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幾十萬藤甲兵都不皺眉頭,為什么子午谷奇謀卻讓其難受

2020-12-23 素修葉秋

今天我們說說三國最大的謀士諸葛亮。當年先帝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為了劉禪拼盡了後半輩子的心血,但是也沒能逆轉劉禪樂不思蜀的事實。

諸葛亮前半生一直在為劉備創造基業,從未出世時給劉備提供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決策,到跟隨劉備之後火燒博望坡、幫助周瑜借來東風等等一系列鞠躬盡瘁的事基本上諸葛亮都做完了,甚至在七擒孟獲的時候,諸葛亮做了一生中最為傷天害理的事——火燒藤甲兵。諸葛亮當時在和天賭,就賭一把劉禪能夠將大漢光復。

然而,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的時候,就看出了劉禪已經是孺子不可教也的狀態了, 竟然聽信李嚴的反間之計將諸葛亮從祁山大營中調回。從這次開始,諸葛亮的心態就變了,而且從這件事發生之後,諸葛亮也是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在為劉禪創造更大的基業了,否則,劉禪只會坐享其成,不會守住江山的。

魏延在向諸葛亮踢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諸葛亮還是對魏延大肆讚賞的,但是諸葛亮萬萬不會執行這一決策。因為諸葛亮當時已經看出了劉禪的昏庸無道。那麼如果聽信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劉禪爭奪了天下之後,劉禪能治理好整個天下嗎?絕對不可能的。

諸葛亮的一生中有兩位知己,一位是周瑜,一位是司馬懿。周瑜病危之後,諸葛亮前去弔唁時,苦的驚天動地,痛失知己的苦楚,諸葛亮前半生就已經體驗過了。後半生的知己是司馬懿,諸葛亮當時如果聽信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揮師支取大魏的話,那麼司馬懿就會變成階下囚,那麼諸葛亮的第二位知己也將命喪九泉之下。而且,司馬懿在諸葛亮大擺空城計的時候,不也是沒有為難諸葛亮嗎?

子午谷奇謀一旦實施,那麼諸葛亮的後世必然遭人唾罵,因為前半生輔助的明君劉備能夠治理好國家,那麼後半生輔助的劉禪,是斷然不會治理好整個國家的,諸葛亮為劉禪擊潰大魏,換來的是什麼呢,是被萬世唾罵!

諸葛亮再說說諸葛亮最後一場火,諸葛亮最後一場火是為了司馬懿點燃的,為什麼最後會天降暴雨呢,竟然連老天都幫司馬懿?答案是,諸葛亮早就算出了當天必然會下大雨,而且也算出了自己命不久矣,只能做做樣子,送司馬懿一個人情,也為自己千古流芳做一個鋪墊罷了。

那麼讀到這裡,你懂諸葛亮為什麼不採用子午谷奇謀了嗎?其實從諸葛亮的前半生就能看出,諸葛亮熟讀兵法,深知韜略,不會連子午谷奇謀這等捷徑都想不出來吧?甚至司馬懿在做了大都督之後都說,如果諸葛亮採取子午谷奇謀,那麼大魏江山必然斷送!

