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武侯徵戰一生,火攻頻繁,為何在火燒藤甲兵時說必損陽壽?

2020-12-23 昊濤說史

無論是評書演義還是有關漢末三國的正史,孔明善於用火攻是最為出名的人物沒有之一。據統計孔明的火攻歷史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共五次,其中火燒赤壁中孔明是策劃者,周瑜是實施者,細算起來孔明有四次半用火。除去火燒藤甲兵,其他四次無一不是與曹魏有關。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把火,更是燒掉曹操數十萬大軍,那為何諸葛亮不說「損陽壽」之事。其實這也很好理解!

首先就是站的立場不同了,站在蜀漢的立場上,曹操是欺君罔上的奸賊,是漢室的大敵。而劉備身為漢室皇叔,是漢室正統。曹操的兵馬都是奸賊的幫兇,對他們動手,用再惡毒的手段,也不為過。即使燒死的幾十萬曹軍裡存在無辜的人,但他們選擇做了曹魏亂臣的幫兇,就等於站在正義的對面,即使火攻有傷天和,但在諸葛亮眼裡這一時之痛,之是為了換來長遠的國泰民安,所以下令火燒他們不足以憐惜。更何況何況當時劉備身為最小的諸侯根本沒能力與曹操硬鋼,而曹操一派就是數倍與劉備方的兵力,也只能只能用計謀應敵,所以燒死他們完全沒有負罪感。

而反觀火燒藤甲兵一戰,孟獲一黨本身就是雲南大山裡的土著人。他們並不像曹操那樣是要代漢自立,僅僅是威脅到了蜀漢的國家穩定。加上本來就是土著,是當地的地頭蛇,怎麼可能願意受到禮法約束。所以他們並不是諸葛亮必須消滅的仇敵,而是諸葛亮想要收復安撫的子民。尤其藤甲兵,一開始並沒有參與造反,只是被孟獲搬來做救兵,可以說沒什麼大罪。雖然陣前交鋒本來就有死有傷,但畢竟燒之不忍。

其次火燒藤甲兵不止是一次戰役,更是一次亡族滅種的戰爭,只此一戰烏戈國被完全燒絕了,孔明火攻當中最毒狠的兩次戰役其中一次就是火燒藤甲兵。在翻看孔明的火攻歷史中,火燒上方谷和火燒盤蛇谷是兩次不留活口的毒計,要知道自古兵家講究「圍三開一」目的是網開一面給對方不想打仗的士兵留出活路,也是為了防止對方絕地反擊。但是上方谷和盤蛇谷根本沒有留出活口,屬於一條毒計。

只是上方谷的司馬懿比較幸運,天降大雨得以活命。但是藤甲兵卻沒有這麼幸運了,藤甲兵作戰雖然英勇,但是他們引以為傲的藤甲遇到烈火等於自帶汽油桶,燒起來真是十死無生。更關鍵的是土著人兵民一體。藤甲兵是烏戈國所有的,3萬藤甲兵幾乎就是這個國家的所有成年男性全部的總和。所以也就是說,諸葛亮在盤蛇谷一把火,不僅打贏了戰役更是直接烏戈國就絕種了。滅人種族,這確實是比普通的戰場殺人更大的罪孽。

所以總的來看,雖然武侯徵戰一生,火攻頻繁,但其他幾次在他看來都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手段,唯獨火燒藤甲兵是屬於自己人鬧彆扭,卻下了死手,而且將較與別的火攻,火燒藤甲兵更狠更毒,直接導致了烏戈國絕種了,孔明正是出於這樣的心態才感慨出「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相關焦點

