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表達了「不學無以廣才」的思想。出茅廬前,曾苦學二十餘年,才有「伏龍」之名,流芳千年。儘管沒人能做到精通所有方面的知識,但所謂「技多不壓身」,涉獵廣泛總有好處。
在我國歷史上,以「智」為代表的人物,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諸葛亮。文壇上有《隆中對》《出師表》和《誡子書》;文壇上有東吳口才,舌戰群儒,曹魏氣死王朗;軍事上有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科技上有孔明燈,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等,即使沒有被《三國演義》神化,諸葛亮也不愧為三國之首屈一指的才人。
從27歲出茅廬,到53歲病逝,諸葛亮的一生都在為蜀漢的四面楚歌而奮鬥,而這一次,蜀漢的勝利和失敗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仔細算一算諸葛亮一生所經歷的戰爭,就會發現他對火攻頗有心得。剛開始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在博望坡進行的。關羽,張飛,趙雲,劉備麾下的猛將,都對他頗有不服氣,不得已以劉備令劍威服眾人,將曹軍引入林中火燒之,大敗曹惇,燒掉了他的主帥。這場戰役不僅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為劉備贏得了安息之地,更贏得了關羽、張飛等人的尊敬,奠定了自己在蜀漢的地位。
博望坡之戰夏侯惇敗北後,曹操親自領兵伐之。諸葛亮假意放棄新野,撤至樊城,曹軍先鋒曹仁一見城內無人,便引軍入城。出乎意料的是,當夜,諸葛亮趁風,下令兵士在西邊、南邊和北邊三門放火,曹仁領亂軍往東門衝去,衝出東門後,又遇上趙雲、糜芳、關羽、張飛截殺,死傷無數。
《赤壁燒圖》
諸葛亮所有的火攻之戰,最著名的還是赤壁之戰。在赤壁之戰中,孫劉、諸葛亮、周瑜也少有聯手,趁曹操用「索連舟」,黃蓋以苦肉計詐降,用幾十艘裝滿易燃物的小船衝撞曹軍的船隻,還有諸葛亮「借」來的東風,風助火,燒得大敗曹軍,曹操更是割須棄袍而逃,被稱為百萬的曹軍死傷大半,最後只有幾十人隨曹操返回。這一戰役為三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諸葛亮的作用不容忽視。諸葛亮一連三次用火攻敵,也是俗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由來。
提到諸葛亮七擒孟獲,也有用火攻擊敗刀槍不入的藤甲軍的情節。這是諸葛亮火攻制勝的經典戰例。可是這個世界畢竟沒有百試百靈的辦法,諸葛亮再聰明,再善用天時地利,也有失敗的時候。計算錯的對象正是他的人生敵人——司馬懿。
曹魏之所以能夠多次抵擋得住諸葛亮的進攻,一方面是因為蜀國後方糧草運不過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司馬懿始終守住了天險。建興十二年(蜀漢)春(公元234年),諸葛亮再次帶兵35萬人駐守祁山,司馬懿在渭水一帶部署四十萬人,雙方大舉決戰。戰爭期間,諸葛亮用計策將司馬懿引進了一個葫蘆狀的山谷——上面是谷地,當司馬懿全軍入谷後,諸葛亮立即將谷地堵住,並投入火把引燃乾柴,從而引燃早已在谷中埋藏的火藥、乾草等。
正在司馬懿以為自己和兩個兒子都要戰死此處時,上圖穀雨突然下起了大雨,司馬懿只好順利殺掉了自己。他曾經這樣感慨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是司馬懿真的因為運氣而逃出生天嗎?劉備明明精通天文,善於預測天氣,為何他沒料到火燒司馬懿時,上方谷地就下起了大雨,這是天意,還是諸葛孔明的失策,還是另有隱情?事實上,這也是因為諸葛亮對地理知識的欠缺。
上谷兩旁地勢高、中間低,極不利於空氣流通。谷內一旦著火,靠近地面的空氣受熱膨脹,與上方的冷空氣碰撞,相差過大,形成強對流風,同時柴草等燃燒產生的煙塵又為水蒸汽提供凝結核心,加快谷上水汽的凝結,形成了狂風驟雨、大暴雨的景象。所以,這次逃出上方谷地而生,並不算是司馬懿的幸運。
真應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的是,戰爭剛結束不過幾個月,諸葛亮便積勞成疾,與世長辭。在追擊的過程中,司馬懿雖然掉下了「死諸葛驚走活仲達」的笑話,但也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對手。雖然蜀漢有名將姜維,但畢竟在地位、信任君王、調兵遣將等方面都不如諸葛亮,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沒能繼承父業。諸葛亮死後二十年,司馬氏便輕視蜀漢,邁出了一大步。
《警世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書至時而恨少,事至時而知難。」諸葛亮已是才華橫溢,但還存在著未曾涉獵的知識盲區,何況是普通人。所以「活到老,學到老」是很重要的,不要等到急需某一方面的知識時,才發現自己對此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