扼斜谷,北臨渭水,是蜀軍屯兵的理想之地。諸葛亮大軍一出斜谷,立即就佔領五丈原,在這裡安下大營。司馬懿認為"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 武功水之戰:諸葛亮司馬懿鮮為人知的最後一戰,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李世民先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進行了充分肯定,他稱讚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認為司馬懿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擊滅遼東軍閥公孫淵,平定孟達叛亂,都能做到料敵如神,算無遺策。然後,李世民話鋒一轉,拿司馬懿和諸葛亮進行比較。
  • 九州劫五丈原之戰介紹 東吳孫權率軍親徵
    九州劫的故事開端就是五丈原之戰,五丈原之戰為何會引來千萬日本戰國軍隊?五丈原之戰的兩位主角在遊戲中又分別是怎樣的神存在?
  • 李世民為啥要吐槽司馬懿?
    李世民曾經誇過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兵動若神,謀無再計。先前也說過,司馬懿討孟達、定遼東、平王凌,都是出手狠辣,兵行如風,擅長聲東擊西。然後,李世民吐槽司馬懿了: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
  • 大家熟知的司馬懿,歷史評價為何極差?「八王之亂」時早已去世
    司馬懿可謂是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歷史愛好者們說到他無不咬牙切齒、恨之入骨,甚至將對中國人民造成沉痛災難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也歸咎於他。客觀的說,這兩次戰亂發生時司馬懿已去世數十年,說他造成了這兩次動蕩實在是有失公允。
  • 五丈原究竟在什麼地方?諸葛亮怎麼會死在這裡?
    文中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的一生。對諸葛亮「五丈崩摧」深表惋惜。文中「五丈」是我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壽終正寢之地。「五丈」就是五丈原山脈,像這種小山脈在秦嶺地區還有很多。像白鹿原、鴻固原、樂遊原等等。但是五丈原具體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裡呢?在我國歷史上的蜀漢就位於現今四川一帶,從蜀漢出中原必須翻越秦嶺地區的山脈,自古只有4條路可以通過。
  • 秋風五丈原: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持不下,打心理戰究竟誰技高一籌?
    然諸葛亮力排眾議,他卻不這麼認為,目前蜀漢的敵人主要是魏國,應該保持聯盟,攻打魏國的司馬懿軍隊。司馬懿必然知道,諸葛亮他是孤軍深入,同時帶來的軍糧也不多,與此同時司馬懿就抓住機會,就在險要的地方築好營壘,堅守不出。諸葛亮是在明處,自然在暗處的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行軍是了如指掌,可惜還是敗給了諸葛亮。
  • 諸葛亮每天能吃數升米,司馬懿卻為何斷定,他即將不久於人世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人是一對不相上下的對手。在《三國演義》中,自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兩人就在街亭開始了對戰。自此,諸葛亮就和司馬懿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羅貫中的筆下,諸葛亮在智力和軍事上全面碾壓司馬懿,使得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對決中,屢吃敗仗。最後只能靠耍賴,死守不出,耗死了諸葛亮。在現實中,雖然司馬懿沒有像《三國演義》裡面那樣,早早就和諸葛亮交手。
  • 為何李世民敢政變奪權,而朱棣卻不敢?