  • 火燒20萬魏兵全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諸葛亮感嘆必損陽壽?
    在古代戰爭中,能做到大規模殺傷的武器只有火攻和水攻,結合作戰環境,尤其是巴蜀、江南等地區,適合火勢蔓延,所以諸葛亮打仗喜歡用火攻。大火一起,可以打亂敵人的陣型、封路阻斷援兵,甚至能包圍全殲敵人。降軍熟悉水性不暈船,所以在諸葛亮、周瑜火燒赤壁的時候,7.8萬招降的水軍都燒死了,陸軍則被追殺損失慘重。儘管戰爭慘烈,諸葛亮談笑風生全無懼色,後來在火燒3萬藤甲兵的時候,諸葛亮卻感嘆,必損陽壽,這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火燒敵兵從不手軟,為何火燒藤甲兵時痛哭流涕?原因很簡單
    冷兵器時代,火攻是一種簡單粗暴又很實用的方法。在很多時候,往往弱的一方用了火攻後就轉敗為勝,扭轉了局勢。而就《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似乎是一位「最會玩火」的人。這位奇才經常用火計整得對方慘敗,並常常一下子就得手了。博望坡之戰是諸葛亮出道的開山之作,而在這次大戰裡他就是用了火攻才揍得曹兵大敗。
  • 諸葛亮擅長火攻,也從未動搖,為何火燒藤甲兵預言自己會折壽?
    這場仗讓諸葛亮周瑜兩人名震千古,諸葛亮後續也多次使用火攻,但到了火燒藤甲兵時他態度卻變了。原來劉備臨終前把蜀漢託付給諸葛亮,這時候南中的異族覺得蜀漢已經大廈將傾於是紛紛自立,佔領了蜀漢幾個郡城。傳說這些藤甲兵一個個驍勇善戰,他們身上都披著特製的藤甲,因為用藥水浸泡過可以刀砍不爛,把這些藤甲編成一件一件衣服堪稱防禦神器,孟獲也憑藉這支軍力兼併了一個又一個部落,現在他想憑藉這支力量翻盤。而不論多大的力量在諸葛亮眼裡都不值得一提,既然拿藤甲做倚仗,那火燒就是了,於是開始布局。
  • 火燒曹軍,諸葛亮毫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他卻說必損陽壽
    三國的幾次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以火攻取勝。至於其他的小的戰役更是不勝枚舉。而《三國演義》的主角諸葛亮更是用火的高手。在他一出山,就從火燒博望坡開始,燒得曹軍焦頭爛額,損失慘重,以至於留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美名,這三把火,曹軍足有三十萬之眾片甲不回。諸葛亮在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中,殲滅了無數曹軍。
  • 諸葛亮火燒赤壁30萬人面不改色,燒3萬藤甲兵,為何稱有損陽壽?
    諸葛亮的計謀很多,其中最喜歡的卻是火攻,他的出山之戰就是火燒博望坡,初始夏侯惇率十萬大軍攻來,劉備的實力是萬萬不能匹敵的,諸葛亮派遣趙雲誘敵,關羽、張飛背後襲擊,火燒博望坡一舉化解了劉備的必死之局。第三次火攻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火燒赤壁了,不過這場戰爭的主謀其實是周瑜,計策也是他想出來了,恰好和諸葛亮不謀而合,最後的東風也是諸葛亮測算出來的,火燒赤壁有多慘大家都有個模糊的印象,諸葛亮對此面不改色。
  • 諸葛亮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孔明也就是諸葛亮,一生善於用火攻,我總結了一下,他一生共燒了五把火。第1次也是他剛出山的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第2把火是火燒新野。夏侯敦被燒得大敗而歸,曹操大怒親自領兵討伐新野。當時諸葛亮審時度勢讓劉備率軍以避鋒芒去了樊城,他留下來在新野設了一個空城誘敵深入。魏國先鋒官曹仁不知有詐,看新野是個空城就率軍進城駐紮。
  • 諸葛亮破敵無數,火燒藤甲兵為何說「必損陽壽」?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折陽壽」?三國演義裡有段話,「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諸葛亮自己都覺得火燒蠻兵這招太斷子絕孫了,認為自己必損陽壽也是正常的。另外三國演義裡的描述,蠻兵死的確實挺慘,「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時,只見蠻兵被火燒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鐵炮打的頭臉粉碎,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諸葛亮看了心生憐憫,深深自責。
