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和姜維:諸葛亮的風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前者又豈止可惜?

2020-12-26 騰訊網

三國後期,關羽、張飛等人相繼離世,蜀漢後期的關鍵大將,主要就是魏延和姜維。比起姜維,魏延資格更老一些,劉備在世時,他已經被封為將軍。但是,魏延的結局卻不好,最終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

或許有人說,魏延最後不是叛亂了嗎?這個是《三國演義》中小說杜撰,歷史上的魏延並沒有叛亂之說。但最後的死,也確實和諸葛亮有一定的關係。

魏延和姜維,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將姜維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但是對魏延卻是有所戒備,並不十分放心。諸葛亮在臨終時候,一個決策,間接造成了魏延的死亡,是有意為之,為姜維開闢道路,還是人之將死,未能考慮長遠,才造成了魏延的悲劇呢?

我們先說諸葛亮的自身風格。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重臣。劉備託孤時,基本上是將蜀漢基業全部託付給他了。諸葛亮這個人有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為人低調謙虛,雖然才能卓越,但是懂得內斂

諸葛亮並不是那種特別容易驕傲自大的人,他對人待物都很謙卑有禮。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魏延和姜維相比,魏延是個自負的人,有點像關羽。而姜維是個謙虛踏實的人,和諸葛亮甚是相似。也正因如此,諸葛亮覺得自己的接班人,選擇姜維更加穩妥。

第二,諸葛亮性格謹慎,用兵保守

在子午谷之戰時,最能體現諸葛亮和魏延的性格不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取,也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爭議點。但是有一點肯定,就是諸葛亮並不支持魏延的策略,兩人的一些觀點存在根本分歧。

第三,諸葛亮忠於漢室,一生以忠為先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阿鬥即使扶不起來,他也傾盡全力。這一點,魏延是做不到的,魏延好大喜功,雖然可能無謀反之心,但是對於無能的君主時間久了,權力大了可能就不放在眼裡了。諸葛亮一生以忠為先,自然會選擇和自己一樣有著忠心的人,而姜維正好是個文武全才,堪當此任。

可以說,諸葛亮的風格,決定了魏延和姜維的命運。諸葛亮是蜀漢的第一位權臣,他能夠把控蜀漢發展的方向,在選擇繼承人上,姜維因為更符合諸葛亮的心意,就成了蜀漢的領軍接班人。

但是,就能力和功勞而論,姜維其實不如魏延。

魏延來蜀漢的時間比姜維要長,而且立下過無數戰功。劉備在世時,也十分重視魏延。子午谷奇謀,魏延的想法雖然冒險,但是,一旦成功,蜀漢的命運將就此扭轉。並且,以此也可以恢復些許蜀漢的元氣。

這個計謀諸葛亮放棄了,雖然很多人認為諸葛亮是對的,魏延太冒險,諸葛亮是顧全大局。可是,連續的北伐都沒有實質進展,最終還是拖垮了蜀漢。從兵法上來說,行遠軍去攻打別處城池,最好的方法就是速戰速決。

諸葛亮每次老遠跑到魏國邊境,卻都攻打不順利,本來就是一種內耗。如果採用魏延的奇謀,雖然風險很大,但是當時的曹魏對此處防備薄弱,成功也不是沒有可能。如果正面攻打,從實力上來說,蜀漢根本不是曹魏的對手,一直都是以雞蛋碰石頭,而且每次碰裂縫了就走了,然後再來。

諸葛亮雖然志向堅定,功不可沒,可是攻打曹魏沒有實質效果也是真的。魏延能夠給出子午谷奇謀,也說明了這個人不但有將才,而且也是個帥才,他才更適合接替諸葛亮領軍的位置。

再說姜維,姜維投靠蜀漢以來,對諸葛亮視若恩師。諸葛亮也喜歡姜維的謙虛,再加上又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才,自然更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就有意傳授姜維兵法,將畢生所學儘可能的都傳授給姜維。

不過,姜維資質沒有諸葛亮那麼好,只學了大概,許多兵法精妙之處並未習得。這也是以後姜維經常打敗仗的原因,本領不到家,對手又太強。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蜀漢和曹魏的實力懸殊太大,即使諸葛亮在世,蜀漢也不一定能夠統一,更何況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人才如此凋零呢?

