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水之戰:諸葛亮司馬懿鮮為人知的最後一戰,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2020-12-09 歷史小火鍋

唐太宗李世民,以文武全才著稱。他閒來無事,也很喜歡品讀歷史,經常對歷史人物評頭論足。他曾經對三國梟雄司馬懿發表過一段精闢點評。

李世民先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進行了充分肯定,他稱讚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認為司馬懿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擊滅遼東軍閥公孫淵,平定孟達叛亂,都能做到料敵如神,算無遺策。

然後,李世民話鋒一轉,拿司馬懿和諸葛亮進行比較。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李世民眼中,司馬懿那兩下子,到諸葛亮面前根本玩不轉。

他認為,司馬懿每逢與諸葛亮對峙,「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裡,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李世民所言不虛,司馬懿一見諸葛亮,氣勢立即矮了半截,在兵力數量、綜合實力都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仍然「閉軍固壘,莫敢爭鋒」,根本不敢和諸葛亮硬碰硬正面交鋒,只能閉關自守,勉強自保而已。

李世民可不是軍事門外漢,恰恰相反,歷代帝王中,李世民的軍事才能穩居一流水準,如後世所評論:「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可見李世民軍事造詣之深厚。他這樣一個軍事專家對司馬懿的評論,應當是中肯之言。

現代網絡上有一種錯誤觀點,力挺司馬懿貶低諸葛亮,認為司馬懿老謀深算,使得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實際上,這種說法大有為司馬懿臉上貼金的嫌疑。

蜀國無論疆域面積、軍隊數量、綜合國力等各項硬指標,都全面落後於強大的魏國。但諸葛亮卻始終牢牢掌控戰場主動權,不僅敢於以弱擊強主動進攻魏國,而且進退裕如操之在我,司馬懿在總體實力佔據極大優勢、又是本土作戰情況下,只能亦步亦趨被動應付,可見其軍事才能比起諸葛亮差之遠矣。

古代地理學名著《水經注》,和宋代史學著作《太平御覽》中,都記載了三國時代的「武功水之戰」,這次戰事為《三國志》所未載,鮮為人知。但從戰事地點和時間節點來看,這次戰事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也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之間最後一次交戰,戰事結果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諸葛亮和最後一次北伐,帶領主力部隊經由斜谷穿越秦嶺,在郿縣渭水南岸駐紮,準備直取長安。司馬懿帶領魏軍,沿渭水組織防禦,深溝高壘堅守不出。雙方陷入僵持對峙局面。

渭水有一條支流,流經武功縣,故而名叫「武功水」。武功水位於司馬懿防線的側翼,被司馬懿當成天然屏障。諸葛亮為了打開局面,派遣武將孟琰帶領一路人馬偷渡武功水,突然出現在司馬懿防線側翼,對司馬懿形成鉗形攻勢。

這個孟琰雖然知名度不高,但卻大有來頭。他是南中蠻王孟獲的族弟,《華陽國志》記載,諸葛亮徵南中時,「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孟琰就在此時成為諸葛亮麾下武將,擔任虎步監之職。

但諸葛亮沒有料到的是,當時正值汛期,孟琰過河不久,武功水河水暴漲,水流洶湧,渡船無法通行。孟琰帶領的這路人馬,成為一支孤軍,被隔斷在武功水東側。

司馬懿大喜過望,孟琰帶兵過河,河水暴漲切斷孟琰與諸葛亮的聯繫,孟琰的這支孤軍就成了送到嘴邊的肥肉,焉能放過。對司馬懿而言,這可是與諸葛亮交手多年以來,很罕見的能夠成建制殲滅諸葛亮部隊的一次天賜良機。

司馬懿立即整頓兵馬,派出一萬多名精銳騎兵,向孟琰發起進攻。孟琰此時人單勢孤,危在旦夕。諸葛亮及時得到消息,發現對岸的孟琰身陷險境。但河水猛漲,渡船無法通行,援軍過不去,孟琰也撤不回來。

諸葛亮臨危不亂,他一方面組織士兵來到河邊,緊急架設「車橋」,至於什麼是「車橋」,《水經注》未曾描述其具體形制,只能推測是一種類似浮橋的渡河設施。另一方面,他組織數千弓弩手,站在河邊「越水射之」,箭雨越過河面,覆蓋在司馬懿部隊的進攻路線上,使得其難以靠近孟琰所部。