因為諸葛亮老了,真的老了,也看不起劉禪了,不想在為後世添亂了。

相關焦點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子午谷奇謀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分析有四,具體如下: 第一,問題背景介紹。 諸葛亮北伐,更多是在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顯示一種永不言敗的態度,誓死興復漢室的決心。
  • 子午谷奇謀的前世今生
    因為在唐代,子午道被賦予了另一個稱呼:荔枝古道。眾所周知,當年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子午谷奇謀」。但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最終沒有同意,他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
  • 「子午谷奇謀」之爭,諸葛亮錯了嗎?1408年後明朝人告知答案
    對此,許多網友都說,因為唐玄宗李隆基看了《三國演義》才捧諸葛亮,都是歷史小說惹的禍。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唐玄宗絕對沒有看過三國,他也不知道羅貫中是何許人,因為他不可能穿越去明朝。 諸葛亮入列「武廟十哲」,許多人都反對,理由是他軍事水平一般。例如,他太過謹慎,沒有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之策,喪失了北伐中原,匡復漢室之良機。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謀」。《三國志》對魏延的這個計謀有如下詳細的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棄之不用,看似完美的計劃漏洞不少
    導語: 三國時期有眾多的名將,但到後期的時候將領稀少,而魏延脫穎而出成為了蜀漢的第一個猛將,作為將領他對蜀漢周邊的形勢非常熟悉,在他的心中早就形成了一套北伐的方案,這個方案就是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性的子午谷奇謀計劃,有人認為魏延的計劃是可行的,而諸葛亮不採取著實是喪失了大好的機會,也有一部分人支持諸葛亮的做法
  • 子午谷奇謀?雞肋,棄之可惜 食之無味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我們後世熟知的子午谷奇謀,主要的就是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 「子午谷奇謀」 — 能夠逆轉三國爭霸的遺憾之策
    在魏蜀吳三國之間的不斷戰鬥之中,誰都難以打破僵局,而蜀國大將魏延對於子午谷的一次布局,卻給三國紛爭增加了一些不確定因素。但是魏吳聯合的好景不長,曹操在迴轉洛陽之後不久便病逝,其子曹丕廢漢天子劉協自立為帝。諸北伐序幕拉開,魏延提出奇謀公元228年,託孤重臣諸葛亮率軍開始了第一次北伐,可是馬謖的街亭失守讓諸葛亮精心的布局功虧一簣。
  • 子午谷奇謀可行嗎,毛主席用五個字概括
    《魏略》稱,諸葛亮北伐,本來就是螳臂當車,取勝的唯一可能就是「子午谷奇謀」,可是諸葛亮不敢採納,結果以失敗告終。平心而論,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實在是低估計了魏國的軍事力量。魏延設想,蜀軍突然出現在城下,魏軍必棄城逃走,連守將夏侯楙(máo)從水上逃走都設計好了。可是在諸葛亮看來,倘若夏侯楙閉關拒戰,以逸待勞,後果不堪設想。
  • 諸葛亮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能成功嗎,成功比登天還難
    諸葛亮主政蜀漢北伐曹魏的時候,魏延曾提出了一個謀略。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當然,諸葛亮最後沒有採用這條奇謀,北伐也一直沒有成功。
  • 魏延子午谷奇謀要成功全靠兩個字
    魏延有一個子午谷奇謀,由於諸葛亮沒有採納這一建議,而這次北伐又因為馬謖失街亭而失敗,所以有人總是以此為依據
  • 諸葛亮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第3把火是著名的火燒赤壁。火燒赤壁不完全是諸葛亮的功勞,孫劉聯軍殺得曹操屁滾尿流,魏兵死傷達十萬之眾。第4把火是火燒葫蘆谷。第5把火就是火燒藤甲兵。就在燒第5把火過程中,孔明突然傷感道:「吾用火燒,必損陽壽也」。這就令人奇怪了,孔明火燒魏軍不下30多萬,面不改色心不跳,為什麼火燒藤甲軍卻如此自責傷感呢?
  • 諸葛亮為何不用「子午谷之計」,若用了,蜀漢能一統中原嗎?
    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惜哉——司馬徽。司馬徽一直都是三國亂世的推動人,在他的棋盤上擺著三個棋子:諸葛亮、徐庶、龐統,作為老師,他自然想看三位弟子的在不同的陣營發揮才能,雖然中間有一些波折,但還是完成「三分天下」布局。
