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時突降大雨,他為何不放箭?

2021-01-15 大隱於朝

上方谷之戰是諸葛亮北伐戰役最經典,最接近勝利的一場戰爭。作戰初期諸葛亮故意讓魏軍劫走糧草並透露自己藏身上方谷的消息,司馬昭立功心切,得知消息後私自帶兵奔赴上方谷,司馬懿知曉後果斷領兵支援司馬昭,卻在上方谷中伏。


諸葛亮事先在上方谷囤積枯木、樹葉火油等易燃物資,當司馬懿大軍入谷後果斷封口並放火大火差點把司馬懿大軍燒光。因為谷內溫度過高,沒過多久竟然下了傾盆大雨,司馬懿趁著這個機會領兵突圍。

有很多網友認為假如當時諸葛亮派人放弓箭或許可以射殺司馬懿,其實這不是諸葛亮不願意,而是時局不允許。

戰況混亂,找不到司馬懿

司馬懿傾巢而出,再加上司馬昭率領的騎兵,上方谷內實際上已經人滿為患。剛剛被火燒的魏軍們還掙扎在生死關口,這下獲救了,第一個反應不會是尋找部隊、戰友,而是為自己劫後餘生而慶幸。再想到自己身處險境,下一步將會拼盡全力找出路,腦中已經放不下其他事,這是人性使然。所以此時上方谷內實際上已經失控,亂成一團。


司馬懿不愧為一軍統帥,撿回性命後果斷讓自己的親衛擺出龜陣,用盾牌和做防禦,盾牌間的空隙則被長槍透出,整體像一隻刺蝟一樣龜縮在角落裡面防禦。在火燒上方谷前諸葛亮還能看見司馬懿本人,此時諸葛亮已經找不到了。沒有攻擊目標,如何放箭?


雨越下越大,魏軍士兵慢慢冷靜下來,龜縮在陣營內的司馬懿明顯感覺騷動慢慢減弱,探出頭來整頓兵馬。先命士兵回到各自的部曲,接受曲長、什長調配,曲長陣亡的部曲可以由同營的部曲指揮。當魏軍整然有序後司馬懿冷靜指揮搬開谷口的巨石、滾木。當谷口露出一條可以自然出入一支部隊的缺口後果斷突圍。此時站在谷頂的諸葛亮才看見司馬懿的身影但為時已晚,諸葛亮只能仰天長嘆:"天不助我。"


 北伐多年,弓箭儲備不多


第二個原因是蜀軍的弓箭儲備不多。弓兵是最原始的兵種,也是戰爭的利器。戰國時代秦國就裝備了大量弓弩兵,每次作戰總會先進行幾輪齊射,最大限度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之後再派遣騎兵衝鋒,擠垮敵軍的陣營,摧毀敵軍時期,最後再派遣步兵上千殲滅、俘虜剩餘殘兵。秦軍這套戰法儘管年代久遠,但因為實用性很強,三國時期還繼續用。


而弓箭是消耗品,非常考究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早在赤壁之戰前夕,劉備和孫權組成聯盟抵禦曹操,但周瑜一查倉庫才發現弓箭的庫存不夠,按照一般的戰爭規模來算還缺了十萬之箭。從孫策打下江東到赤壁之戰這段時間,孫氏兄弟實際上已經掌控江東長達13年時間。除開打仗的消耗還有軍需儲備不夠上心的原因導致弓箭不足,剩下的就是東吳偏安一隅生產力不足,導致供應不了那麼多弓箭。這才有了周瑜設局、後來諸葛亮草船借箭,一晚上拿到了曹操十萬之箭的傳說。


當時的曹操已經佔據了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實際上只有江東、荊州、益州地區的軍閥沒有歸附他。就論領土的版圖、人口和資源來說就是天下之最,生產力最強。所以曹操可以在黑燈瞎火下單單靠聲音識別方位就命令放箭,畢竟他家大業大耗得起。


而蜀軍不同,蜀漢雖然經過諸葛亮勵精圖治走上正軌,朝廷稅收可以支持諸葛亮多年北伐,但軍需物資一直不多。比如糧草問題、比如裝備問題,蜀軍總是落後於魏軍,弓箭這種消耗量極大的武器自然不會大量裝備。而且諸葛亮本次作戰是想要用大火殲滅魏軍,並沒有考慮,也沒有能力留後手,蜀軍士兵身上也不會帶太多的弓箭,只能說有心無力。