司馬懿的進攻被有效阻滯,趁此時機車橋很快架設成功,與河對岸的孟琰打通聯繫通道,司馬懿圍殲孟琰的企圖徹底破滅,空歡喜一場,只能怏怏而去。

諸葛亮用兵一向滴水不漏,司馬懿好不容易發現諸葛亮的一個破綻,依舊被諸葛亮全身而退,足以讓司馬懿徹底絕望,看來他終其一生也別想體驗到戰勝諸葛亮的感覺了。不幸的是,不久後諸葛亮就因病去世,世人再也難以看到他與司馬懿的龍爭虎鬥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水經注》《太平御覽》

相關焦點

  • 上方谷之戰,孔明火燒司馬懿,卻突然下雨,諸葛亮真輸給了天意?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卻突然下雨,諸葛亮真輸給了天意?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三國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為何不如司馬懿?只因這一個字古語有云:「亂世出英雄」,漢末三國的就是一個大亂世,同時也是一個群雄並起、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絕世的猛將,例如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等,個個都武功高強,驍勇善戰。
  •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龍虎鬥,司馬懿被打成了縮頭烏龜
    諸葛亮見魏晉不出,就假裝退軍,司馬懿見狀,緊追不捨,當諸葛亮到達滷城的時候,司馬懿也尾隨到了滷城。滷城之戰諸葛亮為了引誘魏軍交戰,竟然主動讓魏軍包圍。都說諸葛丞相一生唯謹慎。張郃之死雖然取得了部分勝利。
  • 是空城計逼退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
    諸葛亮巧施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成為千古美談,司馬懿卻為人恥笑至今。歷史上,街亭之戰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那時司馬懿正在忙著智取孟達,而且當時拒蜀漢的主帥其實是曹真。曹真病死後,司馬懿才有資格與諸葛亮較量,他倆正式狹路相逢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 司馬懿與諸葛亮,到底誰更強?歷史告訴你真相!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出生於亂世,自幼飽讀詩書,學識淵博,精通軍事戰略,胸懷謀略。再說諸葛亮,諸葛亮亦出生於名門望族,但是自幼喪父喪母,經歷的坎坷較多,自幼才華出眾,常自比管仲,但並不被人賞識,只有身邊的徐庶、崔州平等好友認可,故多年躬耕於南陽,有「臥龍」之稱。
  • 司馬懿與諸葛亮孰強孰弱,李世民的一席話給出了真實答案
    在曹魏的西線戰場上,司馬懿與諸葛亮可謂是棋逢對手,堪稱知己,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一直在尋求機會與魏軍決戰,而作為曹魏的最高統帥司馬懿一直奉行的就是高舉免戰牌堅守不戰,要耗著、拖著諸葛亮缺糧而撤退,諸葛亮的北伐也曾多次因缺糧而撤軍,這一點司馬懿是深知肚明。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就是最後一次北伐的情形。諸葛亮對此次北伐作了充分準備,並且寄予極大的希望。
  • 四千裡遠徵破敵 襄平之戰司馬懿盡顯軍神風採
    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很多,例如有赤壁之戰、官渡之戰、夷陵之戰等。襄平之戰不太有名,卻是一場經典的遠程進攻戰役,此役中,司馬懿率軍遠徵四千裡,痛快淋漓地擊敗、消滅了遼東公孫淵政權,盡顯軍事家的風採。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提起司馬懿,留給人們最深的印象應該是他與諸葛亮之間的鬥法了。
  • 諸葛亮每天吃飯三四升,司馬懿:孔明不久於人世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了人生最後一戰,大舉伐魏。這一戰前期,蜀軍非常順利,和魏軍的作戰中屢戰屢勝,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尤其是上方谷之戰,諸葛亮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引入包圍圈,採用火攻之計,差點將魏兵燒成灰。然而,天降大雨,司馬懿逃出升天,丟了渭南大營後,便下令無論諸葛亮如何挑釁,都禁止出戰。
  • 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天降大雨時,諸葛亮為什麼不放箭?
    這一戰,司馬懿屢戰屢敗,形勢對蜀漢一片大好。尤其是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誘敵之計,被困上方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火灼燒,幾乎絕望。如果不是天不佑蜀漢,突降大雨,司馬懿及其魏軍就交代在上方谷了。有三國迷們提出疑問,天降大雨時,為什麼諸葛孔明不放箭?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簡要分析如下。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有《諸葛氏集目錄》,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包含《兵法》《兵法秘訣》《作木牛流馬法》《八陣圖法》《軍令》《便宜十六策》等軍事著作,其中包含諸葛亮一生的軍事總結,如果不是卓越的軍事才能,是寫不出如此大作,相比之下,司馬懿在這方面就差一些。
