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2020-12-27 騰訊網

子午谷奇謀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分析有四,具體如下:

第一,問題背景介紹。

諸葛亮北伐,更多是在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顯示一種永不言敗的態度,誓死興復漢室的決心。或者說是對其《前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進行塑造,這時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過程勝於結果。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師北伐,令馬謖鎮守街亭,由於馬謖是紙上談兵型的人才,導致街亭失守,蜀漢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三國志》記載,在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時,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然而諸葛亮卻沒有認可採納。那魏延和諸葛亮又都是怎麼想的呢?

諸葛北伐圖

第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想像如下。

2.1)兵力:魏延率5000精銳。需要諸葛亮率8萬左右大軍。

2.2)目標:魏延從子午谷棧道奇襲長安,諸葛亮兵出斜谷棧道配合。(棧道: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木質狹窄道路)

2.3)時間:魏延猜想10天內可達長安。諸葛亮走斜谷道也可在20天左右到達。

2.4)距離:子午谷棧道約(長安至石泉縣)330多公裡。斜谷棧道約249公裡。

2.5)糧草:魏延只帶行軍口糧,拿下長安後以供給軍糧。

2.6)敵軍:曹魏主力約20多天才能到達長安。

2.7)優勢:長安主將夏侯楙 [máo] 膽小無謀,魏延作戰勇猛熟悉漢中地形。

2.8)劣勢:當時子午棧道崎嶇,行走困難。古人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2.9)成功條件:所有現實的情況都必須和魏延想像的一樣。

子午谷路線圖

第三,針對魏延的奇謀,諸葛亮想法如下。

3.1)目標:諸葛亮是想興復漢室,攻下長安只是第一步。

3.2)糧草:漢中運糧遙遠且不易,子午谷和斜谷棧道狹窄運糧更加艱難。

3.3)敵軍:雍州刺史郭淮可援助長安,魏國又有姜維援助,司馬懿可從魏興郡內子午谷的南出口攔截魏延軍隊。

3.4)風險:

如果大雨,子午棧道容易毀壞,魏延行軍更難且不能預期到達長安,魏軍會及時援助長安,那麼魏延的奇謀優勢將不復存在。

如果諸葛亮未能及時趕到長安,那魏延子午谷5000精銳恐怕有去無回。

若魏延遇到任何意外,諸葛亮在斜谷不能實時了解軍情,會繼續孤軍深入曹魏境地,後果不堪設想。

如曹魏死守長安,魏延很可能彈盡糧絕,5000兵馬非死即傷,亦或者投降曹魏。

假如魏延攻下長安和諸葛亮大軍會師,蜀漢糧食經漫長狹窄的棧道入關中,而曹魏斷其歸路,本國糧食運輸又不成問題,所以蜀漢在長安與曹魏無法打持久戰。

魏延子午谷奇謀成功的條件是現實必須和預想的一樣,但是現實會沒有變化嗎?不會下雨嗎?長安不會更換主將嗎?一旦長安久攻不下,附近的雍州刺史郭淮不會援助嗎?司馬懿不會斷其歸路嗎?太多的變量了!

棧道詳圖

第四,魏延子午谷奇謀類似戰例。

4.1)戰例一: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與魏國上庸守將孟達(原蜀國將領)書信往來,孟達同意再回蜀漢,可是消息被司馬懿知道,8天的時間,司馬懿便殺害了孟達,掌管了上庸、魏興等郡,而子午谷的南出口就在魏國的魏興郡內。魏主曹叡也親徵接應。

歷史是可以重演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如果魏延從子午谷北上攻佔長安,計劃中魏延5000兵馬和諸葛亮數萬大軍已離開漢中。司馬懿得知消息後,在子午谷棧道一把火便可燒了魏延歸路,同時可立刻率領大軍沿著漢水溯流而上,切斷蜀漢大軍歸路,隴西軍隊從西面殺來,魏主曹叡再親徵圍困,長安便瞬間成為一座孤城,就是沒有軍糧這一項指標,蜀國大軍就面臨滅頂之災,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而漢中也會危在旦夕。

司馬懿攔截路線圖

4.2)戰例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是否可行?在兩年後(公元230年),魏國大司馬曹真便從子午谷進兵漢中。

曹真親自率領主力從子午谷進攻漢中,司馬懿經漢水入漢中,郭淮、費曜 [yào] 等部從斜谷、武威入漢中。然而,事與願違,趕上雨季,曹真費時近1個月,才走了一半行程,最後無奈撤軍,無功而返。曹真、司馬懿率領魏國大軍不過如此,那麼魏延的奇謀也不會比這強多少。