關於魏延的死,我們最後再說一下。魏延並不是因為謀反而死,而是諸葛亮在臨終之時,讓蜀漢軍隊撤兵,考慮到魏延可能會堅持不撤兵,就對身邊的蔣琬楊儀說,如果魏延不同意撤兵,就不用管他了。

雖然諸葛亮並沒有下令殺魏延,但是這個決策幾乎就是將魏延送上絕路了。蜀漢的大軍都撤退,魏延一支軍隊如何能夠抵擋住曹魏兵馬?

諸葛亮的這個決策是用意深刻,想藉此除掉魏延,還是無奈之舉,只能靠猜測了。最後,魏延果然如諸葛亮所料定一樣,不同意退兵。魏延也很聰明,知道自己手下兵力不足,於是就想著將楊儀的兵權奪過來,兩個人本來就有過節,這時候,矛盾升級,徹底撕破臉面。

不過,魏延沒能如願,楊儀最後到劉禪面前參了魏延一本,並說魏延要謀逆,劉禪就將魏延全家都殺了。

但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冤案,因為,當時楊儀告魏延謀逆時,魏延也趕了回來,也說楊儀謀逆,如果魏延要謀逆,可以直接帶著兵投靠曹魏,根本沒有必要回來。兩個人到底誰要謀逆,或者說就是個矛盾升級?最後,總之,魏延不被信任,在沒有足夠證據情況下就被殺害了。