  • 司馬懿與諸葛亮誰更厲害?一人讓華夏受益千年,一人留下無盡禍患
    司馬懿和諸葛亮對戰先來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數次交鋒。第一次北伐戰爭時期,諸葛亮使用聲東擊西之計,成功把司馬懿的注意力放到長安右側,趁著隴西地區防禦薄弱派遣大將趙雲攻打隴西,成功奪取3座郡城。司馬懿知曉後派遣大將張郃拿下街亭要塞,親率大軍攻打諸葛亮,實際上則是圍點打援。
  •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奇才,那為什麼百姓心中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智謀才略人盡皆知,他們的身份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手握大權,都是先帝的託孤大臣,負有輔佐幼主的責任。而且,司馬懿更勝一籌,是曹丕曹睿父子兩代的託孤大臣;但為什麼只有諸葛亮能千古流芳呢?
  • 諸葛亮沒有燒死司馬懿,只因為說了這樣一句話
    說起三國裡諸葛亮最後的最大對手就是司馬仲達,老司馬和諸葛亮那是百年不遇的天敵,諸葛亮出師北伐唯獨最鬧心的一個人就是司馬懿。為了能把老司馬給弄死,這諸葛亮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了。用了很多的計策,出師北伐了十年但是最後卻竹籃子打水了。既然說諸葛亮神機妙算,那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呢?
  • 為何李世民對司馬懿的五丈原之戰評價不高?
    要知道比肩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在唐肅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內,成為武廟十哲之一,這表明李世民評價司馬懿,但在司馬懿在五丈原的評價時,戰爭的性能,李世民對司馬懿評價不是太好。當時李世民說司馬懿在對諸葛亮的鬥爭,儘管具有優勢,但沒有出城,在諸葛亮的戰爭,怕諸葛亮,而不是尋找戰機打敗諸葛亮。
  • 陷入上方谷絕路,司馬懿靠天降大雨死裡逃生,諸葛亮為何失算?
    鑑於此,才有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雖然最後戰績不盡如意,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對漢室的忠貞,也不能忽視他們恢復漢室的決心和意志,所謂盡人事,剩下的憑天命。這其中,最有可能取得戰績的一戰是諸葛亮首次北伐,出其不意的攻打曹魏,當時雍涼之地震動,天水、南安等直接投降,而已馬謖失街亭結束,此後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無法給曹魏造成巨大威脅。但是在演義中,諸葛亮曾經把司馬懿逼入上方谷絕境,而姜維則把司馬昭圍於鐵籠山。當然,這樣的優勢並沒有對歷史造成有意思的改變,畢竟屬於演義情節。
  • 火燒上方谷,如果諸葛亮成功的除掉了司馬懿,那北伐能否成功?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真的是給當時的曹魏給予了巨大的打擊,以三國演義的設定來看,當時的曹魏沒有人能阻擋住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是真的可以成功的!具體原因請看下方分析!火燒上方谷在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
  •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典故經過,司馬懿感慨諸葛亮真天生奇才!
    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將領們都認為應該在渭北駐紮坐待諸葛亮過河,但是司馬懿卻說:「這裡老百姓積蓄的糧食財產都在渭水之南,那裡才是必爭之地。」於是就率軍渡過渭水來到南岸,背靠著渭水築起了營寨。「背水一戰」的典故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說的是韓信攻打趙國的故事。
  • 諸葛亮臨死前一戰,差點燒死司馬懿,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被神化過的人物,赤壁之戰時,擺神臺借來東風,才讓周瑜的火攻之計成功,把曹操的水軍燒得個一乾二淨;之後又攻略荊州、益州,北上與曹操爭奪漢中。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關羽率軍北伐,可惜被東吳孫權背後「捅刀子」,兵敗被殺。
  • 諸葛亮病逝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攻蜀國?
    從諸葛亮去世到司馬懿去世,這個時間段大約有17年的時間,在這七年的時間裡面,蜀漢之間雖然發生過一些零星的摩擦,甚至小規模的戰爭,但是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而作為曹魏後期非常有權勢的司馬懿此後也沒有進攻蜀漢,是司馬懿愛好和平?不喜歡戰爭?我們一起仔細的分析一下此後,司馬懿為何沒有進攻蜀漢。
  •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時突降大雨,他為何不放箭?
    上方谷之戰是諸葛亮北伐戰役最經典,最接近勝利的一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