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擅長火攻,也從未動搖,為何火燒藤甲兵預言自己會折壽?

2020-12-23 看三國

導語:戰爭是兩大集團智力能力的碰撞,雙方為了獲勝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可以藉助水勢、火勢來贏得戰爭。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一場非常經典的火計戰爭,當時周瑜放火燒了曹軍的船隻,諸葛亮借來東風助漲火勢,最終燒毀了曹操八十萬大軍。這場仗讓諸葛亮周瑜兩人名震千古,諸葛亮後續也多次使用火攻,但到了火燒藤甲兵時他態度卻變了。

原來劉備臨終前把蜀漢託付給諸葛亮,這時候南中的異族覺得蜀漢已經大廈將傾於是紛紛自立,佔領了蜀漢幾個郡城。諸葛亮剛接手時蜀漢確實沒有收復失地的實力,但在他勵精圖治之下蜀漢國力蒸蒸日上,很快就重新拉起了一支精銳部隊,諸葛亮本人也親自掛帥南徵,目的除了收復失地之外也要檢驗蜀軍的戰鬥力。

戰爭初期南中異族被諸葛亮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連首領孟獲都被諸葛亮多次擒獲。而南中人頭腦簡單,認為諸葛亮每次獲勝都是使用計謀,這很勝之不武,他們也不服氣。諸葛亮為了徹底消除南中的反叛之心,問孟獲怎麼樣才服氣?孟獲的回答是你放我回去,我組織人員再進行決鬥,你若贏我我就服氣,於是諸葛亮答應了他的要求放孟獲回去,想通過一場又一場勝利讓孟獲明白南中和益州主力的真正差距,讓他認識到自己永遠翻不起什麼風浪。

幾次失敗之後孟獲還是不服輸,為了維護他的尊嚴,也為了擴大南中的勢力範圍,孟獲不得已拿出了最後的底牌,那就是被稱為南中最精銳的藤甲兵。傳說這些藤甲兵一個個驍勇善戰,他們身上都披著特製的藤甲,因為用藥水浸泡過可以刀砍不爛,把這些藤甲編成一件一件衣服堪稱防禦神器,孟獲也憑藉這支軍力兼併了一個又一個部落,現在他想憑藉這支力量翻盤。

而不論多大的力量在諸葛亮眼裡都不值得一提,既然拿藤甲做倚仗,那火燒就是了,於是開始布局。當藤甲兵被諸葛亮引誘到事先設好的伏擊圈之後,當一聲令下過後蜀軍很快就射下了漫天火箭。而這些藤甲兵身上的藤甲儘管很堅固但終究是敵不過火焰,他們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個火人,伏擊圈內初期慘叫連連後來鴉雀無聲,只有漫天的黑煙和無數具屍體。戰後諸葛亮卻沒有像往常一樣慶祝勝利並進行下一步策劃,而是很反常的感嘆這場仗將會使自己折損陽壽,身邊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只把丞相敬若神明。

而諸葛亮打仗多次使用火攻和這次使用火攻出現的截然相反的狀態主要有兩點,第一點就是這是他主動挑起的戰爭,一具具屍體讓他內心不安。要知道以前他使用火計,更多的只是輔助效果而不是決勝因素,比如赤壁之戰他借來的東風只是輔佐,主因並不是他。而這一次卻是他精心設計的圈套,頃刻間就奪走幾千條人命,對於身為修道之人的他來說很難過。