    之所以能得到天下,一半是靠著顯赫的出身,一半是靠著手裡有著得力幹將,李淵本人沒什麼多大的能力,這也是後來為李世民反叛李淵發動玄武門之變奠定了基礎。 第二:李世民和朱棣的政治和軍事威望有這麼大差異。自李淵反隋起,李世民早在軍隊中,屢次在戰場中獲得戰功使其在軍隊中的威望越來越高。
  •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真實的歷史答案讓人詫異
    但這種讚揚是有限度的,並未將孔明先生推崇到空前絕後的地步,而是稱其為「治世之良才」,這份評價非常中肯,也比較折中,至少歷史上有不少獲得這份評價的能臣。其次,陳壽對於孔明的軍事能力是持懷疑態度的,並推測軍事領域是諸葛亮的短板。陳壽引用了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的史實作為重要依據,就是說,諸葛亮連續多次發兵北上,卻未能取得絲毫成效。
  • 識破空城計的司馬懿,為何最後選擇了撤軍?專家:他不撤軍就輸了
    司馬懿與諸葛亮而諸葛亮在大敵當前,還能利用他人的性格特點想出這種奇謀,被後世的大文豪魯迅評價為「其智近乎妖也」。正因如此,民間對於諸葛亮十分推崇,但司馬懿就真的不如諸葛亮嗎?俗話說得好,看一個人有多強大得從他的對手來分析,司馬懿作為能和諸葛亮與之爭鋒的人物,如若他真如我們所想的那般弱小,早就被諸葛亮滅了,又談何讓諸葛亮六出祁山而不滅呢?而魏蜀吳三國最後的結局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司馬懿領導下的司馬家最終贏得了天下。 司馬懿就真的看不穿空城計?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究竟是啥地方?為何會被困於此?
    在三國中英才輩出,而諸葛亮深不可測的智謀和料事之明的魅力令人折服讚嘆,不過他五次北伐失敗,最終星隕五丈原的結局也讓後世多感慨。那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這個五丈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為何蜀軍會被困在此處呢?
  • 高平陵之變,為何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你也不看看曹爽實力有多強
    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是三國後期的一件大事,由此揭開了三家歸晉的序幕,不過此次政變說到底是司馬懿的一次軍事冒險,而且是風險極大的那種,因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司馬懿遠不是曹爽的對手,最後一刻才險勝,那麼為何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
  • 司馬懿為何等到70歲高齡才奪權,他到底在等待什麼?
    畢竟當時司馬懿一沒當官,二沒立功,三沒顯露出過人的才華,曹操根本犯不著忌憚他。司馬懿之所以不出來當官,不過是當時士人的常規操作,只是為了立住「不好功名」的人設而已。至於史書中所謂「鷹顧狼視」、曹操夢到「三馬食槽」的記載,不過是後人為了證明司馬氏乃是天命所歸而杜撰的故事而已。在曹操手下,司馬懿並不太顯山露水,他兢兢業業地在基層工作,從來不出錯。
  • 倒在五丈原上,是諸葛亮的命運
    為什麼這次他放棄了先前的辛苦經營,決定直入關中呢?我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他覺得上一次蜀軍的表現優良,已經具備了對敵正面作戰的信心,不需要再搞迂迴戰略;也許他對自己的命運有所預感,時不待我,必須要抓緊時間。抑或兩種心態兼有吧。也許,最大的原因,是他一生的宿敵司馬懿。自從上次祁山大戰後,司馬懿也沒閒著。
  • 三國志2017:沒想到五丈原之戰的成敗關鍵竟然在此!
    然而在最後的五丈原之戰上,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了一百多天,不得已,諸葛亮只能點起七星燈祈求延壽。但由於魏延急切入帳,打翻了七星燈,導致諸葛亮儀式失敗,殞命五丈原。失去了軍師的蜀國,自然潰不成軍,很輕易地就被魏軍給擊退了。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乍一看,司馬懿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呈兩個反面的,第一段的評價是說諸葛亮志大才疏,第二段的評價是誇諸葛亮很厲害,為何會出現這兩位截然不同的評價呢?難道第一個評價時期,司馬懿還沒有和諸葛亮交過手?下面我們從這兩段評價的發生時間來分析一番。
  • 狼顧之鬼——三國第一野心家司馬懿
    話說那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伐魏的時候,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馬懿和曹真兵分兩路分進合擊,準備一戰擒斬諸葛亮。司馬懿以張郃為先鋒,親率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從長安出發。司馬懿對諸葛亮有一番評價,他對張郃說:「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逕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並且想出了應對之策:「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 司馬懿軍事能力到底有多強?真的能被稱為一代軍神?
    離間解樊圍 公元219年,關羽發動樊襄之戰,曹操派遣于禁率領七軍支援曹仁,漢水泛濫,關羽乘機包圍于禁,猛將龐德戰敗被擒斬,于禁率七軍數萬人盡數降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