 諸葛亮心態已崩


最後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就是諸葛亮心態已經崩潰了!早在他第一次北伐時期就已經打下了隴西大片領土,為蜀漢獲得充足的人口。原來的曹魏雍涼地區都督曹真活活被氣死,司馬懿臨危受命頂替曹真的職務。讓諸葛亮沒想到司馬懿並不是善茬,他果斷組織部隊反擊,先擊破街亭要塞後圍點打援,成功把前來支援的趙雲打敗,隨後趕走諸葛亮的中軍成功收復失地。也就從這時候開始,諸葛亮把司馬懿當作自己的畢生對手。


後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戰役,儘管蜀軍佔據很大的優勢,但司馬懿避過蜀軍的鋒芒,選擇從諸葛亮最薄弱的後勤入手,通過策反諸葛亮的運糧官、離間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致使軍糧無法及時送到前線,諸葛亮因此退兵。


而這一次諸葛亮費盡心血才把司馬懿引誘到上方谷,為了殲滅他已經做好了十足的準備。不單單諸葛亮,就連參與計劃的蜀漢諸將都認為可以在這裡擊殺司馬懿。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這麼完美的計劃下都讓司馬懿逃脫,再加上此前的例子,可想而知對諸葛亮的衝擊該有多大!所以此時諸葛亮心態實際上已經崩潰了,隨後吐血倒地。

猜你還想看:

諸葛亮三兄弟,一龍一虎一狗,誰的後代更牛?可惜不是諸葛亮

呂布死時,如何安排的貂蟬?貂蟬是「慘死」還是被人收為了小妾?

