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以文武全才著稱。他閒來無事,也很喜歡品讀歷史,經常對歷史人物評頭論足。他曾經對三國梟雄司馬懿發表過一段精闢點評。
李世民先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進行了充分肯定,他稱讚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認為司馬懿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擊滅遼東軍閥公孫淵,平定孟達叛亂,都能做到料敵如神,算無遺策。
然後,李世民話鋒一轉,拿司馬懿和諸葛亮進行比較。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李世民眼中,司馬懿那兩下子,到諸葛亮面前根本玩不轉。
他認為,司馬懿每逢與諸葛亮對峙,「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李世民所言不虛,司馬懿一見諸葛亮,氣勢立即矮了半截,在兵力數量、綜合實力都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仍然「閉軍固壘,莫敢爭鋒」,根本不敢和諸葛亮硬碰硬正面交鋒,只能閉關自守,勉強自保而已。
李世民可不是軍事門外漢,恰恰相反,歷代帝王中,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穩居一流水準,如後世所評論:「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可見李世民軍事造詣之深厚。他這樣一個軍事專家對司馬懿的評論,應當是中肯之言。
現代網絡上有一種錯誤觀點,力挺司馬懿貶低諸葛亮,認為司馬懿老謀深算,使得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實際上,這種說法大有為司馬懿臉上貼金的嫌疑。
蜀國無論疆域面積、軍隊數量、綜合國力等各項硬指標,都全面落後於強大的魏國。但諸葛亮卻始終牢牢掌控戰場主動權,不僅敢於以弱擊強主動進攻魏國,而且進退裕如操之在我,司馬懿在總體實力佔據極大優勢、又是本土作戰情況下,只能亦步亦趨被動應付,可見其軍事才能比起諸葛亮差之遠矣。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和宋代史學著作《太平御覽》中,都記載了三國時代的「武功水之戰」,這次戰事為《三國志》所未載,鮮為人知。但從戰事地點和時間節點來看,這次戰事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最後一次交戰,戰事結果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諸葛亮和最後一次北伐,帶領主力部隊經由斜谷穿越秦嶺,在郿縣渭水南岸駐紮,準備直取長安。司馬懿帶領魏軍,沿渭水組織防禦,深溝高壘堅守不出。雙方陷入僵持對峙局面。
渭水有一條支流,流經武功縣,故而名叫「武功水」。武功水位於司馬懿防線的側翼,被司馬懿當成天然屏障。諸葛亮為了打開局面,派遣武將孟琰帶領一路人馬偷渡武功水,突然出現在司馬懿防線側翼,對司馬懿形成鉗形攻勢。
這個孟琰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卻大有來頭。他是南中蠻王孟獲的族弟,《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徵南中時,「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孟琰就在此時成為諸葛亮麾下武將,擔任虎步監之職。
但諸葛亮沒有料到的是,當時正值汛期,孟琰過河不久,武功水河水暴漲,水流洶湧,渡船無法通行。孟琰帶領的這路人馬,成為一支孤軍,被隔斷在武功水東側。
司馬懿大喜過望,孟琰帶兵過河,河水暴漲切斷孟琰與諸葛亮的聯繫,孟琰的這支孤軍就成了送到嘴邊的肥肉,焉能放過。對司馬懿而言,這可是與諸葛亮交手多年以來,很罕見的能夠成建制殲滅諸葛亮部隊的一次天賜良機。
司馬懿立即整頓兵馬,派出一萬多名精銳騎兵,向孟琰發起進攻。孟琰此時人單勢孤,危在旦夕。諸葛亮及時得到消息,發現對岸的孟琰身陷險境。但河水猛漲,渡船無法通行,援軍過不去,孟琰也撤不回來。
諸葛亮臨危不亂,他一方面組織士兵來到河邊,緊急架設「車橋」,至於什麼是「車橋」,《水經注》未曾描述其具體形制,只能推測是一種類似浮橋的渡河設施。另一方面,他組織數千弓弩手,站在河邊「越水射之」,箭雨越過河面,覆蓋在司馬懿部隊的進攻路線上,使得其難以靠近孟琰所部。
司馬懿的進攻被有效阻滯,趁此時機車橋很快架設成功,與河對岸的孟琰打通聯繫通道,司馬懿圍殲孟琰的企圖徹底破滅,空歡喜一場,只能怏怏而去。
諸葛亮用兵一向滴水不漏,司馬懿好不容易發現諸葛亮的一個破綻,依舊被諸葛亮全身而退,足以讓司馬懿徹底絕望,看來他終其一生也別想體驗到戰勝諸葛亮的感覺了。不幸的是,不久後諸葛亮就因病去世,世人再也難以看到他與司馬懿的龍爭虎鬥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水經注》《太平御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