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曹軍,諸葛亮毫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他卻說必損陽壽

2021-01-19 三國之逐鹿

火攻是中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手段。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火攻就經常出現在戰爭中。在著名的兵書《孫子兵法》裡,就有專門論述這方面內容的《火攻篇》。在這篇古代的文章裡,對火攻的使用做了詳細的闡述。

古代的軍事指揮員重視火攻,是因為在缺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古代,運用自然手段加強戰鬥殺傷是必然的手段。在《孫子兵法》中說道:「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這是說用火輔助攻擊作用明顯,以水輔助攻擊會造成很強的威勢。因此,火攻和水攻就經常出現在戰場上。

由於在使用的難易條件,使用的可控性上,火攻要比水攻有更強的優勢,所以,火攻就更經常性地出現在戰場上。在整個《三國演義》裡,除了那次著名的水淹七軍,對水攻的描寫是有限的。

三國中諸葛亮數次利用「火攻」計策。

可是對火攻則完全不同了。在整個《三國演義》裡,火攻充斥了整部書。三國的幾次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以火攻取勝。至於其他的小的戰役更是不勝枚舉。

而《三國演義》的主角諸葛亮更是用火的高手。在他一出山,就從火燒博望坡開始,燒得曹軍焦頭爛額,損失慘重,以至於留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美名,這三把火,曹軍足有三十萬之眾片甲不回。

諸葛亮在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中,殲滅了無數曹軍。到了夷陵之戰後,蜀軍在劉備的指揮下,也被東吳的陸遜一把火燒了個慘敗。劉備雖然逃回了白帝城,可是也急怒攻心,一病不起。在劉備去世前,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劉備的託孤,誓言要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當時,蜀軍的主力大部損失在了夷陵之戰。而蜀漢的南方,當地豪強煽動當地少數民族,趁機造反。諸葛亮針對這種情況,編練新軍。等到兩年後,軍隊訓練就緒,就親自率領蜀軍開始南徵。

七擒孟獲,諸葛亮火燒藤甲兵。

在這次南徵中,諸葛亮聽取了馬謖的建議,決定「心戰為上,兵戰為下」,以收服反叛者的心為主。在這種戰略思想指導下,在這次南徵中,發生了著名的「七擒孟獲」的故事。

孟獲是當地少數民族的頭領,在少數民族部落中威望很高。在其他叛亂平底之後,孟獲依然憑藉著當地的地理環境,負隅頑抗,堅不投降。因此,收服孟獲,關係到這一次南徵的成敗。因此,諸葛亮採取了軍事打擊和攻心政策相結合的手段,對孟獲進行了一系列的徵討。

諸葛亮火燒藤甲軍就發生在這七擒孟獲的最後一擒上。在此之前,諸葛亮已經採取了各種手段,六擒孟獲。孟獲已經走投無路,最後只得前往烏戈國求助。烏戈國的國主答應起兵為孟獲報仇,於是出動他們國家特有的三萬藤甲兵,來與諸葛亮交戰。

藤甲軍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們身穿的藤甲。這種藤甲是由用油反覆浸泡曬乾十幾次的藤造成的。這種藤甲,渡江不沉,經水不溼,刀箭皆不能入。這種軍隊,可謂所向無敵,無堅不摧。

諸葛亮在不了解這種軍隊的情況下,果然一交手就吃了虧。一仗下來,蜀軍被打得狼狽敗回。但是,這是南徵的最後一仗,無論如何也要取勝。因此,諸葛亮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領。

諸葛亮依然採用的是埋伏計,但是,這一次的埋伏不同以往。他針對孟獲認為埋伏必要在林木叢雜之處的看法,專門挑了一個沒有林木,光禿禿的山谷埋伏。他將製造好的地雷埋在谷中,用來對付孟獲的藤甲軍。

果然,在諸葛亮的驕兵之計下,藤甲軍連奪蜀軍七個營寨,打了十五場勝仗。孟獲等人認為諸葛亮已經計窮,勝利在望了。在這種情況下,藤甲軍被諸葛亮引進了山谷。在地雷和蜀軍的縱火下,藤甲軍被火攻得全軍覆沒,全部被燒死在山谷中。

這一仗,諸葛亮利用「利於水者必不利於火」的原理,抓住了藤甲軍的藤甲經過油浸泡的特點,以火攻可敵。

可是在這一仗過後,諸葛亮卻發出了感嘆,說自己雖然有功於社稷,但是必損陽壽。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諸葛亮多次運用火攻克敵,在戰爭中,被他燒死的敵人不計其數。可是為什麼單單對這次火攻的後果那麼介意呢。這是因為兩者有著極大的不同。