  •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現在只要搜索藤甲,幾乎只能看到貴州歪寨藤甲部落的藤甲了,但實際上這種藤甲更多的只是給遊客看的而已,編制方法並非是真正上戰場所用的藤甲的編織手法,而是普通鄉下編筐子的手法。這種筐子藤甲的防禦力來說其實並不很高,當然,就算普通的藤筐,想拿刀砍破也並不容易。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有多厲害?阿基米德會像天才威一樣表示費解...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讀者諸君都記憶深刻,諸葛亮也曾為此深深自責,並且很罕見地垂淚而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前一段時間有人「復原」出了藤甲兵的裝備,而且還在電視上展示,一般的刀劍砍上三兩下還真沒事兒。
  • 一人之下:三十六賊之一,偷學武侯奇門,險些入諸葛家譜,她的一生你...
    在一人之下中,武侯奇門可以說是除卻風后奇門外名氣最大的奇門之術,其傳承於歷史上距離飛升最近的異人——諸葛武侯。在劇中,諸葛武侯據說有用飛升的能力,但因放心不下天下大勢而放棄飛升的機會。他留下的武侯奇門更是在諸葛家內部流傳,而在漫畫番外中卻出現了這麼一位人,不姓諸葛卻習得武侯奇門。
  • 孔明火燒魏軍數十萬,毫無愧疚,為何火燒藤甲兵卻稱「必損陽壽」
    而在三國之中,最擅長用火的,當然就是諸葛武侯了。但是這位用火焰將數十萬人葬送的軍師,為什麼在燒死藤甲兵之後,卻說自己必定會損失陽壽呢?自從諸葛亮一出山,就用火焰給劉備和曹操展示了自己的實力。這一場戰在博望坡的時候,讓劉備在軍力不及曹操一半的情況下,就讓夏侯惇率領的士兵們幾乎全軍覆沒,糧草也全部都被燒完了。
  • 諸葛武侯,天下地窯第一村
    過劍門蜀道,來到漢中,怎能不去拜謁一代命相諸葛武侯呢?
  • 劉備和諸葛武侯建立的漢朝政權為什麼會被稱為「季漢」?
    不過由於各種原因,劉備和諸葛武侯建立的漢朝政權在歷史上有四個名字,分別是:西蜀、蜀國、蜀漢、季漢。「西蜀」和「蜀國」是從曹魏和西晉立場出發的名稱,因為他們不承認劉備建立的政權為漢朝。蜀漢則是相對中立的名字,綜合了雙方的立場。那麼劉備和諸葛武侯建立的漢朝為什麼會被稱為「季漢」呢?
  • 震驚丨公元1700年前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竟在這裡繁衍生息!
    昨天小編已為大家推出貴州非遺文化—侗族大歌而今天,將帶大家回到公元1700年前三國時期「諸葛亮設計火燒藤甲兵」的歷史▼先說一段小故事……隨後,諸葛亮設計火燒了三萬藤甲軍——平息叛亂。三萬藤甲軍死者無數,生者四處逃亡,部分幾經遷徒,後人輾轉到達貴州安順地區。
  • 諸葛武侯遺令,此處駐守十幾人便可保全成都,為何阿鬥忘記
    一直到現在,同樣有很多人不相信是真的,而且成都守軍那麼多,諸葛瞻等人也曾死戰,為何鄧艾還能成功?只因有一處山頭,阿鬥忘記了派人去守。諸葛武侯聰慧過人,計可平戰亂,謀可安邦定國,雖然蜀漢只是偏安一隅的弱國,不足百餘萬人口,但是經過諸葛亮的料理,蜀漢進入了少有的安康狀態。
  • 《武侯傳記》近乎完美的智慧與忠義的化身!
    《武侯傳記》作者:張翼飛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四方硝煙。曹操以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平定北方而名震天下。借劍令關張,火燒博望坡;初戰告捷,立下威望。後出使東吳,並舌戰群儒,促成聯孫抗曹之結盟。為後來蜀國之建立立下不朽之功,被先帝賜封為丞相,被後主追諡忠武侯。綜觀武侯之一生,不愧智慧之賢臣。
  • 葛侯即武侯:季漢丞相諸葛亮的姓氏「諸葛」是如何起源的?
    在與山東地方領導聊天的時候,對歷史頗有研究的毛主席問道:「他(諸葛亮)為什么姓諸葛?」結果毛主席的問題當場就把地方領導給問住了。客觀地講,山東地方領導回答不上來也是情理之中的。要知道季漢丞相諸葛武侯在中國雖然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絕大部分人還真不太清楚「諸葛」姓的起源。那麼諸葛武侯的姓氏「諸葛」是如何起源的呢?
  • ...與武侯祠來歷的推斷|武侯墓|諸葛亮|天興村|臨猗縣|諸葛京|郭清華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近日,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一行來到臨猗縣孫吉鎮天興村,實地考察了武侯墓與武侯祠等遺蹟。經過查閱眾多史料,分析當地相關記載及傳說故事,並與部分文化學者交流,郭清華認為,這裡曾有的武侯墓、武侯祠等遺蹟與諸葛亮唯一的孫子諸葛京「內移河東」有關,天興村可以說是諸葛亮後裔的生息繁衍地。
  • 「南鬥注生,北鬥注死」諸葛武侯的禳星秘術,原來是這麼回事
    「三顧茅廬」是他一生的幸運,也是他一生的負擔。諸葛亮——中國傳統文人心中忠臣良相的代表,中華兒女心中智慧謀略的象徵。 演義小說中的他,料事如神,運籌帷幄。只見大扇輕搖,水面用火,八十三萬大軍盡成焦土;但聞鏗鏘之言,擲地有聲,使得八旬老叟陣前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