不過,事後劉禪應該也知道殺錯了,對楊儀也沒有重用,最後也追封了魏延。魏延作為一個才能甚至在姜維之上的帥才,最後就這樣被冤死了,而沒有戰死在沙場上,又豈止是可惜呢?但是,他性格孤傲,不服從命令,也是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悲可嘆。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魏延踢翻諸葛亮的七星燈,姜維想殺了魏延,卻被諸葛亮制止住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在諸葛亮第六次進行北伐的時候,為了能繼續北伐他就擺了一個七星陣,可遺憾的是這個時候司馬懿來偷營,魏延急忙地衝到了營帳內把七星燈打翻了。這時候姜維看到很生氣想要殺了魏延,但卻被諸葛亮制止了,這是為什麼?
  • 魏延踢翻七星燈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讓姜維殺魏延?瘋子才會那麼幹
    魏延踢翻七星燈後,諸葛亮為什麼不讓姜維直接殺魏延?因為殺掉魏延,後果諸葛亮和姜維都承受不起。諸葛丞相在第六次北伐的時候,事無巨細終於病倒。諸葛亮為了完成北伐大業,就擺了一個七星陣,希望老天能再給他20年的時間。事與願違,司馬懿正巧這時來偷營,面對這種情況魏延衝到了諸葛亮的帳內,七星燈當場就給踢翻了。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諸葛亮為啥不讓姜維殺魏延?說出來別不信
    劉禪此時還年幼,不足以擔當重任,諸葛亮便挑起了大梁。蜀國中的大小事都由諸葛亮打理,哪怕諸葛亮智慧通天,也會感到疲倦。諸葛亮為了除掉司馬懿,哪怕消耗自身精力,也發動了北伐戰爭。但由於此時蜀漢軍力衰微,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在第六次北伐戰爭的時候,諸葛亮也扛不住了。他便擺了一個七星陣,希望向上天借20年壽命。
  • 魏延踢翻七星燈,為啥諸葛亮阻止姜維殺他?姜維知道真相直冒冷汗
    《三國演義》是一部值得我們輪流演繹的佳作,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蜀漢的劉關張和諸葛亮。但是我們都知道孔明先生是在北伐第六次途中犧牲的。當時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筋疲力盡,但先帝臨終之前有話,少主尚年輕,看著沒有完成大業的蜀漢,他真的不願意這樣死去,於是擺放了一個七星陣,想再向天上借20年生活。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孔明為何不讓姜維殺魏延,姜維知道後冒出冷汗
    三國演義雖然大致遵循著歷史的脈絡進行描述,但是卻對裡面的很多故事和人物進行了藝術化的加工,比如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計嚇跑司馬懿大軍,還有後來的七星燈向天借命都是經典之作。
  • 魏延踢翻七星燈,諸葛亮為何不殺他?姜維得知真相後冒出冷汗
    但是結局卻是非常的遺憾,後來司馬懿偷襲,魏延急匆匆地來到了營帳面前,稟告戰況時,因為這一次莽撞,就把諸葛亮擺的七星陣給踢翻了。對於諸葛亮想要向上天再借性命的事情,就已經無計可施了。對於當時魏延做的這件事情,姜維非常生氣,直言要殺掉對方,但是最後仍然被諸葛亮給制止住了。
  • 姜維為何會丟失漢中?諸葛亮識人不明,錯把將才當帥才用
    魏伐蜀之戰姜維鎮守漢中的策略諸葛亮病逝之後,楊儀因私殺了魏延,最終也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姜維繼承了諸葛亮當年的責任,成了蜀漢的守護神。姜維上天是公平的,前者給諸葛亮配了個司馬懿,後者又給姜維配了個鄧艾,事實上,若論謀略,前者都在後者之上。
  • 魏延能鎮守漢中近十年為什麼姜維就不行
    魏延和姜維都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魏延以鎮守漢中出名,劉備得到漢中之後,沒有選擇人人看好的張飛,而是選定了魏延,魏延也的確不負眾望
  • 魏延踢翻七星燈,姜維拔劍欲斬之,孔明阻止殺魏延,原來早有計劃
    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為了北伐中原完成畢生的心願和實現劉備的遺願,從穩定國內局勢之後,開始了六出祁山不斷地北伐,最終因為鞠躬盡瘁、勞累過度,而病逝於五丈原。
  • 魏延發明了一套珍貴戰術,能保蜀國長存,可惜被姜維拋棄!
    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好的鎮守漢中,魏延發明了一套珍貴戰術,這也是確保蜀國長存的關鍵,可惜這套戰術最終被姜維拋棄。一首先,在冊封魏延為漢中都督之後,劉備詢問了魏延鎮守漢中的策略,也即如何應對曹魏大軍的進攻。
  • 腦有反骨卻不知權臣術,魏延是諸葛亮最佳繼承者,為何反遭猜忌