火燒曹魏的兵馬,是為了興復漢室。曹魏的兵馬都是諸葛亮的敵人。為了興復漢室,就必須要消滅這些兵馬。這些魏軍,都是跟隨曹操多年的軍隊,他們心中根本就沒有漢室,只有曹操的命令。可以說,他們都是曹操篡漢的幫兇。

對這些曹操的幫兇,沒有什麼道理可講,只有消滅一條道路。如果諸葛亮不消滅他們,他們也會消滅諸葛亮。而且,曹操的兵士都有家眷,雖然消滅他們,也不會讓他們造成滅門之災。

而火燒藤甲軍,則違背了諸葛亮本來的心願,這使得他十分的自責。烏戈國本來和蜀國無冤無仇,只是為了給孟獲報仇才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諸葛亮連孟獲都不想消滅,更何況是他們呢?

可是,這些藤甲軍跟本不可理喻。他們根本就不理睬蜀漢的政策,只相信自己的武力。諸葛亮為了南徵的勝利,只有徹底消滅他們。而且,由於藤甲軍的藤甲的特殊性,只能採取火攻。可是,水火無情,採取火攻,這三萬藤甲軍就不可能有逃生的希望。

而這三萬藤甲軍,是烏戈國的主要男性,這一場火攻,讓整個烏戈國的男性死亡殆盡。在那個時代,在那個環境下,缺乏男性保護的部族,很可能就會面臨亡國滅種的災難。諸葛亮所說的,自己罪孽深重,也是指這種情況。

因此,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的延續,為了北伐的成功。他首先鞏固後方,親自率領軍隊南徵。雖然七擒七縱孟獲,讓孟獲心服口服,平定了南方。但是,戰爭帶來的殺戮也是在所難免的。諸葛亮運用埋伏和火攻的辦法,消滅了烏戈國的三萬藤甲軍,在取得勝利的同時,也違背了他不願意殺戮的本心。

