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關羽、張飛等人相繼離世,蜀漢後期的關鍵大將,主要就是魏延和姜維。比起姜維,魏延資格更老一些,劉備在世時,他已經被封為將軍。但是,魏延的結局卻不好,最終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
或許有人說,魏延最後不是叛亂了嗎?這個是《三國演義》中小說杜撰,歷史上的魏延並沒有叛亂之說。但最後的死,也確實和諸葛亮有一定的關係。
魏延和姜維,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將姜維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但是對魏延卻是有所戒備,並不十分放心。諸葛亮在臨終時候,一個決策,間接造成了魏延的死亡,是有意為之,為姜維開闢道路,還是人之將死,未能考慮長遠,才造成了魏延的悲劇呢?
我們先說諸葛亮的自身風格。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重臣。劉備託孤時,基本上是將蜀漢基業全部託付給他了。諸葛亮這個人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為人低調謙虛,雖然才能卓越,但是懂得內斂
諸葛亮並不是那種特別容易驕傲自大的人,他對人待物都很謙卑有禮。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魏延和姜維相比,魏延是個自負的人,有點像關羽。而姜維是個謙虛踏實的人,和諸葛亮甚是相似。也正因如此,諸葛亮覺得自己的接班人,選擇姜維更加穩妥。
第二,諸葛亮性格謹慎,用兵保守
在子午谷之戰時,最能體現諸葛亮和魏延的性格不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取,也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爭議點。但是有一點肯定,就是諸葛亮並不支持魏延的策略,兩人的一些觀點存在根本分歧。
第三,諸葛亮忠於漢室,一生以忠為先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阿鬥即使扶不起來,他也傾盡全力。這一點,魏延是做不到的,魏延好大喜功,雖然可能無謀反之心,但是對於無能的君主時間久了,權力大了可能就不放在眼裡了。諸葛亮一生以忠為先,自然會選擇和自己一樣有著忠心的人,而姜維正好是個文武全才,堪當此任。
可以說,諸葛亮的風格,決定了魏延和姜維的命運。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位權臣,他能夠把控蜀漢發展的方向,在選擇繼承人上,姜維因為更符合諸葛亮的心意,就成了蜀漢的領軍接班人。
但是,就能力和功勞而論,姜維其實不如魏延。
魏延來蜀漢的時間比姜維要長,而且立下過無數戰功。劉備在世時,也十分重視魏延。子午谷奇謀,魏延的想法雖然冒險,但是,一旦成功,蜀漢的命運將就此扭轉。並且,以此也可以恢復些許蜀漢的元氣。
這個計謀諸葛亮放棄了,雖然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是對的,魏延太冒險,諸葛亮是顧全大局。可是,連續的北伐都沒有實質進展,最終還是拖垮了蜀漢。從兵法上來說,行遠軍去攻打別處城池,最好的方法就是速戰速決。
諸葛亮每次老遠跑到魏國邊境,卻都攻打不順利,本來就是一種內耗。如果採用魏延的奇謀,雖然風險很大,但是當時的曹魏對此處防備薄弱,成功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正面攻打,從實力上來說,蜀漢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一直都是以雞蛋碰石頭,而且每次碰裂縫了就走了,然後再來。
諸葛亮雖然志向堅定,功不可沒,可是攻打曹魏沒有實質效果也是真的。魏延能夠給出子午谷奇謀,也說明了這個人不但有將才,而且也是個帥才,他才更適合接替諸葛亮領軍的位置。
再說姜維,姜維投靠蜀漢以來,對諸葛亮視若恩師。諸葛亮也喜歡姜維的謙虛,再加上又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自然更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就有意傳授姜維兵法,將畢生所學儘可能的都傳授給姜維。
不過,姜維資質沒有諸葛亮那麼好,只學了大概,許多兵法精妙之處並未習得。這也是以後姜維經常打敗仗的原因,本領不到家,對手又太強。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蜀漢和曹魏的實力懸殊太大,即使諸葛亮在世,蜀漢也不一定能夠統一,更何況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人才如此凋零呢?
關於魏延的死,我們最後再說一下。魏延並不是因為謀反而死,而是諸葛亮在臨終之時,讓蜀漢軍隊撤兵,考慮到魏延可能會堅持不撤兵,就對身邊的蔣琬楊儀說,如果魏延不同意撤兵,就不用管他了。
雖然諸葛亮並沒有下令殺魏延,但是這個決策幾乎就是將魏延送上絕路了。蜀漢的大軍都撤退,魏延一支軍隊如何能夠抵擋住曹魏兵馬?
諸葛亮的這個決策是用意深刻,想藉此除掉魏延,還是無奈之舉,只能靠猜測了。最後,魏延果然如諸葛亮所料定一樣,不同意退兵。魏延也很聰明,知道自己手下兵力不足,於是就想著將楊儀的兵權奪過來,兩個人本來就有過節,這時候,矛盾升級,徹底撕破臉面。
不過,魏延沒能如願,楊儀最後到劉禪面前參了魏延一本,並說魏延要謀逆,劉禪就將魏延全家都殺了。
但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冤案,因為,當時楊儀告魏延謀逆時,魏延也趕了回來,也說楊儀謀逆,如果魏延要謀逆,可以直接帶著兵投靠曹魏,根本沒有必要回來。兩個人到底誰要謀逆,或者說就是個矛盾升級?最後,總之,魏延不被信任,在沒有足夠證據情況下就被殺害了。
不過,事後劉禪應該也知道殺錯了,對楊儀也沒有重用,最後也追封了魏延。魏延作為一個才能甚至在姜維之上的帥才,最後就這樣被冤死了,而沒有戰死在沙場上,又豈止是可惜呢?但是,他性格孤傲,不服從命令,也是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悲可嘆。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