曹真進軍路線圖

總結,魏延子午谷奇謀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過於理想化,誤把想出奇謀的衝動當作完成奇謀的才能,屬於冒險行為,而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打沒把握之仗。魏延關注拿下長安,建奇功於一役,諸葛亮關注是興復漢室,穩中求勝,即使拿下長安也只是第一步,不可冒險,他擔心損兵折將,以及蜀漢士氣會受挫。

諸葛亮的想法是要麼穩中求勝,要麼是鞠躬盡瘁,兩個人的想法正好相反。諸葛亮對魏延的奇謀已經詳細謀划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而不認同。

相關焦點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為何棄之不用,看似完美的計劃漏洞不少
    導語: 三國時期有眾多的名將,但到後期的時候將領稀少,而魏延脫穎而出成為了蜀漢的第一個猛將,作為將領他對蜀漢周邊的形勢非常熟悉,在他的心中早就形成了一套北伐的方案,這個方案就是歷史上一直有爭議性的子午谷奇謀計劃,有人認為魏延的計劃是可行的,而諸葛亮不採取著實是喪失了大好的機會,也有一部分人支持諸葛亮的做法
  • 諸葛亮如果採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北伐能成功嗎,成功比登天還難
    諸葛亮主政蜀漢北伐曹魏的時候,魏延曾提出了一個謀略。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當然,諸葛亮最後沒有採用這條奇謀,北伐也一直沒有成功。
  • 魏延子午谷奇謀要成功全靠兩個字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有沒有可能成功呢?總感覺魏延的這番奇謀有點兒過多地依恃於兩個字——僥倖,而卻忽視了魏國一個重要的人物——雍州刺史郭淮。先來看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坐鎮西安。諸葛亮在南鄭與部下計議進兵事宜。魏延說:「聽說夏侯楙年少,是魏國皇帝的女婿,膽怯而沒有謀略。
  • 「子午谷奇謀」之爭,諸葛亮錯了嗎?1408年後明朝人告知答案
    對此,許多網友都說,因為唐玄宗李隆基看了《三國演義》才捧諸葛亮,都是歷史小說惹的禍。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唐玄宗絕對沒有看過三國,他也不知道羅貫中是何許人,因為他不可能穿越去明朝。 諸葛亮入列「武廟十哲」,許多人都反對,理由是他軍事水平一般。例如,他太過謹慎,沒有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之策,喪失了北伐中原,匡復漢室之良機。
  • 子午谷奇謀的前世今生
    因為在唐代,子午道被賦予了另一個稱呼:荔枝古道。眾所周知,當年魏延隨諸葛亮北上伐魏,多次要求讓他率領一萬名士兵,與諸葛亮分道進兵,在潼關會師,像當年的韓信一樣,這就是聞名後世的「子午谷奇謀」。但是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最終沒有同意,他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
  • 子午谷奇謀?雞肋,棄之可惜 食之無味
    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我們後世熟知的子午谷奇謀,主要的就是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由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 諸葛亮火燒幾十萬藤甲兵都不皺眉頭,為什么子午谷奇謀卻讓其難受
    然而,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的時候,就看出了劉禪已經是孺子不可教也的狀態了, 竟然聽信李嚴的反間之計將諸葛亮從祁山大營中調回。從這次開始,諸葛亮的心態就變了,而且從這件事發生之後,諸葛亮也是已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不能在為劉禪創造更大的基業了,否則,劉禪只會坐享其成,不會守住江山的。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要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大將魏延曾提出率精兵5000,經子午道突襲長安。諸葛亮則率大軍出祁山,兩軍會師於潼關,將關中地區一舉拿下。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道奇謀」。《三國志》對魏延的這個計謀有如下詳細的記載。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 「子午谷奇謀」 — 能夠逆轉三國爭霸的遺憾之策
    這時蜀國大將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因為蜀國與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一樣佔據「天府之地」所以魏延決定效仿漢初大將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自己率領精銳騎兵五千人,出子午谷襲擊魏國重鎮長安,而且魏延認為長安守將夏侯楙兵法戰術並沒有出眾的地方,所以自己可以輕而易舉的迅速攻佔長安,並且在諸葛亮出擊斜谷馳援長安時自己可以牢牢的將長安城守住