在消滅了烏戈國的大多數男人後,諸葛亮對烏戈國抱有難言的愧疚。他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罪的,有傷天和,必然會遭到上天的懲罰,折損陽壽。這也就是諸葛亮感慨的原因。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了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破敵無數,火燒藤甲兵為何說「必損陽壽」?
    孔明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卻說「必折陽壽」?三國演義裡有段話,「蠻兵如此頑皮,非火攻安能取勝?使烏戈國之人不留種類者,是吾之大罪也!」諸葛亮說自己把烏戈國滅了族,是大罪。歷史上把整個種族滅了的戰爭不多,匈奴跟漢族人纏鬥了數百年,最後不是遷徙就是融入漢族大家庭中,也沒有亡了種。諸葛亮自己都覺得火燒蠻兵這招太斷子絕孫了,認為自己必損陽壽也是正常的。
  • 諸葛亮火燒魏軍30萬面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卻說「必損陽壽」?
    孔明也就是諸葛亮,一生善於用火攻,我總結了一下,他一生共燒了五把火。第1次也是他剛出山的第一把火,——火燒博望坡。當時曹操調集大軍南侵,派大將夏侯惇率十萬大軍殺奔新野,劉備驚慌失措,因為當時他只有2萬兵力。諸葛亮微微一笑說:「主公且放寬心」,然後孔明在博望坡設下埋伏,把夏侯惇引入埋伏圈,舉火燒之,魏兵死傷大半,夏侯惇倉皇逃走。第2把火是火燒新野。
  • 火燒20萬魏兵全無懼色,為何火燒藤甲兵時,諸葛亮感嘆必損陽壽?
    降軍熟悉水性不暈船,所以在諸葛亮、周瑜火燒赤壁的時候,7.8萬招降的水軍都燒死了,陸軍則被追殺損失慘重。儘管戰爭慘烈,諸葛亮談笑風生全無懼色,後來在火燒3萬藤甲兵的時候,諸葛亮卻感嘆,必損陽壽,這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火燒赤壁30萬人面不改色,燒3萬藤甲兵,為何稱有損陽壽?
    諸葛亮的計謀很多,其中最喜歡的卻是火攻,他的出山之戰就是火燒博望坡,初始夏侯惇率十萬大軍攻來,劉備的實力是萬萬不能匹敵的,諸葛亮派遣趙雲誘敵,關羽、張飛背後襲擊,火燒博望坡一舉化解了劉備的必死之局。第三次火攻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火燒赤壁了,不過這場戰爭的主謀其實是周瑜,計策也是他想出來了,恰好和諸葛亮不謀而合,最後的東風也是諸葛亮測算出來的,火燒赤壁有多慘大家都有個模糊的印象,諸葛亮對此面不改色。
  • 孔明火燒魏軍數十萬,毫無愧疚,為何火燒藤甲兵卻稱「必損陽壽」
    官渡之戰曹操用火計將袁紹的糧倉燒滅,最後讓袁紹走向了滅亡;而赤壁之戰諸葛亮用火計,擊敗了曹操的數十萬大軍,奠定了三國局勢的基礎。而在三國之中,最擅長用火的,當然就是諸葛武侯了。但是這位用火焰將數十萬人葬送的軍師,為什麼在燒死藤甲兵之後,卻說自己必定會損失陽壽呢?自從諸葛亮一出山,就用火焰給劉備和曹操展示了自己的實力。
  • 諸葛武侯徵戰一生,火攻頻繁,為何在火燒藤甲兵時說必損陽壽?
    據統計孔明的火攻歷史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火燒藤甲軍、火燒上方谷共五次,其中火燒赤壁中孔明是策劃者,周瑜是實施者,細算起來孔明有四次半用火。除去火燒藤甲兵,其他四次無一不是與曹魏有關。博望坡、新野、赤壁三把火,更是燒掉曹操數十萬大軍,那為何諸葛亮不說「損陽壽」之事。其實這也很好理解!
  • 諸葛亮火燒敵兵從不手軟,為何火燒藤甲兵時痛哭流涕?原因很簡單
    而就《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似乎是一位「最會玩火」的人。這位奇才經常用火計整得對方慘敗,並常常一下子就得手了。博望坡之戰是諸葛亮出道的開山之作,而在這次大戰裡他就是用了火攻才揍得曹兵大敗。那時劉備只能被迫寄劉表籬下,默默地帶著關、張、趙等人在新野這個小地方忍著,手下士兵充其量也就3000來人而已,根本不夠曹軍塞牙縫的。曹操聽說自己的「宿敵」請了位人才出山。
  • 諸葛亮擅長火攻,也從未動搖,為何火燒藤甲兵預言自己會折壽?
    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就是一場非常經典的火計戰爭,當時周瑜放火燒了曹軍的船隻,諸葛亮借來東風助漲火勢,最終燒毀了曹操八十萬大軍。這場仗讓諸葛亮周瑜兩人名震千古,諸葛亮後續也多次使用火攻,但到了火燒藤甲兵時他態度卻變了。原來劉備臨終前把蜀漢託付給諸葛亮,這時候南中的異族覺得蜀漢已經大廈將傾於是紛紛自立,佔領了蜀漢幾個郡城。
  • 諸葛亮為何要七擒孟獲,還要火燒3萬藤甲兵,直接殺掉孟獲不行嗎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收復南中地區的人心。孟獲是南中地區的領導者,他在南中地區擁有無與倫比的威望和影響力,諸葛亮想要保障南中地區穩定,就必須要收復孟獲。一旦諸葛亮殺死孟獲,南中地區立刻會變成一盤散沙,到時候諸葛亮再想要平定南中就十分困難了。
  • 被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有多厲害?阿基米德會像天才威一樣表示費解...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讀者諸君都記憶深刻,諸葛亮也曾為此深深自責,並且很罕見地垂淚而嘆:「吾雖有功於社稷,必損壽矣!」 前一段時間有人「復原」出了藤甲兵的裝備,而且還在電視上展示,一般的刀劍砍上三兩下還真沒事兒。