  • 魏延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明末用上了,坑死「闖王」高迎祥
    編者按:喜歡三國的朋友們,肯定知道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所獻上的子午谷奇謀。這條沒被諸葛亮採用的計謀一直飽受爭議,有的認為如果諸葛亮採用了這個計謀,北伐就成功了。也有人認為魏延這條計策就是扯淡,而且後世明末真正的「闖王」高迎祥就死在這條計策上,那麼明末的子午谷之謀到底是怎麼回事?崇禎九年六月,清軍突然派兵從喜峰口攻入,崇禎下旨正在與農民軍作戰的盧象升「勤王」。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卻不同意
    三國時期,魏延想到一個計劃,親自率領5000軍隊,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城,再由諸葛亮帶領軍隊出斜谷,在長安會師。倘若這個計劃成功,蜀漢大軍將會一併拿下雍州和涼州。 不料這個計劃卻遭到了諸葛亮的否決。諸葛亮為什麼不肯同意呢?背後又有什麼緣由呢?
  • 諸葛亮破敵無數,火燒藤甲兵為何說「必損陽壽」?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折陽壽」?三國演義裡有段話,「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諸葛亮說自己把烏戈國滅了族,是大罪。歷史上把整個種族滅了的戰爭不多,匈奴跟漢族人纏鬥了數百年,最後不是遷徙就是融入漢族大家庭中,也沒有亡了種。諸葛亮自己都覺得火燒蠻兵這招太斷子絕孫了,認為自己必損陽壽也是正常的。
  • 諸葛亮火燒赤壁30萬人面不改色,燒3萬藤甲兵,為何稱有損陽壽?
    諸葛亮的計謀很多,其中最喜歡的卻是火攻,他的出山之戰就是火燒博望坡,初始夏侯惇率十萬大軍攻來,劉備的實力是萬萬不能匹敵的,諸葛亮派遣趙雲誘敵,關羽、張飛背後襲擊,火燒博望坡一舉化解了劉備的必死之局。第三次火攻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火燒赤壁了,不過這場戰爭的主謀其實是周瑜,計策也是他想出來了,恰好和諸葛亮不謀而合,最後的東風也是諸葛亮測算出來的,火燒赤壁有多慘大家都有個模糊的印象,諸葛亮對此面不改色。
  • 火燒曹軍,諸葛亮毫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他卻說必損陽壽
    在劉備去世前,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劉備的託孤,誓言要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當時,蜀軍的主力大部損失在了夷陵之戰。而蜀漢的南方,當地豪強煽動當地少數民族,趁機造反。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編練新軍。等到兩年後,軍隊訓練就緒,就親自率領蜀軍開始南徵。七擒孟獲,諸葛亮火燒藤甲兵。
  •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還要火燒3萬藤甲兵,直接殺掉孟獲不行嗎
    因此讓孟獲誠心實意地歸順,顯然是諸葛亮平定南中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諸葛亮為什麼七擒孟獲由於孟獲在南中的重要性,諸葛亮對待孟獲只能採取攻心為上的計謀。孟獲是一個非常自信又脾氣暴躁的人,他在被諸葛亮擒拿之後,認為自己只是不小心失誤,才敗給的諸葛亮。
  • 諸葛亮擅長火攻,也從未動搖,為何火燒藤甲兵預言自己會折壽?
    這場仗讓諸葛亮周瑜兩人名震千古,諸葛亮後續也多次使用火攻,但到了火燒藤甲兵時他態度卻變了。原來劉備臨終前把蜀漢託付給諸葛亮,這時候南中的異族覺得蜀漢已經大廈將傾於是紛紛自立,佔領了蜀漢幾個郡城。諸葛亮剛接手時蜀漢確實沒有收復失地的實力,但在他勵精圖治之下蜀漢國力蒸蒸日上,很快就重新拉起了一支精銳部隊,諸葛亮本人也親自掛帥南徵,目的除了收復失地之外也要檢驗蜀軍的戰鬥力。戰爭初期南中異族被諸葛亮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連首領孟獲都被諸葛亮多次擒獲。而南中人頭腦簡單,認為諸葛亮每次獲勝都是使用計謀,這很勝之不武,他們也不服氣。
  • 史學家為什麼感嘆子午道「秦嶺六道,子午為王」?
    秦嶺地區山高谷深,儘管這六條大道全都佔據險要地段,但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它們仍然許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這其中,位於子午谷之中的子午道,卻是這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雖多次被人謀劃偷渡,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因此,後世的史學家發出了「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