  • 諸葛亮為何不用「子午谷之計」,若用了,蜀漢能一統中原嗎?
    諸葛亮雖得明主,但天下大勢早已經不在蜀漢,以至於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最終還是病死在五丈原上,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結局。諸葛亮五次北伐,五次未果,他為何要堅持北伐呢?若不討伐曹魏,蜀漢也能安於一隅之地。其實蜀漢北伐是必然,歷史上在蜀地建國的政權很多,憑藉著天然地勢,是易守難攻,正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
  • 子午谷奇謀可行嗎,毛主席用五個字概括
    諸葛亮以為這個計劃太過冒險,不如從大道出發,這樣可以平穩地取得隴右,必定會安全取勝而沒有顧慮,因此不用魏延的計策。子午谷奇謀是一個爭論了1700多年的公案。關於「此計」,以《魏略》最為詳盡。但該書是按司馬氏集團旨意著述的,因此諸葛亮受到了嚴重歪曲。
  • 魏延向諸葛亮獻子午谷奇謀,明末用上了,坑死「闖王」高迎祥
    編者按:喜歡三國的朋友們,肯定知道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所獻上的子午谷奇謀。這條沒被諸葛亮採用的計謀一直飽受爭議,有的認為如果諸葛亮採用了這個計謀,北伐就成功了。也有人認為魏延這條計策就是扯淡,而且後世明末真正的「闖王」高迎祥就死在這條計策上,那麼明末的子午谷之謀到底是怎麼回事?崇禎九年六月,清軍突然派兵從喜峰口攻入,崇禎下旨正在與農民軍作戰的盧象升「勤王」。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行嗎?只用精兵五千,諸葛亮卻不同意
    三國時期,魏延想到一個計劃,親自率領5000軍隊,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城,再由諸葛亮帶領軍隊出斜谷,在長安會師。倘若這個計劃成功,蜀漢大軍將會一併拿下雍州和涼州。 不料這個計劃卻遭到了諸葛亮的否決。諸葛亮為什麼不肯同意呢?背後又有什麼緣由呢?
  • 三國志戰略版:悲情人物魏延登場,子午奇謀在遊戲中有什麼神威
    奇兵間道:這個戰法名字起源明顯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想要通過子午谷偷襲長安,成功後據守長安等待諸葛亮支援將整個西部收入囊中
  • 魏延一生遺憾:子午谷奇謀到底可行否
    對於北伐,魏延曾提出過一條「子午谷奇謀」,但諸葛亮一直不用,成為了魏延一生的遺憾。那么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諸葛亮為什麼始終不願嘗試?關於子午谷奇謀,《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魏延欲請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長謂亮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先主婿也,怯而無謀。
  • 如果諸葛亮死後,魏延接管大權,魏延會打下中原嗎?
    如果由魏延接管軍事權力,他也無法攻克中原?有這樣的提問,無非是因為諸葛亮曾否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如果諸葛亮死後,由魏延執掌軍隊,他就一定會實施子午谷奇襲。但是我們要注意,就子午谷奇謀一說,有諸葛亮在和沒諸葛亮在是兩回事。
  • 諸葛亮為何阻止魏延奇襲子午谷?其實他根本就沒想過要興復漢室!
    早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時,大將魏延就曾獻計出奇兵從子午谷出發,就可直搗洛陽,進而威脅曹魏政治重心。但是,兵出子午谷可謂是一步險棋,稍有不慎,就會白白斷送將士們的性命。生性謹慎的諸葛亮又怎麼會採納魏延如此大膽的提議呢?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包括魏延在內的許多人,都一致認為諸葛亮「謹慎的有點過了頭」。甚至還有人舉證分析了魏延之計的可行性,而且最終都得出一個結論:可行性很高!
  • 魏延和姜維:諸葛亮的風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前者又豈止可惜?
    也正因如此,諸葛亮覺得自己的接班人,選擇姜維更加穩妥。 第二,諸葛亮性格謹慎,用兵保守 在子午谷之戰時,最能體現諸葛亮和魏延的性格不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取,也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爭議點。但是有一點肯定,就是諸葛亮並不支持魏延的策略,兩人的一些觀點存在根本分歧。
  • 諸葛亮為何一見面,就說魏延腦後長「反骨」?二人關係究竟如何?
    但是隨後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我們大家的意料,馬岱趁魏延不注意,將其殺死,並且拿出諸葛亮的遺詔,宣布魏延謀反,隨後收集魏延的殘兵歸順了楊儀,蜀軍全軍重新回到益州。那麼這三人究竟誰手裡拿的才是諸葛亮的遺詔呢?先讓我們看看魏延的身世,在《三國演義》裡的介紹,魏延原本是長沙太守韓玄麾下大將,劉備率軍攻打長沙,黃忠被關羽打敗,韓玄遷怒於黃忠,屢次想要殺黃忠。
  • 魏延子午谷計劃,成功的可能究竟有多大?
    魏延子午谷計劃本身細節,出自《魏延傳》裴松之注《魏略》:【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