三國時期,曹操曾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現在的中國人都得感謝他


相關焦點

  • 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天降大雨時,諸葛亮為什麼不放箭?
    這一戰,司馬懿屢戰屢敗,形勢對蜀漢一片大好。尤其是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誘敵之計,被困上方谷,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火灼燒,幾乎絕望。如果不是天不佑蜀漢,突降大雨,司馬懿及其魏軍就交代在上方谷了。有三國迷們提出疑問,天降大雨時,為什麼諸葛孔明不放箭?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簡要分析如下。
  • 諸葛亮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為何大雨過後後,卻阻止部下追殺?
    貴而不驕,勝而不悖,賢而能下,剛而能忍,諸葛亮一生都在貫徹這一為人原則。諸葛亮一生戰功赫赫,少有失手,上方谷一戰是他最大的敗筆。諸葛亮在上方谷火燒司馬懿時,本以為勝券在握,但是沒想到天降大雨。瓢潑大雨將火熄滅,諸葛亮卻阻止部下用箭射殺司馬懿,於是司馬懿逃之夭夭。神機妙算諸葛先生諸葛亮生於公元181年,幼年時跟隨叔父在荊州定居。
  • 上方谷之戰,為何諸葛亮不將司馬懿圍剿?難道真是因為一場大雨?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註上方谷之戰,為何諸葛亮不將司馬懿圍剿?難道真是因為一場大雨?三國時代,在以曹操、劉備等人為代表的老一輩梟雄落幕以後便沒有之前那麼精彩了,而這段時間唯一的亮點就是在西北戰場上,孔明和司馬懿兩位頂尖選手展開了多次巔峰對決,他們兩人,一攻一守,將戰爭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雖然我們知道最後的結果是司馬懿贏了,但並不代表他就更強,其實孔明在曾經有一次絕佳的取勝機會,那就是上方谷火燒魏軍,可惜突然下起大雨澆滅的山火,司馬懿也得以逃脫。
  • 上方谷之戰,孔明火燒司馬懿,卻突然下雨,諸葛亮真輸給了天意?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卻突然下雨,諸葛亮真輸給了天意?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難道孔明也有出錯的時候嗎
    如果仔細算一算諸葛亮一生所經歷的戰爭,就會發現他對火攻頗有心得。剛開始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在博望坡進行的。關羽,張飛,趙雲,劉備麾下的猛將,都對他頗有不服氣,不得已以劉備令劍威服眾人,將曹軍引入林中火燒之,大敗曹惇,燒掉了他的主帥。這場戰役不僅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為劉備贏得了安息之地,更贏得了關羽、張飛等人的尊敬,奠定了自己在蜀漢的地位。
  • 諸葛亮精通天文,又可以呼東風,為何火燒上方谷時沒能算出大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多智近妖之人,他算無遺策,十分厲害。還沒出山之前,他就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出山後,更是多次幫助劉備化險為夷。綜合整本書來看,我們能發現,諸葛亮是一個既懂天文地理,又知奇門八卦的奇才。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既然他能在赤壁預測東風,為何在火燒上方谷時卻沒能算出會下雨?
  • 諸葛亮於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為何大雨滅火後,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在《三國演義》的描述裡,諸葛亮是一個直通神靈的謀士,他可以掌握天象變化規律。可正因為他極度相信上天旨意,做事謹小慎微,不會逾越半點界限,他未能扶持阿鬥興復漢室。奠定蜀國失敗的是與司馬懿在上方古的一戰。在這一戰中,諸葛亮於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卻在大雨滅火後,阻止部下用箭射殺。一步錯步步錯,這一決定使司馬家族成了三國之鬥的大贏家。究竟為何諸葛亮會做出此決定呢?
  • 陷入上方谷絕路,司馬懿靠天降大雨死裡逃生,諸葛亮為何失算?
    鑑於此,才有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雖然最後戰績不盡如意,但是不能否認他們對漢室的忠貞,也不能忽視他們恢復漢室的決心和意志,所謂盡人事,剩下的憑天命。這其中,最有可能取得戰績的一戰是諸葛亮首次北伐,出其不意的攻打曹魏,當時雍涼之地震動,天水、南安等直接投降,而已馬謖失街亭結束,此後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無法給曹魏造成巨大威脅。但是在演義中,諸葛亮曾經把司馬懿逼入上方谷絕境,而姜維則把司馬昭圍於鐵籠山。當然,這樣的優勢並沒有對歷史造成有意思的改變,畢竟屬於演義情節。
  • 孔明坐鎮上方谷火攻司馬懿,天降大雨後,為何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記上方谷一役,諸葛亮本來完全可以憑藉地形將當時阻擋自己復興漢室的最大障礙——司馬懿亂箭射死,但他卻沒有走出這一步,最後便落得個高開低走,抱憾而死的結局。隱匿隆中山,悠哉草茅廬諸葛亮自幼就痛失雙親,在叔父的培養下長大。因叔父和當時的荊州太守劉表是故交,所以年少的諸葛亮就跟隨叔父去了荊州。