第二就是這幾千條性命牽動著背後幾千個家庭,變向有幾千個家庭因為他家毀人亡。那個時代的南中異族人本來就不多,一個正常的青壯年在家是家庭支柱,同時也會成為保衛部落的鄉勇、戰鬥人員。而南中地區沒有像中原文明一樣的傳統文化,他們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相互爭鬥,死傷無數。現在幾千個家庭沒有了家庭支柱,意味著家裡的人將會遭遇更殘酷、更可怕的事情。諸葛亮本來就是一個仁者,想到這種情況自然傷心,自責。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火燒赤壁30萬人面不改色,燒3萬藤甲兵,為何稱有損陽壽?
    諸葛亮的計謀很多,其中最喜歡的卻是火攻,他的出山之戰就是火燒博望坡,初始夏侯惇率十萬大軍攻來,劉備的實力是萬萬不能匹敵的,諸葛亮派遣趙雲誘敵,關羽、張飛背後襲擊,火燒博望坡一舉化解了劉備的必死之局。第三次火攻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火燒赤壁了,不過這場戰爭的主謀其實是周瑜,計策也是他想出來了,恰好和諸葛亮不謀而合,最後的東風也是諸葛亮測算出來的,火燒赤壁有多慘大家都有個模糊的印象,諸葛亮對此面不改色。
  • 火燒曹軍,諸葛亮毫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他卻說必損陽壽
    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編練新軍。等到兩年後,軍隊訓練就緒,就親自率領蜀軍開始南徵。七擒孟獲,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在這次南徵中,諸葛亮聽取了馬謖的建議,決定「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以收服反叛者的心為主。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在這次南徵中,發生了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孟獲是當地少數民族的頭領,在少數民族部落中威望很高。
  • 諸葛亮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孔明也就是諸葛亮,一生善於用火攻,我總結了一下,他一生共燒了五把火。第1次也是他剛出山的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第3把火是著名的火燒赤壁。火燒赤壁不完全是諸葛亮的功勞,孫劉聯軍殺得曹操屁滾尿流,魏兵死傷達十萬之眾。第4把火是火燒葫蘆谷。
  • 諸葛武侯徵戰一生,火攻頻繁,為何在火燒藤甲兵時說必損陽壽?
    無論是評書演義還是有關漢末三國的正史,孔明善於用火攻是最為出名的人物沒有之一。據統計孔明的火攻歷史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共五次,其中火燒赤壁中孔明是策劃者,周瑜是實施者,細算起來孔明有四次半用火。除去火燒藤甲兵,其他四次無一不是與曹魏有關。
  • 諸葛亮火燒敵兵從不手軟,為何火燒藤甲兵時痛哭流涕?原因很簡單
    冷兵器時代,火攻是一種簡單粗暴又很實用的方法。在很多時候,往往弱的一方用了火攻後就轉敗為勝,扭轉了局勢。而就《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似乎是一位「最會玩火」的人。這位奇才經常用火計整得對方慘敗,並常常一下子就得手了。博望坡之戰是諸葛亮出道的開山之作,而在這次大戰裡他就是用了火攻才揍得曹兵大敗。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為何會失敗?這兩件事他做得太狠,慘被「折壽」
    於是人們自然要問,《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麼神,連東風都能向老天爺借來,死後還能教化,偷襲陰平的鄧艾,讓他不要濫殺無辜百姓,可為何七星燈續命,就失敗了呢? 其實通讀《三國演義》後,會不得不承認,有兩件事,諸葛亮他做得太狠,使本可以成功的「七星燈續命」,最終失敗告終,換個說法就是,諸葛亮慘遭了「折壽」!
  • 火燒20萬魏兵全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諸葛亮感嘆必損陽壽?
    降軍熟悉水性不暈船,所以在諸葛亮、周瑜火燒赤壁的時候,7.8萬招降的水軍都燒死了,陸軍則被追殺損失慘重。儘管戰爭慘烈,諸葛亮談笑風生全無懼色,後來在火燒3萬藤甲兵的時候,諸葛亮卻感嘆,必損陽壽,這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破敵無數,火燒藤甲兵為何說「必損陽壽」?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折陽壽」?三國演義裡有段話,「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諸葛亮說自己把烏戈國滅了族,是大罪。歷史上把整個種族滅了的戰爭不多,匈奴跟漢族人纏鬥了數百年,最後不是遷徙就是融入漢族大家庭中,也沒有亡了種。諸葛亮自己都覺得火燒蠻兵這招太斷子絕孫了,認為自己必損陽壽也是正常的。
  •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還要火燒3萬藤甲兵,直接殺掉孟獲不行嗎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收復南中地區的人心。孟獲是南中地區的領導者,他在南中地區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和影響力,諸葛亮想要保障南中地區穩定,就必須要收復孟獲。一旦諸葛亮殺死孟獲,南中地區立刻會變成一盤散沙,到時候諸葛亮再想要平定南中就十分困難了。
  • 孔明火燒魏軍數十萬,毫無愧疚,為何火燒藤甲兵卻稱「必損陽壽」
    官渡之戰曹操用火計將袁紹的糧倉燒滅,最後讓袁紹走向了滅亡;而赤壁之戰諸葛亮用火計,擊敗了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奠定了三國局勢的基礎。而在三國之中,最擅長用火的,當然就是諸葛武侯了。但是這位用火焰將數十萬人葬送的軍師,為什麼在燒死藤甲兵之後,卻說自己必定會損失陽壽呢?自從諸葛亮一出山,就用火焰給劉備和曹操展示了自己的實力。