    我們先來講講,魏延在沒加入劉備陣營幹了哪些事?魏延最開始和黃忠一同屬於長沙太守韓玄的手下,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在荊州最南邊的四個荒涼郡縣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在本質上是屬於荊州管轄,也就是說屬於劉表管轄;但這四個地方不僅窮,並且還地處偏遠,索性劉表就放任他們自己發展。
  • 魏延用什麼方法鎮守漢中40年?姜維又為何廢除此法?
    姜維又為何廢除此法?劉備從公元217年開始發動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才擊退曹操奪取漢中,之後劉備任命的漢中第一任守將就是破格提拔的魏延,從公元219年到諸葛亮北伐前的公元227年,魏延實際上鎮守漢中只有8年,諸葛亮北伐開始後,漢中就不由魏延鎮守了。以《三國志》姜維傳的說法,魏延鎮守漢中採用的是:實兵諸圍以御外敵。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
  • 姜維為什麼沒能守住漢中?魏延為何能鎮守漢中十餘年?
    魏延和姜維都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魏延以鎮守漢中出名,劉備得到漢中之後,沒有選擇人人看好的張飛,而是選定了魏延,魏延也的確不負眾望,鎮守漢中近十年的時間,沒有出過問題。姜維主要就是以接替諸葛亮的北伐為出名,但其實他也曾經鎮守過漢中,只不過遠遠不及魏延,漢中也是在姜維的手裡丟掉的。那麼,為什麼魏延能夠守得住,姜維卻做不到呢?
  • 魏延大喊:「誰敢殺我」!膽大如鬥的姜維為何認慫?卻讓楊儀出面
    不僅如此,直到死後都還有很多人說魏延是叛賊,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魏延不僅死於非命,連自己的家人都被蜀漢朝廷滅族!嗚呼…,當然了歷史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魏延為蜀漢做出的貢獻,這也是世人不難否定的。公元231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第四次北伐曹魏,此次他所面臨的對手依然是司馬懿。司馬懿,率先派遣張郃攻打王平!不過一向用兵謹慎的王平,絲毫沒有吃虧!
  • 諸葛亮殺魏延的真正原因,不是其腦後有反骨,竟然是這個!
    對於這樣的一個人,許多人以為魏延死得有些不明不白,甚至有些冤屈。魏延可能是蜀國死的最冤的一員大將。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諸葛亮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料定魏延必反,所以留下遺囑讓人殺之。按照《三國志·蜀書》易中天教授的理解是被楊儀、費禕、姜維等人陷害而死。理由是楊儀和魏延性格不合,導致楊儀嫉恨心中,趁機殺了魏延。無論是諸葛亮遺命殺之還是楊儀嫉恨殺之,都是由於魏延的性格造成的。
  • 魏延被殺,真的是楊儀的功勞嗎?這一點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
    這兩人向劉禪保證楊儀不會有反心,但對魏延卻持懷疑態度。此外,蔣琬還打算率領成都的守軍去阻擊魏延,但出發後不久,就聽到魏延的死訊,於是,返回了成都。事發後,魏延被滅族。話說,在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危,他召集楊儀、費禕和姜維等人,商討關於大軍退軍事宜。諸葛亮要求讓魏延斷後,姜維在魏延前面撤離;如果魏延不遵守命令,則大軍可以自主出發,退回漢中。
  • 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
  • 魏延一陣腳風撲滅七星燈,姜維大怒要殺他,諸葛亮為何阻攔?
    一旁的姜維見狀,勃然大怒,當場拔劍,就要殺了魏延,卻被諸葛亮及時攔下。魏延得以免於一死。根據《三國演義》的劇情,從魏延在長沙斬殺韓玄、獻城歸順劉備一開始,諸葛亮就知道魏延日久必反,並且不止一次提到過。(總共四次。)既然如此,魏延撲滅七星燈的時候,諸葛亮又為什麼不讓姜維此時順勢就殺了魏延,而是要多此一舉、另外安排計策,等到魏延真的造反以後,再讓馬岱斬殺魏延呢?
  • 魏延到底哪裡得罪了諸葛亮?令諸葛如此厭惡!
    這句話在楊儀聽來是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意,讓自己與姜維率三軍先退回漢中。而魏延覺得這是諸葛亮允許自己帶領親兵,繼續北伐。這便讓本就有嫌隙的楊儀和魏延矛盾激化,相互攻訐。最終魏延被馬岱所殺,楊儀也被削去官職,羞憤自殺。
  • 魏延一個笨方法可保蜀漢43年不滅,諸葛亮認真遵守,姜維直接廢掉
    那個時候正處劉備,曹操,孫權三方勢力鼎盛的時期,那個時候的劉備勢力也算是三方中最小的一位,所以劉備便開始了統一川渝之地,在這兒劉備大軍也是遇到了魏延,當時魏延只是長沙太守韓玄手底下的一名大將,當時長沙在面對劉備大軍之時,也只能夠略顯無力,最終被劉備打敗。但是當時韓玄被打敗後他手底下的將軍們並沒有歸順於劉備,相反他們都是在抵抗劉備大軍.