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分析有四,具體如下:
第一,問題背景介紹。
諸葛亮北伐,更多是在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顯示一種永不言敗的態度,誓死興復漢室的決心。或者說是對其《前出師表》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名進行塑造,這時諸葛亮認為北伐曹魏的過程勝於結果。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師北伐,令馬謖鎮守街亭,由於馬謖是紙上談兵型的人才,導致街亭失守,蜀漢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三國志》記載,在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時,魏延曾獻上「子午谷奇謀」,然而諸葛亮卻沒有認可採納。那魏延和諸葛亮又都是怎麼想的呢?
諸葛北伐圖
第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想像如下。
2.1)兵力:魏延率5000精銳。需要諸葛亮率8萬左右大軍。
2.2)目標:魏延從子午谷棧道奇襲長安,諸葛亮兵出斜谷棧道配合。(棧道: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木質狹窄道路)
2.3)時間:魏延猜想10天內可達長安。諸葛亮走斜谷道也可在20天左右到達。
2.4)距離:子午谷棧道約(長安至石泉縣)330多公裡。斜谷棧道約249公裡。
2.5)糧草:魏延只帶行軍口糧,拿下長安後以供給軍糧。
2.6)敵軍:曹魏主力約20多天才能到達長安。
2.7)優勢:長安主將夏侯楙 [máo] 膽小無謀,魏延作戰勇猛熟悉漢中地形。
2.8)劣勢:當時子午棧道崎嶇,行走困難。古人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2.9)成功條件:所有現實的情況都必須和魏延想像的一樣。
子午谷路線圖
第三,針對魏延的奇謀,諸葛亮想法如下。
3.1)目標:諸葛亮是想興復漢室,攻下長安只是第一步。
3.2)糧草:漢中運糧遙遠且不易,子午谷和斜谷棧道狹窄運糧更加艱難。
3.3)敵軍:雍州刺史郭淮可援助長安,魏國又有姜維援助,司馬懿可從魏興郡內子午谷的南出口攔截魏延軍隊。
3.4)風險:
如果大雨,子午棧道容易毀壞,魏延行軍更難且不能預期到達長安,魏軍會及時援助長安,那麼魏延的奇謀優勢將不復存在。
如果諸葛亮未能及時趕到長安,那魏延子午谷5000精銳恐怕有去無回。
若魏延遇到任何意外,諸葛亮在斜谷不能實時了解軍情,會繼續孤軍深入曹魏境地,後果不堪設想。
如曹魏死守長安,魏延很可能彈盡糧絕,5000兵馬非死即傷,亦或者投降曹魏。
假如魏延攻下長安和諸葛亮大軍會師,蜀漢糧食經漫長狹窄的棧道入關中,而曹魏斷其歸路,本國糧食運輸又不成問題,所以蜀漢在長安與曹魏無法打持久戰。
魏延子午谷奇謀成功的條件是現實必須和預想的一樣,但是現實會沒有變化嗎?不會下雨嗎?長安不會更換主將嗎?一旦長安久攻不下,附近的雍州刺史郭淮不會援助嗎?司馬懿不會斷其歸路嗎?太多的變量了!
棧道詳圖
第四,魏延子午谷奇謀類似戰例。
4.1)戰例一: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與魏國上庸守將孟達(原蜀國將領)書信往來,孟達同意再回蜀漢,可是消息被司馬懿知道,8天的時間,司馬懿便殺害了孟達,掌管了上庸、魏興等郡,而子午谷的南出口就在魏國的魏興郡內。魏主曹叡也親徵接應。
歷史是可以重演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如果魏延從子午谷北上攻佔長安,計劃中魏延5000兵馬和諸葛亮數萬大軍已離開漢中。司馬懿得知消息後,在子午谷棧道一把火便可燒了魏延歸路,同時可立刻率領大軍沿著漢水溯流而上,切斷蜀漢大軍歸路,隴西軍隊從西面殺來,魏主曹叡再親徵圍困,長安便瞬間成為一座孤城,就是沒有軍糧這一項指標,蜀國大軍就面臨滅頂之災,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而漢中也會危在旦夕。
司馬懿攔截路線圖
4.2)戰例二: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是否可行?在兩年後(公元230年),魏國大司馬曹真便從子午谷進兵漢中。
曹真親自率領主力從子午谷進攻漢中,司馬懿經漢水入漢中,郭淮、費曜 [yào] 等部從斜谷、武威入漢中。然而,事與願違,趕上雨季,曹真費時近1個月,才走了一半行程,最後無奈撤軍,無功而返。曹真、司馬懿率領魏國大軍不過如此,那麼魏延的奇謀也不會比這強多少。
曹真進軍路線圖
總結,魏延子午谷奇謀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過於理想化,誤把想出奇謀的衝動當作完成奇謀的才能,屬於冒險行為,而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打沒把握之仗。魏延關注拿下長安,建奇功於一役,諸葛亮關注是興復漢室,穩中求勝,即使拿下長安也只是第一步,不可冒險,他擔心損兵折將,以及蜀漢士氣會受挫。
諸葛亮的想法是要麼穩中求勝,要麼是鞠躬盡瘁,兩個人的想法正好相反。諸葛亮對魏延的奇謀已經詳細謀划過,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而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