  •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編者按:說起藤甲兵,只要是個中國人都會立刻想起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算街邊老大爺也能說上幾句那是雲南那邊的特產,可惜怕火。所以就如同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這些武器三國時期根本都沒有出現一樣,藤甲兵這個在《三國演義》裡非常著名的兵種在三國時期也根本沒有出現。而大家津津樂道的雲南少數民族藤甲兵也沒有真實的記載。真正出現藤甲記載的是明代,而且並不是少數民族的特產,明代茅元儀的《武備志·器械四》中記載:「赤藤甲,以赤藤五十斤,石槽內水浸半月,取出曬三日,復入槽添水。如此浸滿一周歲,曬乾,照式編穿,共二十副。
  • 諸葛亮火燒幾十萬藤甲兵都不皺眉頭,為什么子午谷奇謀卻讓其難受
    諸葛亮前半生一直在為劉備創造基業,從未出世時給劉備提供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決策,到跟隨劉備之後火燒博望坡、幫助周瑜借來東風等等一系列鞠躬盡瘁的事基本上諸葛亮都做完了,甚至在七擒孟獲的時候,諸葛亮做了一生中最為傷天害理的事——火燒藤甲兵。諸葛亮當時在和天賭,就賭一把劉禪能夠將大漢光復。
  • 史實:諸葛亮為何過早去世?實際上諸葛亮做了太多的缺德之事
    這句話雖然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挽留,但在史書上卻曾有過一個流言,說諸葛亮早死實際上是報應。由於諸葛亮做的事太多,有缺陷。看到這裡,許多人都會感到很驚訝,諸葛亮這樣一個大公無私的人,怎麼可能做出這麼缺德的事來?再加上諸葛亮是個衣冠楚楚的人,我們想像不出唐國強那樣的諸葛亮會有多出彩。
  • 諸葛亮精通天文,又可以呼東風,為何火燒上方谷時沒能算出大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多智近妖之人,他算無遺策,十分厲害。還沒出山之前,他就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出山後,更是多次幫助劉備化險為夷。綜合整本書來看,我們能發現,諸葛亮是一個既懂天文地理,又知奇門八卦的奇才。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既然他能在赤壁預測東風,為何在火燒上方谷時卻沒能算出會下雨?
  • 上方谷之戰,孔明火燒司馬懿,卻突然下雨,諸葛亮真輸給了天意?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卻突然下雨,諸葛亮真輸給了天意?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有多厲害?阿基米德會像天才威一樣表示費解...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讀者諸君都記憶深刻,諸葛亮也曾為此深深自責,並且很罕見地垂淚而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前一段時間有人「復原」出了藤甲兵的裝備,而且還在電視上展示,一般的刀劍砍上三兩下還真沒事兒。
  • 《三國演義》雜聞論之「火燒赤壁」真的是諸葛亮的計謀嗎?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後連續放了三把火分別是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這其中燒的最熱鬧的便是火燒赤壁了。 那麼—— 火燒赤壁」真的是出自諸葛亮的計謀嗎?
  • 小浣熊童年記憶三國兵器下篇——諸葛弩,方天畫戟,火箭,藤甲兵
    諸葛連弩,方天畫戟,火箭,藤甲兵1、諸葛連弩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4、藤甲兵藤甲兵指身著藤甲的士兵;藤甲是以西南荒蠻之地所生野藤為原料,經能工巧匠加工製作藤甲,又以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天後才製成。此甲又輕又堅,善能防箭,刀砍槍刺不入,遇水不沉,戰場之上所向無敵。按照布依族先民的製作程序,一套藤製鎧甲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首先砍來青藤編制好藤甲後,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讓藤甲更具韌性。
  • 震驚丨公元1700年前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竟在這裡繁衍生息!
    昨天小編已為大家推出貴州非遺文化—侗族大歌而今天,將帶大家回到公元1700年前三國時期「諸葛亮設計火燒藤甲兵」的歷史▼先說一段小故事……三國時期,蜀國南部相繼發生叛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大軍平定孟獲,第七次擒孟獲時,孟獲請來了烏戈國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將蜀軍打得潰不成軍。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難道孔明也有出錯的時候嗎
    如果仔細算一算諸葛亮一生所經歷的戰爭,就會發現他對火攻頗有心得。剛開始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在博望坡進行的。關羽,張飛,趙雲,劉備麾下的猛將,都對他頗有不服氣,不得已以劉備令劍威服眾人,將曹軍引入林中火燒之,大敗曹惇,燒掉了他的主帥。這場戰役不僅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為劉備贏得了安息之地,更贏得了關羽、張飛等人的尊敬,奠定了自己在蜀漢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