  •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再怎麼神機妙算,也鬥不過天
    三國時期,九州大地狼煙遍地,各路諸侯紛紛趁勢而起,以此來成就各自的一番事業,所謂的亂世出英雄,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是那時當之無愧的頂尖謀士。諸葛亮利用軍糧將司馬懿和大軍引入上方谷內,然後立刻命人封鎖谷口,用火燒之,眼看全軍就要覆沒,但是卻突降大雨,將大火澆滅,這個時候司馬懿趁其不備逃出了谷口,致使諸葛亮無功而返。
  • 火燒上方谷,如果諸葛亮成功的除掉了司馬懿,那北伐能否成功?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真的是給當時的曹魏給予了巨大的打擊,以三國演義的設定來看,當時的曹魏沒有人能阻擋住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是真的可以成功的!具體原因請看下方分析!火燒上方谷在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
  • 《三國演義》中的「火燒上方谷」,在歷史上真有其事嗎?
    只要糧食吃完又補給不上,司馬懿非退出隴右不可。轉眼到了六月。六月,是個多雨的季節。「火燒上方谷」是《三國演義》經典故事。眼看被燒死的司馬懿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救下,讓人慾哭無淚。這個故事是羅貫中原創,但這次戰役的勝負,還真的是因為一場大雨。
  • 諸葛亮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第3把火是著名的火燒赤壁。火燒赤壁不完全是諸葛亮的功勞,孫劉聯軍殺得曹操屁滾尿流,魏兵死傷達十萬之眾。第4把火是火燒葫蘆谷。這次主要是要燒死司馬懿,結果就在大火正旺時,天突降大雨,燒死了魏兵無數,司馬懿僥倖逃脫。第5把火就是火燒藤甲兵。就在燒第5把火過程中,孔明突然傷感道:「吾用火燒,必損陽壽也」。
  • 諸葛亮沒有燒死司馬懿,只因為說了這樣一句話
    說起三國裡諸葛亮最後的最大對手就是司馬仲達,老司馬和諸葛亮那是百年不遇的天敵,諸葛亮出師北伐唯獨最鬧心的一個人就是司馬懿。為了能把老司馬給弄死,這諸葛亮可以說是煞費苦心了。用了很多的計策,出師北伐了十年但是最後卻竹籃子打水了。既然說諸葛亮神機妙算,那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呢?
  • 諸葛亮臨死前一戰,差點燒死司馬懿,可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順便重新奪回荊州,率舉國之兵伐吳;結果卻被陸遜給打敗了,後一路逃回白帝城,心力交瘁之下,加上舊疾復發,這就一病不起了;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劉禪還年幼,就將政務軍務統統交給了諸葛亮,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劉禪剛即皇帝位不久,曹魏司馬懿用計安排五路大軍進攻蜀漢,諸葛亮不出丞相府就將五路大軍悉數平定。
  • 諸葛亮絕未料到一場對流雨救了司馬懿的命!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35萬蜀軍將士北伐中原,魏軍都督司馬懿也調集兵馬準備迎戰。諸葛亮一邊積極備戰,一邊親自察看戰場地形。當他來到渭河以南,發現上方谷地形特殊,心中大喜,立刻想出了一條妙計。 原來,上方谷位於兩山之間,入口狹窄,只能容一人一馬通過。而谷內地勢低洼,能容納上千人。
  • 諸葛亮火燒幾十萬藤甲兵都不皺眉頭,為什么子午谷奇謀卻讓其難受
    諸葛亮前半生一直在為劉備創造基業,從未出世時給劉備提供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決策,到跟隨劉備之後火燒博望坡、幫助周瑜借來東風等等一系列鞠躬盡瘁的事基本上諸葛亮都做完了,甚至在七擒孟獲的時候,諸葛亮做了一生中最為傷天害理的事——火燒藤甲兵。諸葛亮當時在和天賭,就賭一把劉禪能夠將大漢光復。
  • 諸葛亮把司馬懿圍困在上方谷,為什麼不殺,真是因為下雨嗎?
    他在劉備死後拖著年邁的身體穩固蜀國大局,隨後整軍出徵北伐曹魏。而在魏國諸葛亮遇到了他一身的大敵,雖然司馬懿並打不過諸葛亮,但是他的死守政策成為諸葛亮北伐路上的一大絆腳石。而諸葛亮裡北伐勝利最近的一次就是上方谷之戰,好不容易就能將大敵司馬懿消滅,之後魏國中人並沒有人可以擋住北伐的大軍。但是天降大雨使得一切計謀都變得沒有了意義。
  • 諸葛亮派兵伏擊張郃,暗示魏延主動請戰,魏延為何低頭不語?
    而且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陣前相鬥時,曾坦言:司馬懿你想鬥將還是鬥陣還是鬥兵,我孔明都奉陪!這裡面的鬥將自然是指雙方各派出一員大將相鬥了,可見諸葛亮根本不懼曹魏的張郃,他覺得魏延是能夠擋住張郃的。而最終司馬懿選擇了鬥陣而非鬥將,也側方面說明司馬懿不敢讓張郃上場鬥將,他對張郃擊敗魏延這件事沒啥信心。所有,說魏延打不贏張郃、不敢出戰是沒有道理的。
  • 曹魏首次伐蜀之戰:曹真、司馬懿聯手對決諸葛亮,曹真的終焉之戰
    他的理由是,伐蜀不易、耗費巨大,擔心曹真空做無用功。陳群畢竟是三公之一,而且錄尚書事,是具有實權的輔政大臣,他的勸諫也是很有分量的,但是曹真堅持要伐蜀。至於為何曹真要執意伐蜀,將另起一文敘述,由於和本文關聯不大,這裡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