  • 《三國演義》雜聞論之「火燒赤壁」真的是諸葛亮的計謀嗎?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後連續放了三把火分別是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燒赤壁,這其中燒的最熱鬧的便是火燒赤壁了。 那麼—— 火燒赤壁」真的是出自諸葛亮的計謀嗎?
  • 諸葛亮火燒幾十萬藤甲兵都不皺眉頭,為什么子午谷奇謀卻讓其難受
    諸葛亮前半生一直在為劉備創造基業,從未出世時給劉備提供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決策,到跟隨劉備之後火燒博望坡、幫助周瑜借來東風等等一系列鞠躬盡瘁的事基本上諸葛亮都做完了,甚至在七擒孟獲的時候,諸葛亮做了一生中最為傷天害理的事——火燒藤甲兵。諸葛亮當時在和天賭,就賭一把劉禪能夠將大漢光復。
  • 諸葛亮火燒藤甲兵?別被景區的樣子貨騙了,真正的藤甲根本不怕火
    編者按:說起藤甲兵,只要是個中國人都會立刻想起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算街邊老大爺也能說上幾句那是雲南那邊的特產,可惜怕火。現在貴州高峰鎮還有歪寨藤甲部落,聽起來藤甲好像確實是雲貴地區的特產了,但藤甲兵真的是特別怕火的雲貴特產兵種嗎?實際上我們在史料中,無論是《三國志》也好,《後漢書》也好,根本找不到任何藤甲的記載。
  • 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天降大雨時,諸葛亮為什麼不放箭?
    諸葛亮為司馬懿及其魏軍選定的埋葬之地上方谷,谷口僅能容納少數人員出入。他從四周高處放火箭,司馬懿父子插翅難逃。諸葛孔明雖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借東風火燒赤壁。這次,他失算了,只算出司馬懿能中計進入上方谷,自己的火攻之計也確實可行。然而,他沒想到天不佑蜀漢,「天命在魏」,自己的絕佳之計被一場大雨給澆滅了。這一場大雨偏偏早不來,晚不來,在火燒上方谷之際突然降落。
  • 火燒上方谷,如果諸葛亮成功的除掉了司馬懿,那北伐能否成功?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上方谷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那真的是給當時的曹魏給予了巨大的打擊,以三國演義的設定來看,當時的曹魏沒有人能阻擋住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是真的可以成功的!具體原因請看下方分析!火燒上方谷在三國演義中,火燒上方谷發生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期間。
  • 諸葛亮精通天文,又可以呼東風,為何火燒上方谷時沒能算出大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多智近妖之人,他算無遺策,十分厲害。還沒出山之前,他就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出山後,更是多次幫助劉備化險為夷。綜合整本書來看,我們能發現,諸葛亮是一個既懂天文地理,又知奇門八卦的奇才。那麼,我們不禁要好奇,既然他能在赤壁預測東風,為何在火燒上方谷時卻沒能算出會下雨?
  • 震驚丨公元1700年前諸葛亮火燒的藤甲兵,竟在這裡繁衍生息!
    昨天小編已為大家推出貴州非遺文化—侗族大歌而今天,將帶大家回到公元1700年前三國時期「諸葛亮設計火燒藤甲兵」的歷史▼先說一段小故事……三國時期,蜀國南部相繼發生叛亂,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大軍平定孟獲,第七次擒孟獲時,孟獲請來了烏戈國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將蜀軍打得潰不成軍。
  • 諸葛亮火燒司馬懿,上方谷卻突下大雨,難道孔明也有出錯的時候嗎
    如果仔細算一算諸葛亮一生所經歷的戰爭,就會發現他對火攻頗有心得。剛開始的第一場戰鬥就是在博望坡進行的。關羽,張飛,趙雲,劉備麾下的猛將,都對他頗有不服氣,不得已以劉備令劍威服眾人,將曹軍引入林中火燒之,大敗曹惇,燒掉了他的主帥。這場戰役不僅成功地擊退了敵人,為劉備贏得了安息之地,更贏得了關羽、張飛等人的尊敬,奠定了自己在蜀漢的地位。
  • 諸葛亮於上方谷火燒司馬懿,為何大雨滅火後,阻止部下用箭射殺?
    在《三國演義》的描述裡,諸葛亮是一個直通神靈的謀士,他可以掌握天象變化規律。可正因為他極度相信上天旨意,做事謹小慎微,不會逾越半點界限,他未能扶持阿鬥興復漢室。奠定蜀國失敗的是與司馬懿在上方古的一戰。在這一戰中,諸葛亮於上方谷火燒司馬懿,卻在大雨滅火後,阻止部下用箭射殺。一步錯步步錯,這一決定使司馬家族成了三國之鬥的大贏家。究竟為何諸葛亮會做出此決定呢?
  • 史實:諸葛亮為何過早去世?實際上諸葛亮做了太多的缺德之事
    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又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他統治楚國的一系列行動,在當時得到了不少史學界的認可,儘管有些學者認為他窮困潦倒,但在三國演義的影響下,他也確實成為一位神人。因此人們對諸葛亮的失敗和他的去世都感到十分悲痛,甚至有人感嘆為什麼諸葛亮死得這麼早,他還能再活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